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聲樂演唱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學生跨界演唱聲樂教學論文
一、培養學生跨界演唱能力的必要性
首先,跨界演唱是聲樂藝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傳統的聲樂藝術中,客觀存在著演唱技法、演唱風格等方面的差異,也正是這種差異,才形成了“界”的概念。而隨著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很多聲樂作品開始嘗試多種音樂風格的融合,而演唱者也心領神會地進行唱法上的融合。由此,聲樂演唱的跨界應運而生。自其出現之后,受到了業內外的普遍好評,可謂是聲樂藝術發展史上的一次變革,體現出當代觀眾對聲樂藝術審美的新需要。另一方面,聲樂是高校音樂專業和公共音樂教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受到歷史等原因的影響,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等之間的界限是涇渭分明的,由此帶來的一個直接誤區就是學生演唱能力的單一,即只會用一種方法演唱一種類型的歌曲。而時代和社會需要的則是全能型的聲樂人才,能夠在各種風格的演唱中游刃有余。所以說,一方面是聲樂藝術本身發展的體現,另一方面則是時代和社會的現實需要,要求聲樂教學從傳統中走出來,通過對學生多元化演唱能力的培養,使他們能夠真正學有所長、學以致用。
二、跨界演唱能力的培養途徑
(一)教學理念方面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要想幫助學生更好地學會跨界演唱,首要做的就是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首先,前文中提道,中國聲樂界不同形式和風格之間的界限區分是較為嚴格的,很多教師和學生受此影響,將自己嚴格限制在某一種方法和風格中。比如學習美聲唱法的學生很少會主動演唱通俗歌曲,認為這是一種不正統的演唱,這無疑是一種片面的認識。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土洋之爭”后,中國聲樂界明確了“土洋并存,融合發展”的方針,也正是在這一方針的指引下,才迎來了改革開放后聲樂演唱繁榮的景象,充分說明了不同唱法、風格相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當今出現的跨界現象,更是一個有力的說明。所以,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跨界演唱能力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積極意義。其次,在具體的培養過程中,應當樹立起一種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的教學觀。因為培養學生的跨界演唱能力本身就是一種個性化培養,而每一個學生的先天條件、基礎水平、性格脾氣等是不盡相同的,需要教師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全面的觀察和了解,制定出最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比如有的學生本身就喜歡演唱流行歌曲,而教師如果對此沒有覺察,那么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應該以一種雙向交流的方式,了解學生最真實的學習意愿和學習情況,然后予以有針對性的引導。也只有在正確、科學的教學觀的引導下,整個教學才能沿著一個良性的方向發展。
(二)教學過程方面
從培養學生跨界歌唱能力的實際需要來看,整個學習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基礎階段,即基礎歌唱能力的培養。在本階段中,學生應該掌握正確的呼吸、發聲、咬字吐字等歌唱方法,并能夠從容地演唱一些10度以內的歌曲。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基礎訓練一定要強調“扎實”二字,不論是何種風格的演唱,都需要以絕對扎實的演唱基本功為基礎,況且在后續的學習中,還要進行不同風格和方法之間的融合,更是對基本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標準。這個基礎越牢靠,后續的學習才會越順利。第二階段是發展階段。在該階段中,可以在充分尊重學生意愿的前提下,選擇一種演唱風格與方法,如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等。與傳統教學不同的是,在該培養過程中,教師要將一種“本源意識”貫穿其中,即引導學生認識到該種方法和風格以及整個聲樂演唱的實質,讓學生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也只有在這一前提下,才能真正把握跨界的精髓。