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教育部提出的“三通兩平臺”戰略已經進入了關鍵的一年,作為攻堅項目“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對學生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信息技術學科的工具性、整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科中所獲得的信息素養會使其在其它學科課程的學習中運用更豐富、更靈活、更有效的學習方式。要使信息技術與各學科達成深度整合,不僅要求學生在各個學科和信息技術方面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具有信息時代條件下的信息化學習能力。信息化學習方式要變革,信息技術必先行。面對信息化課改學改,學生的信息技術儲備好了嗎?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否為各學科整合后的信息化學習建構基礎?
一、信息化學習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提出新的要求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讓學生進行知識重構。作為信息化4.0的今天,教育呈現的更多是個性學習、基于資源的學習,云時代與大數據的到來對傳統的學科課程結構提出了挑戰,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應激性的變革,更是邁向信息化個性學習的發展的一個階段。信息技術與各科課程整合包括輔助層面的整合和學習層面的整合兩個層次,信息技術輔助學科教學關注的是如何教,學科信息化學習整合關注的是如何學。尤其是后者,必須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對于剛剛邁入信息化學習社會的學生,他們的信息素養又是如何呢?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IEA2014年全球范圍評價學生數字信息能力調查指出:“僅有2%的學生能夠在網上搜索信息時運用批判性思維方法,83%的學生僅具備基礎軟件最低限度的知識。拋開全球的發展參照數據,我們身邊的孩子從牙牙學語到適應信息化學習的需要,由誰來培養呢?信息技術課堂如何破解這一需求與不足的矛盾呢?信息技術課堂就是信息化學習能力孵化器,只有率先開展信息化個性學習,才能使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進入到更深的層次。
二、信息技術課堂與各學科主動整合的策略
1.開放課堂,信息技術學習回歸綜合實踐學習課程。
計算機被稱為“人類通用的智力工具”,信息技術學科雖然內涵與外延不斷拓展,但其本質是一門應用性學科課程,國家課程設置把信息技術歸納為綜合實踐課程。新課程改革在各學科中設立綜合實踐活動環節,且給予了一定的課時,信息技術和各學科整合以綜合實踐學習相貫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這對于信息技術學科既是挑戰又是機遇,作為綜合實踐學習重要組成部分,綜合實踐活動和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機整合與滲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技能和收集、檢索、分析與利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信息技術與各科整合學習建構綜合實踐學習的基礎。如筆者在多媒體制作模塊的教學中,設計了一次“PPT創意設計大賽”,并以開放的課堂,自由的組合,賽制的活動形式開展活動。教師僅在作品設計和流程的環節中予以支持,家長、學科教師、同學均可成為導師或小組成員,把學生可利用的學習與創作資源全部動員起來,給予學生靈感想象的空間與技術展示的平臺。在最后以“中國好聲音”——“我為你轉身”的形式收官,并分享在校園網站。這樣一次活動,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一節課的PowerPoint操作知識,他們還獲得了一次在“做”中學的創新探索機會,一次社會競賽中的協作與競爭的體驗,一次信息時代個性展示與分享。
2.主動示范,率先開展網絡學習空間學習。
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學習的不再僅僅是計算機操作技術,而是面對信息時代應具有的綜合的信息素養。尤其是當前信息科技從已發展到智能云、大數據時代,教學中若仍拘泥于傳統教材框架和學習方式,信息技術學科注定會弱化甚至泯滅。信息技術課程只有走在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前沿,才有在云學習時代存在的價值,信息技術應率先開展網絡學習空間學習,才能夠培養學生應具有的創新實踐能力,才能滿足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目前各學科都開展網絡學習空間學習,但學習資源的匱乏就成了瓶頸。信息技術由于自身學科優勢,其學習資源較多,無論是微課、mooc、翻轉課堂還是在線學習社區,通過篩選均可以獲得豐富有效的學習資源。從現有的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出發,信息技術課程可以解決其他學科中遇到的問題,在學習中體驗學習方式的變革,建構信息化學習的元認知,所積累的經驗和方法對各學科開展網絡空間學習都能提供有效的支持。
3.優化開發教材,主動參與學科項目學習。
信息技術學科與各課程整合可以通過項目學習活動開展。項目學習是由最初的職業教育引入現代各教育領域,它具有以行動為導向和跨專業課程的特點,它是一種樸素的人文教學法。項目學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處理一個項目的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全部或部分獨立組織、安排學習行為,解決在處理項目中遇到的困難,提高創新意識和綜合實踐能力,它是一種典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實用主義教學法。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應用項目學習法教學,以信息技術課程為本,融入科學、德育、社會實踐、社區學習等學科活動形成綜合實踐課程,它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設置自主與實踐學習,構建開放的學習環節。
4.多課程協同,信息技術做好聯結紐帶。
在教育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全人教育、全科教師、STEAM課程等已成為熱門話題。基礎教育的分科教學帶來了一些弊端:輕視學生的需要、經驗與生活,肢解學生完整生活,忽略當代社會生活的現實需要等,還滋生出一些“讀書無用論”、“高分低能”現象,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明確規定,在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力求返璞歸真,以綜合課程彌補分科教學帶來的缺陷。在具有相關聯的知識點,多個課程之間開展多課程協同教學,也可以促進課程學習與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多課程協同教學是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是兩個或更多教師一起合作,根據不同課程的結構,共同確定教學內容,設計和參與教學過程,從不同的學科視角討論,共同指導學生學習兩門以上課程知識或是某個專題。多課程協同主要基于這樣的認識: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很多問題,往往不是所學的單一學科或單一課程所能解決的,可能涉及到多門學科知識的內容。而目前的分學科教育給學生離開校園走向社會帶來了困惑,這會使他們感到學習與社會的差距。學生缺乏一種整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多課程協同教學可以通過項目或問題主線串聯起分散的知識,激發學生主動進行知識融合。
三、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是一種信息化工具,也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學科,它能夠很好的同其它學科實施多課程協同教學。如利用EXCEL電子表格、程序算法設計等模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算法思維。通過網站建設、多媒體演示作品、電子報刊設計發行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和藝術創造。開展機器人與互聯網教學則可以全方位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造能力。開展多課程協同教學,信息技術課程在服務和支持學科學習的同時就圓滿地完成培養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核心任務。
作者:張飛 單位:徐州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