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石油工業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石油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
一、培養石油工程創新型人才的現實意義
石油工程的特點和性質決定了人才和技術對行業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人才和技術二者之間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因此,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在促進石油工業的發展從而加快創新型國家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石油工業國際化發展的要求
隨著石油工業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世界石油與科技市場,這意味著我國石油工業要應對國際市場中復雜的技術交流和激烈的市場競爭。石油工業的跨國開發與經營對石油工業技術與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還要熟知國際石油工程的相關技術與商務要求,同時要具備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因此,培養石油創新型人才是石油工業國際化發展的要求和基礎。
(二)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應對復雜開發環境的技術要求
石油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在不斷地勘測開采中已經越來越稀缺,提高石油勘測技術和采收率已經成為石油工業發展的重要課題。同時,隨著條件較好地帶的石油未開采數量的不斷銳減,這些地帶剩余石油的開采難度必將加大,而且石油開采需要繼續向深海、極地、沙漠等條件極其惡劣的地帶延伸,這些都給石油工程帶來了更大的技術挑戰和更高的人員素質要求。因此,培養具備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是應對日益復雜的石油開發環境的技術要求。
(三)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石油企業面向工程實際的人才需求
石油工程專業生產實習現狀和改革
[摘要]生產實習是本科生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性環節,但在實際進行時往往存在著諸多困難,如油田企業不樂意接受學生的實習、實習經費短缺、實習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等。為了適應市場化經濟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必須對生產實習進行改革。通過加強校企合作建立穩固的實習基地、在本科生培養方案中凸顯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性、提高指導教師的自身素質、適當延長實習時間等措施,可以實現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作用,起到提高實習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石油工程;生產實習;實習基地;實習效果;改革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機制的改革和社會的市場化發展,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在畢業時不僅應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還要有創新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石油企業大都從自身發展出發,希望畢業生到企業工作要達到“零過渡”,畢業即能熟練的開展工作。對于石油工程專業而言,畢業生應該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工科基礎理論和石油工程的專業知識、基本技能,能在石油工程領域從事油氣鉆井與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儲層評價等方面的工程設計、生產施工與管理、應用研究與科技開發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一、生產實習環節在本科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
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動員全黨全國人民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總書記指出,“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我國應對未來挑戰的重大選擇,是統領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的戰略主線,是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的根本途徑。”總理指出,“自主創新是科技發展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支撐國家崛起的筋骨。沒有自主創新,我們就難以在國際上爭取平等地位,就難以獲得應有的國家尊嚴,甚至難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目前石油工業迅猛發展的新形勢下,石油工程專業的教學方式,就必須由以知識傳授為重點向以能力培養為重點轉變,由以理論教學為主向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轉變,強化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為此,我們必須足夠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尤其是生產實習在石油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務。