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室內裝飾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室內裝飾裝修工程論文
1室內裝飾裝修施工測量
1.1開關、插座以及水電線路敷設測量放線定位
(1)水電線路敷設測量放線定位。
按照施工設計圖對出進戶的柜、盒、線以及箱等器具安裝位置進行確定,從干線到支線(始端至終端)確定垂直線與水平線,并通過粉線袋順著地面、墻壁以及頂棚等,對線路中心線實施彈線,根據設計圖紙的需求和施工驗收的標準,標出具體的安裝位置。
(2)開關安裝。
在距離門框0.15到0.2米的距離需要安裝開關,其高度為1.3米;拉線開關與地面的距離為2到3米,其層高不超過3米,拉線開關和頂板的距離要超過100毫米,還需要使拉線出口保持垂直向下;而床頭雙卡開關應該為850毫米的高度等。
1.2地面工程
室內設計消防安全隱患與管理探索
【摘要】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其對家居的環境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因此,建筑裝飾行業得到了廣泛推廣及應用。但是建筑內部所開展的裝飾裝修工作可能會導致火災問題,而且所產生的后果比較嚴重。基于此,論文對室內裝飾消防安全隱患問題進行了論述,并且提出相應的防火監督管理對策,使室內裝飾所導致的火災事故發生幾率及產生危害降低。
【關鍵詞】室內裝飾;消防安全隱患;防火監督
1引言
隨著人們經濟收入水平的提升,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人們日常居住的生活環境以及建筑物在裝飾裝修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所以也就使得建筑物的室內裝飾工程越來越多,同時因室內裝飾工程所導致的消防安全隱患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給火災發生帶來了更多的源頭。因此,在當前的消防安全問題整治過程中,應當對室內裝飾消防安全隱患問題進行分析,然后提出相應的防火監督對策。
2室內裝飾消防安全隱患問題
2.1室內裝飾存在的安全隱患
對于建筑物火災隱患來講,室內的裝飾材料是主要隱患源頭之一,所以在裝飾裝修的過程中,裝修工人需要對裝飾材料給予充分的重視。建筑物內部裝飾材料當中可能導致火災的主要就是電源以及裝飾物和一些粘結劑等,因為對于某些建筑物來講,為了在使用過程中能夠達到相應的效果,會增設許多的用電設備和電線,這些設備及電線在實際施工過程中若是沒有按照施工要求以及設計要求開展施工,就可能會出現火花,從而導致一些易燃物品燃燒,最終釀成火災。而粘結劑是當前建筑施工過程中使用比較多的一種建筑的裝飾材料,在建筑物內發生火災之后,粘結劑會快速融化而且附著在裝飾物上,會起到非常好的助燃作用。
室內設計光影的作用
一、光影的分類
1.天然光影。
在自然界中,能被我們利用的天然光源指的就是太陽光和月光。天然光因為其色調統一,亮度分布均勻,所以被廣泛地運用到室內設計之中。由于人對自然光有依賴性,如果長時間生活在沒有光的空間里,就會對人的心理產生極大的影響,甚至可能患上精神疾病。所以建筑會留有大面積使自然光線照進室內。在室內設計中,設計師可以利用天然光的照射所產生的光影效果來創造空間的立體感和層次感。但是,由于天然光不穩定的特性,天氣的變化會造成光線的變化,所營造出來空間的立體感和層次感也會產生變化。巧妙利用天然光影設計的作品除了有上文中所提到的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外,還有德國柏林的議會大廈,其采用透明的宏大玻璃穹頂的照明技術與屋頂的結構融為一體,有非常震撼的藝術沖擊力。英國建筑師福斯特的這一高科技作品榮獲了第22屆普利茨獎。
2.人工光影。
人工光影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人工照明,有燈、蠟燭等。相對于天然光影,人工光影更具可控性和固定性,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不用考慮光線的變化會改變其設計意圖,只需要了解清楚每種照明的特性。所以,人工光影才是室內最主要的光影。人工光影的種類繁多,最常見的就是白熾燈、節能燈和近幾年比較流行的LED。由于空間的功能不同,當然所需要的光影也不同,比如在KTV、酒吧這樣的娛樂空間中,需要的是比較昏暗、活潑的光影效果;在圖書館,需要的是明亮柔和的光影。根據不同的功能空間,人工光影的形狀、顏色、亮度、色溫可以隨意調節,滿足了不同人的需求。利用人工光影設計的室內空間有很多,比如我國首都機場內新航站樓,航站樓建筑占地面積28.65萬平方米,安裝了一共62962套燈具(平均4.5m2一套)、94864只燈(約3m2一只燈),照明總功率4678千瓦(16.3W/m2),從這些數據可以充分體現出人工光影在室內設計中的重要作用。
二、光影與室內設計
1.光影和室內空間的關系
