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生態資源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生態資源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生態資源

土地資源生態防護對策

 

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就是土地,而人們在利用土地的過程中經常會導致污染甚至是浪費。我國雖然國土面積廣大,但是沙漠、戈壁、冰川以及永久積雪、石山、裸地等難以利用,這樣就導致了后備土地資源的不足,如果可利用土地資源又遭到嚴重污染,那么我國的土地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將嚴重下降,所以加強土地資源生態問題保護對策勢在必行。   1我國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不斷的土地開發使得生態問題日益嚴重,具體表現為森林砍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以及地理減退等,而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治理速度卻非常慢,使得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   2)經濟飛速發展,導致城鎮化、工業化建設用地過快增長,同時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但是分布在工業、商業和居住用地的比例是不合理的,這樣不僅導致了用地總量的失控,更導致了結構失衡,有限的土地不能得到有效地配置,就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   3)在農村,非農業建設日益增多,宅基地也有超標現象,再加上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不合理,導致耕地數量的急劇減少。即使有土地整理復墾補充開發耕地,但是這遠遠不及占用的數量。   4)隨著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使得工業、交通發展非常迅速,但是由于資金、技術的缺乏,使得大量的污染物排入河流、農田,除此之外,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堆積在地面上,對土壤和水體都間接地產生了污染;農業方面,主要是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土壤的污染,不僅影響農作物的質量和數量,食物污染更會侵入人體。   2土地開發中忽視土地生態價值的原因   2.1經濟因素   環境和資源被人類活動作用之后就會導致土地的利用形式發生變化,比如我國華北北部、東北以及西北等地,放牧過度并且濫墾,使得土地荒漠化嚴重;而在社會經濟結構中,人口密度和經濟密度導致了建設用地增長,耕地數量減少。由此可見,引發土地生態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是經濟,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國對資源的單純消耗,片面地追求經濟增長,使得我國的經濟結構有了很大的改變,高速增長的經濟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土地生態的惡化,長此以往將會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2.2法律因素   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土地的所有權以及使用權都有密切關系,所以在土地開發過程中,一定要將所有權和使用權結合起來考慮,當然也有分離的,但是分離后就容易導致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間存在矛盾。所以,要想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土地并實現其可持續利用,就必須借助一些政策措施和法律,只有將各方的利益都規范清楚,才能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讓土地的開發利用走向法制化的軌道。   2.3價值取向因素   生態危機不僅和技術有關,和社會文化也有關系,所以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創造,關鍵在于人們擁有正確的目標和價值觀。只有人類價值觀從功利主義向自然和諧發展轉變,才能從根本上發揮自然生態價值。   3土地資源生態保護的對策   人類的一切經濟和社會活動都離不開土地,而土地的生態價值,就是環境中無形功能性的服務價值,例如森林具有生產有機物的價值,涵養水源的價值和生物多樣性價值等,這些都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雖然自然生態系統蘊含的生態價值巨大,但是在現實中卻缺乏這一價值實現的保證,甚至導致天然的生態價值淪為企業財產,如果這些生態價值一直被無償使用,就會導致各種自然生態系統面積大量的減少,提供服務的功能也將大幅度減少,所以一定要有效合理地促進土地資源的開發,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研究土地資源生態價值的意義和目的所在。   1)積極推進政策調整,做好土地資源保護和可持續開發利用。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將資源密集型向集約型發展,集中布局,讓技術結構升級;除此之外,要正確地引導城市化進程,讓土地的集約度提高,提高利用水平,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例如可以使用“高度”內涵式和“合理”外延式的發展方式,嚴格控制城市空間的外延發展。   2)對土地使用方式加強管理。保護耕地的數量,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國國策,但是由于偏重對耕地數量的保護,一般來說,開墾新土地都沒有規范的質量標準要求,所以對生態環境保護不會做得很到位。其次,一定要嚴把用地審批關,不能為了“形象工程”違規違法用地,對于重點地區和城市以及項目組織要檢查分析,加強建設用地的批后管理,將用地備案和批后的核查制度落實到位。另外,建立土地利用信用評價機制也非常重要。如果要擬定或者修改基準地價等一些標準和制度時,就需要組織聽證,使國土資源保護依法進行,轉變政府職能并加強管理。   3)加強土地資源質量、生態環境保護。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減少水土流失,涵養水源,維持和穩定糧食數量以及主要經濟作物的生產能力;改造中低產田,使得土地的生產力提高,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要。除此之外,還要發展生態農業,科學使用化肥農藥,對農業生產中的各個環節加強保護,將土壤的污染降到最低。

閱讀全文

森林生態資源保護策略

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是保護森林資源的基礎

生態效益決定著這項工程存在和實施的意義,而經濟效益決定著這項工程實施的動力,只有取得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才會產生社會效益。這些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涵蓋了林業建設發展的全方位,是實現森林保護的基礎。只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才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意義,才能讓社會加大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使森林資源得到保護。森林保護必須以林業工程建設為標志,必須從林業建設與管理上看到國家對森林資源保護的重視與決心,并上下齊心做好森林保護工作。

