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水利文化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水利院校廉政文化論文
一、“水”蘊含了寶貴的廉政文化教育資源
(一)“水”具有天然的廉潔品性
水作為生命體賴以存在和發展的自然資源和戰略資源,不僅具有物化的自然屬性,還飽含著人類至高的精神期盼。人類文明賦予了“水”廉潔的品格。首先,水蘊含著至善的品格。“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家始祖老子認為水的品行意味著最高的善行,水澤惠世間萬物而不爭名利。其次,水象征著公平正義。在中國,古代的法字是“?”,“氵”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氵”,平直如水,法被隱喻為象水一樣公平。除此之外,人們還用各種言說謳歌水的廉潔內涵。“處事靜如水”“干事清如水”“為民柔如水”“一碗水端平”等詞語完美地展示了水的廉潔品性。
(二)中華民族傳統水文明史蘊含著豐富的廉政文化因子
自古以來,人類總是依水而棲,水興則邦興,水安則民安。因此,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總是被烙上“水”的印記,甚至可以說,中華文明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治水史。我們的先人在治水過程中,不僅積累了大量的優化管理、防治腐敗的制度資源,而且留下了豐富的廉政精神資源。首先,在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中,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人類對水的管理越來越全面,在洪澇災害防御、水資源配置、水資源保護等方面,形成了內容豐富的法律、制度和鄉規民約。我國的水利法規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例如春秋時期“無曲防”的條約,西漢的《水令》《均水約束》,唐代的《水部式》,宋朝的《農田水利約束》,金代的《河防令》,民國時期制定的近代第一部《水利法》等。這些制度在當時的治水中發揮了巨大的“廉潔防控”作用,而且對當前制度治水、法治反腐具有很強的啟示作用。其次,在中國傳統歷史文化中,“禮法并用”“德主刑輔”不僅是社會統治的主導思想,也是維護皇權、管理官吏的指導原則。
(三)現代水利改革發展傳遞著廉政的核心價值
“獻身、負責、求實”是前總理對現代水利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這六個字不僅傳遞著廉政的核心價值,同時折射出現代水利人廉潔自律的偉大形象。新中國成立以后,在興修水利和抗洪搶險中,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個人和集體,他們賦予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新的內涵。其中所蘊涵的浩然正氣、蓬勃朝氣、昂揚銳氣,無一不是廉政文化的筋脈、靈魂、源泉和要素。這種求真務實、廉潔奉公的時代形象及精神影響著一代代水利人,它們已經融入先進的水文化之中,并牢固地植根于水利改革發展事業的土壤之中。
水利文化建設論文
一、水利文化建設的基本定義
水利文化工作作為水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水利工作的總結與升華具有很強的指導性作用,不斷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加強水利文化建設可以較好地推動水利改革與發展。水利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第一:有利于促進我國水利事業的不斷發展。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水利工作也面臨諸多的挑戰,如何創新水利文化研究機制,將水利文化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成為我國水利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第二:有利于增強水利工程的文化內涵。隨著我國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民對于水利工程建設的文化品位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這也體現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在追求水利建設高品質的同時,對水文化建設和諧精神的追求也成為當前滿足人民水利文化追求的關鍵性步驟,這一點應當成為水利文化地位的重要發展方向。
二、水利文化建設的發展思路
1.加強理論研究與創新實踐
