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生物培訓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生物教學中的創新思想培訓
一、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 很多學生都認為自己與創新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對創新抱有一種神秘感,所以不敢去想也不敢去做,這是因為學生們沒有正確認識和理解“創新”的含義。所謂創新也就是人們在某領域不斷提供具有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的新方法、新理論、新思想,而這一系列的“新”不是規定誰才可以做到,而是可以來自我們任何人,就像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高薪聘請一些對物理一竅不通的藝術家來給他提意見,其目的也就是從他們的身上獲得這個“新”,然后再告訴學生只要是提出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新觀點、新理念、新想法都是創新的表現,其實每個人都具備創新能力,只是看有沒有被發現,所以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用生物學的發展史以及一些新成果,和學生共享別人的創新成果,以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營造創新的教學課堂 有個成語叫“耳濡目染”,也就是聽多了、看多了,自然而然地就會了,這句話強調了外界環境的重要性,雖然創新需要靈感,需要突破常規思維,打破傳統思維束縛,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上說物質決定意識,說明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人們也需要特定的環境作為啟發靈感的鑰匙,而這把鑰匙就在教師的手里,所以生物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創新的教學課堂。 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是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最佳途徑,而創新思維則是創新能力的“理論指導”,同時也是創新能力的一種體現方式,所以教師在生物課堂上要注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的提高,進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特別是在復習知識點的時候,最容易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例如在復習細胞器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問學生能夠產生水的細胞器有哪些,并寫出相應的反應方程式,對于復習課來講學生們不可能完全不知,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多學生的回答不完全,有的只記得常見的線粒體,而對其他的核糖體和葉綠體就不一定能夠答出,但是有的學生還是知道的,其他同學的補充可以彌補他們的不足,有的方程式寫得不完整或是不規范的教師可以給以糾正并講解。 再比如說對于植物向性問題,在講原理之前教師可以先畫幾個模擬圖,讓學生們進行研究討論,充分開動他們的腦子,讓他們試想哪一種是正確的,并且試著解釋原因?這是鍛煉學生發散性思維的不錯方法。 四、通過對問題的強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要有創新,得先有問題,問題是人類思維的起點,人們也只有在實踐中遇到了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才會有繼續探究的欲望,然后才有創新的出現。所以教師要多給學生提問題,讓學生學會思考,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就冥思苦想地創新,為學生的創新能力鋪路。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生物的神奇和奧妙,多以問題的形式激發學生思考,真正做到“十萬個為什么”,以一系列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進而達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雖然問題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但是很多教師的問題教學并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這幾乎都是因為他們對學生所提的問題沒有新意,不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也沒有太多的思考價值,因此在問題教學的時候要給學生提一些有趣的、新穎的、具有思考價值的“創新”問題,這才能達到培養創新能力的效果。 總之,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是要把學生完全置身于“創新”中,要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環境,最后擁有創新能力