智能變色材料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摘要:隨著近年來對智能材料的不斷研究和創新,智能材料逐漸被應用在各個領域,其已經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智能變色材料便是智能材料中的一種,它能根據所處環境各因素的變化產生“響應”,并且顏色豐富能動態變化,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和創新性。本論文主要對智能變色材料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和分析,并試圖給室內空間帶來傳統裝飾材料所不具備的新功能及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以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
關鍵詞:智能材料;智能變色材料;室內設計
生活中大部分傳統裝飾材料只具有一定的保護性能、裝飾性能及其它用于特殊目的性能,大都是單方面的,不能根據所處環境的變化產生自身的反應,從而也不具備“智能”的意義。科技發展將智能材料推向了各個領域,不同的智能材料能根據所處環境中不同因素的變化產生自身的響應,智能變色材料便能在光線、溫度、電及濕度等等環境因素的變化中產生色變,而這些功能可能就是室內空間所需要但傳統裝飾材料不能提供的。
一、智能變色材料的定義和優勢
1.智能變色材料的定義
變色現象是指物質在外界環境作用下而產生的一種對光反應的改變。在外界激發源的作用下,一種物質或一個體系發生顏色明顯變化的現象稱為變色性。在氣體、液體或固體中都可以觀察到變色性,外界激發源可以是光、電、熱和壓力等。利用材料的變色性做成的器件稱為變色材料。按材料受到的刺激方式來分,主要有4類:光致變色,熱致變色,電致變色和其它變色。光致變色現象是指一個化合物A在受到一定波長的光輻照下,可進行特定的化學反應,獲得產物B,由于結構的改變導致其吸收光譜發生明顯的變化,而在另一波長的光照射下或熱的作用下,又能恢復到原來的形式。這種在光的作用下能發生可逆顏色變化的化合物,稱為光致變色化合物。電致變色是指在電流或電場的作用下,材料發生光吸收或光散射,從而導致顏色產生可逆變化的現象。熱致變色是指一些化合物和混合物在受熱或冷卻時可見吸收光譜發生變化的性質;熱致變色材料是由變色物質加上其他輔助成分組成的功能材料,具有顏色隨溫度改變的特性。
2.目前智能變色材料的應用領域
傳統文化室內設計情感表達
摘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住房不再滿足于單純的功能性居住,而是希望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室內設計的焦點開始轉變為“追求情感”。解讀了中國傳統文化,并結合其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探討了傳統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情感表達方式。
關鍵詞:
傳統文化;室內設計;情感表達
21世紀,人們的消費觀念與消費方式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展現個人品味與格調的室內設計,也呈現出了新的時代特征,如綠色設計、文化回歸設計、人性化設計等。其實,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獨特的特點,且都有繼承性。比如,歷史上的印度文化、俄國文化、西班牙文化、日本文化等都曾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但最終還是保持了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根據資料記載,我國室內設計在發展初期也受到過外來文化的影響,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室內設計流行模仿國外的設計風格。但改革開放以后,富裕起來的國人又開始關注本土文化,注重在室內設計中加入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基于這些研究背景,下面主要探討傳統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情感表達問題。
一、我國室內設計的發展概況
近20年來,我國的室內設計得到了快速發展,逐步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并在設計風格上打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加入WTO后,我國的室內設計狀況令人擔憂,設計過度注重造型。值得慶幸的是,在業界設計組織與設計人員的努力下,文化最終回歸到設計當中,成為了室內設計的靈魂。
傳統圖案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摘要:隨著當今時代的不斷加速度發展,我們逐漸進入了科學文明的社會,科技發展也進入了白熱化階段,人們生活水平與質量不斷提升,隨著物質資源而來的是人類對精神文化資源的渴求,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文化相結合,更是融入了日常生活的影子。中國傳統文化所體現的智慧與審美是不可估量的文化瑰寶,古往今來對社會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中國傳統圖案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體現了這一點。室內設計是一種藝術語言,象征了文化的發展,成為了時代的縮影,其視覺魅力與文化創意將古今圖案文化融合為一體,中國傳統圖案是現代室內設計不可或缺的因素,兩者相輔相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貢獻出一份力量。