生產實習是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一個重要實踐教學環節,在培養學生專業實踐技能、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勞動觀念、思想道德覺悟和勞動就業素質與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發達國家工科專業的學生動手能力比較強,美國的工科院校都擁有較好的實驗設施,同時具有良好的管理體制,使得學生能夠得到較多的實驗訓練。在我國,高校的教學長期以來堅持以理論知識為中心的課程模式,每門課程都力求完整、系統,致使課時總量膨脹,專業課教學內容不精,陳舊和重復內容多,不能反映最先進的工藝技術。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脫節,缺乏實用性。現在許多學校石油工程專業使用的教材出版時間都較早,有的甚至是九十年代初的版本。比如由丁次乾主編的《礦場地球物理》一書,1991年出版,2003年再版;張琦主編的《采油工程原理與設計》一書是2000年出版。石油工業在這一二十年間發生了迅猛的發展,而教材更新的速度沒有跟上石油工業的發展步伐,與學生的需求相脫節,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生產實習,學生可以接觸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生產技術,學到很多新的知識,見識到先進的儀器設備、工藝和技術,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為完成參加工作時的過度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探討如何搞好生產實習這個實踐性環節意義重大。
二、生產實習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
1.實習內容達不到教學計劃的要求
石油科技期刊的讀者群落
科技期刊的讀者是期刊的客戶群,也是期刊生存的基礎。在市場經濟時代,讀者其實可以理解為期刊的“上帝”。期刊一經出現,就把讀者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國內期刊關于讀者的研究論文非常多,有的甚至把讀者放在了辦刊的中心位置。以讀者為中心的辦刊思路在很多期刊進行了實踐,也有一些期刊編輯對此持不同態度。我們在辦刊過程中,及與很多期刊編輯交流中發現,很多編輯還是從學科專業出發、從內容出發,大多并未考慮讀者的感受,特別是并未深入分析哪些讀者會對的論文會感興趣,如何根據不同的受眾進行論文編輯。筆者認為,讀者群落直接關系到科技傳播的范圍和效果,值得我們深入的思考,科技論文的科普化在不同場合被提及,但是效果并不顯著,這主要是由于我們在讀者群落上尚需要認真的思考。讀者群落的分布非常重要,針對期刊的讀者群落在傳播方式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安排,將有助于擴大和提升科技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同時也有助于更大范圍地科學傳播,推動科技創新。
1讀者群落分析
石油科技期刊是行業內期刊,長期以來著眼于國內的專業讀者。隨著期刊國際化和科技傳播的需要,受眾范圍在逐漸擴大,這無論對于科技傳播和科技期刊影響力還是科技成果的轉化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經過多年的辦刊實踐,筆者把《石油勘探與開發》的讀者分為國內本專業專家學者、國際學術界專業讀者、交叉或邊緣學科讀者、領導決策層讀者、現場產業技術人員讀者、行業基層讀者、社會讀者等。
1.1國內本專業專家學者
作為科技期刊,讀者群主要來自于本學科范圍內專家學者,他們即使讀者也是作者,同時也有很多是審稿專家,往往具有多重身份。《石油勘探與開發》的審稿專家就有上千個,編輯部幾乎每期的電子刊或者紙質刊均發送給他們,也包括相關領域的大學教授、油田技術骨干等。這類讀者是我們期刊的主要讀者,他們本身是本學科領域的專家,大多數時時關注本專業的研究進展,多數人對學術界的研究態勢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對于呈送到眼前的最新研究進展或研究成果抱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但是經過統計,由于過去的紙媒受到經費的限制,并非都會訂閱所有的科技期刊,此外目前電子刊物的發送多數采用電子郵件的方式,受到通訊方式不全等原因,第一時間讀到新論文的這類讀者仍然只是少數。
1.2現場技術人員
石油行業專業讀者里還有大量在油氣田現場工作的技術人員,這類讀者具有扎實的石油勘探開發理論功底,也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主要的工作是理論技術的應用為主,部分參與到科技研發。這類讀者大多數并不寫論文,但是對于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意義重大。他們是把科技成果應用到企業實踐的主力軍,關系到科技能夠實實在在轉化成生產力的問題,如何吸引這部分讀者是石油類科技期刊的重要工作。
實訓基地建設石油工程論文
一、央財支持的石油工程實訓基地建設情況
石油工程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的完成,為學院石油天然氣工程類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有利于進一步拓展辦學思路,整合社會資源,加強技術研討和交流;也有利于搭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平臺,建立院校之間和校企之間等各方面合作的穩定機制,從而進一步提升石油天然氣工程類專業的辦學水平,為我國石油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石油工程實訓基地建設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工作中的成效