學生物理教學中自信心的培訓
一、利用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學生不愛學習物理,缺乏學好物理的自信心,其實是對物理課沒有興趣。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強大推動力,學生對感興趣的事物往往具有主動性、自覺性,并能夠樂此不疲。那么,我們就要想辦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一,教師可以通過鼓勵的方法。比如先提一些簡單問題(預先考慮到學生能夠回答的上來的問題)。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當眾表揚。也可以出一些簡單的題(預先考慮學生能夠答得上來的題)小測,使學生得高分數,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可以使學生成立幾個學習小組,通過互相幫助、互相促進提高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來了,學習成績必然提高,隨之而來的是自信心就有了。第三,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學生在學習中應主動參與,積極思維,并善于質疑,使其個性得以張揚,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第四,教師教學要生動活潑。在課堂上,教師旁征博引,適當穿插其他學科的知識。通過對科學家故事的介紹,讓學生走近科學家,并以科學家為榜樣,從而樹立自信,奮發學習。課堂上教師要經常保持微笑。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自信心的主要陣地。在課堂上,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能給學生的心靈帶來震撼。教師上課時若面帶笑容,就會給學生在心理上帶來輕松感,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愛和鼓勵,從而克服膽怯和緊張狀態,樹立自信。
二、正向引導,善用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有人認為,激發學習信心,這是對后進生而言。其實不然,如果稍不注意,即使是學習尖子,也會喪失信心。課堂氣氛的活躍,離不開尖子生的努力,他們比起普通學生,更有一些自信。也正因為如此,個別尖子生比較粗心。他們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考慮好,就急于搶答。有時就會答錯,一次兩次,引起同學們的哄堂大笑。加上課下再有個別同學的嘲笑,久而久之,就會挫傷這些學生的積極性,失去信心。這時就需要我們進行正面開導,教學生學會調節,重拾自信。
例如,對他們說“做勝利的英雄容易,做失敗的英雄難!我希望你敢于面對困難!”馬克思也曾說過,“人要學會走路,也得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這樣,幫助學生盡快走出陰影,重新找回自信,以最佳狀態投入到后面的學習。實踐證明,對自己有沒有自信心,是每一個學生能不能成材的關鍵。有很多這樣特殊的情況:這個學生平時成績很好,可是一到考試,成績就很糟糕,考得一塌糊涂。究其原因,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自信。相反,有的學生,平時成績平平,但家長和教師善于引導,不斷給以鼓勵,使他們對自己總是充滿信心,其成績往往能穩步上升,到考試時,往往能夠超常發揮。這種因為心理因素造成的截然不同的結果,應該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三、總結
生物安全監管的實踐及革新
作者:翁景清 李嬋 朱煒 潭萍萍 張雙風 虞曉珍 顧華 單位: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菌(毒)種和生物樣本運輸的管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菌毒種和生物樣本運輸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須辦理相關審批手續(浙江省指定由省衛生監督審批中心統一審批),運輸過程中由具有相關資質的專業人員辦理,并對運輸的菌毒種和生物樣本進行規范包裝。
監督檢查監督檢查是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之一。監督檢查的形式,一是組織相關專家到各地開展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二是由市級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對轄區內的實驗室進行監督檢查。三是通過實驗室的自查和自我評估來發現問題和改進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通過監督檢查促進和完善、規范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
