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統計學法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護理學專業項目教學法分析
【摘要】
目的:探討項目教學法在護理學專業《臨床營養學》教學中的效果。方法:將桂林醫學院2010級護理學(國際交流方向)本科班和護理學(助產護理方向)本科班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對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項目教學法和傳統教學法。觀察和統計兩組學生臨床營養學實踐考核成績以及對教學效果的滿意度。結果:試驗組學生平均考核成績為80.10±8.32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的70.13±7.98分,P<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試驗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χ2=1.479,P<0.05。結論:項目教學法取得了較好教學效果,有助于加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關鍵詞】
項目教學法;臨床營養學;護理專業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疾病在預防、治療及康復中對臨床營養的基礎理論和實際運用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護理人員對營養知識的掌握與運用直接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和康復進度,但他們在臨床工作中的表現不容樂觀[1],由此反映出當前醫學教育對營養與膳食方面的教學仍沒有足夠重視[2]。因此,加強護理專業學生臨床營養學的教學迫在眉睫。本課題旨在通過對護理專業臨床營養學項目教學法教學模式的實踐探討,以期提高學生在工作后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1對象
選取桂林醫學院2010級護理學(國際交流方向)本科班49人作為試驗組;選取該學院2010級護理學(助產護理方向)本科班39人為對照組。兩組學生性別、年齡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高職衛生統計醫學檢驗論文
1五年制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學情和崗位需求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對從業者的《衛生統計學》知識有較高要求,不僅包括常用統計圖表的繪制,常用統計原理、統計方法的理解,還包括檢測結果的質量控制和部分多因素分析等。因此《,衛生統計學》是醫學檢驗專業一門重要的必修課。
2高職醫學檢驗專業《衛生統計學》教學改革初探
2.1改革教學內容
2.1.1結合職業崗位需求,精選授課內容:不同的職業崗位對《衛生統計學》知識的需求存在較大差異,教師要對專業崗位需求有清晰的認識,認真研讀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明確該專業對《衛生統計學》知識的整體需求和知識結構。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對《衛生統計學》專業知識的需求主要包括常用統計圖表的制作、常用資料的統計描述和統計推斷、相關與回歸分析等,很少用到多元回歸分析、醫學科研設計等統計方法。因此,教師要結合專業特點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梳理和篩選。
2.1.2強調對基本原理、概念的理解,形成統計思維,避免死記硬背:五年高職學生普遍存在邏輯思維能力差、喜歡死記硬背概念、生搬硬套公式等情況,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及時復習,很容易把各種統計分析方法張冠李戴。作為教師,應在講清《衛生統計學》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礎上,講清、講透幾種最基本的統計分析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統計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把學習重點放在掌握統計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有關公式的應用條件上,讓學生對統計內容進行對比、歸納,建立統計知識的整體觀。課后讓學生及時復習,以滿足將來職業崗位的需要。
2.1.3結合統計軟件,淡化公式的數理推導和記憶《:衛生統計學》具有理論深奧、概念抽象、數據枯燥的特點,但它不是數學,不像數學那樣著重公式的推導、證明、記憶,并通過大量的習題運算來強化公式《。衛生統計學》的主要特點是邏輯性和實踐應用性強,最終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合適的統計軟件能使復雜的統計過程簡單化,更容易激起學生學好《衛生統計學》的興趣。利用統計分析軟件,如SPSS等,使學生在學習統計學時不再拘泥于繁雜的計算過程,而是更加注重統計方法的實際應用,讓學生能根據資料的類型,利用軟件選擇合適的統計分析方法,熟練地進行數據分析,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統計軟件的操作使用能力。
內分泌科教學中啟發式教學法的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在內分泌科住陪醫生教學中應用啟發式教學法的有效性。方法: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內分泌科接收的住陪醫生80例,數字抽簽法分為兩組,各40例。試驗組應用啟發式教學法;參照組應用傳統填鴨式教學法。比較兩組醫生的綜合能力評分及考試成績。結果:試驗組醫生的綜合能力評分與考試成績均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內分泌科住陪醫生教學中應用啟發式教學法,不但能提升醫生的成績,還能提升醫生綜合能力,對科室發展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內分泌科;住陪醫生教學;啟發式教學法;教學效果
內分泌科涉及腎上腺、性腺、垂體、甲狀腺、骨質疏松癥以及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有部分疾病種類相對來說比較少見,住陪醫生在培訓時間段內由于缺乏對相應疾病的了解,不能經常接觸到一些少見疾病,因此存在比較明顯的短板[1]。而住陪醫生如果在培訓過程中對各疾病種類缺乏感性認知,可能會影響到醫生的專業水平與業務能力,為此需要尋找一個更有效的帶教方法提升醫生培訓效果[2]。傳統臨床帶教主要是以帶教教師為主,醫生被動接受,不能充分體現出醫生的創造性思維,在目前的醫療環境下,應該要結合醫院實際情況與醫生個人學習情況、專業水平等合理選擇帶教方法[3]。本文主要分析在內分泌科住陪醫生帶教中應用啟發式教學法的有效性,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內分泌科接收的住陪醫生80例,數字抽簽法分為兩組,各40例。試驗組男32例,女8例;年齡21~27歲,平均(24.46±1.04)歲;學歷水平:大專13例,本科及以上27例。參照組男30例,女10例;年齡21~27歲,平均(24.02±1.42)歲;學歷水平:大專14例,本科及以上26例。兩組醫生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⑴參照組醫生采用傳統帶教方法實施帶教:帶教教師可根據傳統帶教大綱對醫生進行帶教,采用課堂授課方法說明疾病的發生原因、內分泌疾病類型、疾病的各項臨床表現、診斷方法以及檢查方法等,醫生需要認真聽講,并做好相應的課堂筆記,課后自行復習。⑵試驗組醫生應用啟發式教學方法:
