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特色校園文化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特色校園文化育人成效探究
摘要:
校園文化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結合專業特色和學生成長需求,構建特色校園文化,有助于提升校園文化的育人成效。論文以嶺南師范學院的實踐育人提升項目“高山榕生態習性研究與志愿保護”活動為例,闡述如何依托“雷陽文化”精神,通過打造特色校園文化來提升學生工作的育人成效。
關鍵詞:
特色校園文化;雷陽文化;育人
一特色校園文化的建設背景思考
構建和諧校園,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學生核心競爭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選擇建設主旨明確、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通過合適載體的設計與培育,以品牌的形式滲透到師生,特別是學生的校園生活中去,指導和引領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結合本地特色,深挖本土文化
本科院校特色校園文化研究
[摘要]
當代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競爭,高校是文化高地,高校校園文化肩負著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責任,是提升現代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宿遷學院是2002建立的地方高校,屬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宿院學子十箴規”是2015年學校出臺的勸學勸進的勵志語錄。本文深入分析當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存在問題與“十箴規”的內容、做法、成效、啟示,探討新建本科地方院校如何展開特色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園文化培育;十箴規;啟示
當代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競爭,文化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也是文化高地,傳承著文化,肩負著重要的責任與使命。高校校園文化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展現的是學校師生的精神風貌、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學校發展的理念,發展方向是可以透過該學校獨有的校園文化展示出來的。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和諧校園,需要一個學校培育好屬于自己的校園文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更是提升高校自身內涵的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地理位置不優越,本科辦學歷史不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依然較弱,校園文化仍在一個較低的層面運行,因此作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重視硬件設施、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要注重校園文化的積淀與大學精神的塑造。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園文化培育現狀
(一)擁有良好的校園物質文化。
特色校園文化的建設
一、校園文化產品的設計的需求分析
(1)消費人群分析
校園文化產品因其元素的特殊性,適用范圍相對狹窄。不可能作為市場流通的日用百貨一樣,遍布各大商場、超市。傳統意義上認為,校園文化產品是官方交流時的饋贈、交流禮品,其實其消費市場遠不止于此。事實上,在校園環境中生活的人群、曾經有校園生活經歷的人群以及將要步入校園的人群都將成為校園文化產品消費的主力軍。其消費者的年齡段跨度很大,需求也十分復雜。因而此類設計要對癥下藥。
(2)購買力分析
校園文化產品如果作為日用品消費,其價格應該與其它同類產品持平,或略高一點。但與全球資源共享的商家相比,從價格上相比根本沒有競爭力。因而它應該作為具有一定文化價值、紀念意義的產品。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應該是物美價廉的產品占主流。相對昂貴的校園文化產品只能作為有益的補充。
二、校園文化產品的設計定位與原則
根據校園文化產品的設計定位的目標消費人群,可以按照用途分為:日用品、裝飾品、紀念品三大類別。
特色校園文化建設
一、中職學校為什么要加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
(一)推進中職學生順利就業的需要
從企業反饋的情況看,相當一部分中職生到企業后,不能很好地適應企業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的約束,經常被企業考核扣分甚至被淘汰。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中職學校的校園文化氛圍匱乏,平時學生在校只學習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沒有一個與企業相接觸的機會。一旦畢業走入企業,學生很難感受到企業的生活氛圍,不能順利地從學生角色轉變為員工角色,無法達到安心就業的心態。所以,中職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還應該重視培養學生如何適應社會、企業。因此,中職校園文化建設需要收集企業文化的成分,把企業文化理念中有價值的元素融入到校園文化中去,拉近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距離,使中職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慢慢地感受到企業文化的氛圍。這樣,中職生在走入社會時就不會無所適從了。
