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庭院園藝設計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庭院果樹園藝栽培技術論文
1庭院果樹設計
庭院果樹園藝設計主要有兩種:路旁設計和綜合種植。所謂的路邊設計就是把果樹種植在道路的兩邊,對于路旁果樹品種的選擇比較適宜的是高大或者藤蔓類的果樹,這樣選擇的目的是不僅可以乘涼還具有較高的觀賞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靠近門窗的地方避免種植這類果樹,主要是考慮讓充足的光進入室內。所謂的綜合種植提倡的是綜合利用,對于庭院的設計也可以按照不同的風格進行不同的種植。由于庭院果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在改善其實用性上使用的方法主要是采用人工和生物相結合的方法,不僅如此還可以大大提高庭院土地的利用率。在設計庭院的時候,無論院子是什么樣的風格,要想獲得全新的戶外體驗就必須要強化季節性的裝扮。對于室內的布置要遵循室外的布置技巧,目前最流行的庭院設計理念就是室外空間和室內空間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進行設計。
2庭院果樹園藝栽培技術
2.1種植
種植前需要做充足的準備。對庭院果樹進行定植的時候要一次性進行改土操作??有枰哂休^大的寬度和深度,一般意義上長、寬、高的范圍分別是:1~1.5米,1~1.5米,0.8~1米。在果樹種植之前要進行有機肥的施加,每棵樹的施肥量在30~40公斤之間。選擇樹苗的時候要對它的高度、莖粗、年齡進行充分考慮。這樣可以提高果樹的成活率,并保證結果的時間。在種植樹苗的時候,上枝葉要展開向下,先期填土要求是濕土,然后再繼續填埋。要是樹苗過大,種植的第一年要綁好支架,防止果樹歪斜。
2.2治理
所謂的植后治理,主要就是管理肥料和水分。其一就是基肥的施加,可以提供樹木生長所需要的營養以及大幅度提高產量。每年的秋天即9~10月份施加有機肥,樹齡的大小決定施肥的多少。小樹一般施用20~40公斤的肥料,成年樹施加80~100公斤的肥料,施肥的時候要挖成條狀或者環狀的施肥溝。接著就是追肥,不僅可以給樹苗的成長提供充足的肥料,還可以促進其花芽的分化。對于追肥的方式,筆者認為可以采取量少多施的辦法,分不同的階段進行施肥,在2~3月進行開花期追肥,5~6月份追加的肥料有多種選擇:腐熟有機肥、果樹專用復合肥、草木灰等。施肥過后還要注意澆水。在庭院加水比較方便,但是注意水的堿性不能太高,不宜用肥皂水、洗鍋水等。同時還要注意在雨季的時候排水。
家庭園藝產業發展研究
21世紀以來,我國的城市化水平穩步提高,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達到8.48億,占總人口的60.60%[1]。為滿足人口激增對住房的需求,大量高層建筑拔地而起,城市面積一再擴張,可供市民休閑放松的綠色空間越來越少。如何利用城市建筑剩余空間進行綠化,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提高人居環境品質是政府部門和市民日益重視的問題[2]。家庭園藝作為一種能充分利用城市建筑物再生空間進行綠植栽培和管理的活動,可以將城市建筑和園藝栽培有機結合,提高城市綠化量,滿足市民對“綠色”生活的需求,是近幾年較為流行的綠化新形式[3-4]。筆者從家庭園藝的概念、發展歷程、常見類型及發展前景等方面對我國家庭園藝產業進行總結與分析。
1家庭園藝的概念
我國園藝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的園囿,人們把在籬笆保護區內進行植物栽培的活動稱為園藝[5]。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園藝不再局限于最初的狀態,涌現了多個新的形式,其中家庭園藝是重要的分支,并成為當下熱點。家庭園藝是指在庭院、陽臺、屋頂或室內空間從事蔬果、綠植等園藝作物栽培及管理的活動,打造私人花園、美化人居環境、提高生活品質是當下家庭園藝的核心理念[6]。
2我國家庭園藝的發展歷程
我國的家庭園藝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當時市場上以苗木供應為主,鮮切花供應較少,人們的需求難以得到充分滿足;直至90年代,鮮切花市場逐步形成規模并帶動了整個花卉產業的發展;21世紀初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森林城市”的建設以及房地產的井噴式發展,極大地刺激了花卉的消費,但由于花卉行業仍處于發展階段,缺乏統一的市場標準,入場門檻較低,總體來講,花卉市場上品種較少,品質也是良莠不齊,產業發展不規范[7];黨的十八大以后,政府部門在花卉上的支出大幅削減,促進了花卉生產端向個人和家庭消費轉型,我國的家庭園藝產業正式興起,并蓬勃發展起來;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外出旅游受到限制,購買花卉植物及居家種花種草成為一種高性價比的休閑方式和精神享受,家庭園藝產業邁入發展快車道,成為當下園藝熱點[8]。
3家庭園藝類型
