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信息安全專業本科課程設置比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以開設本科信息安全專業的16所高校為樣本,采用文本分析和多元統計的方法,從學分要求、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比較研究了高校信息安全專業本科課程的設置。研究發現高校在學分要求、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開設上存在差異。研究結果可為信息安全專業學生和高校充實和完善其課程提供借鑒。
【關鍵詞】信息安全專業;本科;課程設置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個人生活、企業和政府工作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信息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如何保障信息安全成為個人、企業和政府均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面對社會對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部分高校也設置了信息安全專業。目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信息安全技術的研究,如信息安全模型設計(左高等,2016;林顯寧,2017)[1-2]、區塊鏈的信息安全技術研究(丁慶洋等,2018;丁偉等,2018)[3-4]、信息安全評估方法(付淳川等,2017;高志方等,2017)等[5-6]。二是信息安全行為的研究,如信息安全管理投入意愿研究(朱光等,2018)[7]、信息安全違規行為研究(甄杰等,2018;房琦等,2016)[8-9]、個人信息安全行為研究(張曉娟、李貞貞,2018)[10]等。三是信息安全專業某門課程建設的研究,如信息安全實驗課程的探索(孟魁等,2014;董飛、聶秀山,2015;吳淮等,2018)[11-13]、網絡信息安全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吉星、王秉政,2010)[14]。四是信息安全專業的課程體系研究,張煥國等(2004)在探討了設立信息安全本科專業的必要性后,介紹了武漢大學信息安全本科專業的辦學思路和課程體系[15];張愛新等(2009)針對信息安全的專業特點及人才培養特點,提出了分層次、立體化的課程體系理念,介紹了上海交通大學信息安全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設置[16]。綜觀現有研究,尚缺乏對信息安全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系統比較研究。本文運用網絡調查法和統計方法,比較研究國內高校信息安全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及差異,以期為信息安全專業學生和高校充實和完善其課程提供借鑒。
一、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通過訪問陽光高招網站獲得開設信息安全本科專業的985、211高校,確定了調查高校;訪問被調查高校開設信息安全學院主頁,在其主頁下的本科培養欄目獲取信息安全本科專業“培養方案”或“課程設置”;剔除無數據的985、211高校,共獲得了16所樣本高校數據,具體高校及所在學院見表1。從表1看信息安全本科專業主要設置在計算機、信息和網絡類學院。
二、信息安全專業學分要求比較
從樣本高校信息安全專業總學分看,總學分要求在145-193學分之間,總學分要求最低的是中央財經大學,總學分要求最高的是華中科技大學。必修課程學分由公共必修、學科基礎必修和專業必修學分構成,樣本高校必修學分要求在89-137學分之間,要求最低的是湖南大學,要求最高的是華中科技大學。從公共必修要求學分看,公共必修學分要求在28-69學分之間,要求最低的是哈爾濱工業大學,要求最高的是西北工業大學;從學科基礎必修要求學分看,要求在27-58.5學分之間,要求最低的是中央財經大學,要求最高的是福州大學;從專業必修要求學分看,要求在5-41學分之間,專業必修要求最低的是華南理工大學,僅為5學分,要求最高的哈爾濱工業大學,為41學分。從個性選修課程學分看,要求在28-69學分之間,要求最低的是福州大學,為14學分,要求最高的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46學分,說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更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從實踐教學環節學分看,要求在8-54學分之間,要求最低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僅為8學分,要求最高的是中國礦業大學,54學分。
三、信息安全專業必修課程設置
