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古箏表演藝術在茶文化的應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chuàng)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古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帶有強烈的民族性特征和文化特性。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我國茶文化的雛形形成之時,兩者之間就密不可分。一個是陽春白雪般的高雅視覺和聽覺享受,一個是馥郁芳香典雅別致的味覺和視覺體驗,兩者的結合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帶給人們如癡如醉的藝術享受。但是,兩者的運用并非總是相宜,不恰當的搭配不僅會破壞對方的藝術形態(tài),也會讓各自理所應當產生的效果大打折扣。只有充分地理解古箏曲目的內涵,且對所飲茶品的屬性非常熟悉,才能夠在二者之間進行最恰當的選擇,從而產生最佳的搭配效果。
關鍵詞:古箏;茶文化;應用
最早出現(xiàn)在茶事活動中的彈撥傳統(tǒng)樂器,是古琴而不是古箏,這在現(xiàn)代的一些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但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古琴的聲音相對較小,比較內向,被琴曲感動的往往是彈奏者自己,而不是欣賞者。而古箏比較傾向于彈給別人所聽,表達的意境相對通俗,雅俗共賞,更加適合用作茶藝表演的助興音樂。古箏出現(xiàn)在我國秦代時期,是我國最為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之一。自古至今,大量的經典古箏曲目被得以保留。近幾十年,我國的古箏表演藝術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創(chuàng)作出了眾多的新型古箏和新的演奏技法,大量的優(yōu)秀當代曲目也隨之出現(xiàn)。無論是在風光秀麗的江南,還是在廣袤遼闊的北方地區(qū),古箏一直是茶館背景音樂的不二選擇。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素質涵養(yǎng)的日益提升,人們在精神層面的需求也越來越趨于挑剔。所以,討論古箏表演在我國茶文化中的應用,就顯得十分必要。本文從古箏表演和中國茶文化的結合進行闡述,探討古箏表演在茶文化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為古箏表演藝術在茶文化中的運用提出了粗淺的建議。
1古箏表演和中國茶文化的相互交融
1.1古箏表演藝術的表象特征
古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至今已經有2700多年的歷史,時至今日,古箏在我國依然保持著強盛的生命力。古箏聲色優(yōu)美,音域廣泛,相對其他樂器而言,表現(xiàn)張力和藝術感染力更強,很容易將人帶到曲目所描述的境界之中。自古以來,古箏就在我國民間流傳。根據流傳地域的不同,古箏的發(fā)展又結合各地民間的音樂特征,慢慢形成了數個流派。無論是在韻律節(jié)奏上,還是在演奏技巧上,各個流派之間還是有著很明顯的區(qū)別。古箏的表演方式主要有獨奏、合奏、彈唱等,在茶事活動中最為常見的演奏方式是獨奏。在茶館中,表演者在進行古箏彈奏時,坐姿端正,神態(tài)自然,身著茶服或漢服,演奏著一些清新高雅的曲目,配合著茶藝師進行茶藝表演。古箏演奏不僅考驗演奏者的技術,還要求演奏者必須投入充沛的情感。因為對曲目內涵理解的不同,即便是同一首箏曲,不同的演奏者所演奏出來的音樂張力各有高低,帶給欣賞者的藝術美感也有所不同。常常用來配合茶藝表演的曲目有《陽春三月》、《高山流水》、《平湖秋月》、等等,因為這些曲目表達的意境和茶道藝術的表象意境有著相通之處,所以和茶藝表演結合相得益彰,給人帶來全方位的立體享受。
1.2古箏表演和茶文化在社會功能上相通之處
在我國幾千年的茶文化歷史中,茶道與音樂一直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早在唐代出現(xiàn)的禪茶文化,就是在晨鐘暮鼓之聲中被廣泛在寺院中傳播。到了宋代時期,我國的茶文化逐漸走向成熟,飲茶的風俗也由宮廷士大夫等上流階層流傳到普通民眾中間來。并且以休閑為目的飲茶場所———茶館,也逐漸出現(xiàn)在當時各個繁華的城市當中。自從茶館這一休閑場所出現(xiàn)開始,中國的茶文化便與音樂算是正式“聯(lián)姻”,背景音樂正式成為茶室茶道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一邊是名流雅士品茶論道,一邊是藝人彈奏絲竹之聲的場景,在我國眾多的古代文學作品和歷史畫作中,并不少見。在我國的茶文化當中,除了能夠讓人解渴生津這一本質功能之外,更被賦予了純潔性和高雅性的內涵。從古至今,人們希望通過茶文化的研習和對于茶道的參悟,讓自己的精神世界達到更深的層次,這是中國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之一。而古箏演奏同樣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即適合各種場合的助興表演,又適合用來平靜心態(tài),陶冶情操。正因為具備這樣的社會功能,所以茶文化和古箏藝術有著太多的相通之處,古箏這一傳統(tǒng)民族樂器也被廣泛地運用到茶館中來。古箏藝術不但追求空間上的寧靜,同樣也需要演奏者和欣賞者的平靜心態(tài),再加上古箏彈奏的樂曲意境空靈,穿透力強。欣賞者的內心很容易會隨著箏曲的演奏而產生變化,當心靈完全走入古箏音樂所引領的世界中時,欣賞者的整個身心都會得到愉悅感,讓生活中的現(xiàn)實煩惱暫時拋開,在精神上得到了滿足和慰藉。