第三個階段是融合階段。學生在某一唱法和風格的演唱上具有了一定基礎后,還要在充分尊重學生意愿的基礎上,讓學生再選擇一種唱法和風格。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個重點則是引導學生感受不同唱法和風格之間的相同和異同。比如在呼吸方面,無論是美聲、民族還是通俗,都需要以飽滿的氣息作為演唱的基礎,這是相同的一面。而不同之處在于,相對于美聲和民族兩種唱法來說,通俗唱法中的氣息要適當淺一些,因為通俗歌曲的節奏相對較快,樂句較短,所以對氣息有著速度上的要求,如果氣息過于深入,就需要較長時間的調動過程,顯然是不符合演唱需要的。通過這種比較,能夠幫助學生在本質上掌握不同方法和風格的實質,并能夠結合個人條件和實際需要,進行靈活的變通,直至形成個性化的跨界演唱風格。
地方民歌對高校聲樂教學的影響
[摘要]從教學、科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相統一的角度,以鳳陽民歌為例,探討地方民歌進入高校聲樂課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闡述地方民歌在高校聲樂教研中所展示的歷史性、藝術性和現實性要素意義,強化其對學生聲腔音調訓練、情感技巧把握和學術論文撰寫的重要影響,對聲樂教學改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具有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高校聲樂教學;地方民歌;鳳陽民歌
社會高速發展帶來的需求變化和音樂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對高校音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挑戰。高校聲樂教學作為高校音樂教育的一支重要生力軍,是高校音樂教育的主干課程和重點學科。目前繼續延續國內專業音樂學院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地方音樂人才的需要,并且將會在地方高校聲樂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向上出現問題。要想做出改變,不僅要在教學模式上做出改變,還要突出地方特色,建立地方特色課程,將地方音樂引入聲樂課程,在聲樂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革新等方面做出改變。鳳陽民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全國有很高的知名度。筆者是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師,也是鳳陽民歌市級傳承人。在聲樂教學中,選擇了鳳陽民歌的優秀曲目整理后引入高校的聲樂課堂,在聲樂教學、學術研究、社會實踐等方面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對地方民歌進入高校課堂并成為聲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深刻思考。現對“地方民歌進入高校聲樂教學”從歷史性、藝術性、現實性三個方面做如下闡述。
一、地方民歌進入高校聲樂教學的歷史性要素
地方民歌進入高校聲樂教學課堂,是歷史機遇、歷史傳承、歷史聯系的綜合體現。從聲樂教學模式的轉變看,地方民歌進入高校課堂是歷史機遇。十七屆六中全會把建設文化強國上升為國家戰略,把打造、增強中華音樂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復興和弘揚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作為中國人長期不懈的奮斗目標。地方高校的聲樂教育,從一開始就沿用了著名音樂學院的教學模式,以培養“高、精、尖”歌唱演員為教學目標,以藝術歌曲、詠嘆調、“青歌賽”創作歌曲、經典民歌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確實培養出了一批聲樂演唱能力較高的學生,頻頻在全國的聲樂比賽中獲獎,并在畢業后進入知名度高的歌舞團、歌劇院工作。但是這類學生比較少,相當多的學生畢業后從事中小學教師和基層文化工作。這就迫使地方高校聲樂教學的培養方向發生改變。“2000年《音樂周報》關于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分類科學性的討論,引發對中國聲樂教育的全面反思以及未來民族聲樂教學道路的探索。”[1]國家教育部適時頒布了《全國普通高校音樂專業必修課程指導綱要》,其中聲樂課程內容有四個部分:聲樂基礎理論與知識、聲樂藝術審美與表現、聲樂基本技能與方法、中小學音樂教學實踐。聲樂課程教學內容選編的原則也有四條,其中第3、4條強調:“重視選擇富有民族特色、地區特色的教學內容與鄉土教材。”“面向基礎教育,聯系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精選在音樂教學和社會音樂活動中應用價值高的聲樂作品作為教學曲目。”