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手術護理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無縫隙護理模式的手術室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2年1~12月采取“無縫隙護理”模式的80例手術室患者為觀察組,另選擇實施“無縫隙護理”之前的80例手術室患者為對照組。對照組:男45例,女35例;年齡14~77歲,平均(47.1±9.3)歲;患病情況:頭顱外傷18例、急性闌尾炎14例、急性膽囊炎11例、急性胰腺炎13例、膽結石7例、腎結石9例、其他類型8例。觀察組:男43例,女37例;年齡13~79歲,平均(47.3±9.6)歲;患病情況:頭顱外傷19例、急性闌尾炎13例、急性膽囊炎12例、急性胰腺炎14例、膽結石8例、腎結石9例、其他類型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另外兩組護士各20例,對照組護士年齡21~35歲,平均(29.9±5.0)歲;學歷:中專(包括職業高中)8例,大專9例,本科3例;工作年限1~8年,平均(4.30±1.22)年;觀察組護士年齡20~34歲,平均(28.3±4.2)歲;學歷:中專(包括職業高中)7例,大專11例,本科2例;工作年限1~8年,平均(4.27±1.09)年。兩組護士的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無縫隙護理”管理方法
1.2.1積極轉變服務理念
在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之前組織全科護理人員認真學習關于“無縫隙護理管理”的相關資料,將“無縫隙護理”理念及原則融入及貫穿于整個圍術期,與患者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零距離接觸”,為手術患者提供一個“優質、安全、舒適”的手術環境以及護理服務。
1.2.2開展民主化管理
細節護理中手術室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在2012年1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需要進行手術的患者112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40例,年齡最大的患者為77歲,年齡最小的患者為18歲,平均年齡為45.8歲。手術時間最長的患者為3.9h,最短的30min。這些手術包括婦科手術、神經外科手術、普外手術、骨科手術、泌尿科手術。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和疾病種類等方面具有可比性。而且兩組患者對本次的研究知情,并簽有同意書。
1.2方法:
在兩組患者手術之后,根據患者不同的疾病種類進行相應的常規護理。而觀察組患者則再給予細節護理。例如,在術前,護理人員要細致地給患者講解手術過程、參與醫生護士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讓患者提前有所了解,從而幫助患者解除心里對手術的恐懼。在進入手術室之后,患者不免看見一塵不染的手術室會有畏懼心理,這時護理人員要陪同患者,并且要友善地和其打招呼,介紹自己,并向患者了解一些患者的基本信息。在手術之后,護理人員必需嚴密對患者進行觀察,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有問題及時報告醫生。并且詢問患者手術之后的感覺。解決患者提出的問題。給患者營造一個舒適安靜的休息環境。
1.3統計學分析:
以上的所有數據資料都采用SPSS11.5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標準差來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當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影響細節護理的手術室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行手術治療的3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177例,女123例,年齡18~68歲。手術部位:頭部39例,頸部18例,乳腺30例,腹部(開腹手術)75例,腹部(腔鏡手術)86例,關節11例,脊柱8例,四肢33例。根據時間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50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細節護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規護理
術前詢問、了解患者的一般情況,告知患者手術過程、相關資料及配合方法;手術前做好手術室清潔、消毒工作,準備好手術相關用物,術中協助醫師進行操作,術后擦拭血跡,將患者送入病房;術后進行常規檢查,并做好記錄。
1.2.2細節護理
手術病人護理與微視頻外科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校2011級高職護生220人為研究對象。其中2班、4班110人為觀察組,5班、6班110人為對照組。兩組護生年齡、性別、成績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
調查前向護生介紹研究目的,取得同意后進行調查。由專人向其發放自制調查問卷,護生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填寫。問卷包括三部分:①一般資料,包括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成績、興趣愛好等對教學有影響的因素。②自制學習興趣量表,包括5個維度2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5分制評分,“非常不感興趣”計1分,“不感興趣”計2分,“一般”計3分,“感興趣”計4分,“非常感興趣”計5分。③教學質量評價表,參照普通高職護理院校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緊緊圍繞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擬定教學質量評價表,包括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氛圍及教學效果5個維度10個條目,每個條目分為10分、8分、6分、4分4個等級,計分范圍為60分~96分。
1.2.2試卷測驗法
