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歷史教學與多媒體技術論文2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第一篇
一、多媒體教學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
腦神經領域的生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得出:人類的大腦是由左右兩個半球所構成的,并且左右半球既有著明確的分工又存在著相互協作的關系,是相對比較復雜的構造。具體而言,人的左腦擅長于抽象邏輯思維,右腦則比較擅長于具體形象思維。我國大部分學校的歷史教學往往注重對于學生歷史邏輯思維的培養,這就使得學生在歷史課堂上主要是通過大腦的左半球運轉來實現學習目的的,而右腦常常處于近乎休眠的狀態。這就使得傳統的歷史教學出現了較為尷尬的局面:教師言之諄諄,學生則聽者昏昏沉沉,非常不利于學生學習熱情的提升。
多媒體技術的出現就轉變了這樣的教學局面,由于多媒體技術充分運用了聲光色因素,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對他們的聽覺和視覺都進行了直接形象的刺激,使學生的右腦得到了運轉,處于一種活躍的狀態之中,這樣就實現了學生的理性思維與形象思維的有機結合。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學生的思維能得到有效拓展,他們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學習更加投入,學習效率自然就會得到提升。
二、多媒體教學便于溫故而知新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不僅要學習中國的歷史,還要學習外國歷史,即古今中外的各國歷史。因此,初中的歷史教學任務十分嚴峻,內容極其繁重,這對于學生的記憶也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而知識點的記憶問題成為歷史教學必然要面臨的問題。科研表明,單調乏味的重復記憶不利于學生記憶水平的提升。心理學工作者通過調研發現,多種感官參與知識點的記憶有助于遺忘率的降低,能夠提高記憶的穩固性。也就是說有意識調動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記憶,有助于記憶效率的提升。
相關數據也表明,單純的聽覺記憶所獲取的知識點僅為15%,單純的視覺記憶所獲取的知識點僅為25%,而聽覺與視覺相結合進行記憶則能夠獲取65%的知識點。多媒體教學正是集視覺、聽覺及多種信號傳遞于一體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高效記憶,從而使學生做到溫故而知新,這也是傳統教學模式所無法比擬的。
三、多媒體教學能夠節約時間
由于歷史課程的內容較為繁雜,信息量較大,因此,傳統的課堂教學凸顯出了諸多的問題,如課程所需的板書提綱明顯多于其他課程,這就使得教師的教學任務進一步加大,并且板書會耗費過多的課堂時間,從而導致教師用于實際講述的時間大大縮短。而多媒體教學能夠很好地解決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備課的時間或是其他閑暇的時間制作課件,還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對多媒體課件進行現場修改,這些修改不過是小范圍的修繕,也是依托更為便捷的多媒體技術來完成的,大大縮短了由于板書問題所占用的課堂時間。另外,由于教師制作的課件具有即時存儲的功能,可以循環利用,在相似課程的授課中可以直接借鑒,這樣就能提高了教師制作課件的效率與質量。
以“王安石變法”為例,教師若是采用傳統板書的方式,大約要耗費近十分鐘的時間,包括上節課的內容回顧、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具體內容、結局,以及影響與評價等,這些都是需要教師一一列出并且隨著課程內容的深入而逐步滲透拓展的,而多媒體課件則直接在上課的時候打開,伴隨著電子提綱的出現,教師可以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知識的傳授與延伸,極大節省了不必要的時間,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多彩的課件與清晰的脈絡知識結構也利于學生進行記憶。
作者:李穎 單位:山東臨沂義堂中學
第二篇
一、利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歷史地圖的航線時,教師可以制作動畫視頻,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在播放視頻的時候還可以插入解說,這樣會使整堂課的氣氛活躍。如在講抗日戰爭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和抗戰有關的歌曲,學生聽到激情悲壯的音樂,會感受到抗日英雄的頑強和勇敢,教師也能自然地導入到抗日戰爭的教學內容中。例如,在講授《日本大舉侵華和紅軍戰略轉移》這節課時,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有關會議的錄像,一邊播放錄像一邊解說,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畫面的內容,他們會對左傾錯誤思想感到憤怒,對長征的勝利感到高興,同時感受到了紅軍的不怕艱難險阻的精神,受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
二、豐富歷史知識點,引導學生自學
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樂于學習,多媒體技術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資源和信息,使他們積極探索,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具有真實性,它不是教師憑空想象的,需要大量真實材料讓學生去認識歷史,得出結論。和多媒體技術輔助的教學模式相比,傳統模式只能運用一塊黑板來展示歷史事件,使教學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但是多媒體技術很容易就解決了這些問題,它可以快捷清楚地讓學生去閱讀歷史事件并得出結論,節省了大量的時間,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思考和復習,由此可見,多媒體教學的合理運用,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很重要,沒有情感教育,就會使課堂教學枯燥,學生沒有學習興趣,教師也不會有教學激情,這也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以情感人,使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愛國是一個民族團結和進步的體現,也是國家發展的前提,在歷史教學中,這種情感教育尤為突出,因為很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可以作為這方面的教育素材。而在歷史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更有助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如讓學生了解我國從漢代到元代的強大,科技文化的先進,從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另外,學生在學到外國的入侵,晚清的腐敗無能,清政府的委曲求全時,會激發他們對侵略者的憎恨,樹立要為祖國強大而努力學習的強烈愿望。
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歷史人物具有高尚的人格,教師可以運用視頻、圖畫、解說相結合的方式,把這些人物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使他們印象更加深刻,同時學生也會受到感染和教育。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輔助讓學生了解為國獻身的岳飛,勇敢堅強的狼牙山五壯士,舍身炸碉堡的,為國捐軀的劉胡蘭等,通過播放這些人物的事跡,能夠調動學生的情緒,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培養高尚的情操。
四、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啟迪學生的思維
歷史教材中的內容比較分散,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很容易混淆,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把知識進行總結和歸納,構建比較系統和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初中生的年齡較小,社會經驗不足,他們看待問題比較片面,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所以,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彌補學生這方面的不足,使他們的思維得到發展。多媒體技術的合理利用,對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有很大的意義,這就需要每一位教師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和探究,總結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經驗和方法,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使它的優勢才能得到充分體現。
作者:高月梅 單位:河北省沙河市贊善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