[2]高校教學需要富有地方特色的聲樂曲目,鳳陽民歌符合“應用價值較高”的要點,所以鳳陽民歌的一些優秀曲目被選入聲樂專業課程教材,把握住了地方民歌進入高校課堂這一歷史機遇。從聲樂教學選用的曲目看,地方民歌進入高校聲樂課堂是歷史傳承。中國是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國,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民歌猶如天上的星星,數不勝數。從古代《易經》的卦辭、卜辭,到第一部樂歌總集周代的《詩經》,元代和明代民歌與戲曲、曲藝相互吸收和影響,直至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民歌都是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精神寄托。“民歌是人民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反映,它是音樂最初的萌芽。一切音樂作品(包括民間音樂的其他類別如器樂、曲藝、戲曲等)都離不開它。”[3]高校聲樂教材中有《沂蒙山小調》(山東)、《蘭花花》(陜西)、《小白菜》(河北)、《繡荷包》(山西)、《槐花幾時開》(四川)、《牧歌》(內蒙古)、《孟姜女》(江蘇)等這些由音樂工作者從各地優秀民歌中挑選出來的民歌精品,還有《人說山西好風光》(喬羽詞、張棣昌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瞿琮詞、施光南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火華詞、阿拉騰奧勒曲)、《青藏高原》(張千一詞曲)等音樂家吸取各個民族民歌音樂特色創作的聲樂作品。沿著這些前輩走過的足跡,采集整理地方民歌,使之成為進入高校聲樂課堂是一件重要的工作。為進一步發展地方高校的特色聲樂課程,筆者編寫了有地方特色的鳳陽民歌聲樂教材。入選高校聲樂教材的民歌,是從現存的鳳陽民歌中精選出來的。鳳陽民歌有多少首呢?目前收錄鳳陽民歌數量最多的是筆者主編的《鳳陽花鼓全書•詞曲卷》一書,共收錄鳳陽民歌小調214首。選入教材的是其中的精華,如《鳳陽歌》《鮮花調》《孟姜女》《十把小扇》《鳳陽花鼓》《王三姐趕集》等,這些小調都是從中國歷史文化深處走來的知名曲目,有的幾十年歷史,有的數百年歷史。如已經成為中國音樂品牌的《鮮花調》,又名《茉莉花》,最早出現在清代錢德蒼增刪修訂的《綴白裘》中,該書第六集卷一《花鼓》的第三曲為《花鼓曲》,又名《鮮花調》[4]。我們在高校聲樂教學課堂上教唱這些曲目,既是對歷史文化的延續,又是對音樂藝術的傳承。從一首民歌的不同變體中可以看到民歌與其他藝術形式之間具有的歷史聯系。在教學《鳳陽歌》的過程中,我查找與其相近的曲調及運用其曲調的藝術種類,發現除西藏、新疆等少數省份外,絕大多數省份都有《鳳陽歌》或其變體存在。《鳳陽歌》流傳各地后,融入當地的方言特色和藝術形式,有的甚至更改了曲名。但《鳳陽歌》的神韻未變,如河南的陽調、蘇南的春調、徐州琴書的四句腔、榆林小曲的叮當調等。真正是《鳳陽歌》唱遍神州大地,“說鳳陽”聞名五湖四海。從中探索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相互聯系交融的基本途徑和基本規律,對學生把握音樂藝術的流變發展有積極的意義。同時,通過學習一個地區的民間歌曲,了解這些流傳全國的“同宗民歌”的特點,把握一首民歌在不同藝術種類中的表現,可以橫向考察音樂藝術發展流變的基本規律。
二、地方民歌豐富高校聲樂教學的藝術性要素
鳳陽民歌是國家級非遺,其藝術魅力可想而知。我們在聲樂教學實踐中與其親密接觸,對把握聲樂藝術要素,對提升聲樂藝術水平,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聲樂課程改革
【內容摘要】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聲樂課程改革的目標為使學生成為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較強的應用型人才,以適應新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文章圍繞如何搞好專業建設、提高課程改革的實踐性這一主題,探索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技能課程改革方式,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成果四個方面闡述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改革的實踐可能。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改革;學前教育;聲樂技能