高效林業產業建設是保護森林資源的屏障

森林資源最重要的是保護,只有合理地保護這些資源才能讓其資源發揮其生態價值。但為什么仍有很多人總是破壞森林資源,無疑是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發展高效的林業產業,是將林業從林木的種植、管護、砍伐形成一體的產業結構,讓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做到制度化與規范化。只有林業產業發展成型、有序,讓林農從產業中按部就班地得到了經濟利益,才不會對森林資源起破壞的念頭。林農如果忙于林業產業的正常生產建設,也就無暇顧及對森林資源的破壞。當林業產業為林農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益時,林農也就不會想到通過破壞森林資源來增加收入。高效林業產業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將興林與富民的關系處理適宜的一種途徑。林業產業建設是面向市場、規范有序、集約經營且富有活力的。其林業類型涵蓋種植業、木材業、物流業、旅游業等多種,而其經濟效益雖然是由“林業”來帶動,但最終并不是都是以砍伐林木來實現的。健康的、科學的、合理的、先進的、高效的林業產業結構是富有活力的、具有發展潛力的一項產業,雖然從最初的形成到最終的成熟需要較長的時間,但其所帶來的經濟收益、生態收益與社會收益是不容小覷的。然而,就保護森林資源這方面來說,加快高效林業產業結構建設,是為保護森林資源增添了一道屏障,轉移了一些人的注意力,讓人們看到了更為廣闊的林業產業發展思路。

分類施策是保護森林資源的有效方法

森林資源有不同的類型,其中有的是商品林,有的是公益林,其在森林體系的地位與作用也是不同的。商品林主要是作為商品進行銷售,其種植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對林木的砍伐獲得經濟收益,這些森林進行砍伐申請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放寬砍伐政策。而公益林地,無論是公有制,還是林農私有,都具有保護生態環境的公益特性,其生長與種植都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的公益性為第一目標的。這些林地雖然在多年后,一些林木成材后,達到了砍伐的要求,或者有些林地在干旱或病蟲害的侵襲下,發生死亡,可以實施砍伐,但對于這種情況,相關工作人員應到現場去進行實地考查,掌握情況,最終做出是否可以進行砍伐的批示。對不同森林資源實行分類施策,是因地制宜發展林業的一種表現,是辯證主義方法論在實際工作中的一種應用。只有針對不同的林業性質,做出不同的決策,才能讓整個森林的保護更有人性化,其具有促進林業發展的現實意義。

保護制度的建立是保護森林資源的可靠依據

閱讀全文

湖洲資源生態開發形式淺析

作者:賀建林 李永平 周文奇 單位:湘潭師范學院地理系 北京師范大學資源科學研究所

O前言

洞庭湖區的湖洲,其上由于“成本外攤”,經濟效益十分顯著。人們主觀上希望全面開發利用湖洲資源,但這勢必導致洞庭湖區生態問題嚴重11悶。因此,如何根治洞庭湖的水患、血吸蟲病和如何開發利用湖區豐富的湖洲資源13一s],是湖南省政府和人民關注的難題。基于此,研究湖洲資源的生態開發模式可為更好地開發利用湖洲資源提供理論依據。

1洞庭湖區的湖洲資源

1994年底,湖區有湖洲面積2.26xl05hm2,且以每年平均4.5xl03hm2的速度擴展。湖區湖洲土壤有機質含量為2.0%~3.16%;全氮含量為0.巧叭產0.25%;速效氮含量0.13叭g,速效磷0.lg/kg、速效鉀0.05叭g、o.lg/kg,PH值為7一8。另據統計,生活在洞庭湖區湖洲上的植物有280多種,其中有181種為可利用牧草;魚類114種,龜、鱉、蟹、蛇、野雞、野鴨、野兔等動物數十種。

2洞庭湖區湖洲資源生態開發的模式

目前,洞庭湖區湖洲資源的生態開發尚處于探索的初級階段。60年代以來,湖洲資源的開發利用作過許多嘗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意識到必須走生態開發的道路。其生態開發的根本是解決防洪需要保護湖區生態平衡和滅螺。據此和在沉江市三大國營蘆葦場生態開發的調查,可將湖區湖洲資源的生態開發歸結為以下4個模式。

閱讀全文

武陵源生態旅游資源審視

 