基于舒適護理的手術室護理論文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間診治的360例手術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80名,觀察組中有99名為男性,81名為女性,最大年齡為78歲,最小年齡為13歲,平均年齡(46.36±6.72)歲,手術類型為:46例胃穿孔修補術,42名患者實施闌尾手術,32例骨折手術,25例疝修補術,另外35例為其他類型;對照組中有102為男性,78名為女性,最大年齡為79歲,最小年齡為12歲,平均年齡(47.86±6.64)歲,手術類型為:52例胃穿孔修補術,45名患者實施闌尾手術,26例骨折手術,24例疝修補術,另外33例為其他類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手術方式等各項基本資料基本相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舒適護理,具體內容包括:
(1)術前舒適護理,主要是加強術前訪視,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對患者講解手術治療相關信息、注意事項、自我護理措施、術前準備,做好患者的溝通交流以及解釋工作,采用患者感興趣的話題來轉移其注意力,提高患者的心理舒適度;
(2)術中舒適護理,主要是通過預先將手術室的燈光亮度、濕度、溫度調整到最佳狀態。協助患者擺放體位、更衣,及時遮擋裸露部位,尊重、維護患者的人格和尊嚴。在安置患者手術體位時,動作要輕柔;
截石位手術中手術室優質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7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行截石位手術的患者,入選患者均無靜脈栓塞、心腦血管疾患,同時排除下肢外傷史、脊椎外傷史以及下肢局部皮膚損傷。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0例。其中,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8~74歲,平均年齡(61.2±3.8)歲;手術持續時間52~83min,平均手術持續時間(63.2±12.1)min;22例為椎管內麻醉,18例為全身麻醉。實驗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9~75歲,平均年齡(63.4±4.1)歲;手術持續時間53~82min,平均手術持續時間(66.4±11.8)min;21例為椎管內麻醉,19例為全身麻醉。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麻醉方式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方案,包括截石位體位護理、血壓、心率及脈搏等生命指標監測、飲食指導、健康宣教等。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采用手術室優質護理方案,具體內容如下:①術前訪視。術前應對患者展開細致、全面的訪視,根據既定訪視流程、方法以及指引,確保評估結果的合理性與全面性。②術中護理。手術室護士應積極迎接患者,以真誠、親切的態度以及溫柔委婉的話語與患者溝通交流,緩解其焦慮情緒,并引導患者快速熟悉手術室環境,平復心情,做好迎接手術的準備。此外,應告知患者術中儀器設備監測可能發出的各類聲音、麻醉效果以及因麻醉產生的感覺,以免患者因不適感而出現突發事件。③術后護理。手術完成后不可急于搬動患者或將其下肢快速平放,而應輕拍患者小腿肌肉,同時觀察其心率以及血壓波動,引導患者做被動屈膝運動,3~5min后可將另一側下肢放平。此外,在復蘇過程中患者可能伴有神經興奮性癥狀,對此,護理人員應予以密切監護,以免患者躁動而發生墜床事故。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下肢神經、血管受壓情況、皮膚壓瘡發生率、足背靜脈怒張發生率、下肢運動感覺異常情況(包括足外側、足背以及小腿外側位置喪失感、皮膚麻木以及針刺感)。
循證護理與手術室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手術患者230例,男138例,女92例。年齡24~73歲。手術種類:骨科79例,普外科64例,婦科42例,泌尿外科24例,胸外科21例。將其隨機等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手術種類等基礎情況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術前1d對患者行身份、手術核對和術前宣教,簡單介紹手術室及手術流程、術日晨注意事項、進入手術室時間、麻醉配合注意事項、解釋禁食、禁水目的,叮囑其注意保暖,接患者到手術室并安置等待。觀察組給予循證護理。成立循證護理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相關業務培訓,查閱相關研究文獻;小組成員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對文獻進行批判性閱讀、討論、總結,對證據的真實性、實用性進行分析評價,評估其科學性、合理性,針對患者的個體差異制定循證護理對策,將以下護理過程中最常見的問題選擇為循證問題:(1)術前準備。(2)術中護理。(3)術后護理。見表1。
1.3評價指標
1.3.1兩組患者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SAS共20個條目,采用1~4分4級評分,將其所得分數相加乘以1.25即得標準分,分數越高,表明焦慮越嚴重。
護理干預手術室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在本院外科進行手術治療的152例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患者均為76例。實驗組男性37例,女性39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39.51±2.32)歲;文化水平:小學及以下5例,中學37例,大專及以上34例;麻醉方式:全身麻醉者33例,椎管內麻醉者43例;手術類型:骨科手術25例,腫瘤科手術11例,泌尿外科手術17例,婦科手術11例,神經外科手術12例。對照組男性38例,女性38例;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37.97±3.04)歲;文化水平:小學及以下6例,中學39例,大專及以上31例;麻醉方式:全身麻醉37例,椎管內麻醉39例;手術類型:骨科手術21例,腫瘤科手術13例,泌尿外科手術15例,婦科手術9例,神經外科手術18例。所有患者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無精神系統疾病,患者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麻醉方式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術前進行血常規、血壓、肝腎功能等常規檢查,備皮,術前禁食禁水等常規準備,術前做好儀器等消毒準備,術中指導患者保持合適體位,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術后進行止血操作,同麻醉師一起將患者送回病房,與病房護理人員做好交接工作。
1.2.2實驗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