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生物科學原理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高中生物教學提問策略淺析
1生物教學提問要有層次性
生物教學提問策略要注重層次性,由“表”及“里”.通過教師設計的問題組把學生引入思維的深處,同時,教師提出的問題應前后關聯,層層深入,所以教師設置的問題要循循善誘,這些問題能幫助學生拾階而上.例如,在講“質膜的結構模型”時,教師可提出一系列“層遞式”的問題:(1)溶于脂質的物質容易通過質膜,不溶于脂質的物質不能通過質膜,這一事實可以推測質膜的組成成分中含有什么物質?(2)將紅細胞膜上的磷脂在空氣—水界面上展開,這片磷脂層的面積是原來紅細胞膜表面積的2倍,據此得出什么結論?為什么?(3)質膜易被蛋白酶水解,說明質膜的組成成分中有什么物質?(4)質膜中只有蛋白質和脂質這兩種物質嗎?(5)組成質膜的三種物質是如何排布的?(6)質膜會流動嗎?通過以上問題組的設計,學生就能充分理解質膜的成分及流動性,并且幫助學生建立一種質膜的動態模型,猶如在觀看質膜結構模型的動畫,栩栩如生.
2生物教學提問要有科學性
(1)聯系生活實際提問
生物科學來自于實踐,應用于實踐.教師在課堂教學提問時一定要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理解生物學理論時有思考的落腳點.
(2)利用生物科學史提問
生物科學的發展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歷史過程,生物科學史記載的是科學家們不畏艱難困苦、奮力攀登科學高峰的歷史.在這些科學史中,蘊涵了很多令人欣喜的成功,也有很多令人遺憾的失敗.利用生物科學史作為課堂教學提問的背景材料,不僅能讓學生獲得新知識,還可以讓學生了解生物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法.另外,可讓學生學習科學家不怕困難、不畏艱辛、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從而促進他們養成質疑、求實、創新和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高中生物STS教育的實踐
一、通過教材中生物科學發展史的教學滲透STS教育思想
在介紹貝利斯和斯他林的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科學家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所蘊涵的科學原理,并通過對比沃泰默的實驗原理,引導學生思考實驗設計原理的正確把握對探究實驗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斯他林和貝利斯的“另辟蹊徑”中所包含的勇于質疑、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在探究真理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這樣的生物科學發展史的內容體驗,不僅使學生了解生物科學理論的創立過程,鍛煉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體驗生物科學探究過程中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而且能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發現是不斷探究、繼承、創新和發展的過程。這對培養學生形成嚴謹的科學思維,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而提高生物科學素養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教材中設置多個欄目直接體現著STS教育思想
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模塊中創設學習情境的“問題探討”,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模塊的正文中設有“與生活的聯系”、“與社會的聯系”、“科學•技術•社會”等專欄,將生物學原理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這些內容的設置貼近學生的生活環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體現了STS教育思想。
1“.與生活的聯系”專欄
教材正文中設置“與生活的聯系”專欄,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生物學知識,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運用生物學原理思考和理解生活現象。例如在學習“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中的“與生活的聯系”專欄的內容:膽固醇在許多動物性食物中含量豐富。飲食中如果過多地攝入膽固醇,會在血管壁上形成沉淀,造成血管堵塞,危及生命。因此,膳食中要注意限制高膽固醇類食物的過量攝入。通過本節與生活聯系的實例,學生既掌握了“膽固醇是細胞中的重要脂質,它有多種生理功能,因此人體必須從食物中獲取膽固醇”這一知識點,同時認識到即使是對人體有用的物質,過量攝入也會造成機體內環境的失衡,對身體產生不利的影響,甚至危及生命。當然,在課堂中還可引申講解,如中老年人的新陳代謝變慢,更容易導致膽固醇堆積,所以需要定期檢查血液中膽固醇水平,飲食上應注意限制膽固醇的攝入等。
學生在學習這節課內容后,可以體驗到生物學知識不是空乏無聊的內容,它存在于生活中的很多方面,與人的健康生活息息相關。教師不僅可以利用教材中“與生活的聯系”專欄的內容,還可以結合教材以外的生活現象,例如在“細胞的衰老和凋亡”這節教學時,引導學生分析身邊的老年人在生理上的特征,比如說有白發、老人斑,行動遲鈍、思維緩慢等等。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老年人的細胞大部分處于衰老狀態,細胞的新陳代謝慢,細胞內的酶活性降低,細胞的物質運輸功能降低。又如,老年人在冬天睡覺需要電熱毯、穿得比年輕人多、容易感冒生病等是因為老年人的細胞內呼吸速率減慢,免疫能力下降,細胞供能不足,需要注意保暖維持體溫。這些身邊的生活實例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本節的生物學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關愛老人,關注健康的高尚品質。