(二)加強中職學校特色興校的需要
中職學校應當建設特色校園文化,突出職業學校的特色,使中職校園文化“職”味更濃,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學生潛在的創造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形成,讓學生的發展步入良性循環;促進學校的招生、就業、德育管理和教學等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增強中職教育的活力;增強家長對中職教育的關注度,推動企業對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認可,發揮特色興校效應,推動學校良性發展。
(三)促進中職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中職學校特別是農村中職學校生源大部分來自于本地初中畢業生,上中職學校是他們無奈的選擇。這些學生相對而言成績較差,紀律觀念不強,缺少勤奮,學習欠主動,自覺性不夠,厭學情緒濃,生活和行為習慣尚需加強,且他們自尊、自卑、自棄、自以為是和逆反等個性心理狀況尤為突出。因此,我們必須加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使學生招得來,留得住,使中職學校逐步發展壯大。
地域特色校園文化論文
一、與育人理念相融合
雨花石的形成,經過了原生形成、次生搬運和沉積礫石層三個復雜而漫長的階段,歷經數億年的運動變化才成型,還要經過能工巧匠的細心雕琢,最終才成為精美的藝術品。雨花石的這一演變過程被學校領導提煉為“兼容并蓄、至善至美”的品質,將其作為校園文化的內核,體現學校領導對教育的高遠追求。“經水濯而清華,遇熔煉而忠貞;呈勝景而純樸,遭湮沒而豁達;擔重任而不倦,育群英而無私。”用詩一般的語言解讀“雨花石文化”,豐富“雨花石文化”的精神內涵,體現了學校在育人方面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用先進的文化理念培育人、愉悅人、塑造人、發展人,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進一步挖掘“雨花石文化”的深層內涵,學校將體現“雨花石”精神內涵的“爭先、堅守、忠貞、包容、奉獻”確立為校園精神。這是對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拓展,也是關注師生成長過程、理解并尊重其成長過程中漸進式變化與幸福感的直接體驗。在此基礎上,學校將“雨花石文化”的最高追求落實到教育追求上。雨花石的美體現在“品、紋、色、形、質、聲、韻”等方面,根據這些特點,學校將教育追求總結為“七行詩”:育德當如石之品,潤物無聲,一枝一葉總關情;校景當如石之紋,序卻隨機,橫豎側看總相宜;技精當如石之色,悅目如心,行行出彩齊爭艷;塑人當如石之形,方圓偏倚,天生我材必有用;治學當如石之質,脆硬潤澤,因材施教當無憾;求學當如石之聲,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意志堅;為師當如石之韻,堅柔穩嚴,桃李不言自淡然。六合中專通過由淺入深、抽絲剝繭般將雨花石的精神、品質、內涵等融入校園,打造“有根可循”且獨具魅力的校園文化,并將“雨花石文化”與育人理念完美融合。
二、與專業發展相得益彰
有了完整的“雨花石文化”理論體系,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學習、理解、繼承和發揚雨花石文化。六合中專領導很早就意識到,雨花石文化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而且正逐步形成一條經濟產業鏈,傳承雨花石文化、開展特色專業建設是大勢所趨。學校先后開展了4次雨花石文化產業調研,邀請南京市雨花石協會來校進行了三次專業設立論證,最終在工藝美術專業開設了雨花石雕刻方向,以文化促進專業發展,以專業推動校園文化傳播。雨花石雕刻專業采用現代學徒制的教學方式,從2010年開設至今已有五年歷史,成為學校推廣雨花石文化的中心和縮影。據許本洲介紹,學校主要從普及雨花石知識、建立專業標準、推動產業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等方面完善專業建設。第一屆學生是以興趣班的形式組織起來的,共招收了20多名“學徒”,他們平時正常上課,遇到與專業方向相關的課程和專業實踐則跟著受聘大師學習。在雨花石知識普及方面,學校通過組織相關教師編寫校本教材《雨花石美學研究》,并開設選修課幫助學生掌握雨花石的形成、品鑒、工藝加工等知識;將歷代歌詠雨花石的詩詞文章選編成冊,讓學生通過晨讀接受雨花石美好品性的熏陶。與課本相得益彰,學校還成立了雨花石校外資源調查興趣小組,讓學生親身感受雨花石文化產業的發展及存在的問題。這一以雨花石雕刻專業為中心,吸引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普及方式,讓雨花石文化得以散播給校園內的每個人。建立專業標準包含雨花石的雕刻標準和人才培養標準。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學校聘請雨花石雕刻工藝大師作為專業建設指導專家,規范專業實訓中心建設,營造濃郁的專業實訓文化氛圍。指導專家蔡康麟大師是六合區雨花石雕刻工藝的主要傳承人,也是該工藝標準的主要制定人,經驗非常豐富,拿到石頭便能很快判斷出其價值、可雕刻的形狀、雕刻方式等。如今年過七旬的他常年在校“助陣”,既培養學生也培養專業教師,是校內推廣雨花石文化的“形象大使”。創新技藝是傳播雨花石文化的有效方式。傳統的雨花石工藝加工主要是拋光、拼裝和制作簡單的工藝用品,產品工藝簡單、附加值低。學校在雨花石雕刻專業建設過程中借鑒了玉雕、牙雕的工藝方法,推出了雨花石俏雕工藝。一枚普通的雨花石通過俏雕后價值往往提高了數十倍,這也吸引著更多的學生學習雨花石雕刻工藝。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專業建設的主要職責,更是傳播雨花石文化的重要途徑。學校充分利用專業優勢,與六合區48家雨花石工藝加工廠共同成立了“雨花石文化產業發展聯盟”,通過信息資源共享、定期會晤、崗位技術培訓、定標準培養等形式,有效地促進了六合區雨花石文化產業的發展。學校還邀請雨花石協會的專家和企業代表每年舉辦兩三場講座,讓校內師生更近距離接受熏陶。“精心打造雨花石專業文化,建特色專業,育特長學生。”學校五年來共培養了136名該專業畢業生,76人已成為企業技術骨干,5名畢業生在掌握了雨花石雕刻工藝技能后創業成功,實現了職教富民的辦學目標,成為傳承和推廣雨花石文化的榜樣。
