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多媒體技術在高校歷史專業教學改革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歷史是對過去事件的記憶、發現、總結和信息解讀,歷史的學習和研究不僅可以為現代社會發展指明道路,而且對學生歷史唯物主義辨證觀形成、“三觀”樹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滲透,高校歷史專業課堂教學不斷做出改革,為充分發揮“互聯網+教育”效用,構建優質教學體系,教師要加強對“互聯網+教育”進行思考,通過多媒體技術、微課與慕課、混合式教學、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為高校歷史專業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提供驅動力。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歷史專業;課堂教學;教學改革;學科素養
引言
歷史學科是將歷史材料進行組合和篩選應用的知識形式,歷史學科教學可以讓學生在靜態時間內掌握動態空間中事件信息和相關概念,促使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將歷史、科學、人文與哲學進行有機結合,進而實現精神、意識的推動與發展。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資源相對有限,不利于學生能力培養與提升。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從獲取知識興致和自主學習能力、基礎知識應用能力、綜合評價、學科素養四個層次對高校歷史專業課堂教學進行創新改革,對歷史教學發展與體系優化具有積極意義。
1“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歷史專業課堂教學改革方向
教學理念是教育工作者對教育教學認知的集中體現,是教學活動的核心理論和信念,清晰且明確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活動的開展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探索“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歷史專業課堂教學的改革方向,需要對教學理念進行劃分、理解和革新,以找到教學改革方向,為改革路徑的探索奠定良好基礎。傳統教學模式下,高校歷史專業課堂教學理念主要有“以教為主導、以學為主體”理念;人文素養理念;實踐性理念。其中,“以教為主導、以學為主體”教學理念,注重學生主體作用,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實現了“教”與“學”的和諧統一。人文素養教學理念注重學生在人文方面的綜合培養與提升,通過文化元素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不斷提高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歷史學科素養。因此,人文素養教學理念是以歷史實踐教學為基礎,以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實踐性教學理念更注重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認為高校歷史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首要位置,突出歷史教學的實用性。在“互聯網+教育”的推動下,將互聯網技術與歷史教學相結合,在豐富歷史教學內容,促進歷史專業課堂教學理念融合,提升歷史教學有效性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首先,歷史學科是知識性較強的學科,以歷史事實為教學基本目標與任務。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實現了教學資源共享,教師要注重對豐富的教學資源的整合與應用,通過互聯網技術的記憶性、多元化等特征,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與記憶。同時,教師要以學生思維發展為核心,以思想性教學為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理論素質和理論思維能力培養與發展,實現學生歷史學科思想構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教學過程和教學思想性進行結合,以達到培養具有歷史理論知識素養和學科思維能力的歷史人才的教學目標。其次,教師要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角色,推動歷史教學從原有的解釋性教學轉向問題性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以不同思考角度和思維方式,呈現出問題的不同性質,幫助學生進行新知識和新思想的創新構建。
2“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歷史專業課堂教學改革路徑
2.1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致。歷史教學內容龐大,這給教師帶來大量的教學任務。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多以知識傳授為主,以保證完成教學任務。所以,高校歷史教師對歷史研究工作和學生學科素養能力培養工作的投入較少,致使高校歷史專業課堂教學沒有達到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的教學目標。同時,歷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較為單一,對于一些專門性較強的歷史研究較少,跨學科的綜合性歷史研究人才更為匱乏。因此,教師有必要通過互聯網技術,對歷史專業課堂教學整體結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豐富教師的教學資源,減輕教師沉重的教學任務負擔,使歷史學科教學內容更豐富、更立體、更多元化地呈現出來,從而對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學生學習興致的提升、學生學科素養能力的培養起到推進作用。例如,教師在講《鴉片的泛濫與清政府的禁煙》時,要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側重點進行深入思考,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學生能力培養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優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鴉片泛濫、清政府禁煙的相關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讓學生在視聽感受中,提高學習的興致。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視頻片段中適當提出相應專題知識,并有針對性地讓學生進行回答,以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較強的能力培養與提升。在課堂教學結束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歷史知識總結、歷史事件啟迪、關于歷史問題的看法等內容,在鞏固學生所學歷史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生對歷史思考的深度。
2.2利用微課與慕課,鞏固學生基礎知識。從實際教學情況看,學生在基礎知識方面的學習和掌握程度參差不齊,甚至有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出現反復學習但記憶不牢固等現象,對學生開展歷史課題研究、知識應用等產生不利影響。同時,根據相關調查分析發現,我國高校歷史專業學生對歷史書籍的閱讀數量偏少,即使有部分學生進行歷史書籍閱讀,但他們沒有與教師進行有效互動,導致學生的歷史思維存在局限性,對學生的歷史研究深入性、廣泛性產生制約性作用。為改變此現狀,教師要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鞏固與應用,通過微課、慕課,將教學知識點充分展現給學生,幫助學生進行隨時隨地學習的同時,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另外,教師可以通過微課、慕課開展歷史課題研究活動,并利用微課、慕課的在線互動功能,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以開拓學生思維,提高歷史課題研究的深入性。例如,教師在講《維新運動的高漲與百日維新》時,可以利用微課、慕課將教學主要內容展示給學生,并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究學習。針對學習內容的看法可以通過在線互動功能進行實時互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和指導學生,并針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及時解答和講解。在課堂教學結束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閱讀相關歷史書籍,并運用已學歷史知識,表達自己看法。通過微課、慕課的應用,學生可以更具有針對性的學習,在鞏固已學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加深了學生思考,為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奠定基礎。