交流學習利用各種機會為各地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交流學習平臺,如在全省生物安全工作會議和全省科教工作會議上開辟經驗交流科目,讓在生物安全管理做的好有創新的實驗室進行專題發言,以此推動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師資培訓從2005年開始省衛生行政部門就開始著手全省生物安全培訓師資的建設工作,經過2期的重點培訓為各市、高等院校、省級醫療單位培養了100多名的培訓師資隊伍,為各地開展生物安全培訓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上崗培訓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求從事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的人員,必須事先接受實驗室生物安全上崗培訓,并經過統一考試合格,持證上崗。經過2008—2011年的4年連續培訓,目前全省接受培訓的實驗人員已經達到11411人。接受培訓人員具體分布見表1。除了表中的培訓外,2005—2007年由省衛生行政部門直接組織了3期培訓,共計培訓全省實驗室骨干633人。經過連續多年的培訓已經基本函蓋了疾控和醫療等系統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實驗人員,這些人員經過培訓考核后均取得生物安全上崗資質。近年各地重點開展了新進人員的上崗培訓和強化培訓,培訓工作在穩步推進。
實驗室備案情況各病原微生物實驗室按照浙江省生物安全管理技術規范要求,通過市級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在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管理信息系統上進行了備案,至2011年12月底前,共有1154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進行備案,實驗室主要分布在疾控系統、醫療機構和個別大專院校(數據采自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安全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自2005年以來浙江省把生物安全實驗室備案工作作為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取得明顯效果。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1154個不同級別的生物安全實驗室進行了網上備案,其中BSL-1實驗室有240個,占20.80%;BSL-2實驗室有912個,占79.03%;BSL-3實驗室有2個。1154家實驗室主要分布在醫療機構和疾控機構等,兩者占到總數的95.6%。在1154個實驗室中有工作人員有5422名專業技術人員,其中初級2776人,中級577人,高級2069人,人員培訓獲得上崗證書的有4776人,達88.09%。
五常法二級生物安全管理方式
作者:何玉芳 周曉紅 胡薇薇 商曉春 趙雪琴 帥慧群 張睿 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五常法”二級生物安全管理模式內涵
1常學習生物安全實驗室檢測人員和管理人員必須經常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和單位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手冊》、作業指導書、操作規程、管理制度和消毒技術等,接受上級部門規定的檢驗人員崗位培訓、資質培訓和業務培訓。對學習、培訓和考核情況進行評價、如實記錄,確保培訓和學習有效,并能指導和應用到實際檢測和操作中。
2常規范明確管理人員和檢測人員崗位職責、行為規范,要求自覺遵守國家頒布和實施的有關法律、法規,制定和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手冊》、作業指導書、操作規程、管理制度和應急預案,并嚴格按照規定的要求和檢驗方法進行體檢、準入、防護、檢測、消毒和記錄等,對生物安全柜、壓力滅菌器和其他檢測用儀器設備按實驗室認證認可要求進行檢定、校準。讓有關人員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確保生物安全規定規范化即完全徹底地執行,使各項操作和管理科學化、標準化、制度化和持久化。
3常清潔實驗場所、實驗儀器、實驗物品和實驗人員手在實驗過程中應該按照程序和規定的要求及時清洗、消毒或滅菌,做到清潔和無害化;實驗廢棄物應該及時處理,減少和防止污染的發生。
4常檢查生物安全委員會、生物安全管理科室、科室負責人和生物安全監督員各司其職,切實履行監督檢查制度。所有監督檢查結果及時、實事記錄,以便備查、改進,并對檢查結果作出客觀、獨立評價。
5常改進常改進就是針對BSL-2現場監督、檢查發現的問題而展開的不斷持續的行為規范的修正改善以及生物安全管理體系(包括生物安全管理手冊、作業指導書、管理制度等)的不斷修訂、完善的過程,用不斷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體系再來指導實驗人員生物安全的行為規范,形成良性的、螺旋式上升的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管理模式。做到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和整改,消除隱患,確保安全。