關鍵詞:中國圖案;傳統文化;室內設計;創新與運用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現代室內設計與傳統文化背景是分不開的。意如其言,傳統圖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一大支柱,彰顯著民族文化、精神氣節,歷史發展與人文情結。現代設計將傳統文化與設計理念綜合一體化,形成當今的富有內涵的室內設計風格。由此可見,中國傳統圖案紋樣于室內設計運用中是重要的設計語言,體現了其文化風貌與內在信息,使我國室內設計形成了新的風格,進而提高設計水平。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室內設計的影響
隨著現代社會科技、文化、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室內設計也面臨著發展與創新的巨大挑戰,經過悠久歷史與文化沉淀后的中國傳統圖案成為時代的縮影,蘊含著人文環境的發展信息,為我國室內設計發展改進掀開了一頁新的篇章。室內設計是一種集空間環境、室內裝修、陳設裝飾于建筑內部環境中的綜合設計系統。中國傳統文化是不同時期與地點相結合的思想產物,體現了中國的精神文明,作為一門獨立的專業的室內設計所處社會的文化背景與歷史進程關系密不可分,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室內設計為居住空間勾勒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風格,各種文化元素表達了人們思想的追求與向往。中國傳統文化在室內設計的運用在以下三方面體現:從思維方面借鑒;運用傳統符號作為裝飾元素如:傳統家具;富含中國氣息的陳設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在室內設計中得到富有內涵的運用,傳情達意,促進現代室內設計的發展。
二、中國傳統圖案在室內設計中的寓意內涵與文化提取
經濟文化全球化發展迅捷,我國文化的融合與發展也不甘落后,中國傳統圖案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人們生活中經常看到它的影子,漸漸與室內設計綜合一體化。蘊含豐富內涵的中國傳統圖案種類繁多,表現形式多樣,風格獨特,寓意吉祥,象征著特定歷史時期的人文背景、民族文化、情感風情與不同的文化體系,寓意著吉祥、祈禱與平安喜樂,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多元包容性。中國傳統圖案姿態豐富,種類多樣,形態不同,因此,根據現代室內設計的需求與材質變化,提取不同特點與形式的圖案運用其中,變化重組傳統圖案,再加以實際運用便是對傳統圖案的提取與再造,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體,與全新設計理念、表現手段相融合進而營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室內設計風格。
一帶一路倡議下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創新
[摘要]“一帶一路”建設為加強國際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強大的動力,中國的設計教育發展與國際交流,搭建起中國藝術與設計走出去的傳播橋梁。對比研究了國內外室內設計專業在課堂教學和其模型材料工作室的發展,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使學生在理解教師跨專業背景和創作思路的基礎上,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作品創作中,讓學生受益匪淺。這種先進的教學模式值得中國高校嘗試和引進。
[關鍵詞]“一帶一路”;環境設計;創造性思維;教學創新模式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其中“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非常廣泛。“一帶一路”建設為加強國際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強大的動力,教育交流合作成果豐碩,同時“一帶一路”倡議行穩致遠也要靠人文交流特別是教育合作作為重要依托,建設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的“一帶一路”,教育交流合作大有可為。中國正與沿線各國一道共同構建多元化教育合作機制,全力打造“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中國的設計教育發展與國際交流,搭建起中國藝術與設計走出去的傳播橋梁。環境設計作為全球共通的文化語言,視覺沖擊力可以跨越語言的障礙,讓世界更容易讀懂中國文化精髓。