1 評價方法與指標體系構建   1.1 評價目的與評價方法   生態旅游是一種新興的旅游形式和旅游思想,已成為當今世界旅游業發展的潮流。生態旅游資源是生態旅游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旅游資源的豐富程度和開發價值的大小。因此,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科學評價是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生態旅游開發的首要問題,評價的目的就在于確定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生態旅游資源的質量,評估現有生態旅游資源在旅游地開發建設中所處的地位,明確旅游地的性質,為生態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提供理論基礎,最終實現地方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旅游資源評價關系到旅游資源開發程序、規模和方向,是進行旅游區劃和規劃的前提[1],而評價方法的選擇直接關系到評價的客觀性與準確性。定性評價可以直觀地反映生態旅游資源的現狀,但具有主觀性;定量評價較為科學合理,但評價過程較為復雜。為了更好地評價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生態旅游資源狀況,本文通過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對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綜合評價。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AHP)是一種將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其基本思路是根據問題的性質和要達到的總目標,將復雜系統分解為不同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和隸屬關系將因素按不同層次聚集組合,形成一個由目標層、準則層、項目層(或方案層)等構成的多層次分析結構模型,并最終將系統分析歸結為最底層相對于最高層相對重要程度的權值或相對優劣次序的問題[2]。而層次分析法的關鍵還是在于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2 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標準   評價指標,即對生態旅游資源評價的維度。評價指標的構建是生態旅游資源評價的基礎性工作,也是評價結果科學合理的關鍵。根據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生態旅游資源分布情況,評價指標體系包括資源價值、景點模式和旅游條件等3項評價綜合層。其中,資源價值分為觀賞特性、科學價值、文化價值等3項評價項目層;景點模式分為景點組合、環境容量等2項評價項目層;旅游條件分為交通通信、飲食、旅游商品、導游服務、人員素質等5項評價項目層。一些評價項目層又分出一些評價因子層,見圖1。這樣,武陵源生態旅游資源評價體系就由3個評價綜合層、10個項目層和11個因子層所組成。與評價指標相關的就是評價標準。評價指標強調的是從•562•哪些方面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評價,而評價標準注重的是在各項指標上生態旅游資源應該達到的水平。根據上述評價指標體系,生態旅游資源的評價標準見表1。   2 武陵源生態旅游資源的評價分析   2.1 評價原理   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后需構造判斷矩陣,即在各層元素中進行兩兩比較,以獲得指標重要性評價的矩陣。一般而言,CR值越小,判斷矩陣的一致性越好,評價結果也越客觀公正;如果CR≤0.1,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此時的評價結果也是可以接受的。2.2 評價結果通過專家意見法,各層級指標兩兩比較獲得的判斷矩陣如下(指標重要性賦值參考見表3): 根據上述判斷矩陣以及評價原理,可計算得到各個層次評價指標的相對權重,計算結果為:10:0.199→0.037根據上述結果計算最大特征值,并根據式(4)進行一致性檢驗,所有CR均小于0.1,因此評價指標及權重分配具有合理性。于是,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生態旅游資源的評價模型可表述為根據評價模型以及生態旅游資源各項指標的評分可以計算得到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生態旅游資源的綜合評價得分為A=90.853,屬于一級,即世界級。即武陵源擁有良好的資源基礎,且生態旅游資源的級別很高,適合進一步開發生態旅游。   3 結語   生態旅游作為新型、低碳、綠色、可持續的旅游模式,對武陵源乃至張家界的旅游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擁有世界級的生態旅游資源,具備實施生態旅游發展戰略的良好條件。“世界級”要求武陵源生態旅游的建設具有高層次、高質量的定位,否則就會與生態旅游資源的等級不配套、不協調,從而引起重大的社會、經濟損失。目前武陵源存在旅游產品結構單一,同質化嚴重,生態旅游形態發展嚴重不足等問題[4-6],造成了旅游資源的極大浪費,這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形態。因此,武陵源必須即時轉變發展思路、提升定位,制訂與世界級生態旅游資源相適應的生態旅游發展規劃,真正打造世界級的旅游精品。從生態旅游資源的評價值可以看出,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地目前處在世界級的中等位置,并沒有特別大的優勢。若武陵源生態旅游資源及環境、旅游條件等持續惡化,則會降低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價值,從而脫離“世界級”行列。因此,在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一定要加強資源的保護和良好旅游環境的塑造,從而為武陵源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保障。

閱讀全文

鄂西生態圈農村水資源進展途徑

 

