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食物安全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談高中生物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的內涵
摘要:社會性科學議題(SocioscientificIssues,簡稱SSI)具有開放性、不確定性、結構不良等特點,因其科學情境性較強,與學生生活相聯系,包含價值判斷與立場選擇,可以用所學知識尋求證據參與討論,因此,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決策與問題解決能力。依據Sadler的SSI教學模式,高中生物SSI教學的設計教學流程為“議題引入-議題討論-不同層面間的相互作用-議題總結”。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社會性科學議題;轉基因;安全性
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開展論證教學,是高中生物學課程的重要目標。而社會性科學議題(SocioscientificIssues,簡稱SSI)教學關注科學對議題的影響,尤其關注議題中的倫理道德問題。因此,SSI教學是解決學生利用科學知識、形成正確的科學思維、理解科學本質以及培育學生參與科學決策能力和倫理道德的有效途徑。
一、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的內涵
社會性科學議題是指開放的、不確定的、復雜的、爭議較大的、結構不良的科學問題,如全球變暖、試管嬰兒、克隆技術等。SSI教學是指通過引入以上問題作為教學情境,促使學生用所學知識尋求證據參與討論,是一種較為先進的培養學生科學決策與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模式。它既是一種學習背景,更是一種具有明確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因其具備項目式教學、情境教學和案例教學的特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展科學探究,培育批判性思維素養[1]。美國當代教育家薩德勒構建的SSI教學模式,包括議題學習、議題實踐和議題實施3個步驟(如圖1)[2]。其中,指導學生科學建模貫穿SSI教學的始終,是該教學模式的核心。依據薩德勒的SSI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SSI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從以下3方面來構建模型:①先讓學生了解議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②針對議題,引導學生從政治、倫理、宗教、經濟、科學等方面思考,引導學生思考不同層面與議題的關系和相互作用;③教師厘清概念,提供辯題及方案,學生闡述自己的看法,解釋模型,提出問題解決的方案。圖1Sadler的SSI教學模式
二、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的實踐
長期以來,關于轉基因產品爭論不休。現以人教版選擇性必修3第4章第1節“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為議題,引導學生思考轉基因技術的科學性和安全性,將基因工程知識與生活實踐和工程實踐相聯系,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本教學采用單元教學模式開展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設計成拓展校本課程。由于SSI教學存在復雜性,不能在一節課內完成教學,擬用3~4個課時。教學分為4個階段:①提出探索,明確議題的價值(環節1~3);②概念引入,探索思考議題的層面(環節4~7);③理清爭議,探索不同層面間的相互作用(環節8~9);④概念應用,利用議題不同層面間的作用解決問題(環節10~11)。其中,階段①屬于議題認識的過程,階段②、③屬于構建模型的過程,階段④為模型解釋過程。其教學設計流程見表1。
食品安全課程教學初探
[摘要]
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食品安全管理及技術人才迫在眉睫。文章針對食品安全課程教學的不足,提出問題導向的食品安全課程教學模式,并依據教學內容和食品安全熱點凝練出了12個熱點問題,以分析討論熱點問題為主線完成課程教學,課堂討論,文獻閱讀,實驗設計,以及期末考核。
[關鍵詞]
食品安全;問題導向;教學改革
一、前言
食品安全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作為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食品安全學是一門新型的綜合性課程,其既有獨特的知識內涵和研究體系,又和社會文化相關聯,涵蓋了自然、社會、人文等多門學科,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綜合性和實踐性。食品安全學的內容涉及食品微生物學、食品化學、食品毒理學、食品標準與法規、食品生物技術等12門課程。面對日趨復雜的食品安全問題,如何將課程內容有機整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食品安全理念,讓學生掌握扎實的食品安全基礎知識,對食品安全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從專業出發,客觀地看待、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這成為擺在食品安全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2]
