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網絡信息權利倫理考量,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當今這個信息時代里,失德行為的產生大多是因為公民不正當的使用信息權利。因此,這個被各種網絡信息所充斥的時代我們遭遇的最迫切問題是如何更加合乎倫理的去使用網絡信息權利。
關鍵詞:
網絡信息;網絡信息權利;網絡倫理
一、網絡信息權利的內容
眾所周知,信息從創立、、獲取到使用這四個階段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因此本文相對應于這四個階段對網絡信息權利進行思考。信息所有權。所謂網絡信息所有權是指所有人對自己所創立的信息依法享有占有,自由使用和處置的權利。信息權。信息權即所有者可以把合法合理的信息以各種方式自由出來的權利。信息知情權。信息知情權指的是公民獲取、得到信息的權利和自由。信息安全權。信息安全權即公民個人的信息不受侵犯、威脅、勒索等權利。
二、網絡信息侵權引發的倫理問題
(一)虛假、色情信息大肆蔓延
在由互聯網所虛構出的網絡世界里,任何成員都不必進行身份驗證就可以隨意的在這個虛擬環境中毫無禁忌暢所欲言,這使得每一個成員所的信息真實性難以確保。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網絡信息,這造成了各種以炒作吸引大眾眼球為目的的虛假、色情信息越來越多。在很多網站上大量的虛假、色情信息圖片被公開放在首頁供人瀏覽下載操作起來簡單快捷傳播迅速危害巨大。
(二)惡意信息肆無忌憚
惡意信息指的是為了達到非法的目的而發出的謾罵、誹謗、侮辱等含有人身攻擊性質的言論等。某些人受到利益的驅使在網絡上大肆惡意信息誹謗、侮辱他人。例如2013年的秦火火案件,秦某某利用網名秦火火在微博大肆惡意信息,其中包括郭某某事件,動車事故天價賠償等等。這些信息在初期都引起了軒然大波不知內情的微友信以為真瘋狂轉載,產生及其惡劣的影響。
(三)知情權遭受嚴重挑戰
去年11月14日發生震驚世界的巴黎恐怖襲擊事件,這次恐怖襲擊造成了140多人死亡。通過這次襲擊我們能深切的體會到恐怖組織的殘忍無情,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白在中東地區相似的恐怖襲擊每天都在發生。在巴黎遭受襲擊的前一天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也遭受了兩起恐怖襲擊造成280人死亡。而這則消息卻沒有什么報道。我們都說生命是平等的但世界對于恐怖襲擊事件關注的區別對待告訴我們情況顯然并非如此。與公民信息知情權最為密切相連的就是新聞媒體及網絡,它掌握了最大多數、最有價值的信息。新聞媒體對應該曝光的信息部分披露或不披露直接導致公民對于真相的不完全了解,使公民的信息知情權受到侵犯。
三、網絡信息侵權原因分析
(一)科技層面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超越了電視,廣播等等的地位。但正是由于先進的網絡技術所打造出來的這個虛擬的、開放的地球村具有難以管制這一弊端,才造成大量違法、不規范、不道德的行為日益猖獗,從而導致了網絡環境中的個體及群體出現了道德“破窗現象”。
(二)制度層面
首先,法律法規的缺乏。網絡作為新興的一種科技,自產生以來飛速發展,我國的法律規章方面雖然也進行了約束,但是法律更新的速度要遠遠落后于網絡不良行為違法行為發展的速度,所以難以從制度上對網絡環境進行制約。其次,相關部門管理上疏忽。網絡相對于電視廣播等等這些傳統媒體而言,準入審核較低,網民可以以虛擬的身份隨意發言散布虛假信息。這些虛假信息在沒有經過相關部門的審核就被公開在網絡上,導致事后有關部門難以追究。最后,網民群體法制意識的缺失。網民在現實生活中都會受到傳統法律和道德規范的約束。而在網絡世界中,網民的身份都是虛擬的,沒有特定人去對其一言一行進行審核,這樣就引發了過度追求言論自由等等侵權行為的發生。
(三)個人層面
網絡空間的虛擬性使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極度膨脹,人們的網絡道德責任感匱乏。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緩解的壓力和難以訴說的憤懣很大一部分都發泄在網絡當中。在這里他們可以不用在乎他人的看法,可以隨心所欲暢所欲言,更不用擔心需要對自己的言行承擔責任。因此才會導致侵權行為頻頻發生。
四、對策
(一)掌握尖端技術加強網絡監管
我們現階段所處的網絡時代有愈來愈趨向高技術犯罪的趨勢。因此要想與犯罪分子在虛擬空間中斗智斗勇就必須也掌握最尖端的技術,這樣才能主動出擊將各種違法活動一網打盡甚至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的減少網絡侵權事件的發生。
(二)建立健全具有較強操作性的倫理準則及法律法規
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就常常為了利益違反道德準則甚至打法律法規的擦邊球,在網絡這個虛擬的環境中網民的自覺性就更毋庸置疑了。自我約束、社會輿論對于那些缺乏責任意識的人來說沒有作用,唯有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網絡法律體系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從根本上約束網民才能打造一個純凈的網絡世界。
(三)加強公民網絡道德教育
在我們飛速由傳統社會跨入網絡信息社會的同時,我們普通人沒有了像現實社會中由社會輿論、法律、自我約束共同構成的約束力。因此要加強公民網絡道德教育,從整體上提升網民素質以達到網民自覺承擔網絡倫理責任的目的。
作者:毛銘揚 單位:長沙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宋吉鑫.網絡倫理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馮粵.公民信息權利的倫理審視[D].湖南師范大學,2011.
[3]霍政欣.媒體由于信息倫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李倫,鐵籠.還是烏托邦———網絡空間的道德與法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