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文化產業區域研究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地方文化產業區域協同發展機制初探
摘要:近年來,湖南文化產業已發展成為湖南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但其存在的區域發展資源浪費、市場壁壘和制度沖突,嚴重影響到湖南文化產業的市場地位。為了提升湖南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須制定文化產業發展區域協同制度,構建文化產業市場主體的行為準則。
關鍵詞:湖南文化產業;區域協同發展;體制機制
湖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了湖南省今后“提升文化產業發展整體實力,重點發展影視傳媒、新聞出版、動漫游戲、演藝娛樂等優勢文化產業,推動文化跨界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打造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發展目標。隨后的湖南省《“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指出:“十三五”期間,湖南將構建“一核兩圈三板塊”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推進長株潭、大湘西、大湘南、洞庭湖等四大板塊差異化、特色化發展。這些任務和目標為推動湖南省文化產業區域協同發展提供了政策指導和制度支持。
一、湖南文化產業區域協同發展機制優化的必要性
當前,在湖南省委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的大背景下,湖南文化產業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推動湖南國民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增強湖湘文化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了推動湖南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優化湖南文化產業區域協同發展機制。
(一)推動“四大板塊”優勢互補的內在要求
湖南按照產業集聚、功能分區、錯位協同的布局原則,構建了覆蓋全省范圍的文化和創意產業“一核三板塊”總體空間布局,形成了以長沙、株洲、湘潭為核心區的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以岳陽、常德、益陽為生態休閑文化產業發展的環洞庭湖板塊試驗區,以郴州、衡陽、永州為文化制造出口加工的大湘南集聚區和以湘西自治州、懷化、張家界、邵陽、婁底為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大湘西示范區。2017年,長株潭板塊文化和創意產業營業收入2791.79億元,占全省1911.26億元的63.7%;環洞庭湖板塊占14.6%;大湘南板塊占12.7%;大湘西板塊占9%。可以看出,這四大板塊在湖南文化產業區域發展中的地位截然不同,產業的區分度大,相互之間雖帶有一定的互補性,但總體協調不夠,沒有實現“四大板塊”優勢互補,不利于湖南文化產業的均衡發展。
一體化文化產業整合優化發展
摘要: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就是建設京津冀都市經濟圈,是國家現階段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文化產業的整合優化發展,是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本文主要分析了京津冀一體化視角下三地文化產業的整合優化,具體涉及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背景下區域文化產業整合優化發展的必要性、現實基礎和文化產業整合優化發展的具體路徑,深刻認識到京津冀文化產業整合優化發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意義。
關鍵詞:
京津冀一體化;文化產業;整合優化
基金項目:
2015年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項目,京津冀一體化視角下文化產業發展整合優化發展研究,編號:2015030534;2015年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確認課題,河北省調整人才策略的必要性和建議,編號:HB2015ZT027;2015年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影視敘事對“京津冀區域文化形象”的提升研究,編號:HB15WX029;2015年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項目,“京津冀區域文化形象”的影像傳播研究,編號:2015030535;2016年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津京冀文化資源整合視閾下河北省文化產業發展研究,編號:HB16WX020。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是國家現階段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是在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原則下的京津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國家轉變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容之一。文化產業的整合優化發展是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京津冀一體化視角下三地文化產業的整合優化發展,具體涉及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背景下區域文化產業整合優化發展的必要性,文化產業的高效整合,將會推動京津冀三地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京津冀三地文化相同,地緣相親,具有大量同質或相似性極強的文化資源,這是三地文化產業整合的現實基礎;結合三地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提出文化產業整合優化發展的具體路徑及建議,如突破行政和行業壁壘,將三地的統一規劃,文化資源的統籌開發落實到實處;重點開發京津冀三地文化產品、項目的高層次合作;嘗試建設共同的文化消費市場,最大化實現聯盟效應。從理論高度深刻認識到京津冀文化產業整合優化發展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
我國區域文化產業論文
一、指標的選取
