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土地綜合管理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如何做好土地管理與規劃的對策
[摘要]目前城鄉規劃工作以土地管理政策為主,土地管理政策依賴于經濟發展和城鄉建設,二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在實際建設工作中,要根據土地利用條件和建設目標確定土地使用價值,切實推進城鄉規劃進程。隨著土地規劃管理和城鄉規劃的不斷發展和發展,始終貫徹落實土地管理的戰略方針,始終把實現土地規劃管理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當前工作的指導方針。盡可能實現城鄉建設一體化。在我國發展面臨新形勢的情況下,立即改變當前對土地利用的誤解,盡可能減少土地資源浪費,制定有效的土地管理改革措施,有效保障城鄉建設。
[關鍵詞]土地管理;規劃;措施
引言
必須用科學的方法管理和調節土地資源,實現國家的健康發展和長治久安。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土地管理和規劃的重要作用。要建立較為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和保障體系,規范土地管理,改革創新現有土地管理制度。此外,要著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最少的土地實現產品生產的最大化,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實現人民和國家更大的利益。做好土地資源的規劃和管理,可以更好地化解人與耕地的矛盾,促進城鎮化建設,促進人民經濟穩定發展。
1城鄉規劃與土地規劃及管理
城鄉規劃學主要是指在當地政府的主動權下,設計并安排對當地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實現城鄉空間的合理配置,包括自然和人力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城市市場的挖掘。實現農產品的價值,推動城市化經濟與農村經濟社會生態的均衡發展,對于減輕農業經濟負擔有著重大作用。農村土地計劃是城鄉建設計劃的主體部分,主要在地方人民政府的引導下,是指國家按照當地精益發展規劃的客觀要求和具體原則,確定國土資源使用計劃內容和方法的主要步驟。而國土管理制度則是指國家為調整國土利益,指導和監督管理國土開發管理,為保障和合理使用國土資源所實行的綜合管理、宏觀經濟、立法和科技等政策。一般包括土地法制定、土地資源調查統計、權屬管理、城市建設用地審批和土地使用管理。土地規劃是土地管理的主要部門,是有效信息管理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通過技術手段,因此做好國土管理工作在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非常關鍵。國土資源本身也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息息相關,對城鄉規劃建設的開展作用重大。此外,通過高效管理運用國土資源,還可以為城鄉規劃建設工作創造有利空氣與各種資源,進一步優化城鄉規劃建設規劃,促進城鄉規劃建設的發展。為人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2做好土地規劃
土地管理中測繪工程發展現狀
摘要: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土地資源管理工作也越來越得到重視,在土地資源的管理中應用測繪技術,很好地掌握土地資源的各種信息,為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及規范化管理提供數據支撐,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我國土地資源的高效應用與發展。
關鍵詞:測繪工程;土地管理;利用;分析
在土地管理與利用工作中,對土地進行詳細的測繪是其開發利用的基礎,是開展后續工作的重要保障。通過對土地測繪技術進行高效的使用,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掌握土地信息,從而能夠從全局出發,對土地資源進行綜合規劃,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將測繪技術應用到土地資源的測量與應用中,利用現代化的信息化技術,能夠最大程度上降低土地資源測量中的人力物力投入,提高測量工作效率,同時,將土地資源信息轉化為大數據,利用現代化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為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提供決策支持,從而更為有效的提升土地資源利用率,促進我國土地資源的綜合發展。
1土地資源測繪及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土地資源測繪不細致,測繪數據無法指導應用
通過對現有的土地資源測繪數據進行分析,以及對土地資源測繪數據的需求進行分析發現,現有的土地資源測繪數據無法滿足應用需求,測繪數據不詳細,存在很多數據的缺失等現象,從而導致測繪數據影響土地資源的規劃與應用,制約著我國土地資源的高效應用。
1.2主管部門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制約著土地資源測繪工作的開展
土地生態質量調研與評估
1前言
土地生態質量(LandEcologicalQuality)指在生態系統范圍內,維持生物的生產力、保護環境質量以及促進動植物及人類健康和居住,以及保護改善大氣、水等生態環境問題的能力。是土地質量內涵的重要組成,與土地的自然質量、社會經濟屬性共同構成土地的價值和質量。隨經濟和文明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和土地生態質量。目前,國土資源部已基本完成全國范圍的農用地分等,它是在土地自然質量基礎上綜合考慮生產條件、土地利用和經濟水平而進行土地質量分等定級,向土地數量-質量并重管理邁進了重要一步。根據國務院以及總理對未來國土資源管理提出了“數量、質量(生態)并重管理”的要求,土地生態質量調查上升到國家層面和高度。浙江省國土資源廳開展了土地生態質量調查工作,選擇慈溪市為試點之一,通過調查探索土地數量和質量-生態并重的精細化管理方法技術,為新世紀的土地質量調查和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2方法和材料