1.3古箏表演和茶文化在意境上的重合與互補
作為我國兩種不同的傳統(tǒng)藝術形態(tài),茶文化和古箏表演藝術在審美形態(tài)和追求的意境上,存在著大量的相通之處。我國茶藝過程中,為品味者提供的是“嗅覺”、“視覺”和“味覺”上的享受,從而刺激在精神世界中產生多重愉悅的感覺,這是一種綜合性的審美形態(tài),所產生的效果,用現(xiàn)在通俗的語言解釋就是:“心理感覺美美的。”古箏表演者長期受古箏樂曲的熏陶,自然而然地會帶有優(yōu)雅的氣質,而著裝也多是被奉為東方美學典范的“漢服”,首先帶給人們的就是“視覺”上的享受;箏曲響起,意境上或如竹影搖曳流水潺潺,或如梅開枝頭平湖秋月,在“聽覺”上給人帶來無盡的享受。欣賞者的心理感受自然也會達到“美美”的狀態(tài)。此外,無論是南方的茶館還是北方的茶館,都會盡量營造出一種回歸自然的意境。假山、流水,大量綠植的穿插,讓人恍若身處自然環(huán)境之中。且在茶藝表演中,洗茶、沖泡、斟茶等過程也與流水之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反觀茶館之中的古箏表演曲目,多為我國古代經典曲目,所描繪的情景多為大自然的壯麗和秀美。或是表達流水之意,或是描寫月色之美,或是表達思念之情,這與茶藝表演的意境之美高度重疊,毫無違和。綜上所述,人們在箏曲之中細細品味茶所帶來的美妙感覺,在品茶過程中可以感受箏曲引發(fā)的心靈共振,古箏和茶藝這兩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互交融,取長補短,帶給人們感官享受所產生的綜合審美效果,要遠遠超出單一藝術形式所帶來的感官體驗。
2古箏表演在茶文化中的作用和功能
2.1可以讓茶館品味得以提升
筆者曾到訪過國內多家茶館,發(fā)現(xiàn)一個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是:茶館的經營者能夠意識到古箏曲目和茶文化在境界上是高度重合的,所以多用電子設備來播放古箏曲目,做為整個茶館的背景音樂,即便是在特殊情況下進行的茶藝表演,也鮮有請古箏師現(xiàn)場演奏。毫無疑問,這樣的做法雖然也能起到烘托氣氛或營造氛圍的效果,但與演奏者現(xiàn)場演奏相比,所產生的效果要大打折扣。誠然,聘請演奏者現(xiàn)場演奏和用電子設備播放古箏曲目相比,在經營成本上略有增加,但起到的效果卻截然不同。一位漢服美女的傾情演奏能夠極大地提升一座茶館的品味和內涵,這種外在形象上的提升,是靠精心對茶館進行布置裝潢所遠遠達不到的,內在價值無法用金錢效益能夠衡量。古箏表演帶給品茶人不僅僅是眼耳感官上的享受,更包含了對品茶人近身直觀的藝術熏陶,從而產生了愉悅的感覺,引發(fā)人生更深層次的思考。道理很簡單。套用一句俗話就是:耳聽是虛,眼見為實。
2.2提升品茶人的消費滿足感
茶館的一個重要社會功能是休閑娛樂,欣賞古箏表演不就是一種娛樂方式嗎?毫無疑問的是,品茶人若是能在正常消費茶飲的同時,還可以免費地聽到看到古箏現(xiàn)場表演,無疑將會在心理上多了幾分消費滿足感。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金杯銀杯不如口碑”,有了現(xiàn)場古箏表演藝術,消費者首先給茶館的品味加了分,其次在消費心理上多了幾分滿足感,這樣的話,茶館的經營者還愁名聲難以傳播嗎?即便是因特殊原因消費者偶爾來茶館消費,良好的消費環(huán)境也會在消費者的內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當他向別人推薦特色茶館時,自然也會在內心中多了幾分傾向性。通過口口相傳,茶館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自然也會得到提升。
2.3帶動茶館的經營收入
盡管說現(xiàn)場的古箏表演藝術,不能直接給茶館在經濟上帶來增長,卻間接地給茶館提供了更多盈利的機會。茶館的經營者和演奏者,不應該看做是單純的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而是一種雙贏的合作關系。對茶館而言,有了古箏演奏者的加入,在品味和檔次上自然也會與普通茶館拉開距離。同樣,在同類茶品消費價格上是會和其他茶館有所提高,單憑這一項增長的經營收入,就完全可以支付聘請古箏演奏者所需的費用,甚至還會有所盈余。當美譽度和知名度因古箏演奏藝術得到有效提升之后,還會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前來消費,客流提升了,自然就會帶動茶館的營業(yè)收入直線上升。對古箏的演奏者來說,環(huán)境典雅的茶館環(huán)境是進行古箏演奏的理想之所,能夠使自己更好地達到“人箏合一”的演奏境界,有助于自身彈奏水平的提升。其次,茶館中的消費者多為社會精英人士和成功人士,而這些人群的背后,隱藏著更多古箏演奏商業(yè)演出的機會,為自己的業(yè)務拓寬了渠道。古箏演奏和茶室經營相結合,對雙方的知名度提升都有所幫助,更為雙方的業(yè)務開展和品牌打造創(chuàng)造了機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古箏表演藝術在茶文化中運用的幾點建議