學前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開端,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的地區普及學前三年教育。”我國正處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時期,發展學前教育必須堅持改革創新,著力破除制約學前教育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目前,我國學齡兒童數量呈現快速增長繁榮態勢,學前教育將面臨新的需求高峰。作為中等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中重要的聲樂技能課,是學生未來走向工作崗位后進行教育教學的重要基礎課”①,同時,也是學生面對高考升學的重要基礎性課程。傳統聲樂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已不能完全適應當今的高考升學考試和目前幼兒園相應課程的教學需要,而且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入校之前,普遍較少接受音樂的熏陶,很多人沒有聲樂及器樂基礎,加之聲樂學習專業術語較為抽象、不易理解,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因此,提高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實踐性、加強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模式改革,是當務之急。筆者意圖以提高課程改革的實踐性為核心,通過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等途徑,激發職業藝術學校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歌唱潛能,使學生能由被動學唱變為主動積極演唱,成為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較強的應用型人才。
一、教學理念的更新
(一)根據學生自身聲音條件因材施教
在學習聲樂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嗓音條件、演唱方法、心理特征、藝術修養、綜合素質和個性等,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因材施教,并準確判斷、分析每一名學生的歌唱條件,為其選擇適合演唱的曲目和發聲練習方法。“教師只有從自然聲區起步,打好中聲區基礎,過好換聲區關,從而發展高聲區,最后達到統一聲區。”②
1.自然聲區、中聲區
民族聲樂教學美聲唱法探討
摘要:
作為兩種不同的歌唱形式,民族唱法以及美聲唱法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產生的。二者之間存在著相同點,也存在著不同點。在我國高校的聲樂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提升聲樂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實現對二者的有機融合,這樣做能夠在保留我國民族傳統聲樂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更好地借鑒與融合美聲唱法,從而更好地實現聲樂教育目的,提升我國的聲樂教育教學水平。本文主要探討了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融合,僅供參考。
關鍵詞:
民族聲樂教學;聲樂藝術;美聲唱法;融合
作為我國聲樂教學中兩個比較關鍵的組成部分,民族唱法以及美聲唱法對聲樂教學水平的提升,對聲樂人才的培養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對于民族唱法而言,其是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具有我國獨特的唱法優勢,能夠做到“以情帶聲”,獲得良好的舞臺效果,充分表達出廣大人民對精神文化的渴求。而對于美聲唱法而言,其主要源自十七世紀的意大利,具有豐富多變的唱法以及優美的音色。其比較重視音色的統一,具有比較專業的發聲方法,而且也具有較強的音量可塑性。為了能夠更好地提升聲樂教學水平,就要在民族聲樂教學中有機地融合美聲唱法,借鑒美聲唱法的優勢,進而更好地提升高校民族聲樂教學質量,為我國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聲樂人才。
一、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異同點
(一)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相同點
文化視角下聲樂教學論文
一、國內研究述評