生物科學史在高中生物教學的教育價值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導入科學史料,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勾起學生的探索欲,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高中生物是一門重要的學科課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將生物科學史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能夠全面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本文就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用生物科學史的教育價值作幾點分析探討。
【關鍵詞】生物科學史;高中生物教學;教育價值
前言
生物科學史涉及的范圍非常廣,它具體反映了生命科學的產生、形成、發展以及相應的變化過程,在深入探討生物科學史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蘊含其中的科學精神、科學規律以及科學方法等,這對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生物科學史的教育價值應如何彰顯和體現呢?筆者以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為例,就此問題作以下探究。
一、借助生物史導入課題,有效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
高中生物的知識點比較多,其學習難度相對比較大,為了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重視課題導入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導入課題呢?具體而言,教師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為學生設計合理的課堂導入情境,從而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更多的學生充分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比如當學生學習到必修2“第1章遺傳因子的發現”一節時,在課本內容講解之前,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問:“請同學們思考,諺語所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否正確,它折射了什么樣的生物學道理?”通過這樣的課題情境導入,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而后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本內容閱讀和思考,學生在討論學習中逐漸認識到基因與遺傳的關系。為了更好地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遺傳因子”的相關知識,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遺傳之父孟德爾的故事,讓學生一起回顧探究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循著科學家的研究足跡進行生物知識探討,學生在探討學習中能夠更好地發現遺傳的奧秘。很顯然,通過借助生物史導入課題,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并幫助學生加深知識記憶。
二、利用史料講解生物知識點,幫助學生清晰地把握生物概念
生物教學合作探究應用
摘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所處的社會已然步入了一個知識信息時代,對人才的需求也已經由過去單一的知識性逐步轉向了能力型人才。生物學是一門自然學科,從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開始,逐漸的發展壯大。在現代教學中,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也加入了一個新的元素,那就是生物實驗教學,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本文著重介紹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即合作探究實驗教學。
關鍵詞:
合作探究;實驗;生物教學;應用
科學在飛速的發展,國際上的競爭也日益激烈,這種競爭說到底,也是人才的競爭。作為21世紀的新型人才,要具備很多各方面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動手能力。生物學科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在現代的發展當中,已經逐漸的與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等各門學科相互交融、滲透。因此,我們在學習生物科學當中,不僅僅要掌握生物學科的知識要點,還要提高我們的動手能力,以便更好的提高我們的生物科學素養,適應時代的發展。
一、國內外研究趨勢
1、合作學習國內外研究趨勢
初中生物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摘要:文章闡述了初中生物課外活動的類型,指出了在初中生物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途徑,包括借助生物課外活動豐富生物教材知識內容;在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觀點;在課外活動實踐中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在課外活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外活動;科學素養