本文選取的投入指標為:文化產業年末從業人員數量(人)、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萬元)、文化產業法人單位數(個);產出指標為:文化產業增加值(千元)、利潤總額(千元)。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文化產業,剔除了文化事業的相應數據,因此,有關相應的數據相比《中國統計年鑒》要小了很多。其中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轉變為資本存量,本文采用“永續盤存法”,參照張軍等人的研究成果,對當期投資額進行折算,折舊率為9.6%。以上數據來自于2005—2013年《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
二、實證結果分析
本文利用DEA中的CCR模型測算我國31個省份的文化產業效率,將區域分為東、中、西、東北部四個區域進行對比,得到全國及四個區域的效率評價結果。從全國范圍來看,我國文化產業平均效率在9年間整體提高,呈現“先升后降再升”的變化趨勢。具體表現為2004—2007年為上升階段,2008年有所下降,2009年又開始上升。從四大區域看,東部地區效率最高,中部地區次之,然后是東北部地區,西部地區效率最低,東部地區文化產業效率平均值為0.7631,效率總體處于上升趨勢,總體增長幅度為10.33%,中部地區文化產業效率平均值為0.6499,效率總體處于上升趨勢,整體上升幅度為11.38%,東北部地區文化產業效率平均值為0.5438,高于西部地區,在三大區域中排名第三。西部地區文化產業效率最低,平均值為0.4992,文化產業效率總體處于上升趨勢,且上升趨勢相對其他三個區域最明顯,說明西部地區文化產業近些年來發展較快,資源利用狀況越來越好。由此看來,我國文化產業區域間存在差異。為了研究這種區域差異的內部變化,本文通過用σ收斂來分析我國區域文化產業效率的收斂性,如圖3.3所示,可以看出,2004—2012年,全國范圍內的文化產業效率變化不大,全國范圍內的文化產業效率之間的差異逐漸縮小,呈現出總體σ收斂的特征。2004—2012年間東部地區文化產業效率的波動幅度比全國范圍內的波動幅度稍小,總體呈σ收斂,2004—2012年間,中部、東北部地區文化產業效率區域間差異變大,但變大程度不大,西部地區文化產業效率差異變動幅度較大,內部差異逐漸縮小,呈現總體σ收斂的特征。
三、區域文化產業效率的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在學者們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影響文化產業效率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1.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摘要: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作為一個以交叉學科為基礎的應用型專業,由于辦學時間尚短,在培養目標、辦學定位、課程設置等方面尚處于探索階段。既然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屬于應用型專業,那么辦學定位和課程設置就應該立足于地區經濟發展,尤其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只有在切實服務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視角下,培養目標模糊、課程設置駁雜等問題才可能得到有效解決。
關鍵詞:辦學定位;評估;課程設置
2004年3月,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公布2003年度經教育部備案或批準設置的高等學校本專科專業名單的通知》,決定在4所高校設立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自初設至今十余年時間,全國開設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的院校從首批的4所增加到2018年的近兩百所,增長非常迅速。
一、貴州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辦學現狀
就貴州省而言,2006年貴州大學率先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隸屬旅游與文化產業學院,授予管理學學位。截止2012年,全省開設院校共有7所。7所院校雖然都授予管理學學位,但專業所屬院系各不相同,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也相互各異。
(一)課程設置
“廣”而“散”課程的設置和教育實施是專業培養的根本依托。為詳細了解貴州全省高校文產專業的課程和教學情況,筆者先期進行了相關調查。經過調查統計,在文產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日常教學中,全省各院校課程設置的多學科特征非常明顯,主要包括《美學概論》《藝術學概論》《西方經濟學原理》《文化產業市場營銷》《管理學原理》《傳播學概論》《會展業概論》《博物館理論與實務》《文化產業導論》等等。這些課程不僅跨越眾多“一級學科”,甚至哲學、經濟學、管理學、藝術學4個學科門類均有涉及。“博”而“雜”、“廣”而“散”的傾向特別突出[1]。
突顯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開發
一 作為經濟與文化有機結合體的文化產業以其雙重身份成為當今世界一個極具可持續發展力的朝陽產業,正如有學者指出:“21世紀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一是高新技術產業,二是文化產業。”一些發達國家早已成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強國,以其良性循環的態勢從中受惠。如美國文化產品出口額僅次于其作為“老大哥”的航空航天產業,成了美國經濟的第二大支柱產業;韓國的文化產業也是繼電子產業之后的又一大產業;日本、英國、德國等也是發展文化產業的行家里手。這些國家高度重視文化產業,就在于文化產業不僅為他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擴大了他們的世界影響力,促進了意識形態的對外滲透,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從中折射出一個信息,當今世界發展文化產業對一個國家、民族是何等重要。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已成為美國、韓國、日本等國的文化產品的消費大市場。如美國電影占我國電影市場總量的70%以上,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支撐中國電影院運轉的“軸承”;韓國的電視劇已成為閃映在我國普通家庭電視屏幕上的主打產品,觀眾在“看了又看”中津津樂道;中國兒童看得最多、也最愛看的電視節目是顯耀地打印著“日本制作”的動畫片。這些文化產業強國從我國拿走的是豐厚的金錢,留下的卻是西方文化在意識形態領域深層次的影響,站在今天的世界文化背景之中,我們更能清醒而深刻地看到其中的弊害。正是在這樣的文化環境氛圍中,我國提出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構想。