根據種植位置的不同,家庭園藝類型大致分為庭院園藝、屋頂園藝、陽臺園藝和室內園藝4種類型。3.1庭院園藝庭院園藝,顧名思義為家庭院子里的園林藝術形式,可分為風格化園藝和花架式園藝2個類別[9]。風格化園藝針對性比較強,主要是根據業主的喜好進行園藝景觀的設計和布置,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業主的個人喜好,缺點是建成后很難進行大的變動?;苁綀@藝是結合庭院具體情況,設置各類型花架來展示園藝景觀,其特點是景觀布置靈活,可以根據業主意愿隨時調整景觀設置,最大限度地滿足業主需求。
苔蘚植物景觀營造
1引言 植物是景觀營造的基礎,構成豐富變化的園林景觀,為園林增添了無限生機,而苔蘚植物資源在園林應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但在我國很少有人將苔蘚作為材料進行景觀營造。在經濟快速發展、土地利用頻度增加、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人們忽視了苔蘚植物的應用,而這類植物恰恰是恢復生態環境、保護城市園林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材料。它們既能“綠化”、“美化”園林景觀,也能營造出情趣盎然、優雅深遠的獨特空間,因此,有必要對苔蘚植物景觀營造方式進行探討[1]。 2苔蘚植物的功能 2.1美化及綠化 從形態美到意境美是園林藝術的升華。利用苔蘚植物,結合山石、水景、樹木、建筑小品等造園要素,可以創造出一種幽靜深遠的自然情趣與景觀。充分展現苔蘚植物翠綠的色彩美,反應了自然的真實,讓人感覺到大自然的情切和悅,體現了哲學中和諧、天人合一的觀點。苔蘚植物造景獨特,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在園林景觀綠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其整體而言,生態特性的廣泛適應性,能在林蔭下、樹下、樹干、建筑物的背陰面良好的生長,從而提高園林景觀的整體效果;運用苔蘚植物介質需要少等特點[2],在墻面、公路邊坡、裸巖表面、荒漠等介質較少的特殊生境進行種植,對環境的綠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圖1)。 2.2生態功能 利用苔蘚植物修復生態環境,即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改良土壤、吸收重金屬等。苔蘚植物有許多適應性極強的特點,能夠適應大多數高等植物不能忍受的環境(如荒漠化或石漠化環境),為其他高等植物的生長創造了條件(圖2)。如蘚類結皮(Mosscrust)是荒漠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存在阻止沙塵的流動和水土的流失、保護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改善微環境及物質和水分循環等起著重要作用[3]。苔蘚植物是全球響應指示的敏感植物。對大氣中的二氧化硫(SO2)、氟化氫(HF)等有毒氣體和紫外線、臭氧濃度的變化都很敏感,如空氣中二氧化硫(SO2)濃度達到0.5mg/m3時,就會對苔蘚植物產生危害,故可作為監測大氣污染的指示植物;喙葉泥炭蘚(Sphagnumrecurvum)在較高濃度臭氧(O3)環境中,會影響其光合作用,導致生長下降。 2.3藥用功效 苔蘚植物的藥理作用很早就為人們所認識。我國早在南朝時就有入藥記載,陶弘景所著的《名醫別錄》一書,其中苔蘚被稱為“垣衣”。11世紀中期,宋朝《嘉佑本草》中記載,土馬鬃[大金發蘚(Polytrichumcommune)]可清熱散毒、通達小便。明代李時珍在其巨著《本草綱目》中也對土馬鬃的形態、藥效等進行詳細的記錄。清代吳其俊的《植物名實圖考》也談到一些藥用苔蘚植物,如蛇苔(Conocephalumconicum)新鮮植株搗爛外敷治蛇咬傷;大葉蘚(Rhodobryumgiganteum)全草煎服可鎮靜安神,對治療心臟病有顯著療效。近年來,人們對苔蘚植物的藥用價值越來越關注,并展開了苔蘚植物藥用化學方面的研究[4]。據最新資料統計,我國苔蘚植物大約有90余種可作為藥用[5],如金發蘚(Polytrichumcommune)有止血、補虛、通便等功能,用于治肺結核、跌打損傷、便秘等癥。對淋巴細胞白血病、神經膠質細胞癌等癌癥有抑制作用;暖地大葉蘚(Rhodobryumgiganteum)有清肝明目、鎮靜、養心安神等功能,對治療治冠心病、高血壓、神經衰弱有較好的療效。檜葉金發蘚(Polytrichumjuniperinum)的乙醇提取物,有抑制癌細胞的作用等。 3苔蘚植物景觀的營造方式 3.1苔蘚植物專類園 很多造景獨特的苔蘚植物本身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可以建立專類園(圖3)。配置時將不同的苔蘚植物與周圍的水景、假山、園林建筑、園路合理搭配以及喬、灌木、草本植物的搭配互補,再結合園林設計的其他要素,如提供觀賞、茶飲等服務,使這類專類園具有生產、旅游、休閑等功能。