隨著新課程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與實施,素質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為了更好地踐行中學素質教育工作理念,初中課堂教學工作也在與時俱進地進行著革新與轉變。以初中生物教學為例,為了提升生物學科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及科學素養,在進行生物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強化教材知識點內容的講解與授課之外,教師還應該積極開展各種生物教學課外活動,以提升學生參與生物學科的積極性。通過課外教學活動及課內教材知識講授的相互輔助教學,確保學生生物課程學習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為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提供基礎與條件[1]。
一、初中生物課外活動的類型
(一)實驗類型
1.充分利用每周校本課的拓展時間。在生物課程的教學環節,充分利用每周的生物校本課時間,組織學生在實驗室開展各項教材內外的實驗內容。例如,教材內各項預實驗的實施,課后實驗內容的拓展等都可以安排在校本課時間內完成。積極引導學生對各種實驗進行探究拓展,例如,在植物的呼吸作用實驗中可以積極引導學生改進實驗教學,通過多種方式進行驗證。2.定期開放生物實驗室,培養學生生物科學思維。在課余時間,定期開放生物實驗室,方便學生在課后時間積極參與動手實驗。在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參與實驗的過程中可以提升學生生物學習的思維與生物學習創新意識,例如,在學習甜米酒的試驗之后,學生可以拓展思維進行其他發酵食品的制作實驗,根據發酵原理在積極搜尋資料之后可以實驗制作酸奶、果酒等其他食物。整個過程中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認知能力,同時還可以在實驗中提高對生物科學的認識與理解。3.建立家庭小實驗室,拓展課外活動空間。在學生周末或假期中,學生可以購買一些簡單的生物試驗器械,在家庭組建一個小型的實驗室。通過在家庭小實驗室中研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生物話題或實驗,既能增加學生參與動手的樂趣,同時又可以獲得實驗成功的喜悅感。
(二)調查類型
高中生物復習策略綜述
一、梳理教材和考點,提高生物實驗復習的針對性
通過分析近幾年高考試題,可以發現生物實驗考查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對教材中的實驗進行考查,以對教材內容的回歸為主。除了對教材實驗進行直接考查外,也要對教材實驗涉及的原理和方法進行挖掘,通過創設新的實驗情境,考查考生對教材實驗的理解是否到位,以及獲取題目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題型以選擇題、圖型題、綜合題為主;另一類考查內容是實驗設計,重點是對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考查,有對實驗操作技能的考查,也有對既定事實、概念和原理的考查。高考生物實驗試題考查的內容多數還是由教材中的經典實驗衍生而來,因為在這些經典實驗中包含了豐富的研究素材和科學智慧的設計思路。同時,這幾年的高考也加強了選修教材基礎內容的考查。選修教材涉及到的知識是生物科學發展的前沿,所以高考命題往往直接考查選修教材中的知識。
選修教材作為高考必考內容,不僅題量在逐年增加,而且考試形式也逐漸由相對簡單的選擇題向簡答題和實驗設計題轉變。這就要求學生不但要扎實掌握書本知識,還要懂得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具備一定的綜合歸納和語言表達能力。很多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掌握的生物知識豐富而雜亂,由于不注重理解,往往感覺思路比較混亂、不夠清晰,在解題過程中無法靈活運用。因此,教師要關注歷年高考實驗題的高頻考點,把握高考命題的重點和方向,引導學生回歸教材,梳理各章節零散的知識并與相關的生物實驗建立聯系,形成知識網絡,幫助學生切實掌握教材中相關實驗的過程、原理及應用。
二、延伸教材,重視生物實驗的課堂復習
從高考實驗考查的題型設計來看,有逐漸從驗證性實驗考查為主向探究性實驗考查為主轉變的趨勢,說明高考對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除了對教材中的實驗進行考查,高考中還有很多與教材實驗相關的延伸實驗,由于涉及的原理和方法學生已掌握,因此,在高考中常對這些實驗進行挖掘,形成考題。教師在生物實驗的課堂復習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生物實驗的具體操作和基本技能,還要引導學生掌握生物實驗的探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綜合運用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向學生展示典型的實驗(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學生觀看整個實驗的操作流程,讓學生對實驗的操作流程了然于心。然后,對實驗進行調整,設計新的實驗情境,讓學生設計不同的實驗方案、再對所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討論和辨析,來加深學生對實驗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驟理解。
三、關注熱點,加強理論聯系實際
現代生命科學的迅猛發展,使得生物實驗命題的素材有所增多,這就要求老師關注生物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要善于利用這些熱點問題為背景創設新穎的實驗情境,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加工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利用教材知識進行遷移、提升、科學辯證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每一個專題的復習中,教師都要特別強調相關的熱點問題,并且教授將這些情境與教材知識聯系起來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給學生。
生物科學創意活動實驗設計論文
1創意設計活動的目標
生物科學實驗設計創意的活動目標:①知識與技能:復習和鞏固生物科學中的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梳理和鞏固生物教材中的實驗知識,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實驗設計框架。②過程與方法:培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發散思維、知識遷移能力;體驗觀察、對照實驗、模擬實驗和比較等方法的綜合設計與運用;培養圖表表達能力。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創 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通過簡單易行的設計活動,在從材料選擇、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意實驗設計活動,可以實現預期的多項目標。