當前,發展與建設先進的水利文化事業,需要時刻把握水利文化的發展內涵,必須堅持繁榮水利文化建設的基本內涵,需要時刻把握水利文化的前進方向,最為根本的就是要始終堅持馬列主義世界觀在水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指導地位。同時,還需要緊密圍繞黨中央關于水利工作的指導方針,緊密團結廣大水利工作者,堅持科學的水利理論,引導包括水利文化在內的水利事業向前發展。同時,有關水利部門還需要組織相關專家學者,進一步發揮干部群眾的豐富經驗優勢,堅持在實際工作中理論聯系實踐,深入開展理論創新實踐活動,在創新實踐中豐富與發展水利理論,引導水利文化不斷向前發展。
2.加快水利改革與文化建設
在現代社會的發展歷程中,改革作為發展的動力,加強水利文化建設需要我們始終運用改革的方式進行。當前,對水資源管理體系比例、水利工程扶植體系和水利文化體系的完善有利于加強水利行業的成長活氣。因為水利文化建設在投資比例上過于單一,在增強水利文化建設水平的同時,必要進一步抓住機遇,加大水利文化建設的投資力度,拓寬投資渠道,實現投資比例的多樣化。水利文化建設只有具備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較好地推動其體制、機制的健全,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水利改革事業的完善。
我國水文化研究態勢分析
摘要: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水文化研究至今,學術界已取得了豐碩成果。為了準確掌握我國水文化研究的新動態、新形態、新業態,本文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為檢索對象,采用高級檢索方式,對檢索出來的關于“水文化”的論文,從學科分類、發表年度、文獻來源、關鍵詞、研究機構及論文影響力諸方面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期為構建“水文化+”研究范式提供理論基礎,推動水文化研究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水文化;研究態勢;分析
1988年10月25日,在淮河流域四省治淮宣傳工作會議上,李宗新先生首次提出應大力開展水文化研究。①歷經近30年的發展,在水文化理論、水文化建設、水文化教育、水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文運用計量分析和統計學知識,對檢索到的水文化論文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一、水文化研究的學科分類與發展軌跡
我國高等學校教育專業設置按“學科門類”“學科大類(一級學科)”“專業”(二級學科)三個層次來設置。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中,設有13個學科門類,110個學科大類。水文化歸屬哪一個學科?經檢索發現,文學、工學、經濟學等學科門類文獻比較集中,教育學、理學、法學、歷史學居中分布,管理學、藝術學、哲學分布的較少,農學、醫學、軍事學沒有相關文獻,文化及水電工程是關注最多學科。在上述學科門類中,排本學科門類首位的是:文學是中國文學33篇,工學是水利水電工程239篇,經濟學是工業經濟119篇,教育學是高等教育19篇,理學是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25篇,法學是民族學13篇,歷史學是考古10篇,管理學是行政學及國家行政管理10篇,藝術學是美術書法雕塑與攝影8篇,哲學是中國哲學6篇。除上述研究領域文獻較多外,還鮮見于作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林學、中藥學、醫學技術、軍事思想及軍事歷史、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等學科。由此可知,水文化研究內容廣泛,不僅有文史哲人文學科內容,而且還有理工類自然學科,同時還有經管法等社會學科的內容,屬于新興的文理交叉學科。我國水文化研究歷經開展宣傳研究(1989—2003年)、服務水利實踐(2004—2006年)、政府倡導推動(2007—2010年)和規劃專項建設(2011—2014年)階段,基本上與年度發表文章數量趨勢相吻合(見表1)。特別是2011年水利部《水文化建設規劃綱要(2011—2020年)》以來,《基于人水和諧理念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體系研究》和《中國水文化發展前沿問題研究》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點)課題相繼立項,國內學者的水文化研究主要聚集在水文化理論、水文化遺產、水文化資源、水工程文化、地域水文化、水文化教育傳播等方面。從表1可知,1989—2001年,水文化研究的論文較少,年均不足6篇,低于年均篇數的年度為1989年、1992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尤其是1993年和2001年分別為0篇,這說明水文化研究處于萌芽階段。2002—2006年,論文數量呈平穩緩慢增長態勢,平均每年約20篇,這說明我國水文化研究正處于穩步發展階段。