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首次使用“文化產業”這一概念,提出了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的任務和要求。《十六大報告》進一步對發展文化產業的作用、目標、方法、文化產業與其他事業的關系等做出了全面的論述。《十七大報告》肯定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取得的成績,分析了不足,提出了新的目標。各省、市與時俱進,提出了“文化興省”、“文化興市”的具體目標與發展策略,把發展文化產業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作為促進經濟、文化、社會共同發展的一個突破口、重要環節。正如有的人論述到的,發展文化產業“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文化產業自身實踐和理論研究的必然結果”。 二 發展文化產業是一個復雜的工程,與它所產生的影響一樣,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問題,如體制改革、環境保護、法制建設、科學技術等。如果這些是屬于宏觀范疇上的,那么,立項調查、開發利用、包裝宣傳、市場營銷等就是微觀層面上的。對一個省、一個市來說,發展文化產業,除了兼顧這些因素之外,還應從地域文化的角度,突出地方特色。一方面,這是由文化本身的特點決定的。文化是人類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總和,而這兩個文明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域由于多種原因呈現出不同的形態與內容,所以文化的表現形式(載體)也有很大差異。另一方面,從文化產業發展的典范來看,也體現出了這一點。以國別為界,美國電影的個人英雄主義、日本動畫奇幻的想像力、韓國電影劇的幽默都是本國文化整體特質的集中表現。以省別為界,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較快并富有成效的云南、陜西及東三省等,都是憑借其特有的地域風情取勝。從這一角度來看,甘肅文化產業的發展應堅定依靠甘肅本土的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甘肅地處西部,相對遠離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有人認為是“地理上的高地,也是文化上的高地”。這對發展文化產業來說,既是“瓶頸”,又是“大道”。其封閉性雖然阻礙了文化的交流與整合,但也保持了原生態的獨特風格,這正是甘肅已有的文化產品產生廣泛影響,贏得物質與精神上“雙豐收”的主要原因。如舞劇《絲路花雨》自1979年上演以來,久演不衰,目前共演出1300場,創下了單項劇目演出場次之最,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并被評為20世紀華人經典劇目。舞劇《大夢敦煌》不僅在全國20多個城市演出240多場,在海外10多個國家“亮相”,2004年還登上“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榜首,目前已簽定大金額演出合同,踏上歐洲。這兩個劇目取得的成功,主要在于其中所蘊含的甘肅典型的地域文化給世人以驚奇與震撼,滿足了大眾的消費愿望,并且具有了文化產業的基本模式。成功和喜悅使我們看到了美好的未來,也堅定了我們的發展思路。因為甘肅的文化資源異常豐富,這對發展區域文化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甘肅不僅是多民族文化的薈萃地,而且有諸如莫高窟、炳靈寺、白塔寺、崆峒山等眾多歷史文化遺跡。境內有文化保護單位43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4個。據統計,甘肅的歷史遺跡、經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觀光四類資源豐富,排列全國第五。其次,甘肅境內革命文化遺存豐富,它是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之一。再者,甘肅境內有55個民族文化成分,2個少數民族自治州,7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顯示出極大的魅力。還有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如河西寶卷、天祝土族格薩爾、裕固族民歌、花兒、慶陽嗩吶藝術、永登苦水高蹺、皋蘭太平鼓、甘肅隴劇、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環縣皮影戲、孝賢、慶陽香包刺繡、酒泉夜光杯、臨夏磚雕、天水伏羲祭典等。甘肅雖然蘊藏如此豐富的文化資源,但被以產業形式成功開發的卻是鳳毛麟角。今后的發展之路,可以說,潛力巨大,任重道遠。 三 堅持區域文化特色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必由之路,但這并不是要“閉門造車”。文化產業的本質要求是文化產品的商品化、市場化,也就是說要利用國內外市場進行文化資源的配置。這樣,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就處在多重矛盾關系之中。相應地,發展文化產業應立足于市場,處理好這些關系。這主要表現為:其一,區域性發展與整體性發展的關系。區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從大的方面講,一個國家、一個省都是一個區域;往小處說,一個市、一個鎮也是一個區域。區域的這一含義決定了在發展文化產業時,必須要考慮區域性與整體性的關系。對一個大區域而言,既要保持和突出轄區之內小區域的文化特色,又要從整體上對其進行引導;對一個小區域來講,要在突顯本身特點的基礎上自覺與大區域相聯合。當然,這樣的調整不能直接依靠行政指令去進行,而應依據市場調節的手段進行。其二,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小區域文化,大都突出的是原生態、傳統的文化,而區域文化在市場化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很大問題就是傳統與現代的矛盾。市場本身是一個現代化的產物,作為被市場化的區域文化產業不能不帶有現代性的文化因子,它往往是以傳統“身軀”穿著現代“外衣”。所以,如何利用現代因素為傳統文化增色,發展自身,是發展區域文化產業的現代化要求。其三,輸出與引進的關系。發展文化產業對一個地區而言,其主要途徑是文化產品的對外輸出,目的是從中獲得經濟與社會利益。從整體來看,每個區域既是一個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又是消費者;既是工廠,又是市場。所以,文化產品的輸出與引入在一個區域里是并存的,只是誰占主體的問題。新的矛盾也隨之產生。本質上講,文化產品的輸出與引進是受市場調節的,但在其發展的初級階段,政府職能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引進文化產品對本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會起到推動作用,也會帶來沖擊。