2創意設計活動的類型與組織形式
生物科學實驗設計創意活動組織形式為筆試(閉卷和開卷的書面表達),這樣操作方便簡便,不受實驗設備、材料等條件的限制。關鍵是注重看是否設計出新意來,設計出效果來。
2.1閉卷比賽部分
通過設計的比賽試卷,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設計。通過批改以后,數量多、質量高者勝出。如在60min內,若能正確設計出20個以上的實驗,還可以獲“實驗設計能手”的稱號。該類型重點考查和培養學生實驗設計和發散思維能力。
2.2開卷比賽部分
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摘要】高中生物課堂中,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是高中階段生物教學中的重要理念之一,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生物學科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要重點考慮如何通過生物教學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進行闡述。
【關鍵詞】高中生物;實踐活動;素質教育
在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物學的重要性正在與日俱增,利用生物實踐課堂培養學生素養是教師的責任與義務。眾所周知,高中生物學科是一門以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學科,在教學中具有較強的直觀性與生動性,同時在高中生物課程中,采用適當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的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念
在生物學科素養中培養學生科學觀念是主要人物之一,這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目標之一。在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生物學科本身的特點,優化自身教學方法,從教材中提煉科學的觀點、方法和思想。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生物實驗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只有學生對生物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在實踐活動中深入的了解生物知識,從而更進一步的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觀念。生物教師在實踐活動中要有計劃地為學生進行科學素養的教育和培養,并利用實踐活動為學生樹立科學的觀念。例如,在“觀察DNA和RNA的分布”的這一實驗中,在教學中我們可先將實驗目的告訴學生,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進一步理解DNA與RNA的染色原理和方法以及DNA和RNA在細胞內的分布。在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我們還要講注意事項告知學生,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能夠高效地得出結論。這種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井然有序的開展實驗操作,加深學生對實驗操作的深入理解。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有成功就會有失敗,實驗失敗不要緊,教師要通過實驗失敗來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科學觀念,讓學生知道所有的生物知識與原理都是經過生物學家無數次或失敗或成功的實驗積累得出來的。實驗最后我們再為學生講解實驗原理,如,真核細胞在DNA中的分布、RNA分布在細胞質中、鹽酸的作用、實驗用染色劑對DNA與RNA的親和力有所不同等。教學中采用這樣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增強學生生物學科素養。
二、為學生培養科學的探究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除了為學生講述一些基礎性知識外,還要對學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學習興趣進行有效的培養。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模式,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學生的探究能力也會隨之提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實驗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例如,在學習“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時,主要是探究我們所用食物中包含的脂肪、糖類等物質,糖類和脂質都是細胞內重要的化合物,廣泛分布在動植物中。所以,為了讓學生們對這些物質形成深刻的記憶,教師可以將課堂搬到了實驗室,并為學生們準備一些牛奶,然后讓學生們用實驗來探究牛奶中是否含有課本中所說的糖、脂肪、蛋白質等三類成分。在實驗中,學生們依據斐林試劑與還原糖生成磚紅色沉淀的原理,來判斷牛奶中是否存在還原糖;依據雙縮脲試劑與蛋白質發生紫色反應,來判斷牛奶中是否存在蛋白質。這樣一來,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通過開展實驗探究課,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探究意識,增強了學生的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