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茶詩詞旅游茶文化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淺析蘇軾在海南所作茶詩詞的文化內涵
1.1蘇軾茶詩詞中茶藝元素的意剖展現
蘇軾的茶藝卓爾不群,對茶藝有精深獨到的見解。蘇軾流放海南時所作膾炙人口的煎茶詩《汲江煎茶》,敘述了他一天乘著月夜親自到宜倫江取水、自煎自飲自娛的過程和感受:“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詩人毫不畏懼于年老體衰,即使夜晚也親自到清深江水中取來活水,在月色下詩人用大瓢舀水,感覺好像把蕩漾在水面上的月影一把掬入甕中,又用小勺把浩浩蕩蕩的江水分入自己的瓶中。取水回來立刻生火煮茶,水開了雪白的茶湯隨著煎得翻轉的茶腳翻涌漂了上來,茶水注入碗里的一剎那,嗖嗖作響好似聽到松風呼嘯聲。夜深入靜,蘇軾枯坐桌前,再飲上三碗茶湯,于是思緒飛揚,才思泉涌,久久難以入睡,此刻耳際傳來由短漸長的更鼓聲,有些許凄清寂寥感。許多文人都對蘇軾的這首《汲江煎茶》詩進行了深刻賞析和高度贊美。南宋詩人楊萬里深入剖析了此詩表露的煎茶要領:“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第二句七字具五意:水清,一也;深處取清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釣石,非尋常之石,四也;東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這首詩描述了在靜靜的月夜,在荒郊野外獨自饒有興致地汲水、生火、煮茶、品茗的情境,展現了一種引人入勝超凡脫俗的茶藝之美。南宋時的胡仔說蘇東坡在這首詩中“道盡烹茶之妙”,烹茶的絕妙之處在于活水才能將茶的怡人清香發揮到極致,故“東坡深知此理矣”。胡仔所言還不夠確切,烹茶之要,除活水之外,尚須活火。烹茶需要有火苗的活火,在一定時間內將水煮到恰到好處,所以蘇東坡言及“活水還須活火烹”。蘇東坡還注重飲具,常常是“博爐石銚行相隨”,他在海南時身邊有一只愛不釋手的茶盂,貧困時不得已賣掉酒器,卻惟獨舍不得賣掉此茶盂,要北歸告別儋耳時,才忍痛割愛將其送給了一直崇敬并愛戴他的許玨,告訴他說:“無以為清風明月之贈,茶盂聊見意耳。”蘇東坡對品茶感悟之深,“蘇軾如茶”之喻實至名歸,足以見得蘇軾茶詩詞中對中國茶藝特征意剖之深刻。
1.2蘇軾茶詩詞中茶文化內涵的獨到領略
與茶藝相比,蘇軾對茶文化的理解也別樹一幟。“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和“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都是其對茶文化的理解,他在海南時還有對茶文化的另一種高明見解。蘇軾的得意門生姜唐佐自瓊州特地到昌化軍隨東坡學習,一天他來到蘇軾先生住處陪同先生暢談到深夜,次早就派人冒雨給先生送來一包好茶。蘇軾非常高興在此艱苦條件下得到如此來之不易的佳茗。又隔日清早,雨過日出,心情晴朗,蘇軾茶趣一時興起,便馬上托人將寫給姜唐佐的便箋給他送去,信中如是說:“今日雨霽,尤可喜。食已,當取天慶觀乳泉潑建茶之精者,念非君莫與共之。”信剛送走,可不得不因巡檢有會而取消此次相邀。但他茶興依舊未減,立馬又寫一箋,說若是會結束得早,你還能來共品茶否?蘇東坡茶興大發,非要與唐佐相飲,而且說“念非君莫與共之”,蘊含著蘇軾在那個相當艱難困苦的條件中萌生的一種新茶文化觀。蘇軾居海南時,這種茶文化觀在其他茶故事中有更精彩的記載。元符元年年底,趙夢德來到儋耳。據清代蘇學泰斗王文誥說,趙夢德是寓居澄邁的儋耳人。蘇東坡剛來儋州經過澄邁時,他熱情招待,其后對蘇東坡的仰慕之心與日俱增,為更多地與蘇東坡交往,經常從澄邁趕到儋耳住一陣子。蘇軾曾抄寫了不少陶淵明、阮籍及自己的作品送給他。一天,蘇東坡寫了一個短箋,命蘇過送過去,上面寫道:“舊藏龍焙,請來共嘗。蓋飲非其人茶有語,閉門獨啜心有愧。”蘇軾對于茶特別講究,他認為茶細膩、清新、淡雅、柔和,富于君子儒雅的品格,因此只有配飲佳茗的君子才可以分享,輕易不會拿出來品用藏之已久的佳茗。若是不能與知己君子共享如此珍貴的佳茗,心中將會慚愧不已,因而他也不會獨自享用。“念非君莫與共之”和“蓋飲非其人茶有語,閉門獨啜心有愧。”足見蘇軾居海南時的一種新的茶文化觀。諸如此類的蘇軾茶詩詞中領略到茶文化精神內涵的實例彌多,此不綴述。
