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是文化資源產業化問題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其中,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文章通過闡釋茶文化旅游與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關系,分析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類型、開發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指出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發展的立足點,探析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茶文化;旅游資源;武夷山
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某種程度上是中國文化的代表。近年來,我國產茶地圍繞茶文化不斷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其中,福建武夷山地區的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具有代表性。本文以茶文化旅游和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關系為切入點,探討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概況,試圖為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提供一種可能的視角。
一、茶文化旅游與茶文化旅游資源
(一)茶文化旅游。在我國文化旅游業不斷壯大和蓬勃發展的進程中,茶文化旅游作為主題文化旅游中的一支勁旅,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然而,對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學術界眾說紛紜,尚未達成一致。余悅、王柳芳在《茶文化旅游概論》一書中將茶文化旅游的定義總結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涵蓋了茶園觀光、茶葉品鑒、茶古跡游覽、茶特色建筑參觀、茶事勞作、茶俗體驗、茶藝觀賞、茶修保健、茶商品購物等多種內容,是集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文化旅游、主題旅游、養生旅游為一體的新型旅游模式。這也是本文所理解和使用的概念。
(二)茶文化旅游資源。在《旅游資源分類》一書中,旅游資源被定義為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根據這一概念,有學者將茶文化旅游資源理解為“在現實條件下,能夠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并進行各種茶文化旅游活動,且能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一切可以用于茶文化旅游開發的條件和因素”。按照資源的存在形態,可將其劃分為有形的茶文化旅游資源和無形的茶文化旅游資源。有形的茶文化旅游資源如古代茶具、茶書詩畫等文化遺存,古茶園、古茶樹、茶古道等地理遺跡遺址。無形的茶文化旅游資源如茶道、茶德等精神觀念,沖泡技藝、加工技藝等制作工藝和茶風茶俗、茶歌、茶舞等習俗。
(三)茶文化旅游與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關系。文化資源只有通過開發利用,才能發揮最大價值。將文化資源進行產業化,使其發展成為一種文化產業,是文化資源產生經濟效益的有效路徑。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文化產業是文化資源再加工利用的結果。茶文化旅游資源就是文化資源的一種形式,是茶文化旅游產業得以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程度關系到茶文化旅游業的發展空間。文化資源的特征決定了我們開發和利用的方式。一方面,由于文化資源具有價值的潛在性、滯后性、整體性和區域性等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充分挖掘、善于利用文化資源,從而使文化旅游資源價值得到充分體現,以增加茶文化旅游業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提高茶文化旅游業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另一方面,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文化資源具有消耗性與非消耗性相統一、可再生性與不可再生性相統一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開發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注重對資源的保護,從而使文化資源得到永續利用,實現茶文化旅游業的長久發展。
二、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概況
作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地的武夷山,是我國重要的產茶勝地。武夷山茶文化資源豐富,茶風茶俗濃厚,為茶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一)武夷山文化旅游資源的類型。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類型眾多。按照資源的存在形式分類,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資源既包括有形的茶文化旅游資源,也包括無形的茶文化旅游資源。在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資源的24個旅游資源單體中,有形的資源包括中華武夷茶博園、武夷精舍、龐公吃茶處、摩崖茶詩、下梅古茶村、武夷巖茶大觀園、天心永樂禪寺、武夷山茶博物館、武夷山九曲溪竹筏碼頭、世界紅茶發源地、遇林亭窯址、御茶園遺址等,無形的資源包括武夷茶藝、《印象大紅袍》演出、民間茶王賽、喊山祭茶儀式、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等。
(二)武夷山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案例分析。武夷山雖有20余種茶文化旅游資源單體,但是開發程度和產生的效益卻大有不同。其中,下梅古鎮、《印象大紅袍》山水實景演出等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和口碑,但還有部分旅游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下梅古鎮是武夷山市東部的一個歷史文化名村。近年來,武夷山下梅古茶村的文化旅游的發展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下梅村的“景隆號”茶莊旅游資源的開發效果尤為顯著。“景隆號”茶莊借助歷史優勢和文化優勢,融合自然風貌和人文遺跡,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夜間景觀,打造出人文氣質濃厚的夜景氛圍,并通過打造“晉商評茶、選茶、購茶”“嘉賓品茶、猜茶、揭彩”“情景穿越———嘉賓體驗清代茶館品茶”“古法制作茶餅體驗”多種特色夜宴活動來宣傳茶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以武夷山茶文化為表現主題的《印象大紅袍》山水實景演出,是由張藝謀、王潮歌等共同創作的印象系列作品之一。《印象大紅袍》把武夷山的自然環境和燈光舞臺融合為一體,以藝術的形式展示出了茶史、各個制茶工藝,達到了借茶說山、說文化、說生活的效果?!队∠蟠蠹t袍》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旅客,增加了游客對當地山水茶文化的認知,提高了旅游質量,帶動了劇場周邊的夜經濟消費鏈。下梅古鎮和《印象大紅袍》等的旅游資源開發具有借鑒意義。但是,武夷山部分旅游資源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如武夷精舍、龐公吃茶處、摩崖茶詩、御茶園遺址、茶洞等旅游資源開發形式單一,且這些文化資源的保護問題也值得注意。不僅如此,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喊山祭茶儀式等人文活動,其傳承與發展問題更迫在眉睫。此外,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也存在種類單一、創意不足等問題。