近年來,這類專類園在我國臺灣地區、日本、北美及西歐一些國家顯示出誘人的市場潛力,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如日本京都的苔寺[6],將苔蘚與禪廟文化巧妙的結合,成為當地著名的旅游勝地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苔蘚植物專類園中,集中多種苔蘚植物為主題造景,以群體效果取勝[7];再運用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手法,結合山水等元素,不僅充分展現苔蘚翠綠的色彩美、秀麗的形態美、野趣的意境美,也給人以視覺上沖擊力。如可在開闊的地域種植植物有白發蘚(Leucobryumglaucum)、檜葉白發蘚(L.juniperoideum)、東亞砂蘚(Racomitrumjaponicum)、大金發蘚(P.commune)、灰蘚(Hypnumplumaeforme)、絹蘚(Entodoncladorrhizanus)等。在園路轉角或涼亭,種植苔蘚植物作為先鋒植物,能夠對道路兩側貧瘠的生長基質進行改造,還有利于涵養水源。種植在假山上的苔蘚植物,遮掩了人工建造的痕跡,同時增加了自然風貌,給人以古樸典雅的感受。如大羽蘚(Thuidiumcymbifolium)、小羽蘚(Haplocladiummicrophyllum)等。池塘里及邊上可種植水生苔蘚,既吸附了雜質污物、補充了水中氧氣,又使水景充滿生機。 3.2垂直綠化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節能環保型垂直綠化是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措施之一,更是園林綠化不可忽視的一個新內容。而苔蘚植物具有耐陰、介質需求少等適應性強的習性以及色彩豐富、重量輕等特性,既成為垂直綠化的理想材料、對城市建設破壞自然生態平衡有效補償,也是追求人脈、生態的回歸。[2]經過多年研究在植物幕墻即在植物幕墻基質布上種植質感豐富的苔蘚植物,建成后苔蘚植物基本不需要澆水、依靠自然就能良好的生長,也使施工、更換、維護的過程變得簡單,并對建筑物等支撐物無破壞性(圖4)。這種方式不僅讓游人心情倍感輕松、愉悅,也能呈現出盎然生機、優雅深遠的獨特景致常用的苔蘚植物有平叉苔(Metzgeriaconjugate)、帶葉苔(Pallavicinialyellii)、叉苔(Metzgeriafurcata)、毛地錢(Dumorticrahirsute)、蛇苔(Conocephalumconicum)、紫背苔(Plagiochasmarupestre)、石地錢(Rebouliahemisphaerica)、地錢(Marchantiapolymorpha)、曲柄蘚(Campylopusflexuosus)、中華蓑蘚(Macromitriumsinense)、石灰蘚(Hydrogoniumehrenbergii)、缺齒蓑蘚(Macromitriumgymenostomum)、泛生墻蘚(Tortulamuralis)、砂蘚(Racomitrumspp.)、虎尾蘚(Hedwigiaciliate)等。#p#分頁標題#e# 3.3庭院景觀 苔蘚植物庭院綠化中采用最早的形式就是日本的枯山水園林即在無水的環境下,通過苔蘚植物與沙石的精心配置,創造出非常開闊的感覺。如京都龍安寺,通過排組塊石、鋪陳白沙、點綴苔蘚模擬海、島、林,營造出一種古老、枯寂的意境[8]。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密度增加、綠地空間減少,庭院綠化越來越受人們重視。但庭院空間往往光照不足、排水不暢,而苔蘚植物更能夠適應這樣的環境,營造出豐富的苔蘚植物景觀,同時為庭院其他觀賞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境(圖5)。苔蘚庭院造景主要是通過精心篩選各種各樣的苔蘚植物,配以疊石、曲水、其他觀賞植物以及點綴園藝小品,讓主人不出戶就能享受幽美,靜雅的園林之趣,同時為庭院帶來大自然清新脫俗的氣息。常用的苔蘚植物有金發蘚(Polytrichumcommune)、白發蘚(Leucobryumglaucum)、波葉蘚(Himantocladium)、灰蘚(Hypnumplumaeforme)、萬年蘚(Climaciumdendroides)、曲尾蘚(Dicranumscoparium)、樹蘚(TreeMoss)、真蘚(Bryumargenteum)等。 3.4園藝小品 苔蘚植物嬌小青翠、質地細密能迅速成景,成型后生長速度和擴展性適中,利于保持景觀的穩定性,非常適合作各種園藝小品(圖6)。苔蘚園藝小品作為配景運用到各類主題園中,營造出別具一格的園林景觀情調,還有利于人們放松神經、身心健康。如苔蘚在盆景方面的應用,往往對其整體有點綴功效、起到畫龍點睛作用,使其更顯優雅。常用植物有金發蘚屬(Pogonatum)、檜蘚屬(Pyrrhobryum)、曲柄蘚屬(Campylopus)等。苔蘚植物不但能綠化環境、增添韻味,豐富園林景觀,還有助于恢復原生態,預防和治療疾病,因此,園林中引入苔蘚植物既讓人享受舒適的環境,又能發揮其自身的藥用等價值。
桂花在園藝中運用思考
摘要:桂花是我國十大傳統花卉之一,栽培歷史悠久,有豐富多樣的品種資源。桂花因其樹形優美、葉色青翠、花色艷麗且香味馥郁,是我國古典園林和現代園林中常用樹種。桂花在園藝規劃中的應用形式多種多樣。桂花被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且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值得進一步推廣,因此,針對桂花的應用進行介紹,以期推動桂花的進一步應用。