信息安全專業各樣本高校共同必修課有14門,主要是通識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見表2)。共同開設的必修通識課程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高等數學、體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軍事理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和大學英語;共同開設的必修專業基礎課程有操作系統、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和程序設計,但程序設計課程所用語言不盡相同,有開設C語言、C++、JAVA、面向對象、網絡程序或匯編語言等程序設計課程。各樣本高校的大部分必修課差異明顯(見表3和表4):有重視數理基礎的高校,以“11-西北工業大學”為典型,開設了線性代數、大學物理、離散數學、復變函數、數學分析、電路與電子學以及自動控制原理等;有偏向覆蓋全方位信息安全課程的高校,以“2-福州大學”為典型,開設了信息內容安全、計算機取證、網絡信息對抗與安全、信息隱藏技術、無線網絡安全、云計算與物聯網安全等;有僅注重數學基礎和信息安全核心課程的高校,以“16-中央財經大學”為典型,除開設樣本高校的共同必修課程外,必修課程僅開設了線性代數、離散數學、信息安全數學基礎、專業指導與職業規劃、數字邏輯與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導論、現代密碼學、網絡安全、軟件安全、信息內容安全、信息安全綜合管理與審計以及信息安全綜合實踐課程。高校開設必修課程情況個別高校還開設了自身特有的必修課(見表4)。部分特有必修課程可能與高校的專長、歷史和所在地區有關,典型的有哈爾濱工程大學開設的“普通化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開設的“生命科學基礎與應用”和“形式語言與自動機”、西北工業大學開設的“自動控制原理”、新疆大學開設的“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海南大學開設的“數字圖像處理技術”以及學校類別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總計公共學科基礎專業小計個性中國人民大學開設的“量子信息與安全導論”;部分特有必修課程是信息安全專業方向課的細化和深化,典型的有福州大學開設的“云計算與物聯網安全”、哈爾濱工業大學開設的“軟件構造”和“人工智能”、華南理工大學開設的“IT前沿技術”和“PKI原理與技術”、華中科技大學開設的“可信計算”、西北工業大學開設的“嵌入式系統及應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設的“量子信息與安全導論”和海南大學開設的“數據科學導論”。
四、信息安全專業選修課程設置
信息安全專業選修課主要是在計算機大類課程里選擇,第一類是計算機大類里的基礎選修課程,如“信息論與編碼”、“組合數學”和“數字信號處理”等;第二類是信息安全類的細化課程,“移動終端安全”、“電子商務信息安全”和“無線網絡安全”等;第三類是計算機大類里的前沿課程,“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部分院校還開設了“英語類”和“人文社科類”選修課程。個別高校還開設了自身特有的選修課(見表6),北京郵電大學開設了“容錯計算技術”和“信息系統容災”等、福州大學開設了“組網技術”、華南理工大學開設了“PKI原理與技術”、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開設了“軟件逆向工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設了“量子力學”、新疆大學開設了“中西亞多語言信息處理”等。
五、實踐教學環節比較
在信息安全實踐教學環節,包含了軍事訓練和思政課這類基礎性實踐環節,也包含了課程內的實驗實踐教學、信息安全綜合實踐、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這類專業性實踐環節,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均開展了創新創業實踐類教學環節,包含了科技成果與發明專利、學術論文、競賽、社會調查、志愿服務、文體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體育活動、技能培訓等,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部分高校還開設電子工藝或金工實習和大學物理實驗,以培養學生現代化工程素質,啟迪學生創新意識。
六、結論
通過各高校信息安全專業課程設置比較,得到以下結論:(1)高校均開設公共、學科基礎和專業必修課、選修課程以及實踐教學環節,注重通識教育、專業基礎、個性化和實踐創新的全方位培養。但各高校有所偏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更重視專業基礎教育,湖南大學更重視個性化教育,中國礦業大學更重視實踐教學;(2)高校共同必修課主要是通識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其余大部分必修課差異明顯,有重視數理基礎的高校,有偏向覆蓋全方位信息安全課程的高校,有僅注重數學基礎和信息安全核心課程的高校;(3)信息安全專業選修課主要是在計算機大類課程里選擇,包含了計算機大類里的基礎選修課程、信息安全類的細化課程和計算機大類里的前沿課程,各高校偏重點也有差異;(4)信息安全實踐教學環節,主要是基礎性實踐環節、課程內的實驗實踐教學、信息安全綜合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和創新創業實踐類教學環節,值得注意的是,各高校均重視科研和社會實踐。
作者:張宇濤 單位:福州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