慈溪市土地生態質量調查對象為土壤、灌溉水、大氣沉降物和農產品,2007~2009年開展調查,內容以土壤地球化學調查為主,灌溉水、大氣、農產品質量和土地自然特征、生產環境調查為輔,其中土壤地球化學調查精度為1?5萬,樣品4件/km2,分析測試全量27項、有效態15項、有機污染物2項。進行了土壤養分、環境質量、土壤污染程度、灌溉水質量、農產品安全、富硒土地資源等評價,按中國地質調查局《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技術要求》(DD2008-06)進行了土地質量地土地生態質量調查和評估———以慈溪市為例劉軍保陳智淵潘衛豐謝少娟(浙江省地質調查院,浙江杭州311203)摘要:土壤、大氣、水和農產品是土地生態質量的基礎組成,通過慈溪市基本農田質量調查試點項目的開展,以土壤地球化學評估為基礎開展的大氣、水、農產品綜合評估,實現了土地生態質量評價,為國土資源特別是基本農田的數量、質量和生態管護并重的精細化管理提供技術支撐。關鍵詞:土地生態質量;地球化學評估;大氣;灌溉水;農產品質量InvestigationandEvaluationofLandEcologicalQuality———TheCixiCityLIUJun-bao,CHENZhi-yuan,PanWEI-feng,XIEShao-juan(ZhejiangInstituteofGeologicalSurvey,Xiaoshan311203,China)球化學評估,結合大氣、水、農產品質量調查完成對慈溪土地生態質量的評估。
3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
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依據土地有益元素、有毒有害元素和有機污染物含量水平,及其對土地基本功能的影響程度而進行的土地質量級別評定。其內涵包括了土地基礎肥力、環境和土壤健康質量評估。評估模型構建包括指標篩選、權重賦值、隸屬函數模型建立、指數計算等內容。
3.1指標篩選
土地生態質量調研與評價
0引言
土地生態質量指在生態系統范圍內,維持生物的生產力、保護環境質量、促進動植物及人類健康和居住,以及保護改善大氣、水等生態環境問題的能力。是土地質量內涵的重要組成,與土地的自然質量、社會經濟屬性共同構成土地的價值和質量。隨著經濟和文明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和土地生態質量。目前,國土資源部已基本完成全國范圍的農用地分級,它是在土地自然質量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生產條件、土地利用和經濟水平而進行土地質量分等定級(吳克寧等,2010),向土地數量-質量并重管理邁進了重要的一步。浙江省國土資源廳開展了土地生態質量調查工作,選擇慈溪市為試點之一,通過調查探索土地數量和質量-生態并重的精細化管理方法技術,為21世紀的土地質量調查和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1方法和材料
慈溪市土地生態質量調查對象為土壤、灌溉水、大氣沉降物和農產品,2007年—2009年開展調查,內容以土壤地球化學調查為主,灌溉水、大氣、農產品質量和土地自然特征、生產環境調查為輔,其中,土壤地球化學調查精度為1∶5萬,樣品4件/km2,分析測試全量27項、有效態15項、有機污染物2項(劉軍保等,2010)。進行了土壤養分、環境質量、土壤污染程度、灌溉水質量、農產品安全、富硒土地資源等評價,按中國地質調查局《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技術要求》(DD2008-06)進行了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結合大氣、水、農產品質量調查,完成了對慈溪土地生態質量的評估。
2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
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估依據土地有益元素、有毒有害元素和有機污染物含量水平,及其對土地基本功能的影響程度而進行的土地質量級別評定。其內涵包括了土地基礎肥力、環境和土壤健康質量評估。評估模型構建包括指標篩選、權重賦值、隸屬函數模型建立、指數計算等內容。
2.1指標篩選
“土地生態學”課程的教學體系構建
摘 要:本文在分析新興學科“土地生態學”的學科特點與性質的基礎上,針對該學科在土地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及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對“土地生態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進行了構建。教學內容設置了基礎知識、基礎支撐理論、核心理論與技術以及實踐應用四個部分,核心技術部分均設置了相關的案例分析以幫助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土地生態學的相關技術與理論;實踐教學內容設置了土地生態評價與生態規劃兩個環節。
關鍵詞:土地生態學;土地科學;課程建設
“土地生態學”是由“Land Ecology”翻譯而來,根據國外的文獻,“Land Ecology”所涉及的研究內容、方法等與“Landscape Ecology”(景觀生態學)基本相同, 但其使用不如“Landscape Ecology”廣泛和普遍。中國許多學者參考國外的資料并根據自己的研究領域和研究經歷對土地生態學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傅伯杰將土地生態系統研究(即土地生態學)歸結為3個主要方面:土地生態系統形成、演替、結構的研究;土地生態系統功能(主要是生產力)的研究;土地生態系統最佳生態平衡的研究[1]。何永祺[2]認為,土地生態學是在生態學一般原理的基礎上,闡述土地及其環境間能量與物質循環轉化規律,優化土地生態系統對策和措施的科學。舉[3]將土地生態學定義為“研究一個區域內各種土地生態系統的特性、結構、空間分布及其相互關系”,吳次芳[4]將土地生態學定義為“土地生態學是以協調人-自然-土地為核心,按照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要求,對一定區域的土地生態系統進行開發、利用、整治和保護所制定的時間安排和空間部署的科學”。根據土地生態學的形成特點和學科性質,郭旭東和謝俊奇[5]認為,土地生態學是“應用生態學的一般原理,研究土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物質流和價值流等的相互作用和轉化, 開展土地利用優化與調控的學科”。其基本任務有兩個方面:一是應用生態學原理指導土地開發、利用、整治、保護和管理; 二是揭示土地開發利用與保護管理過程中的生態規律。從以上對土地生態學的理解可以看出,土地生態學研究的基本目的是為土地利用規劃、土地利用工程(即對土地合理開發利用、治理與保護所實施的綜合工程技術措施)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論依據[6]。