三、以環境與活動潛移默化
在六合中專,你會流連于雨花石文化墻邊,徜徉于雨花石文化大道,漫步于雨花石文化長廊,晨讀于雨花石實訓樓,小憩于雨花石荷池畔,駐足于“天落雨花”雕塑前。如果你有閑情逸致,還可以慢慢欣賞雨花石文化墻上按照淘石、賞石、品石、贊石、藏石、詠石、刻石、頌石等八個主題制作的八塊大理石浮雕,以及長廊兩邊雨花石展示柜里定期更換的雨花石精品……學校以“雨花競秀,技創風流”為主題進行校園道路與長廊文化、墻壁文化、雕塑和園林小景等環境的設計和建筑物命名,將雨花石文化鑲進浮雕、嵌入石壁,刻進師生的心中。“第四周‘雨花之星•志愿之星’1309班張家偉同學,作為1309班的語文課代表,他每天積極配合老師按時組織同學早讀;作為校學生會生活部部長,他帶領全體成員每天認真完成教室、包干區、綠地及宿舍的衛生檢查,并組織公布在公告欄內。這件事雖然繁雜,但他從不抱怨,兢兢業業地為校園的干凈美麗立下汗馬功勞……”每周一評的“雨花之星”是學校滲透雨花石文化,促進學生個性完善、品格形成、能力提高而常設的活動,主要挖掘和表彰那些在勞動、學習、管理、志愿服務、道德等方面表現出色的學生,每周一評,每次評選一位。除給予證書和物質獎勵外,還在校園廣播、校園網、校報、宣傳欄等進行同步宣傳。學校還對“雨花之星”進行跟蹤觀察,結果顯示,凡是獲得過“雨花之星”榮譽的學生各方面表現均良好。其實,在六合中專的校園中,無處不烙下雨花石的印記。如學校先后舉辦了四屆雨花石精品展,時間定在每年的10月份。每個班級都要上交作品,然后由學校組織專家選出精品,集中展出。除了學生的作品外,還有部分教師和大師的作品,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認識雨花石的自然美,體會其內涵美。將學生社團冠以“雨花”之名,組織與雨花石文化相關的活動,也是校園文化的一大特色。如將校園龍獅隊命名為“雨花魂”,將校園舞團命名為“雨花飛炫”,依據雨花石的意韻編排節目內容,讓學生對雨花石的內涵有更深的體驗;成立“雨花情”志愿者協會,每年為社會提供5000余人次的服務,內容涉及環保、關愛弱勢群體、交通安全、義務獻血、公益宣傳等;校園文學社命名為“石韻”,文學社主辦的校報命名為“雨花真彩”,每月一期,集中展現校園文化的精華……同時,學校還結合雨花石姿態萬千、個性獨立、本真至善的特質,推行“角色教育”的德育工作模式,引導學生在家做一名好兒女,在校做一名好學生,在企業做一名好員工,在社會做一名好公民。
作者:丁銳 單位: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
獨特文化基因構建特色校園文化
摘要: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有著十分強大的育人功能。發掘獨特文化基因,構建特色校園文化,是豐富學校教育內涵,推動學校教育特色形成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發掘;文化;構建;特色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師生的心理“磁場”,能在無形中統攝全體師生的靈魂,起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功能。因此,創建特色校園文化是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辦人民滿意教育的內在要求。筆者從教32年,20年來先后擔任5所小學的校長,無論規模大小,都堅持以創建校園特色文化為突破口,來推動學校特色發展,實現辦學層次的整體提升,使一所又一所學校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多年的實踐表明:發掘獨特文化基因、構建特色校園文化,是豐富學校教育內涵、推動學校教育特色形成的有效途徑。
1發掘校園文化的基因
一所學校植根在一定的地域環境,面向一定的族群,融合了一定的文化傳統,擁有自身發展的歷史軌跡,必然有它獨特的文化基因。從獨具慧眼的視角,深入探索研究學校的歷史淵源和固有特征,從而發掘出這些文化基因,這是創建校園特色文化的必由之路。筆者主要從以下三個視角去發掘校園文化基因。
1.1從學校歷史文化中發掘
每所學校在它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都會形成文化積淀,構成這所學校的文化底蘊,就像是學校的靈魂。在設計校園景觀和定位辦學理念時,我首先鎖定學校歷史文化視角,從校園發展歷史去發現文化積淀,提煉優秀文化基因,并賦予它時代精神和內涵,在延續和傳承中用心加以培植,讓發展歷史中形成的獨特文化彰顯出來,使老樹綻放新花,杏壇一枝獨秀,逐步發揮出它的張力,從而提升學校獨特的文化品味與魅力。從深入調研中,筆者發現北關小學歷來崇尚讀書,喜好誦讀經典,于是我給她注入了新的內容,引導讀名著名篇、讀傳統文化經典,開辟圖書角,設置文化長廊,成立讀書會,組建“經典誦讀”社團,把“好讀書”打造成了北關小學的一張名片。
企業文化中特色校園文化論文
一、把軍工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的意義
(一)可以提高學生進入企業的適應能力
職業教育應該要體現出職業教育中“職業”兩字的內涵。通過對大量軍工企業的調研后我們發現,畢業生進入軍工企業后往往不能夠很好地融入企業環境,特別是一些中大型規模的國營軍工企業,學生往往對軍工企業文化不適應,甚至感到惶恐。學生不能夠適應的原因并不是沒有勝任職業崗位的知識和技能,而是由于缺乏對軍工企業文化的適應能力,從而不能游刃有余地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所以,職業教育不僅要在專業能力上進行培養,還需要在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和職業素養上進行培養。當前的校園文化氛圍和企業的文化氛圍具有較大的差異,學生不能通過校園文化很好地感受到企業文化。比如,軍工企業或大型企業對員工工作紀律要求和工作態度的嚴謹都是非常高的,對于職業學校的學生,如果沒有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養成這些習慣,就很難適應企業的這種制度文化。這些不同點直接導致了畢業生不能順利地完成從學生角色到企業員工角色的轉變,從而達不到零距離就業的需要。這就要求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充分融合軍工企業文化的成分,從而形成獨特的軍工企業校園文化,逐漸縮小校園文化與軍工企業文化的距離,使職業學校的學生從入學起就在潛移默化中了解、熟悉并適應了軍工企業文化,從而能夠順利走上工作崗位。
