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地理信息技術的禁止開發區審計方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利用地理信息技術服務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已成為一種拓展審計深度和廣度的重要審計模式。根據主體功能區禁止開發區域資源環境審計的需求和特點,探索研究了一套利用地理信息技術進行審計指標內業核查分析、外業現場勘測的審計技術流程;并將其應用于福建省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工作中,有效完成了審計證據的獲取,提升了審計效率。
關鍵詞: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禁止開發區域;地理信息技術
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要生態文明改革舉措,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制度的一項重大創新。與以往領導干部經濟責任離任審計側重財政財務收支,以及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不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重點關注涵蓋土地、森林、海洋、水、礦山、大氣等自然資源資產實物量和生態環境質量變化情況[1-2]。自然資源資產具有明顯的空間特性,由不同的管理部門管轄,由于信息化水平不一、行業標準不統一等原因導致傳統的審計分析方法無法或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自然資源資產數量和質量上的變化情況,從而給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對領導干部客觀評價帶來難題[3-4]。主體功能區禁止開發區域是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地方法律法規嚴格規定的保護對象。禁止開發區域是主體功能區內保護自然文化資源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域,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確保各類自然生態系統安全穩定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禁止開發區域資源環境審計方法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地理信息技術是在計算機軟硬件支持下,運用系統工程和信息科學技術理論,科學管理和綜合分析具有空間內涵的地理數據,以提供規劃、管理、決策和研究所需信息的空間信息技術[5]。本文探索運用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術和基礎測繪、地理國情普查等測繪地理信息成果進行禁止開發區域資源環境審計,以提高審計效率,滿足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對主體功能區劃中禁止開發區保護核查的需要。
1禁止開發區域資源環境審計
根據國發[2010]46號《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禁止開發區域包括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世界文化自然遺產、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等。根據《森林法》、《水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要求,不同的禁止開發區域類別具有不同級別的保護內容,如表1所示。禁止開發區域資源環境審計要從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劃、發揮禁止開發區生態功能的角度,揭示違規開發建設、地方政府知法犯法、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對主體功能區劃落實和禁止開發區功能發揮造成的影響。揭示的問題包括歷史問題和新增問題,對歷史問題應提出合理可行的解決建議,對新增問題則應提出嚴格執法等建議。因此,審計重點檢查禁止開發區域資源環境是否存在旅游開發、房地產開發、水(風)電開發、挖沙、采石、采礦、探礦、捕撈、養殖、開墾、放牧、砍伐、堆放垃圾、向保護區排污和其他違禁活動,同時對禁止開發區域面積的真實性進行審計。
2基于地理信息技術的審計方法
2.1數據準備
主體功能區專題數據主要包括審計地區禁止開發區域名錄、批復文件、拐點坐標數據、紅線范圍數據等。按照禁止開發區域類型,數據分別來源于林業、國土、住建等主管部門。測繪部門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主要描述自然屬性,是審計的重要依據,主要包括地理國情普查與監測數據、中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基礎地理信息要素數據和地名地址數據等。
2.2技術思路
根據審計地區禁止開發區域名錄,從主體功能區專題數據中提取禁止開發區域紅線范圍圖,并按審計地區獲取地理國情普查地表覆蓋數據、各期影像和地形要素數據等。通過坐標轉換,利用GIS空間分析技術提取禁止開發區域內疑似人為開發建設圖斑,主要包括紅線范圍圖與測繪數據疊加運算、人工地物篩查和各期影像疊加分析;再分析疑點數據,對于不能通過影像確認的疑點圖斑,進行外業現場勘測;最后綜合內外業核查結果,通過主管部門確認形成審計證據。
2.3內業核查分析