隨著自然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低碳環保也不再流于一種形式。旅游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發展到今天,已經逐步趨于一種文化、一種經濟。水資源作為自然母體資源,它的科學發展與以人為中心的區域經濟發展是一種互相促進的關系。與此同時,水資源危機卻日益凸顯,水資源科學發展也將是決定鄂西生態圈成敗的關鍵。   1農村水資源在鄂西生態圈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鄂西生態圈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和東西二、三級階梯銜接帶、我國中東部地區南北生態屏障與東西向長江生態走廊的接合部,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   1.1水資源的戰略作用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不可缺少的物質資源之一。它是農業乃至整個經濟建設的生命線。在鄂西地區,農業用水在用水總量中比例最大,它廣泛應用于農田灌溉、林牧漁業用水、人畜生活用水以及農村工副業用水等。青山綠水更是鄂西生態圈的最大亮點,可以說,沒有水就談不上發展,就談不上鄂西生態圈建設。在鄂西生態圈建設的進程中,必須高度重視農村水資源的科學發展。   1.2農村水資源促進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   水是自然環境最為普遍、最為活躍的物質,水是地表形態的塑造者,許許多多優美的自然風景都是在水的參與下形成的。同時水域還能調節氣候,美化環境,水經過開發具備觀賞價值和娛樂價值,即具有了旅游資源的意義。良好的水資源是生態環境的重要保證,生態環境建設促進旅游業發展。一方面,生態環境建設的新成就,為旅游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內容,增添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造就了新的旅游時尚,催生了新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費方式。因此,保護水資源和環境,有利于鄂西生態圈旅游業的發展[1]。   1.3人水和諧戰略是建設鄂西生態圈的關鍵   鄂西生態圈文化厚重、旅游資源獨特,是湖北省乃至全國的優秀旅游勝地,既具有悠久的荊楚文化,又擁有大量的名勝古跡和秀美的自然景觀。圈域內擁有長江三峽、武當山、神農架3處世界級生態文化旅游景區和三峽水利樞紐、葛洲壩水利樞紐、丹江口水庫等現代工程建設奇觀。遵循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科學發展的原則,以水為主線,把荊楚文化、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有效融為一體,培育彰顯鄂西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將有助于把鄂西生態圈打造成為全國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文化中心和戰略支點,是建設鄂西生態圈的關鍵所在[2]。   2鄂西生態圈農村水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   2.1農村飲用水安全面臨的問題   鄂西生態圈地理結構和居住點分散是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實施的一大難點。農村飲用水困難地區多屬山區、半山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和邊遠貧困地區,交通不便,村寨分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人畜飲用水多采用地面及地下水和降水。這些因素使得農村飲用水工程建設的管網延伸遭遇困難,不僅施工難度大而且耗時耗力,同時,一些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對地表水產生破壞和影響。對于居住較分散和居住地點地勢較高的農戶,仍是以蓄水池或各類水窖的形式儲備飲用水,氣候條件的變化使得農村飲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各地區的降雨量差異很大,因而水的供給量得不到保證。雨季時有足夠的水源,但是一旦到了干旱季節,又將面臨缺水的問題。由于人類的生產活動,造成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加劇,水源涵養條件惡化。地表植被的涵蓄水能力減弱,使泉水出露時間縮短甚至枯竭,本來缺水的地區愈發貧水。   2.2鄂西生態圈水資源管理機制有待完善   就立法而言,鄂西生態圈地方性法規包括執行上位法和地方法規,但是法律本身具有滯后性的特點,在水資源發展問題上更是具有其鮮明的特殊性,很難應變社會條件的變化。受部門或地方利益影響,一些地區還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現象。由于法規不健全,鄂西生態圈水資源管理體制沒有完全理順,水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協調機制還不完善。雖然不同部門管理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歸根到底都是對水資源的管理,在管理工作中交叉重疊,不但增加了工作量,不利于減員增效,也容易在實際工作中出現推諉現象,更主要的是多部門管理,影響了水資源管理效能的發揮。而現有的農村水資源管理主要通過水利行政管理部門單方面的管理行為來實現,監督乏力、水資源信息不對稱、公眾參與度不高等問題長期存在,這也是水事糾紛不斷、水利行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2.3缺乏有效的節水激勵機制   當前鄂西生態圈節水發展趨于多元化,既包含管理方面的節水,又涵蓋工程節水和依靠科技節水等。一方面很多地方農村水資源極其缺乏,農業用水嚴重不足;另一方面現行的水資源節水激勵機制是一種非高效利用水資源的機制,農田灌溉大多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主要灌區的渠系利用系數只有0.4~0.6,約有50%的水被浪費[3]。農村水資源利用率低,勢必會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浪費。灌溉水量的損失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渠道(管道)的滲漏和蒸發損失;二是渠系水—土壤水—作物經濟產量間轉換過程中的損失和浪費。因此一方面存在水資源嚴重短缺,另一方面也存在著水資源嚴重浪費現象[4]。   2.4地下水開采過度與水環境污染并存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問題逐漸凸顯出來,而且已經成為阻礙農村經濟科學發展的最大障礙。鄂西地區農村環境污染主要污染源是生活垃圾。農村每年產生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人糞尿等污染物絕大多數沒有處理[5]。在鄂西地區廣大農村,由于地表水資源水質惡化和水量短缺,已無法滿足農村生產、生活的需求,迫使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地下水。近幾十年來鄂西地區地下水開采量逐年增長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從而導致地下水的開采過度。目前,很多地方由于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質惡化、水量枯竭、耕地退化等諸多環境問題。