3.1古箏演奏曲目和茶事活動一定要搭配合理
古箏的出現(xiàn)至今已經有2700多年的歷史,在每一個歷史時期內,古箏的發(fā)展和曲目創(chuàng)作都會融入當時的藝術表現(xiàn)特點和流行美學觀點。經歷了歷史的風云變幻,見證各朝各代的風雨更迭之后,一些經典的古典曲目得以永世流傳。正因為經典曲目濃縮了歷史的精華,所以在各種茶事活動中,古箏表演者多選取這些古典曲目來配合茶藝的表演。雖說在文化的意境范疇內,古箏表演和茶藝表演有著諸多相通之處,但畢竟屬于兩個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若在搭配上不能進行合理的選擇,反而會出現(xiàn)弄巧成拙的情況。首先,在選取演奏曲目前,要充分考慮到曲目表達的意境和茶事的主題是否貼切。我國的古典曲目,每一首曲子都有其特定的思想內涵,如《將軍令》、《十面埋伏》等,描繪的是千軍萬馬疆場廝殺的場面,若是在茶事活動中表演這樣的曲目,顯然是不合適的。再如箏曲《平湖秋月》描繪的是秋天里大自然的美好靜逸,用做春茶的品鑒茶事活動上,顯然在主題上有所偏離。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此不再做一一贅述。其次,作為兩種藝術形態(tài),古箏演奏和茶事表演都有著自身的節(jié)奏。兩者的節(jié)奏要保持一致,不能相互影響到對方,從而產生不合拍的現(xiàn)象。譬如綠茶偏向隨性淡然,節(jié)奏舒緩,若配以《月兒高》、《將軍令》等快節(jié)奏的箏曲顯然不合適。再如普洱茶穩(wěn)重古樸,若配以《出水蓮》等清新的曲目同樣也是搭配不當。
3.2大膽采用近代和當代箏曲運用到茶事之中
再好的藝術形態(tài)和表現(xiàn)形式,同一場合出現(xiàn)的頻率太多,或被大量地用在同樣的場合,時間久了會讓人產生膩煩感,即所謂的審美疲勞。無論是江南的茶館還是北方的茶館,所謂的十大古典箏曲被大量地應用,讓人難免出現(xiàn)“直把杭州當汴州”的錯覺。反觀我國的茶文化發(fā)展,在多元文化的交融影響之下,無論是在制作工藝上還是沖泡方式上,都在不斷地向前發(fā)展,推陳出新,由此衍生出來的新的茶葉品種既有傳統(tǒng)6大茶系的根源,又有新時代的因素被加入。如在上世紀90年代出現(xiàn)的金駿眉,即與正山小種有著血脈關系,又在正山小種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外在表象和內在香氣口感和正山小種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再如目前火遍大江南北的“小青柑”,是普洱茶和新會陳皮的結合體,無論是在口感上還是在沖泡方式上,和傳統(tǒng)普洱茶都有著天壤之別。這樣的例子還有觀音紅、蓋碗茶、枸杞茶等等,在此不再進行一一贅述。在這種情況下,在茶事過程中一成不變的選擇古典箏曲,已經很難滿足當代茶葉產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的需求。其實,在近代和當代也有不少的優(yōu)秀箏曲曲目出現(xiàn),若被大膽采用到茶事活動中來,不但會為茶藝表演注入新的元素,也會給身處其中的人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茶館中適當采用這些現(xiàn)代曲目作為背景音樂的話,也會更加突出個性,增添了時代色彩,給前來消費的人群帶來新鮮感受。此外,中國古典箏曲意境高深,除非有著相當高的音樂造詣,才能夠真正體會到箏曲所表達的內涵。而與傳統(tǒng)古典箏曲相比,現(xiàn)代箏曲在意境表達和內涵傳遞上更具通俗性和親和力,節(jié)奏也相對固定,更容易被當代的人所接受。
4結語
無論是茶文化,還是古箏表演,都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不斷推動著我國的文化進一步發(fā)展和傳承。當代的茶事活動,已經不只是局限于喝茶和品鑒,而是逐漸向著高雅藝術表現(xiàn)形式發(fā)展。曲風明快,節(jié)奏鮮明的古箏表演藝術與茶的完美結合,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在新時期下,我們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兩種文化融合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將當代的藝術元素和時代氣息加入到其中,為兩種古老文化的進一步傳承發(fā)展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參考文獻
[1]宋曉維.試論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的選擇[J].廣東茶葉,2013(3):34-37.
[2]葉志霞.淺談茶藝表演中的背景音樂[J].福建茶葉,2015(2):50-51.
作者:易璇 單位:凱里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