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集體備課視角下小學信息技術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調查結果與現狀
1.教案問題突出。
調查發現有40%的老師基本上不做修改直接應用他人成品,另有30%的老師堆積網絡材料形成教案,30%是自己寫好提綱和內容,通過網絡查找自己需要的資料。不切合本校學生實際、不加鑒別地通過粘貼而形成不倫不類的教案,縱然再花哨,也只是擺在講桌上的花瓶,缺乏實干作風和缺少實用價值的備課工作注定是“無用功”。在對待教案態度上,75%老師認為教案的作用主要是為了應付檢查。
2.師資結構不合理。
全縣約有43%的小學擁有2名信息技術老師的配置,其余小學都只有1名。雖然90%是專職教師,但是年齡老化(平均年齡都已為40歲左右),與信息技術的學科特點很不相稱。由于一個學校只有1到2名的科任老師,所以90%的老師都很少與同伴、同行進行教學業務交流。而且隊伍中缺乏領軍人物,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只有15%的老師擁有本專業學歷。
3.教師業務水平提升乏力。
課程老師中,80%認為學科培訓機會少,85%認為教學研究欠缺,70%認為學校對學科的管理力度還應加強,缺乏應有指導。通過訪談還了解到,多數老師認為該學科都普遍工作繁雜,地位和待遇偏低,人員穩定性差,數量更為不足。100%的課程老師認為應該開展更多的教學交流活動來提高教學技能。通過訪談了解到,課程老師對認為備課的目的是指導課堂教學,這充分說明了備課與教學是密不可分的。
民族地區人才缺乏,教師隊伍籍貫、學歷、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等千差萬別,思維角度當然更多有不同,共同研究同一課題可引起爭鳴,思想碰撞有利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而且還會產生更多創新。教師交換心得經驗等信息,彼此分享教學改革方法、實踐技能,不僅能避免教師的主觀隨意性,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良好的教學習慣,還能讓新老教師得到更好的學習。在信息技術這門課當中,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等老教師往往在教學規范性、教學技能經驗方面具有優勢,而年青教師在接受和應用新信息技術方面更為迅速靈敏。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小學科”,集體備課為孤軍奮戰的老師提供溫暖的幫助。“小學科”指在小學階段設置的課時量少,各校教師配備少,且具有一定的專業性的學科。“小學科”集體備課能彌補教師個體備課的不足,達到集思廣益,碰撞思維,共享資源的目的。又能讓備課更有效率,教師個人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集體備課則有利于集合教師個體處理教材的長處,同時也能彌補教師處理教材的短處,從而收到同伴同助,揚長避短的效果。
三、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集體備課實施策略思考
調查訪談時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老師普遍反映:這門課備課的依據是《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同時也認為是學生需要。可是一個學校就配備一兩個老師,這很難吃得準三、四、五、六4個年級的課程標準;更何況還要充分把握學生情況、滿足學生渴望的學習需求。雖然老師要用大量時間來備課,可是總還感覺事倍功半。面對多個年級不同的課程標準與要求,在孤獨無助的情況下進行備課能與教學結合起來就有了成就感,很難去奢望教學設計中獨特思考和創新的分量了。加強學校間教學交流,集體參與、積極討論、相互協助、共同提升;骨干教師上示范課;加強與內地學校教學交流。多學習優質課例,從中發現別人的長處,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性的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針對具體問題來開展教學研究,以點帶面,積極參與到共同的、多元體的教學活動中來,共同討論,共同提高,根據實際情況以縣或片區為單位“小學科”集體備課已迫在眉睫。上級教育管理部門、學校也努力創造條件,改善師資結構,提供給教師更多培訓提高的機會以及與校外同行交流合作的機會。當然,關于課程集體備課實施的具體方法還需要進一步實踐與研究。
作者:龐華 單位: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雁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