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包括:中外環境設計課程設置比較分析以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結構設計與景觀規劃學院(簡稱MSU)建筑與室內設計專業和國內某設計學院的環境設計專業為例,在學習氛圍、本科教育、單元體系、研究生院、團隊合作等方面進行比較與研究。(1)在課程設置上進行對比分析。(2)中外環境設計教學形態比較分析:研究西方理論教學、工作室教學、獨立研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東方低年級基礎理論教學,高年級專業工作室教學的形式的借鑒與創新。(3)中外創造性教學的對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和研究,記錄感受在課堂中根據有趣的課題分組討論,結合豐富的教學形式進行闡述與教學方法的研究。美國的藝術學院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模仿歐洲的教學模式。這些學院在建校之初基本借鑒了歐洲的學院式教學模式和藝術風格,因此,其發展經歷了借鑒歐洲古典美術學院的教學模式、德國包豪斯學院的現代藝術教學模式、當代藝術教學模式的過程。雖然美國的藝術學院建立比較晚,但在現代藝術教學方面比歐洲更加完善。1807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建立第一所藝術學院———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1877年,建立羅德島設計學院等。1904年,紐約實用美術學校開設了第一門環境設計課程,主要教授室內設計陳設和家具設計。這一時期,美國室內設計的代表人物艾爾莎(ElsiedeWolte,1865—1950)出版了第一本有關室內設計的著作,她也被稱為美國室內設計的先驅。1931年,美國著名建筑設計師賴特提出了“建筑—家具—室內”一體化的概念。1950年,“景觀化的室內空間”理念由德國傳入美國,從此室內設計不僅僅是室內空間的裝飾美化,還涉及環境行為學、環境心理學、材料學等多學科交叉的領域。1960年,室內設計成為一項從專業教育、資格考試到營業執照的行業系統。20世紀90年代,美國有關保障殘疾人的法律頒布,設計開始為殘疾人服務,無障礙設計也成為教學內容,并建立了經營條例和施工規范。2000年以后,美國更注重對安全、輕型材料以及綠色環保可再生材料的選擇和運用,在建筑與環境設計上集中研究綠色設計、可持續設計以及針對老年人居住環境的關懷設計。中國的環境設計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央美術學院的工藝美術系(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開設的室內裝飾系,開創了最早的中國室內設計高等教育的先河。20世紀60年代,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培養出第一代環境設計、室內裝飾界的專家如張綺曼、楊建寧、柳冠中等。20世紀90年代之后,中國廣大綜合類大學開始開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隨著專業的不斷發展,環境設計專業開始細分成景觀設計、城市規劃設計、室內設計等不同的方向,并結合多媒體、數字化教學在跨學科領域有了更加多元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一、中美環境設計課程設置比較分析
下面就以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結構設計與景觀規劃學院(簡稱MSU)建筑與室內設計專業和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簡稱NUA)的環境設計專業為例,在課程設置上進行對比分析。第一學年:MSU為設計基礎、建筑圖像藝術表現、環境行為學、繪畫基礎、室內設計導論。NUA為設計基礎一、設計基礎二、設計基礎三、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第二學年:MSU為視覺表現Ⅰ&Ⅱ、室內建筑Ⅰ&Ⅱ、設計史Ⅰ&Ⅱ、室內裝飾材料與家具、色彩理論、設計概論。NUA為室內設計導論、環境設計表現、環藝模型、建筑設計一、室內空間設計一、家具設計。第三學年:MSU為室內建筑、建筑室內設計、作品展示與表現、設計深化。NUA為人體工程學、建筑設計二、展示空間設計、材料構造與創作、室內空間設計二。第四學年:MSU為室內建筑Ⅳ、環境營造與文化、畢業論文、深度設計。NUA為實驗性設計、主題性設計、畢業設計專題。由以上比較可以看出:(1)美國的大學課程設置前后聯系較緊密,圍繞同一個專業或主題層層深入;中國大學的課程設置相對獨立,每一門課程都有自己獨立的主題,前后沒有必然的聯系。(2)美國的大學更重視思維與邏輯性的訓練,課程以鍛煉學生獨立研究和思考為主旨,中國的大學更注重基礎技法和基礎理論的學習。(3)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在課程設置上,美國的大學層層深入,在課程的深度上處于層層遞進的關系;中國的大學在課程的廣泛度、種類上比較多,同一學年大多數處于同一難度的并列課程。(5)美國的室內設計專業一般為5年,而中國的學制一般為4年。
