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社交新媒體下當代自戀文化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近年來,網絡社交媒體不斷更新,微信這一新媒體的出現,因其普及性、便捷性和私密性,讓微信朋友圈成為人們釋放表現欲的完美場地。人們在此平臺上毫無節制地自我呈現,以獲得存在感和滿足感,以緩解身份焦慮,是當代社會自戀主義文化的典型表現。人們應理性看待“自戀”,利用好適度自戀帶來的積極作用,避免過度自戀帶來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新媒體;微信朋友圈;自戀;自戀文化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移動智能終端的日趨完善,社交媒體不斷涌現并更新。從開心網、人人網、QQ、微博,到現在最受大眾歡迎的微信,社交媒體逐漸改變了人們人際交往的方式。人們在此平臺上發表文字、照片和視頻等來呈現自我、吸引注意力和塑造形象,微信朋友圈已成為自戀文化的表演場。這種“表演”的盛行,形成了一種自戀主義文化。本文將從自戀和自戀文化的定義入手,探討自戀文化在微信朋友圈流行的原因、其傳播的心理動機和影響。
二、什么是自戀
“自戀”來源于希臘神話:那喀索斯因拒絕女神的求愛而受到懲罰,使他只愛戀自己水中的倒影。醫學界把自戀癥稱為“那喀索斯癥”,自戀被認為是一種人格障礙,一種自我夸大、自我關注和自我強調的行為模式。自戀人格障礙者把自身理想化,沉迷于自身形象和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為了實現自我關注和引起他人關注,自戀者通常會努力塑造完美的個人形象,如:吃健康的食物、鍛煉身體、學習某種技能和學習處世之道等等。這些追求本身是有益的,但演變成一種文化趨勢,成為人們追求的重心,就令人擔憂了。
三、什么是自戀文化
拉什將“自戀”當作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來研究。自戀文化被定義為一種無比推崇自戀主義的社會文化現象。他認為:“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病態形式。在我們的時代,日趨突出的性格紊亂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其性格組織方面的潛在變化,從以往所謂的內心方向變成了自戀主義[1]。”自戀主義者陶醉于自我的高度關注和實現中,其矛盾是他們也渴望獲得他人的關注和贊美,以獲得存在感和滿足感。由于現代傳媒的興起和流行,人們對現實社會的感知力下降,開始崇尚和消費自我形象,從而逐漸失去對外部世界的掌控,進一步導致對外界的興趣缺失,更加關注自我。現代消費社會極度強調個人主義,即保持個人存在的獨立性和個性,反對社會的、歷史習慣的、生活的外部文化和技術的干預,從而導致“自戀文化”的出現與流行。
四、自戀文化在朋友圈流行的原因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新媒體不斷改變著人們的信息傳播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傳統媒體環境下,人們大都是旁觀者,自戀者展現自我的機會較少,而網絡新媒體為他們提供了絕佳的表演舞臺。微信出現前,人們在社交媒體上表露自我的現象早已有之,如:國外的Facebook、Twitter等,國內的微博、人人網、QQ空間等,但在這些平臺上呈現自我的程度(即“曬”的程度)遠不及當前的微信。首先,微博、人人網等使用者主要是文化程度較高的青年知識分子;而微信已覆蓋我國90%以上的智能手機,基于大量的用戶群體,微信朋友圈的“曬”現象更為明顯。再者,當時的微博、QQ空間等社交網絡平臺的使用主要依靠電腦終端,有較多使用條件限制;而手機的便攜快捷是人們選擇在微信朋友圈展現自我的重要原因。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人身體、精神的延伸[2]。手機就像人的器官,微信朋友圈以手機為載體,融合報紙、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形式,實現了眼、耳、口、腦、心以及中樞神經的延伸。就像那喀索斯迷戀他的延伸—水中的倒影一樣,人們對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形象也會產生迷戀,即“自戀”。區別于微博等平臺的公開性,微信朋友圈是一個由家庭圈、同學圈、同事圈、好友圈等組成的“熟人圈”,人們更愿意在此平臺展示較為私密的信息。朋友圈動態時還有分組功能,人們可以選擇性地將自己的動態呈現給不同的群體。這既滿足了人們渴望被關注的欲望,又為“曬”行為提供了私密的場所。綜上,由于微信的普遍性、便捷性和私密性,使微信朋友圈成為人們自我表演的理想場地,人們通過發表文字、照片和視頻等符號消費的方式來取悅自我,促成了自戀文化的大流行。
五、“自戀文化”傳播心理動機及其影響