醫學生物安全教育分析
摘要:生物安全涉及醫學、生物學、農學、軍事科學等多學科的教學和科研領域。醫學生物安全涉及醫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的多個環節,本文通過總結這些環節中的危險生物因子防范問題,分析和探討了醫學生物安全的范疇、特征、內容和提升防范的方法,為進一步提升我國醫學生物安全防范教育水平提供思路。
關鍵詞:醫學生物安全;醫學教育;防范;分析
生物安全(biosafety)指防范和處理危險生物因子對人體和環境危害的綜合性措施[1],涉及醫學、生物學、農學、軍事科學等多學科。目前,關于醫學領域危險生物因子防范的報道和規范較多,主要集中于實驗室生物安全[2-5]和醫院感染的防控[6]。本文通過總結醫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中的危險生物因子防范問題,對醫學生物安全(medicalbiosafety)的范疇、特征、內容、提升防范的舉措等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1醫學生物安全的概念和范疇
醫學生物安全指在醫學教育、科學研究和實踐中,防范可能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危險生物因子,進而造成工作人員感染和病原播散的綜合性措施。除了廣泛報道的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范外[2-5],在醫學各學科實踐中均可能面臨生物安全問題。如醫護和疾控人員在感染性疾病診療和防控中,接觸來自患者帶病原體的氣溶膠、血液及其他體液、分泌物和排出物均有被感染的風險。相比實驗室生物安全,醫學實踐中的生物安全涉及的病原種類多且存在不確定性,致病性強弱差異大,傳播途徑多樣,尤其是面對新現病原流行時,由于對其生物學特性和致病機制缺乏認識,也缺乏特異性診斷技術和防治措施,醫務人員面臨的醫學生物安全風險高且復雜,防范不當極易造成感染,如SARS流行初期造成了多名醫務人員感染[7]。醫學生物安全范疇、特征和內容的提出和分析以及防范措施的制定和實施,將有效提升醫學生、科研工作者和醫務人員的生物安全防范能力,降低接觸危險生物因子時被感染的風險。醫學生物安全涉及的領域廣泛,從時間段上看,涉及每一位醫學工作者從初學到醫學實踐生涯的全過程;從學科領域看,涉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學、藥學、獸醫學等多學科;從工作性質看,涉及教學、科研和醫學實踐各領域;從工作場地看,涉及實驗室、醫院門診、病房、疾病現場等;從防范環節看,涉及樣本采集、運送和處理、接觸患者、帶菌者或患病動物、院內交叉感染等。
2醫學生物安全的特征
醫學生物安全具有復雜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時相性、隨時代和學科發展變遷的特征。
探索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發生的新策略
作者:顧杰 單位:陜西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
實驗標本帶來的生物安全隱患實驗標本的來源多樣,生化檢測時使用的體液或血液標本,很可能攜帶有HAV、HBV、HCV、HDV、HEV、HIV、巨細胞病毒等具備生物危害性的各類感染因子,盡管處理這些標本的都是專業實驗室技術人員,但由于標本情況未知或說明中缺乏相關描述,因此仍存在有很高的接觸風險。在對這些樣品進行離心分離或渦旋混合的過程中,產生的氣溶膠會嚴重威脅到實驗人員的健康。進行標本內活細胞的分析/分選、CD3/CD4/CD8淋巴細胞表面抗原檢測、腫瘤細胞DNA/RNA含量分析、免疫細胞檢測等操作時,會使用到流式細胞儀等大型儀器。大部分的流式細胞儀都安裝在開放實驗室中[4],在這種非隔離的環境條件下,實驗人員的粘膜及皮膚一旦與標本的濺液直接接觸,也可能對實驗人員造成感染。
實驗動物帶來的生物安全隱患在動物實驗中,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到注射器、手術刀和其他種類的“利器”。如果實驗室工作人員的皮膚因此受損,受到感染的概率會大大增加。實驗動物本身的質量是最為關鍵的因素。使用微生物學質量不合格的實驗動物,很可能引入各種類型的人獸共患病或動物烈性傳染病病原體。例如,2010年東北農業大學的一次羊活體動物實驗中,由于未對羊進行嚴格檢驗,而致使28名師生感染布魯氏桿菌,造成了嚴重的生物安全事故。另外,即便是清潔級的實驗動物,同樣可能攜帶生物感染因子。實驗動物自身的屬性決定了其作為獨立的生命體,攜帶微生物的概率與普通物品相比高出很多。而實驗動物又只能經潔凈運輸和外包裝消毒完成凈化[5],無法接受其他更為直接的消毒方式,因此更易攜帶感染因子。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在實驗動物的日常飼養過程中,管理不當同樣可能導致原本潔凈的實驗動物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如果被感染的動物通過呼吸、糞便和尿液將病原體傳播至整個室內環境,而實驗人員恰好疏于防護,就很有可能因接觸到污染物而被感染。2007年3月,廣州市某高校實驗動物中心發生的腎綜合征出血熱感染事件[6],便是因為野鼠將病毒傳播至開放飼養區大白鼠,最終導致實驗室工作人員感染發病的。