二、中美環境設計教學形態比較分析
(一)密歇根州立大學:理論教學、工作室教學、獨立研究相結合
室內設計中傳統文化傳承方式研究
【摘要】論文簡述了當前我國室內設計領域的發展現狀,對當地室內設計中傳統文化傳承的方式加以分析,并結合實例闡述當前我國室內設計中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應用。旨在通過研究當代我國室內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情況,找出傳統文化與現代室內設計之間的聯系,為更好傳承我國傳統文化及發展室內設計提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現代室內設計;中國傳統文化;文化傳承與應用
1引言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不斷提升,特別是在藝術設計領域,“民族性”符號正在成為一種全新的招牌,對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著無限的動力。民族建筑本身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就是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在現代室內設計中,融入民族傳統文化元素,本身就是對民族文化傳承的現實表現,文化作為一種動態發展的事物,在室內設計中融入民族文化,既能夠有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又能讓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筑藝術風格的包裝下獲得新生,通過不斷地創新得到發展。通過對我國當代室內設計中對傳統文化傳承方式的研究,能夠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同時對室內設計行業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當前我國現代室內設計行業的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
隨著國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城市居民對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漸向著強調功能性與舒適性的方向發展。由于我國居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斷提升,在當代室內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一種主流趨勢,為現代室內設計增添了一股古樸的藝術氣息,同時也變相地起到了傳承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相比國際設計領域,我國當代的室內設計在20世紀90年代前更多只是一種建筑領域中的概念,由于起步較晚,我國室內設計師與室內設計行業的發展與國際一線水平仍有著一定差距。一般來說,室內設計師需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對采光照明、空氣流通、建筑特性等保障居住功能性與舒適性的項目做到絕對十分熟練的程度,才能保障室內設計師具備上崗資質。但隨著建筑行業的高速發展,市場對建筑設計的需求不斷提升,“設計感”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開始受到業內的重視,當我們在談論一項室內設計作品充滿“設計感”時,就說明這項作品一定是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風格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并且具備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大量資本進入到建筑行業當中,為推動建筑行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我國室內設計行業也開始了面向國際先進設計水平的大跨步追趕。近年來,在全球一體化趨勢下,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如何在國際化和一體化的背景下,保留住自身文化內涵的獨特性,避免自身地域性和傳統文化的喪失,成為了世界各國高度關注的課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也在不斷加強,仔細觀察文化產業,就會發現具有民族性符號的產物受到市場的廣泛歡迎,而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室內設計當中,正是對市場需求的反饋和設計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2]。
3中國傳統建筑室內設計的特點及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