自戀文化的典型表現是人們在微信朋友圈自我暴露,如:曬自拍、曬美食、曬風景、曬恩愛、曬萌娃、曬觀點、曬興趣愛好、曬學習和工作狀態等可謂無所不曬。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把日常生活比作劇場,把自我呈現比作戲劇,認為社會是一個舞臺,人生是一場表演[3]。現實生活中自我形象的塑造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而社交媒體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讓人們能夠隨心所欲地自我建構。微信朋友圈的普及將舞臺的功能放大,讓人們可以在這個“熟人圈”盡情地表演,構建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很多人有選擇地呈現自己更美好的一面(如:美化后的照片、不凡的經歷和能力等),讓自己顯得更加積極樂觀。這種形象的建構過程也是不斷認識自我、重塑自我的過程。這種自我形象的積極建構,能起到一定的自我激勵作用。自我分為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現實自我是真實的自我;理想自我是個體和他人期待中的自我。適度的自戀是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平衡,是一種自我肯定,是自信的表現。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在社會生活中公開呈現理想自我,對人的情緒和行為會產生積極影響,能提高自我認可度和自我身份認同感。因此,人們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個人行為的“標準”,勉勵自己與理想自我保持一致,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當代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益處,但也讓人們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與日俱增。自戀是應對焦慮的一種有效方式,因此當代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自戀特性。人們在微信朋友圈有選擇地突顯自己的優點和成就,回避缺點和不足,目的是向好友展示自己的美好形象,獲取他人認同,以緩解身份焦慮。庫利的“鏡中我”理論認為,關于他人如何“認識”和“評價”自己的形象,只有在與別人的接觸中、透過別人的態度才能獲得[4]。因此,人們本能地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來審視自我,不斷地吸收、反思,并將其內化為一種行為力量,以不斷改進自我。但過多地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反而會引起自我認知的迷亂,加重其焦慮感。在當代新媒體語境下,一些自戀文化的制造者患上了一種病態的“自戀癥”。他們分不清現實與幻想,常常以謬誤為真理、以謊言為真實、以暴力和丑陋為正義和美。他們的自我展示,常常只是為了標新立異、博人眼球,以獲取精神上的優越感。這種病態的“自戀文化”的流行,勢必會對個體和社會的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還有一部分人由于情感壓抑和對生活的不滿,借助微信朋友圈這個沒有太多倫理束縛的熟人圈盡情地宣泄情緒、展現人的天性,把欲望、貪婪、嫉妒等人性的丑陋面不加掩飾地表露出來,勢必導致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對個體的活力、心理建設以及社會的有效運轉和社會風氣也會產生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
六、結語
“分享”是互聯網的一大理念,在微信朋友圈動態現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人們樂于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感悟、趣聞、美食、美景等生活點滴,讓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等了解自己的最新狀態,這并無壞處。適度的自我展現是自信的表現;通過適度的自我認同和尋求他人認同,激勵自己向著更積極美好的方向努力,對個人的成熟與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恰當的情緒宣泄,以求得他人的安慰和自己內心的平靜也是無可厚非的。但過度沉迷自己建構的微信朋友圈虛擬身份、以反社會公共秩序的方式來博取眼球、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不僅會造成現實生活與外部世界的疏離,也不利于自己的身心發展,同時也會影響到整個社會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樹立。因此,人們要利用好適度自戀帶來的積極作用,避免過度自戀帶來的消極影響和“社會病”,走出封閉的自我,學會關愛他人,從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參考文獻:
[1]克里斯托弗•拉什.陳紅雯,呂明譯.自戀主義文化:心理危機時代的美國生活[M].上海:上海澤文出版社,2013:4.
[2]馬歇爾•麥克盧漢.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6.
[3]歐文•戈夫曼.馮鋼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
[4]庫利.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78.
作者:李?茜 單位:中山大學南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