進入2007年后,論文數量呈快速增長趨勢,到2008年、2010年達高峰期,隨后呈現下降趨勢,這說明我國水文化研究正趨向穩定和成熟。從2011年開始,論文數量呈現直線上升趨勢,年均為86篇。2011—2016年篇數占所有論文的53.4%,說明此階段是我國水文化研究領域的探索和快速發展階段。與此同時,1989—2003年,沒有研究生以水文化選題作為學位論文。2004—2016年,學位論文共39篇(博士學位論文2篇,碩士學位論文37篇),學位論文數占所有論文的4.06%,說明我國水文化研究在基礎理論方面相對比較薄弱。在學位論文中,最早的博士學位論文是2004年艾菊紅的《傣族水文化研究》②,最早的碩士學位論文是2005年劉虹弦的《水脈相連氣韻橫生———水文化在現代城市形象中浸潤和延續》。在水文化文獻中,主要來自《治淮》《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水利發展研究》《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中國水利》《江蘇水利》《水利天地》《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學報》《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等涉水行業主管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主辦的期刊。在水文化研究中,涉水行業高等院校期刊如《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學報》《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南昌工程學院學報》等成為主要學術交流陣地。尤其是《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自1985年創刊就設有“水文化研究”專欄,成為全國期刊界歷史最長、影響最大、聲譽最高的特色欄目。此外,《北京水務》《中國三峽建設》《山西水利》和《城鄉建設》這四種期刊數量也位居前列,說明水文化研究與水利建設也緊密相連。
二、水文化研究的熱點、焦點與團隊分布
文獻分析表明,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還沒有刊發與水文化相關的哲學、社會學、政治、法律、文化、教育、歷史類文章,中文核心期刊刊發水文化研究文章更少。在水文化研究論文中,被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期刊論文較少,《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和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或收錄論文屈指可數。這說明,水文化研究期刊層次和期刊學術影響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通過對關鍵詞出現的頻率進行分析,可以很好地體現一門學科的研究領域和研究熱點、焦點。水文化研究出現頻率極高且排在前列的關鍵詞有“水文化”“水”“文化”“水文化遺產”“人水和諧”和“水文化建設”。這說明,以上述詞語為關鍵詞的文獻相對比較集中,是水文化研究關注的重點和焦點之一。同時,頻率在4次以上的關鍵詞主要有“建設”“水利風景區”“保護”“內涵”“水文化教育”“水景觀/開發/保護利用”“教育/水資源/水利院校/城市發展/發展”“水利/可持續發展/研究”“傳承/生態文明/水文化傳播/和諧/水利工程/水環境”和“水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由此可見,水文化研究的范圍和領域更加廣泛,如水生態文明、水文化傳承創新、水教育傳播、人水和諧等成為水文化研究新態勢。通過分析研究機構,可以了解我國水文化研究團隊和研究基地分布格局。水文化研究發文排在前3位的全部來自高等院校,分別是河海大學、南昌工程學院和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其中,河海大學38篇,發表文獻最多,占總數的3.94%;南昌工程學院和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發文章分別占總數的2.07%、1.87%,這與河海大學水文化研究所、南昌工程學院水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水文化研究中心都是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密不可分。上述研究基地已經成為水文化研究、水文化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高地。
水利工程專業英語教學模式思考