關鍵詞:桂花;園藝;應用
桂花原產于我國,是我國十大傳統花卉之一,栽培區域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及北方部分地區,分布范圍較廣。桂花在中國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歷史,經過長時間的人工培育及定向選擇,品種及品類得到了極大的豐富。目前,我國桂花共有100多個品種,分為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4個種群,有5個桂花主要產區,分別是蘇州、咸寧、成都、杭州和桂林[1]。桂花具有一定抗寒能力,露地栽培區往北可達北京、河北地區。桂花自古以來就被視為超凡脫俗的象征,桂花的花語是崇高、美麗、吉祥如意。因此,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衍生出無數感人的故事和傳說。桂花由于樹形挺直,樹冠圓潤,在大部分栽培地區四季常綠,且花期正值象征團圓的中秋時節,花開滿樹,芬芳馥郁,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值得推廣。
1桂花在古典園藝規劃中的應用
桂花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自古以來就備受歡迎,在中國古代已經廣泛種植。意境是中國古典園林園藝植物布置的靈魂,缺乏意境和豐富內涵的園林作品只有一種“匠氣”感,不夠靈動,缺乏靈魂和靈氣。古典園林在景觀建設過程中,不僅注重視覺設計,還重視觀者的嗅、聽、感、味等其他感官感受,通過園藝規劃,將各種感官感覺融洽地搭配起來,在古典園林中對香味的重視,即嗅覺,要高于視覺。利用芳香植物的不同香味和神韻來增強園林景觀的層次感,讓人“沉浸”在園藝意境中。以桂花營造意境的典型園林有留園的“文木溪香軒”,是桂花園藝設計中突出桂花香味的經典案例。在古典園林中,桂花以成對、成簇種植為主,如“院中雙桂”的成對種植法、與玉蘭、海棠相呼應的“玉堂富貴”的成簇種植法,在庭院中則以山石造“骨”,輔以自然綠地,以桂花樹為點睛之景,再搭配梅蘭竹菊等具有君子風骨的植物,還可以搭配亭臺樓閣等賞景之處進行呼應,打造意境層出不窮的多維藝術空間。
2桂花在現代園藝綠化工程中的應用
2.1桂花的應用形式
景觀設計中極簡主義的應用
1現代景觀設計中極簡主義的特征
1.1強調空間使用功能
傳統的景觀設計方式側重于靜態藝術效果,而現代極簡主義景觀設計更強調空間環境的使用功能。極簡主義提倡空間環境的使用功能是為城市居民提供能進行公共社會活動的場所,因此在現代極簡主義景觀設計中,建筑空間常與景觀空間相通,更好的滿足人們在現代化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極簡主義景觀設計還能呈現較明確的方向感,便于外地游客識別。美國著名景觀設計時丹•克雷的設計作品中吸收了較多的建筑元素,將景觀元素和建筑元素相互融合,使設計作品更加適用人們的現代化城市生活??死自谵r場的設計方案中,將花園建筑融入到鄉村農場空間,將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流動概念和古典景觀中的疊加、對稱、軸線等設計元素相結合,創造具有實用性的景觀空間。
1.2設計形式和色彩簡潔
現代極簡主義景觀設計推崇使用簡單的設計創作手法,達到預期的景觀效果。極簡主義景觀設計常見的設計手法是序列,使用簡單的形體幾何構成景觀單元或要素,通過重復使用或要素單元之間的間隔重復,形成簡潔的設計形式。簡單的形體幾何如三角形、方形、橢圓形和圓形等。施瓦茨在他的景觀平面設計作品中,多運用純形體幾何、網格和直線,如方形、橢圓形和圓形,使景觀構圖系列化,景觀整體具有強烈的秩序感?,F代極簡主義景觀設計時,為了達到引人注目和純凈視覺效果的目的,設計師往往將同一種設計材料運用到大面積的景觀元素中。
2極簡主義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極簡主義具有的強烈個性、開放性和適應性引起了我國現代景觀設計師的關注,中國現代景觀設計正朝著簡約化、整潔化和優雅化發展。廣州會展中心、蘇州博物館和中山岐江公園是中國現代景觀中極簡主義應用的代表作品。2002年,造型前衛大膽、規模宏大的廣州會展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建筑主體戶外的景觀空間設計中應用極簡主義整體有機性的特征,使戶外景觀與建筑主體風格一致,運用大氣簡潔的線條與建筑主體的玻璃幕墻、不銹鋼板形成和諧、統一的氛圍。
養老社區康復性環境設計
摘要:
自古以來,孝在我國的家庭成分中均居于首位。儒家文化《禮記•大學》提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齊家”作為“治國、平天下”的基礎通常要求子女對其父母做到“養體”、“養志”,即物質供養與精神贍養。伴隨著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進入老齡,現如今家庭結構特點小型化為主,空巢老人養老難的問題日益顯現,人們對養老機構的要求在逐漸增大。為迎合這一硬性要求,本文就養老產業康復環境的康復理論與設計方法進行初步探究。