#p#分頁標題#e#   2.5人們生態環保意識不強   由于農村缺乏必要的環保設施以及農民環保意識淡薄,農村生活污水的隨意排放造成了一定范圍內的水污染。同時將大量未經處理或處理不達標的農藥化肥等污染的有機廢水、人畜生活污水以及一些不符合規范要求的鄉鎮企業的廢水等排入附近的江、河、湖等水域,導致地表水體富營養化、地下水水質惡化,已嚴重危及鄂西生態圈的建設。鄂西生態旅游發展比較晚,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和力度還有待提高。在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由于引導不夠、盲目開發,少數地區仍然存在損害水資源和環境的現象,少數生態旅游景區環境惡化的現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鄂西生態圈的發展。   3鄂西生態圈農村水資源科學發展的對策   3.1加強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的建設   虛擬水戰略是解決鄂西生態圈農村水資源分布不均問題的有效辦法。虛擬水理論為水資源安全、水資源配置以及傳統的開源、節流之外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即通過實物貿易的形式,購進該區所需要的水資源密集型產品,完成跨空間的水資源調配。首先,增加水消費指標。評價一個地區的水資源消費時,通常以生活、農業、工業用水之和作為主要表征指標,忽視了農業生產中對土壤水的利用及區域間虛擬水貿易的影響。相比之下,水足跡更能真實地反映一個地區對水資源的真實需求和占用情況。其次,加強水資源的統籌調配,做到真正解決鄂西生態圈水資源分布不均和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優化配置水資源,在兼顧生態環境和科學發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降水,并合理開發地表水、地下水等多種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合理調控開發,防止和減少水土流失[6]。   3.2依法治水,建立權責明確的水資源管理機制   隨著社會的發展,水法的滯后性也逐漸凸顯出來,如地下水的保護,公眾參與農村水資源管理的資格獲取,節水農業建設等內容的缺失等,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因此,必須健全農村水資源管理的法律制度,加大水資源管理執法監督力度,提高水行政管理者的綜合素質以保證依法治水,最終實現農村水資源的科學發展戰略[7]。通過法律途徑加強農村水資源管理是依法治水的基礎,同時為農村水資源管理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提供堅強的制度保障,也是水資源調配、節約、保護等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和方向。將現有水資源管理部門統籌起來,建立統一的農村水資源管理機構,把農村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有效結合起來[8],對水資源實行統一管理,即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發放取水許可證、統一征收水資源費;完善取水許可監督管理制度,強化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和取水許可申請報告的審批制度;通過用水者協會、節水志愿者組織等,提高人們對水資源的重視程度和對水資源管理的參與意識;新聞媒體可以充分發揮宣傳優勢,積極宣傳生態旅游,加強輿論監督。   3.3優化制度,建立有效的節水激勵機制   政策是一個地區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完善的政策激勵措施有利于調動鄂西生態圈干部群眾和市場主體的積極性。面對水資源短缺的嚴峻形勢,節水將是緩解我國農村水資源壓力的惟一出路,節水可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降低供水成本、減少污水排放等[9]。為建設節水型社會,建立有效的節水激勵機制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通過評比獎勵模范節水用戶來提高大多數農民的節水意識;鼓勵用戶參與水資源管理,不斷加大灌區節水改造步伐,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在激勵的同時,增加一些必要的懲罰措施,從而有效防止用戶對水的浪費,讓他們更好地參與到節水、愛水、保水活動中來。適時引導水結構的調整,從而達到全方位節水的目的,保證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合理、科學利用。   3.4采用污水處理工藝,尋找新的可用水資源   污水是必然存在的,通過環境生態工程使污水資源化而獲得再生水源,用于擴大供水,一定程度上能解決局部地區水資源緊缺的問題。污水處理的目標就是將污水再回收利用,防止亂排亂放。污水處理有許多成熟的技術,有以土地處理為主的治理技術,如慢速滲濾土地處理系統、快速滲濾土地處理系統、生活污水的沙濾處理系統、濕地系統等;還有蚯蚓生態濾池處理系統、集中型污水處理厭氧-好氧工藝[10]。根據鄂西生態圈的現狀,各級地方政府可因地制宜采取高效的污水處理方式。既能解決污水交叉污染問題,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水資源緊缺的問題。同時,為解決地下水開采過度問題,尋找新的可用水資源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開發和利用天空水資源,天空水總量雖少,但循環很快,也就是說,天空水總量遠遠超過地表水的總量,其可利用量之大也是地表水無法超越的。因此充分開發和利用天空水資源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水資源緊缺的問題。   3.5加強水權理論研究,重視節水愛水保水教育   一個完善的流域水權制度的建立,將為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提供新的思路,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的需求[11]。因此,應對水資源日益緊缺的嚴重形勢,必須加大水權有關理論問題的研究,對水權概念統一認識,明晰水權概念,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針對農村飲用水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和部分群眾用水浪費的不良行為,應結合“節水日”和“節水周”,在農村廣泛開展計劃用水、管理用水和節約用水教育,加強節水和用水管理,提高全民節水意識,提高生活用水效率,節約水資源;轉變公民用水觀念,提高思想認識,自覺樹立“節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的觀念,把節水轉化成群眾的自覺行動[12]。廣泛宣傳水資源管理法律、法規,培養企業和群眾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全民水環境保護意識。   4小結   鄂西生態圈農村水資源的科學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促關系必須建立在完善的法律制度、管理制度以及社會文化制度的基礎之上。同樣,只有將水資源科學發展、公民權益保護、區域發展與國家社會發展統一協調起來,才能最終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環境下彰顯其意義。#p#分頁標題#e#

