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族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貴州用茶歷史悠久,隨著農業產業化發展,成為全國茶園面積最大的省份,同時貴州作為山地省份,不同少數民族世代居住其間,在勞動、生活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用茶習俗與文化,隨著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旅游供給側改革的興起,利用好貴州茶與民族茶文化資源成為旅游發展新的課題,本文針對貴州民族茶文化的特點進行梳理,對民族茶文化資源的利用進行思考,為文化生態旅游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貴州;民族;茶文化;生態旅游
20世紀50年代,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斯圖爾德提出了“文化生態學”的概念。我國學者黃凱南認為,文化生態旅游的核心是源“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三者均衡。2014年國家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旅游發展要依托當地區位條件、資源特色和市場需求,挖掘文化內涵,發揮生態優勢促進旅游產品的開發。”2017年國家旅游局全國旅游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積極推廣‘旅游+’等模式,推進旅游業與農業、林業等深度融合”。發揮農業資源特色、發揮民族地區文化特色,形成“山地農業+民族茶文化+旅游”的特色主題旅游產品,無疑可以成為生態旅游發展的范例,為旅游產業多元化發展提供支持。
1貴州茶資源豐富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近幾十年來,貴州將茶葉生產,銷售,品牌建設作為貴州改變傳統產業的五張名片之一進行打造,截止2019年茶園面積已達到700多萬畝,居全國種植面積第一。逐漸形成了貴州各具特色的5大產茶區域,既黔中、黔南高檔名優茶產業帶;黔東優質出口綠茶產業帶;黔北鋅硒優質綠茶產業帶;黔西北高山有機綠茶產業帶;黔西南大葉種早生綠茶和花茶產業帶,資源豐富,種植分布廣泛。全省1500多個鄉鎮中,茶園面積達到上萬畝的鄉鎮有200多個,村寨100多個。在省內晴隆、普安縣等地都相繼發現了成規模古茶樹、古茶園。分布在少數民族村落周邊。
2貴州茶文化悠久及民族茶文化特色鮮明
2.1茶歷史文化悠久
貴州茶產業有悠久的歷史與文化,1980年在晴隆縣發現的世界唯一的茶樹種子化石,標志著貴州的茶樹歷史至少在100萬年以上。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中郎將唐蒙通夷,發現夜郎市場上茶交易;唐陸羽《茶經》中曾載:“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其味極佳。”其中思州、播州為今貴州銅仁、遵義地區;明清時期,貴州省的茶葉生產進入了輝煌時期,貴州布政司每年上貢茶有20多種,數量名列全國第二。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御賜“貢茶碑”至今還立于貴定縣云霧鎮鳥王村關口寨。近代,20世紀30年代,民國中央實驗茶場落戶湄潭,至今完好的保存著中國最早的茶工業化遺址和茶葉機械化生產線。
2.2民族茶文化特色鮮明
貴州也是多民族聚居的產茶省份,伴隨著茶在飲、藥、餐等勞動、生活中的使用,茶與貴州傳統的17個世居民族都有結緣,日本著名茶葉學者松下智先生在其著作《茶的起源研究》中記述“茶事的最早利用是中國的苗族”。可見,夷州土著民族(今仡佬、苗、土家等民族)是當年世上較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民族,其茶文化豐富而獨具特色,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2.2.1以茶為禮中華民族自古講求禮儀,所形成的茶禮傳播到世界各地,如日本茶道既來源于中國,民族地區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吃茶、用茶、敬茶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并逐漸固化民族內部的禮儀與規范,形成獨具特色民族茶禮文化,在貴州各地主要表現見表1。2.2.2以茶為飲作為傳統飲料,茶飲功能與少數民族獨特的居住環境和民俗民風相結合,形成了貴州不同少數民族地區的不同沖泡、熬制,飲茶方法。同時也通過不同的沖飲,形成了不同時間、地點、不同環境下的茶飲功能,見表2。2.2.3以茶為食據唐《茶賦》載,茶乃“滋飯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膩”。以茶入食在民族地區早已有之,而且很多時候,茶飲、食不分,成為生活的基本過程,充分體現了民族地區對茶的重視。同時也展現了茶食的康養作用,與當下流行的自然康養理念非常契合,見表3。2.2.4以茶為文以文記茶、以歌頌茶,古已有之,貴州最早的茶文記錄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華陽國志.巴志》,但少數民族地區更多的是以歌記茶、頌茶,口口相傳,形成不同地區的獨特的花燈戲、采茶歌,每每到了采茶季、茶事活動,動聽的歌聲在山地林間回蕩,民族不同歌聲不同,見表4。