盡管許多專家和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為中國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土地生態學仍是當今土地科學體系中最為薄弱的學科。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為了適應國土資源管理由“數量管護”向“數量、質量和生態管護”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并提供某些破解“土地難題”的現實途徑,還需要進一步切實加強土地生態學的重要理論研究, 構建知識體系, 推進學科建設,為我們進行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整治、保護和管理提供理論指導。因此,土地生態學在土地科學中的基礎地位和良好的應用前景得到了普遍認可,不少學者把土地生態學作為土地科學的一級分支學科,認為土地生態學是土地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5,7, 8, 9],謝俊奇[9]認為:未來20年中國土地科學技術應當大力發展3大技術體系和4大學科,這4大學科為土地資源學、土地經濟學、土地生態學和土地規劃學。在此背景下,不少高等院校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紛紛開設“土地生態學”課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新一輪修訂的本科生培養方案已將“土地生態學”作為“專業基礎課”列入該專業的課程體系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本科生培養方案,待出版)。本文根據土地生態學的性質和特點及其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中的學科地位和作用,探討了該課程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體系,以期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學生知識體系的完善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幫助。
一、課堂教學內容的體系建設
土地生態學是一門在實踐中逐漸孕育和發展的多學科交叉的學科,其主體是土地學和生態學之間的交叉[9]。它是一門新興的有待精心培養的學科,也是一門對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利用與保護有重大指導意義的學。土地生態學是土地科學中的基礎性學科,同時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它既研究土地生態功能、土地生態過程、土地生態變化、土地生態分異等基礎理論,同時又研究土地生態調查、土地生態評價、土地生態規劃和設計、土地生態恢復和重建、土地的生態管理和管護等技術方法,還涉及土地生態經濟、土地生態倫理、土地生態文明等社會科學范疇。因此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內容覆蓋面非常廣。需要先修土地資源學、土地地理學、第四紀地質與地貌學等課程,擬在大學三年級上學期開設,該課程將作為土地評價、土地利用規劃、土地整理與復墾等課程的基礎課程。課程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部分:
1. 基礎知識部分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應用方向探析
[提要]本文結合新時代背景下土地資源管理領域發展趨勢和筆者學習教學經歷,參考河南城建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九年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嘗試總結目前工科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五大應用方向,以期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提供借鑒。
關鍵詞: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新時代;工科;應用方向
一、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發展現狀
土地資源管理涉及技術、自然、社會、經濟、法律、生態等學科領域,具有跨學科、跨行業、跨區域的特性,有著極廣闊的研究視野,它以管理決策為中心,以土地利用及協調土地利用中的人地關系為核心研究內容。1998年教育部將原經濟學科中的“土地管理”和工學中的“土地規劃與利用”合并成“土地資源管理”(學科代碼110304,2019年變更為120404),作為二級學科隸屬于管理學門類公共管理一級學科,可授管理學或工學學位。從此,全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迅速發展,眾多高校相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截至2015年,全國有125所普通高校開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130所高校有碩士學位授予權,20所高校有博士學位授予權。每年為社會輸送近6,000~8,000名本科生、2,000~3,000名碩士生、150~200名博士生。由于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科屬性比較綜合,國內各高校的辦學背景也十分復雜,但綜合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類:農林類院校是在原土壤學和土壤農化分析等專業基礎上成立的,它與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誕生背景非常相似;師范類院校是在原地理學專業的基礎上成立的;理工類院校是在原測繪學專業的基礎上成立的;綜合類院校多數是在原有的人文社科基礎上成立的。