1.轉變了高職人才培養模式
學院充分利用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和配套資金,使石油工程實訓基地達到了實訓設備種類齊全、技術水平先進的目標。由于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掌握與生產一線一致的專業技能,很好地滿足了學生實訓教學的要求。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性、職業性、開放性的實踐教學環境,教育教學培養模式也隨著教學條件的改善發生了質的轉變。把部分課堂講授的理論知識搬到基地講授。結合實物,結合生產過程,教師邊講邊示范,學生邊學邊練,講練一體,工學結合,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把過去驗證性、演示性的實驗,改為實訓課程。把實訓課程內容和學生職業資格培訓有機融合,讓學生掌握實用的專業知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不斷提高。從2011年開始,在油氣開采技術專業實施了“工學交替、分段遞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2012年,《高職院校“工學交替、分段遞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課題在天津市高職教育研究會立項,結合石油類專業在華北油田山西煤層氣的學習性實習情況,按照該課題運作模式進行實踐。代表該模式實施成果之一的課題研究,已于2014年12月結題并通過驗收。
2.加強了“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石油工程實訓基地建設工作開展以來,先后選派26人次教師下廠鍛煉或參加專業培訓,共24人次取得國家承認的技能等級證書和職業資格考評員證書。石油工程教研室還從企業聘請了15名具有豐富生產經驗的高級技術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專業教師團隊中,所有教師都具備了“雙師”教師資格。2014年,石油工程教研室新引進了2名油氣田開發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來學院工作,增強了專業師資力量。
石油工程專業地質類課程教學淺析
一、“地質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重視程度不夠
石油工程專業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現代石油天然氣工業發展需要,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和較寬的知識面,能在石油工程領域內從事工程設計、科技開發、生產管理與施工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目前我校石油工程專業主要有兩個培養方向:一個是鉆井工程,另一個是油氣田開發工程。很多石油工程專業學生認為他們畢業后所從事的主要工作是鉆井與油氣田開發方案設計、提高采收率以及油氣田增產改造措施等工作,只有“三大”工程(鉆井工程、采油工程和油藏工程)才是他們的主干課程,只要這些課程學好了就能夠勝任以后的工作,覺得“地質類”課程僅僅是一類錦上添花的課程,沒有多大意義。基于學生的這種認識,表現在:對該類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平時上課沒有幾個人做筆記;總是希望老師課堂上講的內容不要超出課本內容且與最終考試有關;課后基本不復習或思考問題;考前突擊死記硬背;上課基本上就是要個學分,以達到畢業要求。正是這一“錯誤”觀念的存在導致學生從思想上對該類課程不夠重視。
2.教師教學手段單一
“地質類”課程的傳統教學手段過于單一,以“板書”為主,演示圖表不規范,而且信息量有限,這樣的教學方法不易引起現在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無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現在在大量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時,許多教師把多媒體作為教科書的翻版,一頁一頁低著頭順著多媒體往下念,沒有發揮多媒體這種教學手段的真正作用。可以說是只念不解,基本不考慮學生課堂氣氛,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有的看書、有的玩手機、有的睡大覺,根本談不上取得什么良好的教學效果。
3.理論與實踐聯系不夠
學生在校理論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工作以后的現場應用。如果我們僅僅只是單一地強調如何將書本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大家,認為學生只要將書本知識掌握好了就可以滿足以后學習或工作的要求,那就大錯特錯。現在一部分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授課時只講書本上的內容,很少將所講授的基本知識和原理與油田生實踐相結合,很少講授學科前沿理論,導致學生沒有興趣學習該課程。造成教師好像很賣力、學生好像很無奈的困境,其實教育如果解決不了學生的尷尬,那就是教育的尷尬。
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探究