二、食品安全學教學環節的不足
多功能智能寵物投食器的設計
摘要:針對目前市場上寵物投食器產品功能單一、智能化不足的特點,本文設計了一種基于單片機與人工智能云平臺相融合的智能寵物投食器。利用單片機自動處理和控制溫濕度、壓力、攝像頭、報警器、舵機等多傳感器設備,通過Wifi模塊實現與人工智能云平臺的數據交互。測試表明,該設備既能實現本地的自動投食喂養,又能通過遠程實時監測與智能控制,從而保證寵物在無人照看時的智能化喂養。
關鍵詞:嵌入式系統;寵物投食器;單片機;云平臺
1引言
物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許多變革和便利[1]。在生活中,寵物主人常常因工作忙碌或外出遠行而無法按時喂養寵物,導致寵物無法正常進食,影響寵物健康及生命安全。智能化的寵物投食器能夠有效減輕寵物喂養的負擔,從而得到人們的關注。相比于傳統的寵物喂養方式的弊端,智能寵物投食器是一種采用單片機技術來實現自動投食和主動喂養的嵌入式設備,給寵物愛好者和小型飼養的企業帶來了很大的便利[2-5]。目前,市面上存在的寵物自動喂食機大多數只具備定時喂食的功能[6]。這些自動投食常常不會根據寵物的實際情況進行喂食,一旦寵物生病或不想進食,食物易回潮、變質。寵物喂養者已不滿足于簡單的寵物定時喂養,在外出時需要遠程智能監測并了解寵物進食與健康狀態,甚至能與寵物互動交流[7-10]。為此,本文利用單片機與人工智能云平臺技設計了一種功能豐富的遠程實時智能喂養系統。
2系統結構原理
寵物智能喂食系統的設計原理及創新之處在于,單片機C51采集多傳感器數據通過esp8266-Wifi模塊實時上傳到人工智能云平臺實現寵物投食和健康數據的分析處理[10],對異常數據設置報警功能,及時遠程提醒寵物主人。同時用戶可以使用手機APP、計算機等移動終端,通過因特網遠程控制寵物喂食并監控寵物進食和活動情況。如圖1所示,投食器的主控單片機采集控制多傳感器數據,包括壓力傳感器、蜂鳴器、攝像頭、舵機、溫濕度傳感器、語音控制模塊等設備。實現多傳感器的聯通和自動處理,同時數據上傳到網絡和用戶APP,能有效幫助寵物主人進行分析并判斷是否該給寵物投喂食物。人工智能云平臺的主要作用是設置異常數據報警,如寵物體溫異常、厭食或進食異常時會及時提醒主人主動監控。
3系統設計
廚房環境設計研究
【摘要】家是中國人的信仰,廚房是獨立家庭的標志,也是人間煙火的存在。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中國人對于日常飲食的重視、對于中國飲食文化內涵的傳承。隨著烹飪歷史的發展,中國人的做飯模式經歷了火塘、灶爐、整體櫥柜到智能廚房的提升和發展。今日的廚房不僅是一個烹飪場所,還是家庭的活動中心、又是中國飲食文化發展和繁榮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占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中國飲食文化;廚房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每件事都與飲食有關系。正是因為飲食在國計民生中占重要的地位,而烹飪場所的發展與繁榮也尤為重要。中國的烹飪場所是從火塘、灶頭再到灶房延續了數千年,直到九十年代末現代整體櫥柜傳入廣東,從此中國的整體櫥柜市場開始遍地開花。作為以西方櫥柜為參考設計的中國市場上的櫥柜,無論是從功能上還是形式上,都是根據西方的文化設計的,然而缺少與中國的飲食文化結合。廚房環境設計與人們的飲食文化息息相關,所以本次論文的重點就在于挖掘中國飲食文化對于中國家庭廚房環境設計的影響與啟示。
一、中國飲食文化概述
中國歷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等都擅長烹飪之道,更將飲食、烹飪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相提并論,從而使烹飪超越了燒飯做菜的本身,升華至一種思想和一種哲理,成為歷代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
1.民族性
營養學教學實驗革新
作者:顧翠英 韓志芬 夏花英 孫麗紅 朱明哲 劉霞 單位:上海中醫藥大學醫學技術學院
合理設置的實驗課程,為學生對相關實驗技術的掌握、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生撰寫畢業論文階段進入實驗室更好地開展工作,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打下了良好基礎。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實驗內容的選擇教學實驗內容的安排,應密切聯系實際,才能真正實現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在營養學專業教學實驗設置的內容上,應盡量選擇有代表性的實驗內容,并且盡量涵蓋其專業主要的教學內容。