閱讀全文

土地資源生態問題保護戰略

作者:石勇 單位:安徽省宿松縣長鋪國土資源管理所

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就是土地,而人們在利用土地的過程中經常會導致污染甚至是浪費。我國雖然國土面積廣大,但是沙漠、戈壁、冰川以及永久積雪、石山、裸地等難以利用,這樣就導致了后備土地資源的不足,如果可利用土地資源又遭到嚴重污染,那么我國的土地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將嚴重下降,所以加強土地資源生態問題保護對策勢在必行。

1我國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不斷的土地開發使得生態問題日益嚴重,具體表現為森林砍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以及地理減退等,而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治理速度卻非常慢,使得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

(2)經濟飛速發展,導致城鎮化、工業化建設用地過快增長,同時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但是分布在工業、商業和居住用地的比例是不合理的,這樣不僅導致了用地總量的失控,更導致了結構失衡,有限的土地不能得到有效地配置,就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

(3)在農村,非農業建設日益增多,宅基地也有超標現象,再加上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不合理,導致耕地數量的急劇減少。即使有土地整理復墾補充開發耕地,但是這遠遠不及占用的數量。

(4)隨著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使得工業、交通發展非常迅速,但是由于資金、技術的缺乏,使得大量的污染物排入河流、農田,除此之外,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堆積在地面上,對土壤和水體都間接地產生了污染;農業方面,主要是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土壤的污染,不僅影響農作物的質量和數量,食物污染更會侵入人體。

閱讀全文

生態水利綠色農業水資源配置的思考

摘要:隨著綠色農業的迅速發展,水資源配置早已發展成當代綠色農業的重要組成內容。在發展農業過程中,積極融入生態理念及綠色理念,具有重要價值,可以有效節約資源,提升生產效率。以水利工程與綠色農業為核心切入點,積極探索綠色農業積極應用生態水利工程的意義,并針對生態水利工程服務綠色農業水資源配置展開了思考。

關鍵詞:生態水利工程;綠色農業;水資源配置

0引言

所謂的綠色農業,就是指對當代化學生產技術及生產裝備進行合理應用,以此增加農產品安全性,助力農業經濟效益的穩步提高。在發展綠色農業之際,應牢牢遵循相關原則。現階段,綠色農業水資源的配置問題早已成為相關農業技術工作人員的研究焦點,應對其展開深入分析,以便為日后合理配置綠色農業水資源做好鋪墊。

1生態水利工程服務于綠色農業的可行性

一般來說,生態水利工程具有清晰的生態服務目標,生態服務功能也相對顯著。相比傳統農業而言,綠色農業是新興產業模式,對生態與資源的關注度更高一些。在這種狀況下,生態水利工程勢必會為綠色農業提供充分服務。通過配置水資源,促使綠色農業與生態水利工程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此外,高度關注生態與資源安全,也促使生態水利工程服務綠色農業的可行性有所增加。發展綠色農業,首要前提就是要合理配置水資源。然而,在配置水資源時,應嚴格遵循節約、高效等原則。由此,可以發現生態水利工程服務于綠色農業水資源配置有一定價值,可行性不容小覷。

2生態水利工程服務于綠色農業的意義

閱讀全文

林地資源對草原生態環境的作用

 