關鍵詞:
環境;養老社區;康復景觀;人文
何為養老康復性景觀?利用景觀設計中的相關理論結合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為實現健康養老而專門設計的環境即為養老康復性環境。養老社區的特色應該是為老年人提供家政、餐飲、娛樂、休閑、社交、康復、醫療等一條龍服務,而不是僅僅提供老年人居住的場所。何為康復環境?簡單的說,康復這個詞意味著具有恢復或者保持健康的能力,與環境這個詞結合起來就得出“能夠恢復或者保持健康的環境”的概念。正是由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達到了保持健康和機能的作用。
一、現階段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
我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一億的大國。我國老年產業還處在起步階段,正不斷地積累經驗,比如借鑒外國一些發達國家的養老產業的成功案例,并結合我國國情找出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發展道路。養老產業的發展也被越來越多的開發商和各界人士關注,在實際的開發建設中也有不少企業開始嘗試多元化的養老模式,但大多是高檔社區或是高收費的養老機構,沒有辦法實現養老的公共性。依據我國目前的養老產業發展背景,并結合我國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來看,我國的養老產業市場將呈現如下發展趨勢:
高校校園景觀設計中微地形設計
摘要:現代景觀設計中微地形的應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熟知與利用,它不僅能作為景觀要素塑造空間,更能較好地傳遞和表達場所精神。文章以廣西藝術學院相思湖校區圖書館區域景觀設計為例,通過對圖書館校訓廣場、紫荊劇場、洗硯池等不同區域的微地形景觀進行梳理和分析,探討了在校園景觀設計中應用微地形處理手法,營造出豐富多樣的校園景觀空間,使校園景觀更具趣味性與藝術性。
關鍵詞:高校校園;景觀設計;微地形處理;設計研究
一、微地形景觀的概念及功能
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景觀設計與建筑學、城市規劃、環境藝術、生態學等學科有著密切聯系。而利用地形塑造空間,使之成為不同功能和景色特點的區域,亦是中國傳統園林造園藝術與現代景觀設計中常用的塑造手法之一。景觀設計中的地形概念是指測量學中地形的一部分———地貌,即地表各種起伏形狀的地貌,如峰、巒、坡、谷、湖等山水地形外貌,可以說整個景觀賴以存在的基礎。而微地形是指在景觀設計過程中根據功能空間的需求,通過人工挖掘或堆砌等手段模擬大地起伏錯落的形態,使其呈現出起伏變化的地形,但由于用地面積較小且多以人工改造為主要手段,因此此類地形的地面高低起伏一般不太大。在景觀設計過程中通過適宜的微地形處理,統籌安排景物設施,可以豐富造園要素,獲得空間大小對比的藝術效果,微地形在園林景觀中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滿足景觀功能要求、改善生態功能以及工程輔助功能等方面。采用微地形處理手法,不僅有助于園內雨水的排放,避免由于雨天導致的地面積澇,起伏的地勢所形成的水平可提供多種景觀用途,同時微地形的改造還可以有效地增加園區綠地量。
二、校園微地形處理的必要性
本項目案例中,廣西藝術學院相思湖新校區校園景觀建設,不僅會成為我院形象工程建設的重要環節,同時合理、優美的校園環境勢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心靈,為學生帶來更多的藝術創作靈感,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此次項目主要是針對相思湖校區的圖書館建筑中庭地和四周附屬綠地兩個部分周邊區域景觀,圖書館建筑圍合形成內部的庭院空間,并通過一條看不見的中軸線統領整個庭院空間,大致為一個南北長、東西較短的半開敞空間。建筑東側擁有一個開敞式的入口空間,并且是現階段主要人流匯集的方向。中庭庭院地塊就被南邊的圖書館和北邊的人文教學樓所圍合,形成一個大致為南邊長、東西邊較短、北邊被人文教學樓分成2個短邊部分的矩形地塊。并且場地中綠地、道路、水池的位置、形狀、面積、流線等已經固定,不能隨意修改,其場地中整體覆土都較淺。位于圖書館前的校訓廣場屬校前區,位于大門道路的中軸線上,是進入校園大門后的第一個開敞空間,也是整個校園最具莊重性的形象景觀區。然而由于校園大門前有交通主干道,車流量較大,且周邊施工場地較多,塵土飛揚,嚴重影響了校園環境和日常教學活動。且在校園西側為學生和教職工生活區,汽車噪音和尾氣對學生或教職工的休息睡眠有一定影響。因此基于這些問題,需要在圖書館地塊上通過微地形對空間進行重新塑造,以確保校園環境的美觀和舒適。
三、校園微地形處理的設計運用分析
唐代獨到的園林藝術