二、河南城建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介紹
河南城建學院是一所以城建為特色的工科院校,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是在1998年設立的測量與土地管理專科專業的基礎上于2007年設立并于同年開始招生。該專業和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科學、遙感技術與應用等三個專業一并歸屬于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學院,工科特色明顯,畢業生授工學學位。該專業于2013年獲批為校級特色專業,2014年獲批為河南省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2017年該教研室獲批為“省級優秀基層教學組織”。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畢業生熟悉測量學、地理信息科學、資源學等學科相關理論和知識,具備測繪、國土規劃、數據庫建設等能力;能在規劃、城建、測繪、交通、農業、地產等行業部門從事國土資源調查與評價、國土空間規劃、土地整治工程設計、不動產登記及評估、土地征收及儲備、信息系統建設等工作,開設的主干課程有數字地形測量學、土地資源學、土地調查與評價、土地整治工程學、土地管理學、土地利用規劃學、地籍管理、土地經濟學、不動產估價、地圖制圖學、土地信息系統、空間數據庫基礎、空間分析、程序設計等。該專業目前已有9屆畢業生共計462人,許多畢業生已成為相關企業和部門的業務骨干、中堅力量,取得很大成績,為學校爭得了榮譽。調查結果表明,近3年實習和用人單位對本專業畢業生的滿意率為100%。
三、行業發展步入新時代
土地整治項目管理工作問題及對策
摘要:土地整治是土地利用的前提,更是社會和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解決土地利用問題的必然選擇。當前社會、經濟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耕地保護面臨嚴峻考驗,加強土地整理工作可以進一步讓我國的耕地總量始終保持動態的平衡,可以有效地保證我國在糧食方面的穩定、安全。此外,在為土地進行完善的、有效的、系統的整治工作后,可以使得土地達到更為理想的使用效果,優化土地利用的類型。例如在整治工作中可以進行土地平整工作,保證地塊可以更為規則化,優化我國的農業用地的基本建設。而如何面對和解決土地整治項目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擺在面前的一道難題。
關鍵詞:土地整治;耕地保護;地塊
土地整治工作主要是在規定的范圍內,按照我國政府部門對當前土地利用相關規劃以及其他土地整治管理要求的相關用途展開工作,通過工程類以及生物類的方法和措施,對農用地、居民點和工礦廢棄地以及還沒有進行充分利用的土地予以綜合性的管理整治,進而保證我國的耕地面積足夠支撐國家的完全穩定,達到優化農村生產環境,改善生活條件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效果[1]。土地整治分為土地開發、土地整理和土地復墾三種類型。在我國,土地整治項目由于起步晚,制度不健全,仍存在許多問題妨礙土地整治工作正常發展。本文將針對土地整治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1土地整治項目存在的問題
1.1土地整治項目施工招投標工作存在的問題
1.1.1片面追求低價中標
土地整治項目中投標人為了中標,投標人故意壓低投標價格,甚至想盡各種手段圍標串標、惡意低價中標,甚至招標機構在招標過程中控制中標結果。從而導致投標人中標后,很有可能偷工減料,以犧牲工程質量來降低工程成本,造成嚴重質量問題,給項目業主帶來很大的風險,或投標人低價中標后,與項目區部分村民串通,要求業主進行設計變更,刪除施工難度大、利潤薄單項工程,造成土地整治效果和投資的效益降低,甚至可能出現群眾上訪事件。這種低價中標的方式不僅工程建設質量得不到保障,而且嚴重影響了整個市場的秩序。
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各方面對土地的需求與日劇增。土地管理事業隨之迅速發展,地籍管理體系更加科學、規范,地籍測繪理論、技術和方法不斷發展。目前,在我國測繪工程專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本科教學中,一般將此門課程作為專業選修課或必修課。基于此,本文主要對《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探討。
關鍵詞:《地籍測量學》;課程教學改革
1前言
“地籍測量學”主要是通過圖、數、表的形式來表示土地及其附屬物的權屬、位置、數量、質量和利用現狀等土地基本信息。目前,各個國家對地籍測量系統有著很大的興趣,而且在這個系統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針對《地籍測量學》課程,結合測繪技術的發展和用人單位的需求,及時修訂教學大綱,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整合和優化。有利于培養綜合素質高、動手能力強的測繪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2教學內容的優化與調整
2.1新的教學內容體系的建立
傳統地籍測量學課程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土地權屬調查與地籍測量。地籍測量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為滿足現代地籍測量實務的需要,筆者認為該課程應涵蓋以下內容:土地權屬調查;地籍測量;地籍信息系統的建立,數據統計、分析;房產調查與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