只有興利除弊,才能長足發展。其四,文化產業與其他因素的關系。文化產業的開發并不只是單一的“商品”制造,而是多種因素的共同結果。具體說,包括人力、資金、設施、科技、體制等多方面因素。如何使區域文化產業突出特色,具有競爭優勢,就必須形成一個以文化產業為中心、集多種因素優勢于一體的規模化生產的發展模式。#p#分頁標題#e# 四 以突出區域文化特色來發展文化產業,只是認識問題的一個方面,或者說,這是文化產業發展中諸多策略之一,因為文化產業包括諸多文化事項,由不同的文化類型組成,不一定都要或都能夠突出區域文化特色。聯系甘肅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突出地域特色則是最有效最可行的戰略之一。目前,甘肅正處于一個歷史性發展的良好時機。國家關于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已初見成效,“西部大開發的過程同時應該是一個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我們應該大力發展西部的文化產業。把文化產業和科技產業作為帶動西部大開發的兩翼。”國家對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科學引導以及積極性政策的推行,全球經濟一體化潮流的涌進,也為甘肅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春風”,營造了良好氛圍。“抓住機遇,文化強省”已成為共識。當下,要做的主要工作是:以公共財政為主體,吸收多種經濟成分,加大投資;培育一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完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重點扶持一些基礎強、效益好的文化企業,形成品牌優勢;優化環境,增加設施,硬件軟件并重;整合高校科研力量,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經營模式;深化體制改革,明確產權關系。這樣做,才能真正使甘肅的文化產業突出地域優勢,形成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最終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同提高。
互聯網對文化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影響
摘要:本文利用2012-2017年中國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實證研究互聯網應用對文化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并考察該影響的行業與區域異質性。研究發現:互聯網應用對我國傳統文化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具有負效應,且該影響具有行業與區域異質性,互聯網應用對文化服務業的負效應最強,對中部地區負面影響最顯著。因而提出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加速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根據地區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產業政策的建議。
關鍵詞:文化產業;互聯網;全要素生產率;產業融合
1前言
第四次經濟普查顯示我國文化產業實現規模效益雙提升[1],迎來新的增長點。2008-2018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9%,高于同期GDP現價年均增速6.9個百分點,可見文化產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漸提高。總體來看,文化產業發展整體水平不高,創新活力不強,與高質量發展要求仍有差距。近年來國家提出加快發展“三新”經濟,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互聯網+”作為“三新”活動的重要部分發展勢頭迅猛,成為推動產業變革、提升經濟技術水平的國家戰略。研究互聯網應用對文化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有何影響,該影響是否存在行業與區域異質性,對于國家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各地區制定文化相關產業政策,加快轉型升級,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文獻綜述與假設
2.1互聯網應用與生產率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中傳統產業居主體地位,處在互聯網導入的初期,運用該技術的意識不強,且技術進步耗時長[2],短期內占用大量資源,因此互聯網對技術進步有抑制作用。其次、傳統產業更明顯地具有“成本次可加性”,互聯網的交叉網絡外部性使產業壟斷更普遍[3],對技術效率產生抑制作用。故本文提出如下假設:假設1:互聯網應用對傳統文化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具有負效應。
區域經濟文化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
摘 要:文化產業作為區域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而許多高校雖然開設了文化管理專業,但是由于教學理念不具備針對性,課程設置不符合社會發展實際需求等,導致文化管理專業無法為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大量優質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基于此,本文將在研究區域經濟文化發展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適應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特征和時代之需,發現當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缺失,加強教學實踐,通過明確培養目標等途徑,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策略,希望能夠通過進一步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的高效發展,為地方區域經濟建設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撐。
關鍵詞:區域經濟;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前言