1自然概況   東烏珠穆沁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東北部、大興安嶺西南麓。地理坐標為北緯44°40′~46°46′,東經115°10′~120°07′。全旗土地總面積4254033hm2。地勢呈東北高西南低,海拔高度由1500m逐漸下降到830m。境內地勢開闊坦蕩、起伏平緩、切割輕微。地貌類型以波狀高平原為主,東部邊緣為大興安嶺中、低山山地,北部為低山丘陵區,南部為烏拉蓋盆地。土壤由東北至西南依次為灰色森林土、黑鈣土、栗鈣土,栗鈣土中嵌有大范圍帶狀沙質土,其中部分地段已沙化為流動、半流動沙丘。栗鈣土主要分布在滿都寶力格鎮,風沙土主要分布在薩麥蘇木、額吉淖爾鎮、嘎達布奇鎮、道特淖爾鎮和呼熱圖淖爾蘇木,灰色森林土、黑鈣土主要分布在寶格達山林場境內。東烏珠穆沁旗是草甸草原向干旱草原過渡地帶,植物種類多,貝加爾針茅、羊草、線葉菊、隱子草、冷蒿等草本植物較為普遍,灌木樹種有紅砂、小葉錦雞兒、山杏、楊柴、沙柳等,喬木樹種有白樺、山楊、興安落葉松、榆樹、楊樹等。氣候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由于地域東西跨度較大,氣候特點不盡相同,東部的中低山區屬于森林氣候特征,年降水量較多,年日照時數少,無霜期短、蒸發量小。西部地區則相反。由于地處大興安嶺西麓的中低山丘陵向蒙古高原過渡地帶,東北部山區的降水量高達600mm,是本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補給區,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逐步減至210mm。   2林地資源   全旗林地保有量459763.5hm2,占全旗土地總面積的10.81%。森林覆蓋率3.12%,其中有林地覆蓋率0.52%,灌木林地覆蓋率2.60%。林地資源是林業發展和草原生態建設的重要基礎,在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和草原生態保護和發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東烏珠穆沁旗無立木林地面積17930.3hm2,占全旗林地面積的3.90%;宜林地面積288083.4hm2,占62.66%,林業發展儲備資源比較豐富,具有較為廣闊的林業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森林保有量132828.3hm2;有林地面積22353.6hm2,占全旗林地面積的486%;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面積110474.7hm2,占24.03%;疏林地面積240.6hm2,占0.05%;未成林地面積6968.5hm2,占1.52%;苗圃地面積73.7hm2,占0.02%;輔助林業生產用地面積13638.7hm2,占2.97%;林地生產率73.13m3/hm2。   3森林資源質量   3.1自然度   按照現實森林類型與地帶性原始頂極森林類型的差異程度或次生森林類型位于演替中階段。天然林按自然度等級劃分,Ⅱ級自然度面積126826.3hm2,占天然林面積的100.00%;Ⅲ級自然度面積僅0.7hm2。說明現實森林類型大部分與地帶性原始頂極森林類型尚有一定的差異,次生森林類型位于演替的中期階段,可以向Ⅰ級自然度的原始頂極群落森林類型發展。   3.2群落結構   全旗喬木林群落結構劃分為兩類,其中,完整結構面積14585.3hm2,占喬木林面積的65.25%;較完整結構面積7767.1hm2,占34.75%,具有較理想的森林群落結構特點。   3.3林木健康狀況   森林資源質量按健康狀況分析主要處于中健康狀況,面積99240.3hm2,占74.58%;處于健康狀況的面積33712.7hm2,占25.33%;處于不健康狀況的面積114.7hm2,占0.09%。說明林木健康狀況大部分是處于亞健康狀態,有待于通過森林防護措施提高林木健康水平。   3.4森林災害調查   林木所發生的森林災害類型主要有蟲害和旱災,其中:蟲害面積70.7hm2,占森林災害面積的10.76%;旱災面積586.1hm2,占89.24%。   4林地資源對草原牧區生態環境的影響   根據東烏珠穆沁旗區域自然地理條件、生態區位等級、林業生產條件、資源分布情況、林地生產力狀況等,按照主導功能和利用方向,將林地劃分為地域上連片、主導功能相對一致的生態功能分區。東烏珠穆沁旗主要包括大興安嶺南部山地水源涵養林區和錫林郭勒高平原牧防林區兩個生態功能分區,針對各功能分區的特點分別采用不同的林地保護利用措施和林地保護利用發展方向。   4.1大興安嶺南部山地水源涵養林區   大興安嶺南部山地水源涵養林區在地域上包括東烏旗寶格達山林場、烏拉蓋管理區、呼熱圖蘇木。本區地處大興安嶺南端,其森林草原植被構成的森林草原生態系統,在我國北方具有最好的代表性,該地區是以中山為主,平均海拔1000~1500m,總面積2262037hm2,沙化土地面積60615hm2,其中:流動沙地面積2605hm2,半固定沙地面積6122hm2,固定沙地面積51888hm2。本區域是錫林郭勒草原的主體,也是錫盟天然次生林的主要分布區。多年來,依托國家“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舍飼禁牧工程,林業生態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在本區域全面推進“兩項基本制度”,即草畜平衡制度和休牧、禁牧、輪牧制度,森林草原生態總體上得到改善,森林生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狀況,林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生產經營方式向集約化、科學化轉變,森林資源實現面積、蓄積“雙增長”,濕地保護、水源涵養和生態保護功能得到加強,有效涵養了烏拉蓋水系,為大范圍草原生態保護奠定了堅實基礎。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以來,累計完成生態建設面積14680hm2,其中:人工造林面積2330hm2,封山育林面積5815hm2,退耕還林面積6535hm2,森林覆蓋率達到3.09%。營造林面積超過了前50a總和,林業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實現區域生態狀況明顯改善。#p#分頁標題#e#   通過實施以保護現有森林植被為主,大力發展水源涵養林體系建設,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撫育更新、低產林改造和建設保護區等措施,有利的促進了區域生態環境的整體改善。   本區域是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森林草原過度帶之一,是大興安嶺南麓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興安嶺南的山地森林和森林草原是烏拉蓋河及東、西烏旗草原諸多河流的發源地,區域生態系統呈現出森林、草原、濕地等類型,其結構和組成均較復雜、多樣,由于地處交錯帶其物種過度帶的邊緣,效益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   區域存在問題: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本區域地處大興安嶺南部山地,是錫盟營林造林自然條件較好地區,分布有大量宜林地,但人工林發展相對滯后,現有的森林資源遠遠滿足不了區域生態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林地生產力不高,區域森林資源以天然次生林為主,林種、樹種單一,地處內陸,降雨量少,風沙危害大,無霜期短,造成林木生長量小,又處于交通不便地區,勞力缺乏,更新復壯不及時,林分質量有待提高。林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由于地處森林與草原過度地帶,周邊牧戶聚集,牲畜繁多,禁牧問題已成為森林資源管理的突出問題。同時,由于林分單一,林下灌叢密布,防火、防病蟲害問題也十分突出,“一禁兩防”(禁牧、防火、防病蟲害)是本區域資源管理的重中之重。   