一、中國園林建筑,師法自然 我國造園藝術與其他藝術如繪畫、詩歌等雖然形式不同,卻有許多相同和相通之處。古典園林又有它獨有的特點,古樸典雅,景象優美,意境深邃,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古典園林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寶庫中一顆珍貴的藝術明珠。盡管許多歷史名園早已不見形跡,我們卻仍然可以從各地現今保存較好的園林中知道它往日的規模、結構和風格。中國古典園林的高度的造園藝術成就,無不出自勞動人民之手。它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見證。中國園林建筑,師法自然。古代園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樓、臺、閣、館、齋、舫、墻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紋、石洞、石階、石峰等都顯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邊曲折自如,水中波紋層層遞進,也都顯示自然的風光。所有建筑,其形與神都與天空、地下自然環境吻合,同時又使園內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園林體現自然、淡泊、恬靜、含蓄的藝術特色,并收到移步換景、漸入佳境、小中見大等觀賞效果。古典園林都采用古典式建筑。古典建筑斗拱梭柱,飛檐起翹,具有莊嚴雄偉、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僅以形體美為游人所欣賞,還與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園林風格。建筑風格是建筑藝術最直接、最鮮明的體現。每一種風格中,既包含有物質的和精神的功能要素,也包含有時代的和民族的審美要素,所以建筑藝術表現為時代的風格、民族的風格和類型的風格。建筑藝術的基本風格是歷史的產物。 二、大唐盛象,獨到的園林藝術 我們的民族擁有一個讓后人可以自豪的朝代——唐代。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輝煌,縱覽我中華千古諸朝,無有出其右者;橫觀當時世界各國,大唐文明亦獨領風騷,澤被東西。唐代在文學藝術方面群星燦爛,成就輝煌。繪畫領域大為開拓,山水畫趨于成熟,畫家輩出,開始有工筆、寫意之分。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確立了中國山水畫創作的準則。詩畫互滲的藝術風格,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并開始影響造園風格。詩文、繪畫、園林這三個藝術門類互相滲透,園林藝術開始呈現詩情畫意,園林建造更為興盛。究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其一,隋代統一全國,修筑大運河,溝通南北經濟。盛唐之世,政局穩定,經濟、文化繁榮,呈現為歷史上空前的太平盛世,人們普遍追求園林享受。 其二,興起科舉制度,廣大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有了晉升的機會,他們一旦取得官僚的身份便有了優厚的俸祿和崇高的社會地位,然而卻沒有世襲的保證。宦海浮沉,升遷貶謫無常,共同的經歷形成了共同的處世哲學。在朝為官努力做一番事業,同時也自己預留致仕罷官后的路。經營園林,便是為將來退隱林下獨善其身。 其三,科舉取士,文人做官的比較多,園林成為他們社會交往的場所,園林藝術受到文人趣味、愛好的影響也較上代更為廣泛、深刻。中唐以后,文人直接參與造園規劃,憑借他們對大自然風景的深刻理解和對自然美的高度鑒賞能力來進行園林的規劃,同時也把他們對人生哲理的體驗、宦海浮沉的感懷融注于造園藝術中。于是文人官僚的士流園林所具有的那種清新雅致的格調得以進一步的升華,更添上一層文化的色彩,便出現了“文人園林”。 唐都長安,那時是世界上最為繁華、最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為各國人民所向往。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其總體格局也是在隋唐時期完成的。唐文化對東亞各國,尤其是對日本的影響更為突出,例如今天在日本被尊為“正統”的“和樣”建筑,即是唐代風格。唐代的建筑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時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筑體系。它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形體俊美,莊重大方,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正是當時時代精神的完美體現。大明宮是唐代長安城的皇宮,是唐朝幾代皇帝的“官邸”。含元殿位于大明宮內,是大明宮中軸線南北方向上的第一座正殿,建成于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面積達7萬平方米,唐僖宗光啟二年(公元886年)毀廢,歷時220余年,是唐長安城的標志建筑。