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的黃金產業和朝陽產業,對于區域經濟的推動和發展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我國也在“十三五”規劃中,將文化產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而想要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中文化產業的發展,擁有較強專業素養和能力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必不可少。我國自2004年在四所高校設立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以來,隨著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截至2018年,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高校已經超過了200所,從一定層面可以看出,近些年來文化產業出現迅猛的發展態勢以及國家政府對于文化產業以及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重視。而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作為一門以交叉學科為基礎的應用型專業,由于其發展時間較短,因此在許多學校在開設這門專業時,存在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成熟、辦學定位較為模糊等問題。而文化管理專業作為一門落地性的應用型的專業,必須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依托,特別是當下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只有在保證文化管理專業能夠切實服務于地方區域經濟文化發展,才能夠進一步解決當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各種問題。
一、適應區域經濟文化發展培養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意義
近些年來,文化產業在諸多經濟較為發達的西方國家迅猛發展且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并開始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發展,已成為部分西方國家支柱型的經濟產業,是當下發展最快的朝陽產業之一。而為了進一步滿足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在2004年,我國先后批準在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時為北京廣播學院)和云南大學四所大學設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最近的幾年中,我國各地高校紛紛增設了這一專業,并成為我國近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專業之一。雖然這些年來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但實際的教育形式問題重重,文化管理專業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大多難以滿足地方區域經濟文化的實際需求,對這一問題的原因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后,我們不難發現,主要是由于人才培養模式上缺乏相應的培養標準,并且對于專業的認識程度較低,由于開設該專業的學校沒有實際理解應用型文化產業人才的實際內涵,導致專業教學與能力素養的培養存在明顯的失衡。而在當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只有培養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才能夠進一步滿足文化產業實際的發展需求,填補文化產業市場人才的空缺。通過針對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需求,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結合學校所屬區域經濟文化特色和產業結構,對學生的授課模式與思路進行相應的調整,才能夠使培養出來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逐漸適應地方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需求,使地方和學校能夠相互補充、相互扶持,最終推動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共同提升與進步。
二、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區域文化旅游資源及經濟協調度探究
【摘要】旅游產業不斷發展帶動了區域經濟增長,與此同時,區域經濟增長也推動了旅游產業整體的進步,兩者互相作用、互相依賴。只有保障兩者之間的協調發展,才能夠在整體的旅游文化中達到雙贏。我國的旅游資源豐富多彩,通過探討區域文化旅游資源及旅游經濟協調度能夠更好地推動我國旅游業發展。
【關鍵詞】區域文化;旅游資源;旅游經濟協調度;研究
文化發展是區域旅游的核心和動力,在當前文化繁榮發展的背景下,旅游業不斷拓展,需要與文化相結合,從而更好地實現區域文化與旅游經濟的融合與互動,這也是如今旅游理論研究的重點內容及現實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文化旅游的相關概述
文化旅游包含了旅游的各個方面,不僅可以從旅游中學到相關的歷史文化和遺產知識,還可以了解到旅游地的相關生活及思想內涵。人們出于相關文化動機,對于歷史古跡、表演藝術、研究性旅行及民俗藝術等文化旅游內容格外關注。旅游與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文化也是旅游的一種文明體現。
2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文化產業是20世紀后出現的新興服務產業,要為社會公共提供相關文化娛樂產品及服務活動。旅游產業是旅游活動中的直接或者間接服務,包含物質、人力信息服務等相關內容。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具有相互重疊、相互依賴的特征,比如在很多旅游景區都有大型歌舞劇表演,而一些文化產業中也會讓旅游者參觀游覽、接受服務,不僅具有文化產業內容,也發揮旅游產業的功能。博物館會展、美術館等就具有兩種產業的融合性。因此,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能夠促進兩種產業的共同發展,改變原先單一的產品和市場需求,使得企業之間的競爭合作發生新的轉換,不僅增強了文化的表現力,還強化了旅游的體驗感和參與度。我國出臺了很多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發展指導意見,從政策方面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