區域優勢和發展潛力分析:地處錫林郭勒草原與大興安嶺南麓交匯地帶,東接大興安嶺,南臨燕山北麓,西連陰山山脈,地形地勢以高平原和淺山丘陵為主,低山陰坡普遍發育天然次生林,具備林業發展得天獨厚的條件,宜林地資源豐富,地域優勢明顯。牧民群眾對生態保護意識不斷加強,社會各界對林業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發展參與程度越來越多,區域林業發展的主體明確,多元化結構初步形成,是加快林業發展的巨大潛力。林種大部分為防護林,劃入生態公益林范圍;只有少量的商品林滿足本區一部分木材需求。非木材資源在本區發展潛力很大,主要是林下的山野菜、藥材、食用菌和林副產品等。到2010年年均產量達0.75萬t,預計到2020年平均產量可達2萬t,2050年平均產量可增加到5.25萬t。   4.2錫林郭勒高平原牧防林區   錫林郭勒高平原牧防林區包括東烏旗額吉淖爾蘇木、嘎達布其鎮、烏里雅斯太鎮、薩麥蘇木、道特淖爾鎮、滿都胡寶拉格鎮。本區是烏拉蓋盆地和額吉淖爾盆地所組成的廣闊地帶,東部靠近大興安嶺西麓,地勢由東向西,自北向南傾斜,區內崗丘平緩相間排布,本區總面積4351765hm2,林地面積20171hm2,森林覆蓋率0.14%。沙化土地面積65174hm2,流動沙地面積1072hm2,半固定沙地面積5977hm2,固定沙地面積54796hm2,露沙地面積3329hm2。本區是自治區重要的草原畜牧業基地,中外聞名的烏珠穆沁旗大草原的主體,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牧業經濟是本區的主體。   本區域地處錫林郭勒盟東北部,屬于中緯度的西風帶,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多年來,由于干旱、大風、過牧等因素的影響,區域生態環境十分惡劣,退化草場逐年擴大。特別是近幾年來,連續遭受干旱、沙塵暴等自然災害,本區沙化、荒漠化程度有所加劇。據統計,當地大范圍的沙塵暴天氣由20世紀50年代的每年6d增加到20多d,生態的惡化不僅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而且威脅著華北地區的生態安全。由于氣候連續干旱和超載過牧,草場嚴重退化沙化,草原生態系統失衡。借助國家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有利時機,采取綜合配套治理措施,生態狀況明顯好轉,但由于該區域地廣人稀,地類復雜,治理速度遠遠不適于生態建設的需要,林業生產力不發達,需要加大投入,加快治理步伐。   本區域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錫林郭勒大草原是溫帶草原最有代表性的類型,該區域包括草原、林地、沙地、濕地、湖泊等不同生態系統,復雜多樣。其中草原生態系統是主體,約占總面積的90%以上,草原生態系統中有典型草原生態系統和草甸草原生態系統。本區地域遼闊,有良好的隱域性地類,適宜發展林業,林業主要發揮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促進和保障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區域生境多樣,為林業資源發展和基地建設提供了很大空間,所以本區發展林業的方向是以保護性林業為主,即在保護現有森林資源的同時,因地制宜,結合基本草牧場建設大力發展護牧林。   5林地經營保護和治理措施   ①嚴格保護森林。設定全旗森林保有量目標,切實加強對有林地和生態脆弱地區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地的保護,充分發揮森林資源對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作用。②實行森林面積占補平衡。強化對征占用林地的控制和引導,征占用林地收繳的森林植被恢復費,必須優先用于統一安排植樹造林,恢復的森林植被不得少于因征占用林地而減少的森林面積,并且不降低林地生產力。③積極拓展綠色生態空間。對于生態重要區域的陡坡牧地和生態脆弱區域的沙化草原,按照國家部署逐步實行退牧還林還草。④對于荒漠化嚴重地區,針對退化土地特點,符合森林植被恢復條件的,應積極封育恢復、造林綠化、修復生態,多種途徑增加林地資源;本著先易后難、由近及遠的原則,采取綜合治理措施,加快沙化土地的治理和荒漠化防治,以封為主,灌草喬、帶網片相結合,提高生態防護功能,擴大林地資源面積。⑤對于廢棄工礦、廢棄的牧戶居住地,應加強整治,特別是坡度25°以上的,應按照宜林則林的原則,優先用于植樹造林。⑥營造林要作為本區恢復和發展森林資源的主要途徑,根據土壤、水分、地形等條件,選擇適宜林木生長的地段發展飼草料基地防護林建設,對荒漠化、沙化土地要大力營建防風固沙林體系,加快治理步伐。依據草原地類狀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開展封山(沙)育林、育草、保護好現有天然灌木林地,適時進行人工促進更新和天然更新相結合,盡快恢復封育區植被,擴大林草植被。   6結語   森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是決定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關鍵指標,也是生態狀況優劣的重要評判指標。森林不僅有巨大的木質、非木質林產品再生產能力,而且具有穩定強大的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環境、防災減災、豐富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合理的保護和利用林地資源,對改善和保護草原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p#分頁標題#e#

閱讀全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日韩 |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一区 二区三区免费毛片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国产码欧美日韩高清综合一区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高清专区 | 在线欧美a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av | 无遮挡色视频 | 国产第一页在线视频 | 国产第3页 | 一级片a|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第一页不卡 |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爱色电影 |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线免费 | 99视频九九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欧美激情hd|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牛牛 | 一道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男同 | 国产精品最新 | 亚洲国产成人精彩精品 | 亚洲qvod图片区电影 |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 午夜免费啪啪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韩a无v码在线播放免费 |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 | 91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在线 | 亚洲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免费黄色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