培養具有較高水利工程專業英語水平的應用型人才既是相關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也是我國水利水電行業發展的需求。專門用途英語的英語表達為EnglishforSpecialScienceandTechnology(ESP),即結合各種專業的一門實用型英語,與一般用途英語存在一定的差別。從詞匯方面講,專業英語詞匯學科屬性更強,用派生法構成的新詞數量大,詞形較長;從語法方面講,專業英語語法中被動語態與長句較多;從修辭方面講,專業英語沒有冗余和過度的修辭;從內容來講,專業英語更加專注于闡述介紹某一門學科或專業相關知識。這就表明一般用途英語教學模式并不適合專業英語教學。因此,想要培養出高水平水利工程專業英語人才,相關院校不僅要理清水利工程專業英語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還需要探索制定出一套系統科學的教學模式。由王兆印、梅爾欽、易雨君、王睿禹著寫,清華大學出版社于2017年8月出版的《水利工程專業英語》一書,包含了流域水文、水環境及生態、水利科學、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專業詞匯及其用法,闡述了中國作者寫作科技英文文章時常見的錯誤,以及科技論文的寫作方法,從側面指明了我國水利工程專業英語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如教學不注重中西文化差異、不注重知識擴展與補充等。通讀全書,發現該書具有以下兩大特色:
一、注重知識擴展,對ESP教學模式改革具有啟發性
雖然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在高中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和語法知識,也能進行一些簡單的英語日常交流,但是高中生學到的語言知識畢竟有限,高中生的英語能力要應對專業領域的交流還是不足,而專門用途英語對學生學習語言能力的要求較高,學生不僅要具備良好的聽、說、讀能力,還需儲備豐富的詞匯量,掌握良好的文獻閱讀技能、寫作技能和翻譯技能。因此,在進行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時,不能照搬一般用途英語教學方法,教學者要注重擴展課堂知識,幫助學生積累專業詞匯量,提高語言應用功能。《水利工程專業英語》在編寫時明顯考慮到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目標,不僅羅列出文獻中的出現的專業詞匯,還會對相關詞匯進行展開說明。例如,在“HYDROLOGICALCTCLE”這一篇文獻的名詞注釋中,作者指明osmosis和infiltration的含義都是滲透,但是指向完全不同,osmosis指水透過膜從高濃度向低濃度的滲透,如osmosisforce意為“滲透力”,infiltration指水由表及里滲入土里,主要在重力和毛細管作用下從下往上滲透;如infiltrationcapacity意為“滲透率”,同時還表示與infiltration意思相近的詞還有soakinto滲進、seepage滲漏、leakage淋濾、sink滲下等。在“DRAINAGENETWORK”這一篇文獻中的名詞注釋中,作者指明Horton-Strahlerstreamorderingsystem是霍頓河流分級系統的同時,還闡明霍頓河流分級系統的定義,即去流域內最上游的支流為一級河,兩個一級河相遇形成二級河,兩個二級河相遇形成三級河,以此類推,而一級河與一級或二級河相遇,仍是三級河。這種編寫方式不僅有利幫助學生積累專業詞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契合了當前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需求,且在某種意義上革新了我國一般用途英語教學與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方法、內容、目標。
二、注重中英文化差異,對革新ESP教學目的具有借鑒意義
英語與中文本就是在兩個不同文化體系中產生與形成的,不管是兩者之間的用語習慣、語言認知,還是兩者所體現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本土規則,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而在進行英語教學時,關注語言表達方面的文化規則、習俗及其所體現的文化背景尤為重要。這也意味著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必須重新審視教學目標,加強對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的認識,而《水利工程專業英語》一書正視中西文化差異,作者指出國際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的方法與步驟的同時,還指出了中國作者寫作科技英文時的常見錯誤。科技論文作為水利工程專業學生了解國際前沿信息、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盡力避免因文化差異、用語習慣等因素引起的科技論文閱讀、翻譯、寫作誤差,對水利工程專業文獻資料的豐富、科學技術的傳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該書在“COMMONHABITSOFCHINESEWRITERS”這篇文獻中所論述的那樣,“中文作者常把主要概念放后面,把非主要概念的論述放在前面,而英文表達一般將主要思想放在前面。這是因為中西方存在用語習慣、表達方法差異,因此學習水利工程專業英語要克服必要的文化差異,以求在最大程度上理解國際學術用語。”總而言之,該書注重中西文化差異、注重知識擴展,在專業英語教材中具有很高的辨識度,是一本編排撰寫較為科學合理的專業英語教學用書。