內業核查分析是基于地理信息技術的審計方法中最為關鍵的一個部分,主要包括數據預處理、空間核查分析和疑點輸出3個階段。1)數據預處理。首先從收集的主體功能區劃專題數據中提取禁止開發區域紅線范圍圖,包括數據電子化、矢量化、格式轉換等操作,具體步驟根據實際數據而定;然后按照審計地區范圍,裁切審計周期內各期影像、國情普查地表覆蓋數據、地形要素、地名地址數據等;最后利用坐標參數,將數據統一轉換至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2)空間核查分析。首先將紅線范圍圖和測繪數據導入ArcGIS,將紅線范圍圖分別與地理國情普查地表覆蓋圖層和基礎地形要素數據中居民地等矢量圖層進行空間相交運算;然后過濾篩查人工地物圖斑,根據地物類型代碼在地表覆蓋空間相交結果中查詢人工地物類型,主要包括房屋建筑類、構筑物類、人工堆掘地類、道路類、荒漠與裸露地表類,綜合矢量圖層空間相交結果;最后疊加審計周期內各期中高分辨率影像數據和地名地址數據,根據影像解譯和地名興趣點等信息綜合分析判斷人工地物類型、圖斑變化發展過程,統計疑點區域面積、長度等,記錄事件發生日期和人工地物實際情況。3)疑點輸出。因紅線范圍數據和測繪數據存在數據精度問題,空間核查分析疑點結果應剔除微小面積圖斑以消除行業誤差。為使疑點更加直觀可視化,便于審計人員接受,通過截圖并附疑點坐標位置、屬性描述的形式輸出給審計人員或下發給外業現場勘測人員。
2.4外業現場勘測
制作外業調查工作底圖,對內業核查分析無法確定的疑點圖斑開展現場核實確認。按照疑點坐標,通過帶有GPS定位功能的移動設備找到疑點區域,現場勘測疑點實際情況,對內業數據的圖斑類型、邊界、屬性等進行修改編輯,重新統計實際違法違規面積。對于交通不便的疑點區域,則借助無人機等移動設備搭載高清數碼相機對疑點區域進行航拍,解譯航拍影像,落實核查疑點。
2.5審計證據的形成
對內、外業核查疑點結果進行綜合數量統計,濕地保有率、森林覆蓋率等指標考核要根據統計結果進行扣除,再比對是否達到考核要求,然后將問題下發給主管部門,經其自查、反饋說明后,將確認后的結果形成審計證據,填寫審計取證單,記入審計報告。
3應用成果分析
3.1應用成果
本文將基于地理信息技術的禁止開發區域資源環境審計方法應用于福建省某地市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工作中,經內、外業核查分析發現,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禁止開發區內存在房地產開發、采礦、開墾等違法違規活動,如圖2所示,某省級森林公園內存在采礦場問題。相較于傳統審計方法只能現場走訪、大面積核查的費時費力,基于地理信息技術的審計方法更加具有針對性,審計效率和準確性也更高,審計證據更加科學、客觀。
3.2應用存在的問題
通過實際審計試點應用的情況來看,基于地理信息技術的禁止開發區域資源環境審計方法從空間維度上破解了審計量難核、圖難測的問題,但實際審計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注意和改進:1)由于主體功能區專題數據缺乏統一的數據規范,禁止開發區域紅線范圍圖有時需從文字、圖片或表格中整理提取,處理耗時長、工作量大。2)在疑似人工地物影像判讀過程中,解譯樣本的精細度和豐富性決定了判讀的效率和準確性,從而可極大減少外業現場勘測的工作量,因此可通過多渠道數據豐富解譯樣本等信息,以提高疑似地物內業影像判讀的準確率。3)主體功能區專題數據存在一些涉密數據,特別是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紅線范圍數據,關系重大,在數據收集、處理、分析等過程中應注意數據的保密問題[6-7]。
4結語
目前,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迫切需要借助外部信息化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形成一套成熟的可復制、可推廣的審計技術方法。本文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分析了禁止開發區域資源環境情況,探索了一整套審計取證的技術流程。在福建省某地市審計試點中的應用結果表明,基于地理信息技術的審計方法有效實現了禁止開發區域資源環境審計監督的全覆蓋,獲取的審計證據更加立體直觀、有說服力,解決了傳統審計方法難以核查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錢水祥.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6(3):151-155
[2]張宏亮,劉長翠,曹麗娟.地方領導人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探討:框架構建及案例運用[J].審計研究,2015(2):14-20
[3]安家鵬,程月晴,安廣實.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6(5):67-76
[4]魏雪梅,朱明亮,楊千鈞.自然資源資產數據體系與審計信息化建設思路[J].地理信息世界,2017,24(6):77-80
[5]邊馥苓.GIS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和方法[M].北京:測繪出版社,1996:8-13
[6]王彪.信息化審計技術在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中的運用[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20(5):34-35
[7]張峰.地理國情監測在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中的應用探討[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7,40(12):126-128
作者:余遠劍 趙豐 周婷婷 單位:福建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福建省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