3民族茶文化旅游開發的思考
貴州茶產業是貴州經濟發展著力打造的“五張名片”之一。同時民族茶文化豐富,族族有不同,村村有特點。在全域旅游發展、產業融合發展的前提下,利用好茶產業發展的基礎和茶民族茶文化旅游資源的優勢,發展以茶為主題的生態文化旅游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3.1發展茶生態文化旅游,促進旅游產品供給側改革
歐洲、澳大利亞等國依托葡萄酒種植和釀酒發展旅游業,并由此產生許多知名的葡萄酒品牌及酒莊文化。貴州省民族茶鄉、茶村分布廣泛、民族茶文化特色顯著,并集茶種植、茶加工制作、茶品飲、茶入食使用、茶文化傳承等特點為一體,積極進行茶主題旅游產品開發,可以使游客從“采”“賞”“嘗”“養”“悟”等不同角度體驗民族茶文化,豐富旅游體驗,展現個性追求。同時也可促進貴州茶葉產品在全國的傳播、茶葉品牌的認知。對旅游業的多元化與創新發展提供實踐。
3.2促進民族茶村落建設,擺脫旅游業門票經濟約束
在全域旅游發展的基礎上,貴州旅游產業每年平均以25%以上的的速度高速發展,但由于旅游收入仍然以景區門票收入為主,其在GDP中的貢獻率還遠不如與貴州資源特點、旅游發展相類似的瑞士國。發展茶文化生態旅游,民族茶村落分布的廣闊性、分散性不適宜進行封閉的景區建設與開發,同時自由行旅游的興起,茶葉種植區域的村落、鄉鎮才是游客關注的主體,完善茶園周邊民族村落建設,實現以茶為主題的旅游消費,帶動地方、村落經濟發展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必然,同時也促進旅游業發展擺脫門票經濟的約束。
3.3強化一村一品做特色,加快民族村落鄉村治理
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目標“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與旅游業發展的基本要素“吃、住、行、游、購、娛”要求非常契合,貴州民族茶鄉、村獨特的建筑、風俗、生活狀態以及用茶文化,為茶生態文化旅游注入了不同的村落生活氣息,在茶主題旅游發展的前提下,突出村落不同茶旅特色,打造一村一品的獨特旅游體驗,滿足游客個性需求。對美麗鄉村建設,在規劃、建設的同時保護好原生態村落特色,促進村民生活可持續發展提高。
3.4激發全員參與共發展,實現民族文化自覺傳承
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茶鄉生態文化旅游不同于景區開發,主要依托茶園所在的民族鄉鎮與村落,游客旅游集散地落戶在這些鄉鎮與村落,茶農自然的承擔了旅游接待與服務的功能,在茶葉生產的同時,豐富的茶文化體驗必不可少,民族茶文化的內涵需要得到展現,村民在提高旅游服務收入的同時也自覺承擔起學習、傳承本民族茶文化的責任,無疑促進了社區居民參與的積極性,文化傳承的自覺性。
4總結
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茶產業已成為貴州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旅游業的發展是貴州經濟發展的重要名片之一,努力在“旅游+”上進行創新與探索是貴州旅游業供給側改革的出發點。“以茶為媒,以文載旅,”發展民族茶文化生態旅游是旅游供給側改革的創新與實踐,對產業融合發展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貴州省茶葉協會等主編.貴州民族民間茶文化探尋[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9.
[2]浦紹柳.發揮資源優勢開展民族茶文化旅游[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1).
[3]羅慶芳.黔北、黔西北少數民族飲茶習俗[J].農業考古,2013,02.
[4]羅慶芳.黔南、黔西南少數民族飲茶習俗[J].農業考古,2016,02.
[5]彭喆.國外葡萄酒旅游對我國茶旅游的啟示[J].福建菜葉,2016,04.
[6]李維錦.茶文化旅游:一種新的文化生態旅游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態旅游為例[J].學術探索,2007,01.
作者:龍鷗 單位:貴州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