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組合大殿高閣,相互呼應,輪廓起伏,體量巨大,氣勢壯麗,開朗輝煌,極富有精神震懾力。古人形容它為“如日之生”“如在霄漢”,不愧為大唐建筑杰出的代表。麟德殿規制宏偉,結構特別,堪稱唐代建筑的經典之作,是皇帝舉行宮廷宴會、觀看樂舞表演、會見來使的主要場所,也是中國古代唯一三重殿建筑形式。從對唐代園林的賞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 三、中國古典建筑的特點 1.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筑在建筑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因為中國古建筑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墻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墻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于墻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筑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墻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筑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于房屋的墻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他高級建筑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撐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 2.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中國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再以單座建筑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筑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一般來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后串聯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后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后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于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仆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p#分頁標題#e# 還有,中國古代建筑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建筑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一個大的環境空間。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筑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來說,一座歐洲建筑,是比較一目了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筑,卻像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筑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杰出的一個范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3.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筑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并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中國古代建筑造型優美。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券棚等形式。廡殿頂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中國古代的匠師們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他們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增添了建筑物飛動輕快的美感。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后來又陸續出現其他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筑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筑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襯托性建筑的應用。襯托性建筑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筑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筑。最早應用的并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筑便是從春秋時代就開始的建于宮殿正門前的“闕”。到了漢代,除宮殿與陵墓外,祠廟和大中型墳墓也都使用。 (3)色彩的運用。中國古代建筑的裝飾豐富多彩,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中國古代匠師在建筑裝飾中最敢用色也最善用色的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筑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節,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以后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筑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在北方的宮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運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房屋的主體部分,也即經??梢哉盏疥柟獾牟糠?,一般用暖色,特別是用朱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朱紅色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的檐下部分往往還加上金線和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使得建筑上的彩畫圖案顯得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在華北平原秋高氣爽、萬里無云的蔚藍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無比動人的。當然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區,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單調嚴酷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鮮明的色彩就為建筑物帶來活潑和生趣。 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清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為封建社會的建筑等級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方終年青綠、四季花開。為了使建筑的色彩與南方的自然環境相調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較淡雅,多用白墻、灰瓦和栗、黑、墨綠等色的梁柱,形成秀麗淡雅的格調。這種色調在比較炎熱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產生一種清涼感,不像強烈的顏色容易令人煩躁。從這里也可知道,我國古建筑的色彩的運用,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主要格調外,隨著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建筑以其獨特的風格,在世界建筑史上獨樹一幟。在今天,中國建筑產生了較大的變異。在傳統的園林建筑中,增加了建筑的比重,空間更加曲折多變,裝飾更加繁復綺麗,且出現了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公共建筑,更加注重其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統一。20世紀80年代以后城市整體布局更加開放,變革更加迅速,風格更加豐富多樣。尋找時代風格與民族風格的有機結合將是中國現代建筑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