實驗試劑及廢棄物帶來的安全隱患醫學研究涉及的生化試劑種類繁多,性能和毒性各自不同。常見的劇毒種類有溴化乙錠、Trizol、丙烯酰胺、DEPC、甲酰胺等。在操作這些試劑的過程中,通過氣溶膠產生擴散污染是最常見的危害方式[7]。例如在吸取氯仿、四氯化碳等有毒揮發性氣體時,氣溶膠會直接刺激和腐蝕實驗人員的皮膚、眼睛、呼吸道等。若被實驗人員大量吸入,則可對其造成嚴重的肝腎損傷。實驗廢棄物,具有攜帶各種類型感染因子的可能。較為常見的種類包括沾有殘液的廢棄槍頭、EP管、針頭等等,均需小心處理。除此之外,對基因操作完成后產生的抗藥性菌株,也需完全滅活后才可丟棄。這些抗藥性菌株是經過增殖、重組、質粒轉化步驟之后,篩選出的陽性克隆,一旦隨意丟棄任其與環境中的致病菌交換遺傳物質,令致病菌由此獲得抗藥性,則會引發相當嚴重的后果。
開展生物安全培訓在實際工作中,預防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的最有效措施,是做好人員的培訓工作。生物安全意識,需要從人員進入實驗室的第一天起開始培養,即設立完整的生物安全專項培訓計劃。在培訓過程中,可以考慮以下幾個重點問題:首先,讓被培訓人員了解實驗室內容易發生感染的途徑及原因,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識,盡量避免如誤食、皮膚切割、針刺、動物抓咬以及有害氣體吸入等導致的實驗室感染事故的發生[8]。其次,針對實驗內容,進行操作技術方面的具體培訓,從而讓被培訓人員充分掌握生物安全操作的整個流程。如高壓滅菌器、生物安全柜、通風櫥和超凈工作臺等生物安全設備的使用方法;移液管和電動移液器使用方法;標本在每一個操作過程中的處置標準及廢棄物處理;個人防護措施;誤操作的處理辦法等內容。有數據顯示,實驗室感染中65%以上的感染是由氣溶膠引起的[9]。因此需要特別強調氣溶膠的重要性,輕柔操作易產生氣溶膠的步驟,包括離心、混合震蕩、電動勻漿、移液器吹打、開啟橡膠瓶塞、去注射器針頭等,以最大程度的減少空氣污染。在整個培訓結束后,可利用考核的方式檢驗培訓效果,凡取得培訓合格證的人員才允許開展相關實驗。
加強實驗室制度建設實驗室安全事故的嚴重后果,充分說明了加強實驗室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世界衛生組織1983年頒布的《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第一版)》是全世界第一部有關實驗室生物安全和減少實驗室事故發生的指導性規程,該手冊經過2003年及2005年的兩次改版,已被世界各地廣泛接受和使用。經過了多年的發展,我國也已出臺多部有關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國家標準,如GB19781-2005《醫學實驗室安全要求》、GB19489-2008《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國務院令第424號《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在實驗室管理過程中,需要嚴格執行這些指導性要求。除了指導性要求建立的制度框架之外,對于本單位的實際情況,還可以設立各項詳細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及規范,全面提升管理的有效性。例如,評估實驗的生物安全風險級別;動物管理制度;實驗日志制度;值周制度;違規懲罰制度;冰箱及超低溫冰箱試劑樣品保存制度;儀器操作規范;個人防護要求;安全消毒程序;危險隱患報告程序;生物安全事故應急體系和預案等。從而最大程度的避免和控制這類生物安全事故的發生。
緊抓思想監督從已被報道的多起生物安全事故中不難發現,與實驗人員麻痹大意有關的意外事件占了很大比例。2003~2004年間,新加坡、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三地實驗室,就曾分別發生因實驗人員疏忽而造成的SARS實驗室感染事故。可以說,主觀上不遵守實驗室的安全操作規則和程序,即便有再完善的設備和標準的操作程序也無法杜絕所有安全事故的發生。通常情況下,任何一位初進實驗室的人員,都會在種種警告下格外小心,完全按照標準化規范進行操作,但久而久之后卻會在思想上有所松懈,產生一系列不安全行為。如使用高壓滅菌鍋時,隨意減少滅菌時間或壓力,導致滅菌效果無法保證;超速離心機轉子在兩端未完全配平的情況下離心,離心管出現破損,導致樣品外溢;實驗過程中,省略必要的防護;操作不夠輕柔,產生不必要的氣溶膠懸浮污染;人疲勞操作,引發不安全行為等。因此,實驗室管理人員,在努力提高自身業務能力的同時,需進一步改進管理方式,提高效率,保證效果。只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努力,才可能將事故的風險降至最低。日常工作中,除了管理人員監督之外,積極的引導每位實驗成員參與到思想監督的工作中去。實行周內負責制,管理人員帶班的研究生值日制等方式,均可作為很好的思路進行嘗試。#p#分頁標題#e#
高中生物學科競賽一貫式培養模式探索
摘要:以選拔未來國家高端生物學科人才為導向,高中生物學科競賽一直以來秉持著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為指導思想,通過有序講授大學各學科教材的科學知識,以達成高中生落實生物基礎課程領域的基本內容,并通過理論考核和實驗培訓進一步促進學生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和發展,最終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國家培育有理想信念、責任擔當的生物科技人才。但受制于高中有限的學習時間和高考學科備考的顧慮,初入高中并對生物學抱有極大熱情的學生,既要兼顧高考學科學習和成績的提升,又要取得競賽學習效果的推進,這顯然有些矛盾和力不從心,而競賽一貫式培養模式卻成為了打破這種問題僵局的一種解決辦法。本文希望通過一貫式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思考,給正在奮戰在競賽教學前線的生物學科競賽教師一些啟示和幫助。