三、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現存問題
(一)茶文化旅游資源缺乏正確保護。武夷山文化資源豐富,在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旅游資源的過程中,資源的保護問題更是重中之重。目前,武夷山茶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如火如荼,但部分旅游項目的開發者對文化旅游資源的消耗性、不可再生性認識不夠,缺乏對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導致了茶文化旅游資源重開發、輕保護現象的出現。比如下梅古茶村在發展茶文化旅游業時,一些外部因素的不正確介入使得這個古村落的建筑設施、鄉風民俗等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一些遺跡遺址也因游客素質低下而遭到了毀壞等。除去外部因素的影響,一些文化資源自身的生存也面臨困境,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它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問題也迫在眉睫。
(二)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深度不足。武夷山部分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深度不足,大多以茶園、茶建筑、茶遺址觀光、茶藝表演等形式為主,仍有許多資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利用。由于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程度不同,除了武夷山《印象大紅袍》形成了品牌效應,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之外,其他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依舊不足,尚未形成精品旅游路線和旅游品牌。另外,部分開發者過于強調茶文化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忽視了茶文化旅游資源在歷史文化、審美、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價值,影響了茶文化旅游資源的深入挖掘。
四、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發展的立足點
(一)提高對茶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力度。文化旅游資源是否得到有效、科學的保護,決定了文化旅游業能否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應立足于文化資源的保護。提高對茶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力度,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注重有形的茶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在文化資源的開發上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保護茶區生態環境、保護建筑遺址的完整性,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建立健全文化資源的保護機制,完善相關規定和法律措施,使其保護得到制度上的支持;通過宣傳有關保護茶文化資源方面的內容,提高旅客對文化資源保護的自覺性,增強其對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其次,注重無形的茶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和傳承,發揚積極向上的茶文化精神、道德觀念,傳承和發展茶制作工藝,繼承和發展優秀的茶風茶俗。
(二)加大對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并不均衡,為促使武夷山茶文化旅游持續健康地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其一,開發特色茶文化旅游資源,打造多元茶文化旅游項目。武夷山茶文化資源豐富,在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要全面梳理不同區域旅游資源的差異性、獨特性,促進茶文化資源與地方特色文化的有機融合,打造多元的茶文化旅游項目,以滿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其二,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內涵,開發更多的茶文化旅游產品。隨著“茶為國飲”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消費者的需求從單一的茶葉轉向五花八門的茶文化旅游產品。為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我們應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內涵,將茶文化與文化創意深入融合,開發更多樣式精美、質量上乘的茶文化旅游產品,以擴大茶文化旅游的延伸度。其三,借助武夷山大紅袍的品牌效應,加強茶文化旅游的宣傳和推廣。武夷山的大紅袍這一品牌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可以借助這一品牌優勢為武夷山茶文化旅游造勢,以大紅袍品牌效應帶動武夷山其他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僅如此,還可以通過利用多種網絡平臺來介紹武夷山茶文化,擴大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增強其對游客的吸引力。
五、結語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業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在茶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還有較大的進步空間。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只有在對文化資源加以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才能實現武夷山茶文化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汝百樂,徐友.云南茶文化旅游開發初探[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61-65.
[2]余悅,王柳芳.茶文化旅游概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
[3]王小丹.福建省茶文化旅游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省農林大學,2009.
[4]唐月民.文化資源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張琛 單位:山東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