實驗樣品的種類和來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關鍵是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實驗興趣,調動他們的實驗積極性,要變被動實驗為主動實驗。為調動學生的實驗興趣和操作積極性,我們擬從樣品入手,以提高學生實驗操作的積極性。目前的方案是向學生提供可供選擇的實驗樣品,使樣品多樣化。樣品的種類覆蓋五大類食物(谷類、動物性食物、豆類、蔬菜水果菌藻類、純能量食物);同時,實驗樣品還包括可食用的食品和不能食用的變質食品。從樣品的來源考慮,教師可選購一些和學生生活較為接近的食品作為樣品,也可鼓勵學生自己準備樣品進行實驗。如在檢測食用油的油脂酸價、過氧化值和碘值的實驗課上,可讓學生準備質量好的品牌精制油和小攤位上反復煎炸的劣質油作為樣品,使他們在學習實驗方法的同時對身邊的食品做出營養價值評價。學生們在檢測自己準備的樣品時,實驗積極性高漲,更注重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同學們的綜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1]。
實驗項目結合社會熱點,豐富實驗項目。一方面,使營養學的重點知識滲透到教學實驗中,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緊密實驗課與社會的聯系,使實驗更具實用性,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如何將社會熱點食品成分的檢測有選擇地逐步納入到實驗教學中,是營養學專業實驗課程改革亟需解決的問題。眾所周知,食物中的七大營養素分別為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水和膳食纖維。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由于長期高能量膳食和少運動的不良生活方式,使超重、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患病率逐年攀升。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膳食纖維認識的不斷深入,膳食纖維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如:膳食纖維具有預防結腸癌、降血脂和減肥等功效。故我們擬在原有的實驗項目中增設膳食纖維的檢測項目,使營養學專業的教學實驗項目覆蓋七大營養素的檢測。鑒于日趨惡劣的環境污染和人們對食品安全性的高度關注,如:食品中限量元素和農藥殘留超標等。擬增加食品中重金屬元素和農藥殘留的檢測項目。另外,《基礎營養》和《生物化學》兩門課程中,其教學實驗均安排了維生素C的檢測,擬精簡《基礎營養》中的維生素C檢測。
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對實驗教學提出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開設要求,并明確所占比例,同時對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進行了定義:“綜合性實驗是指實驗內容涉及本課程的綜合知識或與本課程相關課程知識的實驗。設計性實驗是指給定實驗目的要求和實驗條件,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加以實現的實驗。”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涉及到多門課程的知識和多種學科的實驗原理,學科相互交叉,具有一定難度,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困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表明,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提高了學生參與實驗的主動性與自覺性,使學生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提高了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在實驗教學的整個體系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雖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其作用卻不容忽視。綜合性實驗的設置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整個實驗內容上的理解與把握,為下一步開展研究性實驗做好必要的準備。設計性實驗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綜合素質和科研能力[3-4]。目前,我們學院營養學專業的教學實驗中沒有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設置。