摘要: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與其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科技創新會強有力地帶動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發展又給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分析了沙特科技創新對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從單一的“石油經濟”逐漸轉變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社會經濟格局,闡述了國家科技進步如何對工業、農業、教育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促進作用,以及沙特阿拉伯國家未來科技創新發展的著力點與方向。
關鍵詞:沙特阿拉伯;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社會經濟格局
1沙特阿拉伯R&D投入研究
沙特阿拉伯在科技發展方面,非常重視對現有科學技術的提升和改造,同時跟蹤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瞄準前沿技術,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提升本國科技發展整體水平。2019年R&D投入占GDP的百分比為0.7%,約49億美元,與2009年的0.1%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近幾年來數據緩慢下降,如圖1所示。
2沙特阿拉伯科技論文分類研究
SCI中共收錄沙特阿拉伯共發表的科技期刊論文130391篇。按研究方向分,最多的是化學類21523篇,其次是工程類18040篇,第三是物理學方向13612篇,此外材料科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等類別數量也較多。沙特阿拉伯科技論文數量如圖2所示。沙特阿拉伯科技論文按研究方向分類數量如表2所示。基于科睿唯安高被引學者統計,沙特阿拉伯2019年有82名學者上榜,高被引論文2716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方向為化學、農業科學和計算機科學。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機構是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KAU),高被引數38篇。被引用最多的學者是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KAU)的客座教授VINODKG,他同時擔任石油與礦產大學達赫蘭分校化學系系主任、副校長,他在2019高被引文排行榜中排名第22,這也說明沙特對化學工業的研究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3沙特阿拉伯專利申請研究
精品課程論文:天然氣地質學特色課創建思考
本文作者:時保宏 曹青 凡元芳 張仙偉 單位:西安石油大學
天然氣地質學與石油地質學課程類似,是一門既偏重于理論,又具有實踐性的課程。在教學內容方面,天然氣地質學與石油地質學既有緊密聯系,同時還有一定區別。一方面,在石油地質學中講述的生、儲、蓋、圈、運、保等成藏要素,是石油和天然氣成藏的共性內容,但由于天然氣氣體分子直徑小、活動性強,使得常規天然氣藏(田)在成藏方面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近年來油氣工業越來越重視非常規天然氣的勘探與開發。
因此,課程組通過研究和對幾年來教學過程的總結,確定以常規天然氣藏(田)成藏特殊性和非常規天然氣為該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根據本課程的學時數,授課時主要突出以下教學內容:常規天然氣部分主要講述天然氣的成因分類、地球化學特征、碳同位素組成、各類天然氣的鑒別、氣源巖展布特征及各類氣源巖的產氣率、天然氣的運移和聚集規律、中國氣藏類型劃分、控制氣藏形成的地質因素、大中型氣田的形成條件等;非常規天然氣方面集中講述煤層氣、致密砂巖氣(深盆氣)、頁巖氣、水溶氣、氣水合物等非常規天然氣資源的富集規律、控制因素及國內外勘探開發與研究現狀。
針對課程性質和教學內容的特點,課程組以注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科研基本技能的培養為主要目標,對教學方法進行了研究和改革。通過跟蹤國內外石油工業的發展,介紹國內外天然氣勘探與開發的現狀、發展趨勢以及國內外近期與天然氣資源相關的新聞資料,使學生認清國際國內能源發展形勢,從中領略天然氣資源在21世紀的重要性,以及我國發展天然氣工業的緊迫性,培養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和使命感。改變傳統的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傳統的專業課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聽課,教學效率較低。
針對這種狀況,課程組對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在教學手段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各種形象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感覺課堂教學內容不再抽象,增加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方式上,增加課堂提問、課程討論、學生查閱資料撰寫讀書報告等多種形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激發學生的鉆研精神。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鼓勵學生參加科研課題,指導學生就其感興趣的課題深入研究,撰寫科技論文。這種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素質教育融于一體的教學模式,鞏固了學生的理論知識,也鍛煉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效果較為明顯。