從文化的宏觀角度對聲樂教育教學的思考和研究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學術論文、專著及學術會議。經本人收集和整理,可供借鑒的論文有郭克儉《傳統聲樂文化特質及其當下意義》,文章從聲樂背后的文化語境談到我國的民族聲樂應該在智慧地吸收西方科學聲音技術的基礎上發揚具備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聲樂,而沒有提到具體解決措施。張曉農《人文傳統背景與中西聲樂文化差異之比較》,文章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從圖騰意識、宗教觀念、學者主體、審美傳統、理論基礎五個方面比較中西方聲樂文化之差異,而筆者是從我國文化的視角談到我國聲樂教學的現狀,并提出了解決對策。李泉《中國聲樂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文章以聲樂不是技術是文化這一聲樂教育觀念的轉變為線索,論證了專業技術與音樂文化相依相伴的關系,提出了聲樂教育要走上科學、規范的軌道,要從教育體系的健全和基礎理論建設做起。筆者則從沉淀聲樂文化、提升綜合素質、提倡創新氛圍三方面談到的解決對策。專著有郭建民著《聲樂文化學》,本書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一本聲樂文化理論研究的專著,文化的視角則是貫穿《聲樂文化學》研究的第一要素,本書具備寬泛的學術視野,主要涉及聲樂文化理論概述。邢延青著《民族聲樂藝術的文化研究》,作者運用邊緣學科類比的研究方法,有比較地將傳播學、語言學、心理學等相關部分納入對民族聲樂的研究之中。學術會議則僅有遼寧師范大學于2005年9月舉辦的首屆《全國高師音樂學院辦學特色與聲樂文化學學術研討會》,王耀華先生、余篤剛教授、郭建民教授肯定了從大文化的角度審視聲樂文化的積極作用。
二、文化與聲樂教學的關系
1.文化是聲樂教學的底蘊和基礎
一定時期的聲樂藝術現象與當時社會文化背景息息相關,聯系緊密。從歷史上看,“五四”運動時期,民主、科學、進步的思想和強烈的愛國精神,其文化啟蒙作用極大地促使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也輻射到了我國的聲樂教學領域,留美的黃自,留德的青主、趙元任等,這批留學回國的音樂志士,不再滿足于填詞的學堂樂歌或單旋律的歌曲創作,開始運用和聲及作曲技法,并將中國文人的浪漫氣質融入到藝術歌曲的創作之中。40年代末到新中國解放后,我國的聲樂教育領域,開始思索如何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遺產,探索具備本民族聲樂特點的聲樂教學,采集和改編了大量優秀的民間歌曲,如丁善德的《瑪依拉》、黎英海的《嘎俄麗泰》;根據民族音調創作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等,都是我國民族風格歌曲中的佳作,這些歌曲至今仍然廣泛使用在我國的聲樂教學中。在“”的特殊年代里,“樣板戲”代替了歌唱藝術,衡量聲樂藝術的標準不再是優美和抒情,“寬、厚、亮”是唯一的強制性的審美標準。這種違背科學的標準扼殺了許多優秀的聲樂人才,使我國剛剛有所成就的聲樂藝術教育慘遭摧殘,也使開始繁榮的民族聲樂藝術事業落入深淵低谷。
2.文化與聲樂作品
縱觀我國古代史、近代史,一定時期的聲樂知名作品無不是當時文化的綜合體現。以《秦王破陣樂》為例,此作品反映的就是初唐時期,秦王李世民率軍擊敗叛將劉武周使得唐朝政權轉危為安后,人們在凱旋慶功時演唱的歌曲。《松花江上》,產生于上世紀30年代,九•一八事變使國內政局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軍閥割據的局面暫告段落,國難當頭,民族矛盾迅速激化,抗日救亡的呼聲響徹大地,《松花江上》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下誕生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而《鄉戀》則是改革開放之初,經過“主張墨守成規”和“提倡解放思想”兩種思想的激烈碰撞下,后者最終戰勝了前者的歷史條件下誕生的,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
幼專聲樂教學師范性研究
摘要:
在幼兒師范專科院校中,音樂學科作用明顯,其中,聲樂教學對于音樂教學的全面開展也同樣重要。學生自從進入幼兒師范專科學校開始,就等于進入了“幼兒教師加工廠”。幼兒園教學中的唱歌教學占據重要地位,為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幼必須要注重專聲樂教學的作用。眾所周知,現在的幼專學生在音樂素質、專業基礎、嗓音條件、接受能力等各方面都較差,加上教師少、教學硬件不達標等因素,難以對專業人才進行培養,更談不上符合社會需求。通過對近年來畢業生的跟蹤與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的聲樂知識以及工作能力都嚴重匱乏,不能很快勝任幼兒園教學。在這種情況下,嚴重脫離社會需求,而最根本的原因則是沒有深入認知師范性的特點,因此,不了解師范院校聲樂教學培養的目標。因此,幼專的聲樂課教學從課程安排、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各方面都要進行改革與創新,進而充分彰顯幼專聲樂教學的“師范性”特征。