在教學課時緊張的教學實驗中增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但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是否嘗試利用學生課余時間進行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有利于學生科創項目的開展,并為科創項目的順利結題奠定基礎,同時也利于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實驗方法和技術的選擇現代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營養學領域內一些檢測手段和評價的標準也在不斷更新,我們的實驗教學方法也需要不斷調整、補充和修改。實驗儀器先進的大型儀器設備是高等學校教學和科研快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用于科研工作的優質儀器設備資源可以用于支撐本科教學實驗。研究發現大型儀器的運用在本科生的實驗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5]。目前的實驗設置中沒有涉及到大型精密儀器的使用,擬新增涉及此類儀器的實驗,以增加學生接觸大型儀器的機會。另外,學院最近購置了一批新儀器,如水分活度儀、食品安全檢測儀、全自動凱氏定氮儀等。擬將這些儀器逐步滲入到營養學本科的教學實驗中,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同時,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實驗技能得以進一步提高。
智能變色材料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摘要:隨著近年來對智能材料的不斷研究和創新,智能材料逐漸被應用在各個領域,其已經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智能變色材料便是智能材料中的一種,它能根據所處環境各因素的變化產生“響應”,并且顏色豐富能動態變化,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和創新性。本論文主要對智能變色材料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和分析,并試圖給室內空間帶來傳統裝飾材料所不具備的新功能及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以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
關鍵詞:智能材料;智能變色材料;室內設計
生活中大部分傳統裝飾材料只具有一定的保護性能、裝飾性能及其它用于特殊目的性能,大都是單方面的,不能根據所處環境的變化產生自身的反應,從而也不具備“智能”的意義。科技發展將智能材料推向了各個領域,不同的智能材料能根據所處環境中不同因素的變化產生自身的響應,智能變色材料便能在光線、溫度、電及濕度等等環境因素的變化中產生色變,而這些功能可能就是室內空間所需要但傳統裝飾材料不能提供的。
一、智能變色材料的定義和優勢
1.智能變色材料的定義
變色現象是指物質在外界環境作用下而產生的一種對光反應的改變。在外界激發源的作用下,一種物質或一個體系發生顏色明顯變化的現象稱為變色性。在氣體、液體或固體中都可以觀察到變色性,外界激發源可以是光、電、熱和壓力等。利用材料的變色性做成的器件稱為變色材料。按材料受到的刺激方式來分,主要有4類:光致變色,熱致變色,電致變色和其它變色。光致變色現象是指一個化合物A在受到一定波長的光輻照下,可進行特定的化學反應,獲得產物B,由于結構的改變導致其吸收光譜發生明顯的變化,而在另一波長的光照射下或熱的作用下,又能恢復到原來的形式。這種在光的作用下能發生可逆顏色變化的化合物,稱為光致變色化合物。電致變色是指在電流或電場的作用下,材料發生光吸收或光散射,從而導致顏色產生可逆變化的現象。熱致變色是指一些化合物和混合物在受熱或冷卻時可見吸收光譜發生變化的性質;熱致變色材料是由變色物質加上其他輔助成分組成的功能材料,具有顏色隨溫度改變的特性。
2.目前智能變色材料的應用領域
高校護理專業醫學創新教育論文
1國內高校護理專業預防醫學教育存在問題
1.1培養模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
我國預防醫學教育源自20世紀50年代蘇聯模式,以培養具備預防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衛生監測技術,能在衛生防疫、環境衛生或食品衛生等監測機構從事預防醫學工作的專門人才為培養目標。雖然高校護理專業預防醫學教材在不斷修改,但仍側重于五大衛生內容,而隨著現代社會疾病譜的改變,傳染病逐漸減少,慢性病、身心疾病等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的疾病成為當今社會的主要衛生問題。在預防醫學教育中,有關人類行為科學方面的知識缺乏;隨著預防醫學任務的分化,有關衛生管理、經濟、法律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識嚴重不足。
1.2教學方法陳舊,學生主動參與少
在教學方法上,仍采用傳統灌輸式方式,缺乏啟發式、研究式教學及師生交流。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最終導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低下。雖然近年來也強調學生在主動學習中汲取知識,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仍是教學的主要形式。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受到限制,創造性也必然受到影響。