2.3利用混合式教學,加強教學綜合評價。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標準,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采用知識灌輸式教學方法,即使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但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仍未有明顯提升。因此,單純從考試成績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不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同時,教師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評價,在統一的評價標準體系下,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雖有進步,但并沒有被教師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歷史學科教學無法充分發揮出培養全面發展歷史人才的效用。這需要教師利用混合式教學,通過混合式教學平臺的綜合評價機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歷史課題研究情況、課題問答情況等進行有效評價,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弱點,幫助學生找到自身不足,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水平。例如,教師在講《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與中國的戰敗》時,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讓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進行深度學習,并在混合式教學平臺上進行課題研究和互動。針對考試成績、課外研究、課外閱讀、課外活動等,教師可以通過信息錄入的方式,將相關數據信息輸入評價系統中,進而對學生的歷史學科學習進行綜合評價,為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的提升作出保障。
2.4利用互聯網技術,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歷史專業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養成歷史資料收集、歷史課題論文寫作等良好習慣。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歷史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學生對歷史資料收集的途徑較為單一,并且收集的資料不具備豐富性和多樣性,對學生的學習、研究和發展產生制約性。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師和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收集到豐富的歷史資料,并且可以加強對歷史資料分析,有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同時,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查閱到“歷史上的今天”的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另外,教師可以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與學生進行跨空間的互動,幫助學生對歷史參考文獻、歷史資料等進行深入分析,從而為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與持續提升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在講《民國初年政治現代化的反復》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開始前,收集豐富的歷史資料,并對歷史資料進行分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查找學生并為收集到的歷史資料,以對學生資料進行補充,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更深入分析歷史信息。課堂教學結束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歷史演講活動,并錄制相關視頻。錄制結束后,將視頻上傳到校園網絡,在豐富校園活動生活的同時,有效提高學生歷史綜合素養。
2.5利用“E考據”法,促進學術論文寫作。E考據由黃一農教授首先提出,并得到歷史學界的廣泛關注。這一方法是充分利用電子資源進行考據的方法,要求研究者應用信息科學技術,將特定的問題意識與信息資源等進行結合,利用考據學的方式對信息資源進行分析和梳理,從而達到歷史考證的目的。但不可忽視的是,在學者通過“E考據”方式進行歷史研究的過程中,極有可能出現僅有互聯網信息資源做支撐,將資料進行堆砌的學術研究和學術論文出現。同時,互聯網信息資源具有復雜性,其真實性也需要研究者進行驗證和篩選。這要求教師在利用“E考據”法,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時,要引導學生注重對歷史材料的分析和取證,并通過歷史事件、實踐經驗等對收集到的信息資源進行檢驗。除此之外,教師要提高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的規范要求,促使學生在豐富、多元的互聯網信息資料中,進行篩選和整合,使學生能夠利用全面性視角、批判性思維看待歷史問題。例如,教師在講《中法戰爭》時,可以讓學生通過“E考據”方法,針對:中法戰爭對北洋水師籌建的影響,這一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和研究,并將其寫成學術論文。在此過程中,加強引導學生通過歷史事件、實踐經驗等對收集到的信息資源進行篩選和整合,在保障所應用的信息資源具有真實性的基礎上,對研究的具體問題進行批判性和全面性思考。
3結語
綜上所述,歷史教學不僅為學生的學習發展指明方向,而且對學生歷史唯物主義觀、“三觀”形成起到積極作用。為提高教學有效性,達到培養全面發展歷史人才的教育目標,教師要充分應用互聯網技術,通過多媒體、微課、慕課、混合式教學等方式,夯實學生基礎。同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幫助學生對互聯網信息資源的篩選、整合和利用,通過“E考據”方法的應用,使學生進行高質量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為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與歷史思維能力的提升提供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姚桂榮."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中采取啟發式教學的路徑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00(003):122-126.
[2]康華."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歷史專業課堂教學改革路徑探索[J].學園,2020,v.13;No.319(02):55-56.
[3]任重遠.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探析——以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20,000(004):P.15-17.
[4]卞振濤,蔣國華,張迪,等.基于新媒體背景下提升高校"形勢與政策"教學效果的路徑探索[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20).
[5]王曉慶."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創新素養培育路徑探索——基于教師角度[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13).
[6]岳霖,張仲瑋.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大學歷史與精神》跨校修讀學習模式的實踐與探究[J].神州(上旬刊),2019,000(026):141.
[7]姚方,鄭啟富,呂延文,等."互聯網+"背景下地方高校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路徑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16(005):128-130.
作者:蘇玲 單位: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