2淺析蘇軾之于海南茶文化融旅游的思考
我們應抓住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這個機遇,旅游島和文化島高度融合,因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這對海南又是一次難得的重大發展機遇。在優越的政策背景下,海南文化旅游需要走創新理念,挖掘特色資源,注重品牌建設的新路子。建設地方特色明顯、文化魅力獨特、生態環境一流的海南茶文化旅游,是構建海南國際旅游島提供更多元素之一,使其成為海南旅游不可或缺的產品。
2.1突出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內涵度
茶如果拋開它與禪、器、水、詩、畫、歌舞、習俗、健康、食用等方面的諸多關系,便只剩下解渴的意義,與旅游就無甚相關了。茶俗、茶學、茶詩是茶文化旅游的靈魂。豐富多彩的茶俗茶禮、文化底蘊深厚的茶學茶詩對開發茶文化旅游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蘇軾先生居瓊期間,寫了近300篇詩文,其中海南風物、飛潛動植物、居食習俗的篇章不少,“汲江煎茶”,“怡養身心”的經驗、方法在其詩文中有生動的記載。還有東坡酒煮蠔、東坡豆、東坡荔、東坡泉、東坡石、東坡帽等等,或見之于詩文,或聞之于傳說。挖掘文化藝術內涵,開發以傳承性為主的藝術旅游產品。因而充分利用這些歷史、民間文化資料,提煉、挖掘并弘揚海南豐富的茶文化內涵,因此將蘇軾對海南茶文化的積淀通過學術研究來挖掘,憑借蘇軾所賦予海南的豐富茶文化藝術類資源,進而可以開展各種以蘇軾茶文化為題材的多項專項茶旅游活動。文化性越強,游客的愉悅感就越高。
2.2設計茶文化旅游線路
沿著蘇軾在海南所到過的地方茶文化旅游線路設計:如海口(蘇公祠)—澄邁(蘇軾登臨海南的第一站)—儋州(東坡書院),可以觀東坡畫像,吃東坡肉,喝東坡井水,游“蘇公祠”、“東坡書院”,在澄邁則可走廣德橋,暢游蘇軾留下的千古絕唱通潮閣和永慶寺等,并可吟詩作對、揮毫吐墨,體驗民族風情,還可以開發設計以蘇軾與海南黎族茶文化結合點為主題的具有紀念意義的茶禮品,此茶禮品需具有極高的收藏與鑒賞價值,打造成海南茶文化旅游的名片,更是打造成顯示海南文化底蘊的名片。海南茶文化旅游茶園景觀帶線路設計:海南茶葉有近千年的發展歷史,明代正德六年《瓊臺志•土產》中就有海南早期茶事的記載。當地黎族同胞很早就有采集野茶治病的習慣,水滿茶便是其代表,早在清代就被定為貢品。海南茶被譽為“華夏第一早春茶”。海南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生產茶葉,作為全國唯一可以四季采茶的地區。海南茶葉大力發展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期,國家在海南建立紅茶出口的全國主要貨源基地。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掀起了種茶的高潮,至1993年全省擁有大小茶場50多個,其中國營農墾種茶農場就有37個,茶園面積12萬畝。農墾南海茶場、五指山茶場的規模曾分列全國第五、第十位。位于定安黃竹鎮南海茶場曾是新中國五大茶場之一。據統計,目前海南省共有茶園3萬多畝,實際投產茶園面積約2萬畝,海南生產紅茶的農場主要有金江農場、烏石農場和南海農場。還有海南嶺頭茶場生產一品紅工夫紅茶。國營白沙農場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種植茶葉,主要生產綠茶。五指山生產苦丁茶、水滿茶和蘭貴人。萬寧東山嶺生產鷓鴣茶。因此可以設計茶文化旅游茶園景觀帶線路:南海茶場(定安)—萬寧東山嶺—烏石農場(瓊中)—國營白沙茶場—五指山茶場、嶺頭茶場—金江農場(保寧)。利用茶場的優質茶資源在環境優美的茶園茶場開展采摘及品嘗活動,同時通過茶葉的采、嘗、購,拓展海南茶文化內涵,提升茶文化的品位。這樣既可以推動海南旅游業的發展,也對海南茶文化的推廣和茶產業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可謂一舉三得。
2.3開發海南特色茶館