關鍵詞:
師范性;聲樂課;范唱;師范教育
在突出幼專聲樂教學的師范性特點上,筆者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從課程安排上要做到
1、保留每周一節歌唱課,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歌曲演唱能力。
音樂美學對聲樂表演藝術的啟示
摘要:我國現代音樂美學經過漫長的發展階段,當前已經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效果,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并逐漸的應用到其他的文化領域中。隨著音樂美學的發展,使得聲樂以及音樂演唱的藝術形式更加豐富,音樂作品與生活更加貼近,能夠更好的滿足大眾的審美情趣,使音樂作品能夠服務于生活。本文主要對現代音樂美學對聲樂表演藝術的啟示進行分析。
關鍵詞:現代音樂美學;聲樂表演藝術;啟示
音樂美學指的不僅是以音樂作品為載體的音樂內容進行展示,同時也是從音樂意義的表達方面以及作品的內涵方面對音樂作品藝術的再次創作,進而使音樂作品獲得新的活力。“現代音樂美學,是音樂美學體系的一個分支,并且是構成音樂美學完整性的不可缺少部分”[1]。進入21世紀后,我國在音樂美學方面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透徹,而且獲得豐富的收獲。當前隨著音樂美學藝術的發展,音樂美學對音樂的影響力也更大,特別是聲樂表演方面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同時也促進音樂藝術在我國的發展。
一、音樂、音樂美學
隨著人們對精神層面追求的提升,審美水平也得到不斷的發展,同時對音樂表演和演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音樂的表演者在音樂演繹的過程中,要融入自身的想法以及靈魂。而這種表演方式用語言描述比較簡單,但是對于表演者具體的表演來說卻存在很大的難度。表演者必須要具有扎實的音樂基礎,良好的音樂素養和對音樂表演的獨特見解,因此表演者作為音樂表演的橋梁,需要將音樂和表演進行有效的結合。演唱者在音樂表達以及自身情感的抒發中可以通過唱歌以及演奏樂器的方式進行,音樂表演可以看作是音樂作品創造以及欣賞間的橋梁,而由于音樂表演者以及聽眾對音樂的理解和看法存在差異性,這也導致當前音樂界的精彩紛呈。總之,音樂表演中不同形式都可以劃分為音樂美學中的一部分,同時音樂表演是音樂效果傳達的形式和載體。
二、聲樂表演中美學應用的原則和特征
(一)音樂美學在聲樂表演中應用的原則
聲樂發展史在高師聲樂教學的重要性
【摘要】伴隨時代的不斷進步,教育在大多數領域中所占的比重日漸增大。同時,由于教育方式、規模以及教育的改革持續發展,不管是專業的音樂院校還是高師音樂院系都即將產生巨大的改革。聲樂藝術做為一種重要的藝術教育形式,其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做為一名高師聲樂工作者,對于如此緊迫的形勢,必須要考慮高師聲樂教學今后將要出現的改變。近幾年以來,對西方聲樂作品的研究在學術界受到了極大的關注。所以,筆者期望可以運用分析西方聲樂作品的發展做為立足點,研究西方聲樂的內涵,并且聯系我國高師聲樂教學當前的狀況,探討西方聲樂作品全面運用到我國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筆者期望對本課題的探討可以把理念滲透到現實教學中,更有效地去學習,以及更好地演唱西方聲樂作品,為增強高師聲樂教師傳授和演唱西方聲樂作品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西方聲樂;發展史;高師聲樂;教學
西方聲樂中的許多作品的旋律線條十分優美,無論是體裁、節奏上,還是曲式和演唱技術上的運用都是豐富多樣。從這方面我們可以看出,西方聲樂在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十分科學系統的培養和教學機制。
一、西方聲樂作品當前的研究狀況
筆者用參考有關資料的方式,發現當前西方聲樂作品研究成果并不多,而且大多是西方宗教聲樂,主要有:肖萍在2008年發表的《從彌賽亞看亨德爾清唱劇的創作及演唱》和劉志強《基督宗教音樂是歐美音樂發展的基礎》等,以及其他有關研究西方聲樂作品相關的演唱技巧的少數幾篇論文,但都沒有以高師聲樂做為立足點來探討。本人認為,在現行的高等師范院校中,在聲樂教學方面還缺少一套系統、有序、科學合理的西方聲樂作品曲目。在很多高等師范院校當前的聲樂教學中,采用西方聲樂作品所占的比重依然不高。教師一般都是選擇少數比較流行的曲目來實施教學,如《小夜曲》《你不要哭泣》《理想佳人》《啊!我的太陽》等,聲樂獨唱曲目的滲透還比較少。筆者期望運用多年的聲樂工作實踐,歸納西方聲樂作品教學當中所積累的相關經驗,進一步完善目前高師院校聲樂教學過程當中存在的西方聲樂作品曲目不全面的現狀。
二、西方聲樂的發展歷程與體現
(一)西方聲樂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