①教學計劃:帶教教師可通過隨堂測驗等方式了解醫生的基礎水平,結合醫生實際情況與科室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保證可通過教學讓醫生掌握更多有關內分泌科的相關知識。
②病例選擇:對于內分泌科醫生培訓期間,首先要了解科室最常見疾病類型,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由于這類疾病在帶教期間學習比較多,因此醫生可以適當用空余時間學習一些偏少見疾病類型,以免出現理論知識短板;同時,醫生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挑選臨床典型病例進行學習,通過對典型病例進行分析、討論等,對后續學習有一定作用。
探究式教學方法在臨床醫學教學的應用
【摘要】目的:評價探究式教學法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9月至2019年5月我院在培的60名臨床醫學相關科室的住培醫師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合對照組,研究組的教學方法為探究式教學法,對照組的教學方法為以授課為基礎的教學法,比較兩種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結果:研究組基礎理論知識考核得分、專業相關知識考核得分、操作技能考核得分及臨床藥學教學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自我學習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探究式教學方法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獲得優于傳統以授課為基礎的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臨床醫師臨床能力,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臨床醫學;探究式教學法;臨床能力;教學效果
臨床醫學具有應用性強、實踐性強、專業性強的特點,為醫學門類的一級學科。長期醫學教學實踐發現,臨床醫學所具有的上述特點,對學科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1-2]。探究式教學法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近年來已在多個領域的教學中得到應用,且多數實踐證實該教學方法能夠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促進學習者對學科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掌握,獲得較滿意的教學效果[3-4]。為明確該教學方法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取我院在培的60名臨床醫學相關科室的住培醫師作為研究對象,展開分析和探討,現進行以下匯報。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至2019年5月我院在培的60名臨床醫學相關科室的住培醫師作為研究對象。應用抽簽法將60名醫師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名。對照組中,男12名,女18名,年齡24~30歲,平均(27.0±3.0)歲,從業時間1~3年,平均(2.0±1.0)年。研究組中,男10名,女20名,年齡25~30歲,平均(27.5±2.5)歲,從業時間1~3年,平均(2.5±0.5)年。將兩組醫師的一般資料錄入至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均衡性分析,結果顯示組間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均衡性良好。本研究在獲取研究對象知情、同意及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1.2方法
兒科護理教學中的情境式教學法
【摘要】目的:分析情鏡式教學法用于兒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對筆者醫院兒科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接收的64名進行實習的護理學生隨機分組,對照組(n=32)、觀察組(n=32),對照組采取傳統教學法,觀察組采取情境式教學法,對兩組學生理論成績評分、實踐操作能力評分結果比較。結果:觀察組學生理論成績評分、實踐操作能力評分均比對照組高,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兒科護理教學中采取情境式教學,提高了護理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兒科;護理教學;情境式教學法
情境式教學法是指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能更好的掌握要學習的理論知識、實踐知識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1]。本次研究以64名實習的護理學生隨機分組,探究情境式教學法用于兒科護理教學中的效果,現對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對筆者醫院兒科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接收的64名進行實習的護理學生隨機分組,對照組、觀察組各32名,對照組:男性8名,女性24名,年齡范圍20-24歲,平均年齡:(22.1±1.3)歲;觀察組:男性10名,女性22名,年齡范圍21-25歲,平均年齡:(22.5±1.1)歲,所有參與者均為某院校護理專業實習生,且對研究知情,自愿參與,對2組參與者的基本資料分析,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教學方法
PBL教學法用于兒科護理帶教中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討PBL教學法用于兒科護理帶教中的效果。方法在2017年6月—2018年5月期間,選取來本院兒科進行護理實習的學生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共88名學生,隨機分成兩個小組,對照組44名,采用傳統方法進行實習帶教,觀察組44名,采用PBL教學法進行護理帶教,對比兩組帶教效果。結果觀察組各項目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理論知識合格率以及臨床實踐合格率分別為97.73%和95.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實習生護理服務滿意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兒科護理帶教中采用PBL教學法可以明顯提高帶教質量,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護理技能,為今后正式參與臨床護理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兒科;傳統教學方法;PBL教學法;護理帶教;滿意度評分;效果