1.3缺乏實踐機會,學生動手能力差
傳統的預防醫學教育也有實踐教學環節,但在實施過程中,有的學校主觀上重視不夠,有的學校教育經費不足、教學實驗儀器設備缺乏,以及大學不斷擴招導致實驗實習開出率不足、滿足率不高,針對醫療護理實踐的訓練不足,與實際聯系不緊密。因而,實踐性內容逐漸減少,學術性和理論性內容不斷增加,學生缺乏足夠的實踐訓練,使得動手能力差。
營養學對食品科學類的價值
作者:劉永峰 李建科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食品工程與營養科學學院
1分子營養學的產生和發展
分子營養學從產生到現在已有20多年的歷史。1975年,美國實驗生物學科學家聯合會第59屆年會在亞特蘭大舉行了“營養與遺傳因素相互作用”專題討論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NIH)營養協調委員會主席ArtemisPSimopoulos博士認為,這是營養學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盛會。1985年,ArtemisPSimopoulos博士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的“海洋食物與健康”的會議上,首次使用了“MolecularNutrition”,即分子營養學這個名詞;1988年該領域研究的論文與綜述驟然增多,文章涉及的內容大致包括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營養學研究中的應用、分子生物學與營養學結合的必要性、基因轉錄的代謝調節、基因表達的營養(或營養素)調節、營養與變異、基因多態性與營養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對營養相關疾病的影響、基因多態性對營養素需要量的影響等7個部分[2],已經囊括分子營養學的所有研究內容。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之后,相繼提出了環境基因組計劃和食物基因組計劃,而食物基因組計劃主要研究與食品中營養素和非營養素顯著相關的基因及其突變位點,尤其是研究與營養素代謝顯著相關的突變基因[3]。接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臨床研究中心DrYong教授指出:營養學家應該考慮基因組序列對他們的研究意味什么,如果不去嘗試回答這個問題,營養學將面臨死亡[4]。在這種背景下,分子營養學應運而生。人類對癌癥研究快速推動了營養學與基因表達的聯姻,直接導致了分子營養學的誕生。
隨后,科學家們考慮到人們年齡、性別的差異,尤其是考慮到了個體在營養素需要量上的特殊性,根據對特異營養素影響基因表達及特異基因不同基因型對營養素需要量和營養素利用程度影響不同等方面的研究,營養學研究者制訂了不同基因型人群相應的推薦攝入量(RNI)。這些研究推動了分子營養學研究的發展,將有利于促進對人類健康有利的基因進行表達,抑制或沉默與營養代謝疾病有關的基因進行表達。隨著分子營養學的產生和飛速發展,以及學生渴求知識的范圍更廣泛,自主學習的氛圍更濃,食品科學與營養科學等同類院系為本科或研究生開設分子營養學課程,無疑為學生創造了更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能夠學習到最前沿、最新興的專業學科,更快地進入科研狀態,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
2分子營養學與食品營養學的關系
食品營養學是現代營養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其側重點是從農產品原料的營養物質組成及含量、膳食結構與營養素的合理搭配、食品貯藏加工中營養素的變化等角度研究食品營養與人體健康,廣義上還包括食品營養與農業發展的關系。可以說,食品營養學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將食品科學專業的院系設置為食品科學與營養科學并重的院系,從這些舉動中,看到了食品營養學的發展重要性及前景。分子營養學當前最公認的概念是,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和方法從分子水平上研究營養學的一個新領域,是營養科學研究的一個高級層面,也是營養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或分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營養學,也就是從DNA水平或基因乃至蛋白質水平研究營養學。研究內容遍及營養科學的各個領域,當前的研究熱點主要有營養與基因表達調控、營養與遺傳變異、營養與基因組的穩定性、營養與個體基因多態性對相關疾病的影響等。因此,在開設食品營養學、食品生物技術等課程的同時,需要緊隨學科發展形勢和科學研究前沿,拓展營養科學研究內容,盡量讓學生多掌握一些分子營養學知識,并進行該領域的試驗,以便迎接食品營養學領域面臨的新挑戰。
3食品科學專業分子營養學的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