天然氣地質學是研究天然氣藏形成及分布基本原理和地質控制因素的科學。石油與天然氣素有孿生姊妹之稱,所以早期與天然氣有關的地質問題,都包含在石油地質學中。但隨著勘探和研究的深入,理論和實踐均證明天然氣地質學和石油地質學有很多不同。1979年前蘇聯著名的石油地質學家N.B.維索茨基撰寫的《天然氣地質學》問世,使天然氣地質學由從屬依附于石油地質學的狀態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分支學科。我國是勘探、開發和利用天然氣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就在四川等地開始了有計劃的大規模天然氣勘探開發活動,發現并投產了一批氣田。隨著勘探開發實踐資料的逐步積累,我國老一輩天然氣地質學家陳榮書、包茨、戴金星等先后于1986年、1988年和1989年出版了3部天然氣地質學教材(專著),在我國天然氣地質的研究和人才培養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近30年來,我國在塔里木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區天然氣勘探開發連續取得重大突破,理論研究方面也在國家“七五”至“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和“973”項目的支持下取得了重要進展,這是我國天然氣事業和研究大發展的時期,在此期間有大量高水平的天然氣專著出版。但就目前本科教學而言,尚缺少一部既有很好系統性又能夠體現最新研究成果的天然氣地質學教材。
石油石化工程領域團體標準化工作進展
摘要:培育發展團體標準是我國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的重大舉措,團體標準現已蓬勃發展。介紹了我國團體標準發展情況和CSTM石油石化工程及裝備材料領域團體標準化工作情況,并借鑒國外著名團體先進做法,給出了團體標準發展的幾點思考和建議,以期促進團體標準化工作健康快速發展。
關鍵詞:石油石化行業;工程及裝備材料;團體標準;良好行為
0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和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標準化在國家治理中的關鍵作用越來越凸顯,黨中央、國務院積極推動實施標準化戰略,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以標準助力我國各行業提質增效,努力實現總書記描繪的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的美好目標[1-3]。培育發展團體標準是此次標準化改革的關鍵一環[1],有助于推動行業科技進步和高質量發展[4-5]。2017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正式賦予團體標準法律地位[6],促進了團體標準的迅猛發展。截至2021年11月30日,通過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開展團體標準化工作的社會團體有5658家,公布的團體標準有31063項,每月新增的團體和團體標準數量也很可觀。石油工業領域,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擔了中關村材料試驗技術聯盟石油石化工程及裝備材料領域委員會(CSTM/FC58)的工作,負責石油石化工程及裝備材料性能指標及相關試驗方法的標準化工作及歸口管理。涉及材料主要包括:石油專用管材、油氣輸送管材、石油鉆采設備與工具材料、煉化設備材料、閥門材料、防腐材料、海洋工程及裝備材料等。我國團體標準化工作起步晚,要趕超國外著名團體還需繼續深化改革,轉變觀念,加強自身能力建設。CSTM對標的是美國材料和試驗協會(ASTM),通過對其進行簡介,并對我國團體標準化工作發展提出思考和建議,希望對國內石油石化工程及裝備材料團體標準化工作的開展有所借鑒。
1國外著名團體標準化發展情況
團體標準憑借自身優勢,可以充分調動企業主體參與標準化活動的積極性,快速反映市場需求,在美國、英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已成功應用上百年,培育出像美國試驗與材料協會(ASTM)、美國石油學會(API)、英國石油學會(IP)、德國工程師協會(VDI)和挪威船級社(DNV)等諸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團體組織。各團體組織和工作程序大同小異,選取CSTM的對標對象進行簡單介紹。ASTM成立于1898年,是全球公認的制定和實施自愿性共識標準的領導者。ASTM擁有來自140多個國家的3萬多名會員,代表了制造商、用戶、試驗和檢測機構、政府和科研院所等各相關方利益[7]。不同于API的單位會員,ASTM主要為專家會員,值得注意的是有超過一半的會員來自雇員不超250人的企業和單位。1901年,ASTM發布了第一個標準《鋼軌》,截至目前發布了超過1.25萬個標準。ASTM標準幾乎涵蓋材料試驗的各個領域,涉及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和復合材料等,標準廣泛應用在建筑、石油、消費品等行業,并及時響應納米技術、添加劑制造和工業生物技術等新興產業的標準需求。ASTM建立了先進的基于互聯網的標準開發工具,圍繞標準開發了眾多的周邊服務。ASTM的數字圖書館(ASTMCompass®)包括海量的標準、期刊、技術論文、研究報告等數據,可方便查閱新舊版本標準的變化。圍繞石油產品、金屬、水泥等產品開發了50余項實驗室能力驗證項目,全球超過4000多家的實驗室參加了比對試驗,一半以上來自美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圍繞石油、建筑和機械性能測試等開發了230余項培訓課程,每年舉辦的培訓超過100場,每年培訓的人員超過1000人次。ASTM舉辦的國際會議和開展的認證項目也非常有影響力。
2我國CSTM團體標準化工作思考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