關鍵詞:生物學科競賽;生物教學;高中
一、高中生物學科競賽一貫式培養模式提出的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知識科技的興起,這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高端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順應時代要求,通過構建理念更為先進、面向未來的科技人才培養體系,每年開展的全國高中生生物學科等競賽選拔體制正式建立,截止至今年已有 30 屆之多,其針對的選拔對象為對生物學科具備極大熱情、向往投身于生物學科研究領、并立志于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人民的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高中生,通過各個高中開設的競賽特色培養機制,最終通過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各個專家共同命制的科學嚴謹的試題,從而選拔出成績最為優異的競賽生,可以說競賽選拔體系的變革與高中課程改革的理念不謀而合,與高中的育人方式同向同行,將進一步發揮服務于國家高端人才儲備戰略計劃。近些年,隨著試題命制的國際化趨勢越發明顯,單純的記憶背誦等知識的考查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以最新的文獻研究等為情境,充分體現了學生對于實驗數據的分析以及探究能力的考查等,這就需要學生對于大學十多門學科教材通讀、熟讀的同時,更加需要其對其學科本質及學科研究方法等內容的充分掌握和理解。為落實學生生物學研究的核心素養發展和解決學科問題關鍵能力的提升,這就需要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鉆研學科知識、建構知識體系、動手操作實驗、大量的文獻閱讀和整理等。對于即將步入高中并對生物感興趣的競賽生而言,不得不與常規授課搶時間,不得不容忍競賽學習所帶來的課內成績的滑坡,在焦慮中學競賽、在猶豫中學競賽,已經是當前生物競賽學生的一種通識和狀態。而一貫式培養打通了各學段的阻隔,建立各學段之間的聯系,保持教育一致性和連續性為策略的教育理念。一貫式培養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高站位、高視角整合并拓展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學科知識以建設起連續性教育課程體系,突破常規的學段與年齡限制,是一種高效率、高質量的對接國家未來頂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手段。下面就以一貫式培養的課程體系理念、課程體系和培訓實踐以及課程培養建議等逐一展開討論。
二、生物學科小、初、高一貫式培養課程體系的理念
多年以來生物學科競賽課程培訓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依然艱難前行,在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前些年生物學競賽教育在課程設計上主要追求各學科全面且系統性的理念,在競賽教學上堅持以基礎知識、基礎操作和基本技能為導向來選拔生物學科競賽選手,這就要求競賽生具備極其深厚的學科理論知識和學科實驗技能,背書抄書似乎看起來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途徑。但隨著科技進步、時代更新和快速發展,未來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操作逐漸會被人工智能和高速計算機取代,學科研究的側重點則更加關注于如何提出一個創新性的觀點,如何能夠運用知識去回答和解決現存的問題等。所以綜合了文獻查閱、國內外比較研究,依托于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以及北京師范等大學的教授陣容為班底,以各個高中競賽部為培訓的主陣地,確立了高中生物學競賽課程的基本理念:面向一部分成績優異的學生、提高學生生物學科研素養、倡導探究性、合作性、創新性研究型學習模式,關注實驗操作和論文分析。這些理念基本確立了我國未來生物科學人才教育的發展方向,這種理念的提出既反映了當前國際生物科研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又符合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國家需求,在課程發展的可行性和前瞻性上取得了較好的平衡。
三、生物學科小、初、高一貫式培養課程體系及培訓實踐
談高中生物學科競賽一貫式培養模式