作者:趙琰 單位: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水旱災害防治農田水利建設研究
摘要:
農田水利建設是水旱災害防治的重要措施。近代云南水旱災害防治與農田水利建設研究一方面有助于豐富水利社會史的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為當今云南水利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
近代;云南;農田水利;災害防治
云南地處邊疆多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落后,農田水利建設相對滯后,近代自然災害頻發。農田水利建設是有效防治水旱災害的重要舉措。近年來云南遭遇干旱的現實也讓我們反思云南水利建設問題。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都強調了水利建設的重要性,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對云南而言,有效的水旱災害防治和農田水利建設有助于推進邊疆地區的治理,進而實現邊疆地區的穩定和民族的團結。因此,考察近代云南農田水利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水利建設的研究還具有學術史的意義,當今學者對中國水利史研究,就地域而言,集中在華北、關中,江浙和東北地區,對西南地區,尤其是云南的水利研究鮮有涉及。從學術史意義上講,本課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豐富中國水利史的研究。另外,本課題通過研究云南水利反思既有理論,為“水利社會史”分析范式提供佐證。
1近代云南水旱災害防治與農田水利建設研究現狀
國內方面,對于近代云南水旱災害和農田水利建設問題關注很多,民國時期,已有學者關注這個問題。新中國成立后,關于這個問題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體現在:①國家和云南地方的科研院所進行水旱災害資料整理工作,突出表現為以《云南水旱災害史料》為代表的水旱災害資料集;②學者運用上述資料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吳瑞良《云南省水旱災害概述》,云南省水文水資源局德宏分局編著的《德宏州水旱災害規律及對策研究》,白樹明等人《云南水旱災害與糧食安全淺析》,尚志海《20世紀云南省農業干旱災害脆弱性的成因分析》以及數篇博碩論文,等等。上述論文突破了資料整理研究思路,探討了水旱災害成因和防治措施,使云南水旱災害研究逐步豐富和立體化。當然,以上研究還存在不少問題:首先,大多數成果內容粗疏,缺乏精細的研究;其次,資料挖掘不夠,尤其是檔案資料和實地調查資料比較缺乏;最后,研究視角的陳舊。水利建設是水旱災害防治的重要措施,從民國至今,學者一直關注云南的水利建設問題,有代表性的有丘勤寶的《云南水利問題》,吳紹墨《云南農田水利事業的檢討》,周瓊《清代云南內地化后果初探:以水利工程為中心的考察》,張琰等《近年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問題的研究:以云南為例》等。以上研究為我們了解云南的水利,尤其是農田水利提供了參考,但是其側重于常態研究,多集中在水利工程、水利建設等傳統水利史的研究上,對于非常態下“水利社會史”的研究,尤其是水利糾紛的研究鮮有提及,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國外方面,針對美國學者卡爾•魏特夫的“治水社會”觀點,行龍在《“水利社會史”探源:兼論以水為中心的山西社會》一文中,提出了“水利社會”范疇,并指出水利社會的四種類型:“流域社會”、“泉域社會”、“洪灌社會”、“湖域社會”,這為我們研究云南水利提供了分析工具。日本的中國水利史研究在繼承和批判魏氏思想之上而提出了“水利共同體”理論,鈔曉鴻的《灌溉、環境與水利共同體:基于清代關中中部的分析》,則對“共同體”理論提出質疑,這些構成本課題提出問題和深入研究的前提。
水利工程設計發展趨勢
【摘要】水利工程設計是水利工程建設的靈魂,水利工程設計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水利工程的施工質量、功能、安全性能等,因此,解決水利工程設計中的問題,不斷提高水利工程設計質量,并尋求新的突破和發展,是水利工程建設發展中的重要內容。論文分析了水利工程設計未來的發展趨勢及相應對策。
【關鍵詞】水利工程設計;發展趨勢;分析
1引言