(二)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校園文化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展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校園文化往往注重的是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和人格的塑造。軍工企業文化是軍工企業在長期的軍工企業實踐活動中從軍工文化中提煉、演化而來的,是各軍工企業由于特殊的企業性質而產生的特定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管理制度等文化諸要素的綜合。把軍工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能夠很好地促進學校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變,讓學校形成一個立體教育空間,使學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帶動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尤其是軍工企業員工的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精益求精等優秀的文化價值理念,能夠很好地凈化學生的人格品質,使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軍工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就能產生合力,從而能正確地引導高職學生提高各方面的素養。
(三)可以促進學校的特色建設
同志曾指出,“辦大學不要都辦成一個樣子,要辦出特色,要辦出水平;辦出特色才能有高水平,辦出水平才能有特色。”而“辦出特色、辦出水平”也是當前職業院校的共同追求,也是學校優化管理、提升內涵、增強職業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所以,任何一所職業院校的發展都要追求自己的特色,最好是其他學校不容易復制的特色。通過這些年來職業教育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逐漸重視,職業院校的發展都很快,院校之間的競爭也變得日趨激烈,傳統的“千校一面”的情況已經不能滿足學校求生存、求發展的需要,辦學的特色化已經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因此,職業院校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找準定位,辦出自己的特色,得到社會的認可。
高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分析
摘要:高校特色校園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成都醫學院通過構建特色校園物質文化實現環境育人、培育高品質校園精神文化實現精神育人、繁榮發展校園行為文化實現導向育人、建立彰顯學校人文情懷的校園制度文化實現管理育人等路徑,在高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效。
關鍵詞:校園文化;新時代;實踐
“我國當前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新階段,校園文化作為構成社會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著力點,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起到關鍵作用。”[1](P164)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也進入了新階段,面臨新的任務和發展機遇。成都醫學院積極打造特色校園文化,樹立學校自身的文化自信,提升學校的文化軟實力,成效明顯。
一、準確把握新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特征
要建設好校園文化,就必須根植于中國大地,除了把握好高校校園文化本身具備的繼承性、創新性、包容性、多元性、先進性等特征外,還必須深刻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準確把握新時代高校的歷史使命和任務,準確把握新時代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特征。
1.突出政治性,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我們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為根本任務。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在各種文化建設活動中,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愛國教育是長期以來校園文化建設的首要工作,也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2.突出學術性,打造特色鮮明的學術殿堂。大學是知識傳承和創新的搖籃,學術性是大學有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重要差別,是大學的根本屬性之一,影響著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學術活動貫穿于學校各類活動的始終,在學術活動中融入校園文化,影響著每一位教師和學生。不同學科的特性,會隨學術活動的開展而融入師生的思想,體現到師生的言行舉止上,成為學校的特色。同時,不同學科的學者互相溝通,交叉融合,也會形成學校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