摘要:以選拔未來國家高端生物學科人才為導向,高中生物學科競賽一直以來秉持著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為指導思想,通過有序講授大學各學科教材的科學知識,以達成高中生落實生物基礎課程領域的基本內容,并通過理論考核和實驗培訓進一步促進學生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和發展,最終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國家培育有理想信念、責任擔當的生物科技人才。但受制于高中有限的學習時間和高考學科備考的顧慮,初入高中并對生物學抱有極大熱情的學生,既要兼顧高考學科學習和成績的提升,又要取得競賽學習效果的推進,這顯然有些矛盾和力不從心,而競賽一貫式培養模式卻成為了打破這種問題僵局的一種解決辦法。本文希望通過一貫式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思考,給正在奮戰在競賽教學前線的生物學科競賽教師一些啟示和幫助。
關鍵詞:生物學科競賽;生物教學;高中
一、高中生物學科競賽一貫式培養模式提出的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知識科技的興起,這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高端科技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順應時代要求,通過構建理念更為先進、面向未來的科技人才培養體系,每年開展的全國高中生生物學科等競賽選拔體制正式建立,截止至今年已有 30 屆之多,其針對的選拔對象為對生物學科具備極大熱情、向往投身于生物學科研究領、并立志于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人民的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高中生,通過各個高中開設的競賽特色培養機制,最終通過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各個專家共同命制的科學嚴謹的試題,從而選拔出成績最為優異的競賽生,可以說競賽選拔體系的變革與高中課程改革的理念不謀而合,與高中的育人方式同向同行,將進一步發揮服務于國家高端人才儲備戰略計劃。近些年,隨著試題命制的國際化趨勢越發明顯,單純的記憶背誦等知識的考查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以最新的文獻研究等為情境,充分體現了學生對于實驗數據的分析以及探究能力的考查等,這就需要學生對于大學十多門學科教材通讀、熟讀的同時,更加需要其對其學科本質及學科研究方法等內容的充分掌握和理解。為落實學生生物學研究的核心素養發展和解決學科問題關鍵能力的提升,這就需要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鉆研學科知識、建構知識體系、動手操作實驗、大量的文獻閱讀和整理等。對于即將步入高中并對生物感興趣的競賽生而言,不得不與常規授課搶時間,不得不容忍競賽學習所帶來的課內成績的滑坡,在焦慮中學競賽、在猶豫中學競賽,已經是當前生物競賽學生的一種通識和狀態。而一貫式培養打通了各學段的阻隔,建立各學段之間的聯系,保持教育一致性和連續性為策略的教育理念。一貫式培養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高站位、高視角整合并拓展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學科知識以建設起連續性教育課程體系,突破常規的學段與年齡限制,是一種高效率、高質量的對接國家未來頂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手段。下面就以一貫式培養的課程體系理念、課程體系和培訓實踐以及課程培養建議等逐一展開討論。
二、生物學科小、初、高一貫式培養課程體系的理念
多年以來生物學科競賽課程培訓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依然艱難前行,在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前些年生物學競賽教育在課程設計上主要追求各學科全面且系統性的理念,在競賽教學上堅持以基礎知識、基礎操作和基本技能為導向來選拔生物學科競賽選手,這就要求競賽生具備極其深厚的學科理論知識和學科實驗技能,背書抄書似乎看起來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途徑。但隨著科技進步、時代更新和快速發展,未來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操作逐漸會被人工智能和高速計算機取代,學科研究的側重點則更加關注于如何提出一個創新性的觀點,如何能夠運用知識去回答和解決現存的問題等。所以綜合了文獻查閱、國內外比較研究,依托于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以及北京師范等大學的教授陣容為班底,以各個高中競賽部為培訓的主陣地,確立了高中生物學競賽課程的基本理念:面向一部分成績優異的學生、提高學生生物學科研素養、倡導探究性、合作性、創新性研究型學習模式,關注實驗操作和論文分析。這些理念基本確立了我國未來生物科學人才教育的發展方向,這種理念的提出既反映了當前國際生物科研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又符合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國家需求,在課程發展的可行性和前瞻性上取得了較好的平衡。
三、生物學科小、初、高一貫式培養課程體系及培訓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