在經濟與科技日益發展的今日,我國的城市人口急劇增加,我國的工業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因此生活用水與工業用水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導致水源越來越短缺。在如此嚴峻的形勢面前,水利工程的設計尤顯重要。水利工程主要是指通過充分開發利用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地區均衡,防止洪澇災害而修建的工程。由于自然因素和地理因素的影響,各個地區的氣候不同,河流分布也不同,這就造成全國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均勻,比如西北地區為嚴重缺水地區。為了滿足全國各地人民的生產生活需要,我們必須大力修建水利工程,認真規劃水利工程的設計,關注水利工程未來的發展趨勢[1]。
2水利工程的設計趨勢
2.1水利工程設計過程中審查、監管的力度會加大
由于近些年曝光的豆腐渣工程越來越多,國家對水利工程設計過程中的審查、監管的力度會越來越大。水利工程的建設過程中要派專人監管,防止出現不合理的工程建設及建設資金被貪污,建設完成后要對工程進行嚴格審查,以免出現豆腐渣工程。例如1998年長江發生全國性特大洪水。其原因除自然災害外,工程建設質量差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在以后的水利工程設計中,就更要借助法律和市場的手段來進行全面全方位的審查,使得水利工程的質量過硬,禁得起時間的考驗。
水利工程設備施工管理分析
摘要:
隨著當前水利施工建設工程質量的不斷提高,國家在對其施工設備和相應的施工技術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施工技術設備而言,是水利工程建設必不可少的條件。因為水利施工的環境很復雜,這些設備在施工現場的穩定運行可以降低人們的工作壓力,提高工作的效率。并且,設備的先進性的提高,其可以提高其技術和質量。但是先進的技術設備其成本也會很高,因此,在實際的工程中,應該加強對其的保護和管理。本文就水利工程機電設備的施工管理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設備;管理問題
正文:
在水庫水利工程的建設過程中,施工設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在水利條件比較差,一些施工很難人力進行,必須通過設備才能實現物資的快速調配,或者是其他的便捷性。因此,設備的質量關系到了施工建設過程中的工程開展的進度以及工程的質量。這些設備的先進性一般比較高,并且其成本很大,設備在運行的管理如果不科學,就會導致設備的損壞,這樣就會大大的提高其施工建設的成本,因此,必須加強對設備的管理。
1.設備管理現狀分析
水文化研究與建設發展
摘要:
水文化研究與水文化建設是近幾年文化研究的熱點之一。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整理統計分析,從水文化及相關概念的界定、水和中華文化的關系研究、區域性的水文化研究、民族文化與水文化、水文化的應用問題以及國際水文化研究動態等6個方面進行了綜述,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今后應加強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
水文化;水文化建設;綜述
20世紀80年代以來,水文化研究逐漸開始被國內外很多專家、學者和科研工作者所關注,在該領域內開展不同類型的研究和探討,并舉辦了相關的學術交流和座談等活動。不僅學術界對水文化的研究在深入,政府部門對水文化的認識程度也在不斷增強,開展了很多方面的研究。例如,2009年全國第一屆水文化論壇在濟南舉行,水利部部長陳雷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水文化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體現,并指出水文化體系不僅包括精神文化,還有物質文化,更有制度文化,必須將三者有機統一起來,才是真正的水文化體系。隨后,我國開始不斷強化水文化建設,在2011年出臺了《水文化建設規劃綱要》,為未來10年內如何加強水文化建設提供了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建設路徑。該文件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水文化建設開始從理論走向實際,開啟了水文化建設的新篇章。
一、水文化研究的角度
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文文獻里,以“摘要”中的“水文化”作為檢索詞進行檢索,可見自1999年至2014年水文化研究熱度有上升趨勢;在中國知網數據庫外文文獻里進行檢索,與“水文化”直接對應的比較少,大多是從社會科學、水管理、水利史研究等角度進行闡釋。通過對國內、國際水文化研究論文的梳理,國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水文化及相關概念的界定等理論構架的研究、關于水和中華文化的關系研究、區域性的水文化研究、民族文化與水文化、水文化的應用問題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