茶館是展示茶文化、鏈接顧客,讓產品直接走向消費者的重要窗口。蘇軾對飲茶一道,深得獨到之秘,對于茶葉、水質、器具、煎法,都頗講究,寫下了不少詠茶詩詞。因此,在海南茶文化旅游開發中,可圍繞蘇東坡獨特的品茶方式,建設具有海南特色的茶館。茶館設計從室內裝飾、物品擺放、茶具設計及服務方式等方面符合蘇東坡茶詩詞所體現的茶文化,并體現出較強的觀賞性。典雅的建筑風格和古香古色的陳設布局,再加上茶藝師藝術化的服務,給客人營造出清新淡雅、輕松舒適的品飲環境。游客在特色茶館喝茶時,能欣賞到海南的特色工藝品,如椰雕、貝殼、天然水晶制品,還可以觀賞體現蘇東坡“活水還須活火煎,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仍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茶藝精神的海南獨特茶藝,在輕松愉快中感受海南茶文化、地方風情,讓海南茶文化旅游更加彰顯魅力。
2.4建設海南茶博物館
展示海南產茶地名茶、茶具、茶藝等,利用圖文及聲光電手段,動態介紹各地制茶方法、飲茶習俗、采茶文化等,力爭做成最具特點的茶文化博物館。蘇東坡在海南時有一只心愛的茶盂,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將其盡量歸還到海南茶博物館,還可以展示海南老古茶樹種質資源、苦丁茶歷史、老爸茶文化及海口早茶文化等。
2.5發掘茶文化民俗風情資源
茶文化旅游開發茶文化資源的核心層是文化風情,也是動態活文化。如茶道、茶節慶、茶禮俗、宗教茶儀等。蘇軾謫居海南短短三年,與當地黎族人民同吃同住,相處融洽,利用這些重要的蘇軾與海南黎族人民生活的民俗旅游資源,可開展茶民俗風情游,提高海南茶文化旅游的競爭力。憑借內容豐富的茶文化藝術景觀類資源,我們可以開展各種以茶為題材的黎族歌舞戲曲表演、賦詩填詞、吟詠古詩名句、書法繪畫、茶文化知識競賽、茶文化聯誼等多項專項旅游活動,其中包括蘇軾的茶文學作品。它們往往集表演性、民俗性、群眾性和參與性于一體。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風情園等可采用原地濃縮型開發模式,由于時代的發展海南中部苗族黎族旅游資源豐富獨特的地區已在建筑、服飾、風俗等方面有所淡化而不再典型,一些重要的苗族黎族文化活動原本也在特定的時期才會呈現,不能令游客完全領會當地文化旅游的風韻,故海南當地政府或投資商可在當地選取合適地段興建以當地茶文化旅游為民俗風情特色的主題園,集中呈現其文化旅游的精華。
2.6開發茶文化旅游產品
“以旅促茶。以茶促旅”。旅游購物是游客食、住、行、游、購、娛完整體驗的一部分,茶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應重視開發研制旅游商品。集中力量研制出新的茶葉制成品與紀念品、開發民間產品,充分利用海南的一些特色優勢資源,如椰殼和貝殼等,制作各種茶具、茶筒、茶盒、茶文化旅游吉祥物及按比例縮小的茶具、茶桌椅等與茶有關的用品、工藝品;充分利用科學研究來幫助宣傳和開發我省茶葉的藥用價值以及對人體的保健作用,開發茶系列飲品及茶點茶食如保健茶、清涼茶、袋裝茶、茶宴食品、茶米飯、茶面包、茶點心、茶餅干、五香茶干等;同時加大市場營銷力度,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將茶產品與旅游紀念品結合。同時還可開發更多包裝雅致大方,品質又上乘的茶文化禮品,有效地突出茶文化內涵。當然旅游商品茶葉的包裝要充分考慮文化因素。第一是地域因素。各種茶葉都有不同的原產地,所以要充分考慮到茶葉產地文化的特色,能讓人從包裝的圖案、色彩等要素中能馬上識別茶葉的品種與產地,比如可將蘇東坡“汲江煎茶”的故事表現在包裝外觀上,或蘇東坡茶詩詞印于包裝盒上,這能體現出一種茶葉在特定的歷史文化下的茶文化精神內涵。第二是考慮不同茶類傳遞的文化品質。比如綠茶清新鮮爽,傳遞清高淡雅的感受;紅茶強烈醇厚,傳遞華麗高貴的感受。不同茶類的這些特別文化品質,在包裝要給予充分考慮。系統綜合地開展配套服務,拓展茶文化旅游的衍生物。好的茶文化旅游副產品不僅能引起旅游者的購買欲,增加旅游收入,而且也能反過來作為一種旅游吸引物。
作者:謝艷 徐仲溪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