PBL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1],這種教學模式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用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方法存在的不足,提高教學有效性[2]。相對于其它科室,兒科護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工作量比較大,家長對護理服務的要求也比較高,因此要求兒科護理學生具有較高的臨床專業技能,從而要求提高兒科護理帶教質量,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臨床專業技能[3]。為了探究PBL教學法在兒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效果,本文選取了2017年6月—2018年5月期間來本院兒科進行護理實習的88名學生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兩個小組,采用不同教學方法,詳細情況見下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2017年6月—2018年5月期間來本院兒科進行護理實習的學生,共88名學生,隨機分成兩個小組,采用不同教學方法。納入標準:所有護理實習生均經過系統的護理教育,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態度不認真、不服從管理的學生。對照組44名,年齡18~23歲,平均(21.52±1.32)歲,其中本科21名,專科23名;觀察組44名,年齡17~22歲,平均(21.32±1.13)歲,其中本科22名,專科22名。兩組研究對象在一般資料上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同伴教學法在大班兒科護理教學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基于微助教平臺的同伴教學法在大班兒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4級120人采用傳統教學法(A組);2015級124名采用同伴教學法(B組),2016級121名采用微助教輔助同伴教學法(C組),通過定量評估和問卷調查比較3種教學法的效果。結果3組的期末考試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和C組的課后測試題成績、對教學效果和教學方法的評價得分顯著高于A組(P<0.05),其中C組又高于B組(P<0.05)。結論在大班兒科護理教學中,采用微助教輔助同伴教學法比單獨使用傳統教學法或同伴教學法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和決策能力的形成。
[關鍵詞]微助教;大班教學;同伴教學法;兒科護理學
同伴教學法[1](peerinstruction,PI)是一種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新教學模式,它設計一些揭示學生概念錯誤和引導學生探究的測試題,借助計算機應答系統或選項卡片進行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能夠建立生生討論、師生互動的課堂氛圍,并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目前,同伴教學法已被廣泛應用,但該方法必須解決學生在主動學習中有效互動的問題,才能在大班課堂中深入推廣。華中師范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開發的在線課堂互動工具—微助教,能夠促進大班教學時學生良好的互動[3]。筆者運用微助教平臺結合同伴教學法,對課堂互動模式進行重構,在大班兒科護理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該校護理系專科生為研究對象。2014級120名為傳統教學組(A組),男生11名,女生109名,年齡20~22歲,平均年齡(21.3±0.5)歲;2015級124名為同伴教學組(B組),男生12名,女生112名,年齡20~22歲,平均年齡(20.9±0.6)歲;2016級121名為微助教輔助同伴教學組(C組),男生10名,女生111名,年齡19~22歲,平均年齡(21.1±0.6)歲。3組護生的性別、年齡和高考成績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神經外科護理帶教臨床路徑教學法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臨床路徑教學法在神經外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在神經外科實習的64名護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32名,采用傳統的帶教方法;觀察組32名,采用臨床路徑教學法。分析兩組護生的教學效果。結果:根據分析結果,觀察組護生的口試成績、筆試成績、技能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生對帶教老師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路徑教學法在神經外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效果好,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臨床路徑教學法;神經外科;護理帶教;應用
隨著教學模式改革的不斷推進,醫學教育模式也在不斷發生變革。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點逐漸凸顯,而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在臨床護理帶教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1]。臨床路徑教學法是醫學教學方法之一,有研究認為,它對提高護生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神經外科護理帶教是培養護理人員的重要途徑,本次研究對臨床路徑教學法在神經外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效果做了探討,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河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實習的64名護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護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2名,均為女性。觀察組:年齡18~21歲,平均(19.52±0.23)歲;本科生12名,大專生20名。對照組:年齡18~22歲,平均(19.86±0.26)歲;本科生10名,大專生22名。兩組護生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性(P>0.05)。
1.2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