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話語實踐意義上字體設計書法特征,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漢字字體設計發展的有限歷史中,借鑒經典書法日益成為當今字體設計的重要思路。然而,由于沒有充分意識到基于視覺傳達的設計與基于書寫表現的書法兩門學科的本質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字體設計的膚淺庸俗狀況。有鑒于此,從話語層面切入,汲取傳統書法中富有人文價值的話語內涵,以設計手段模擬和傳達書法中微妙的用筆效果,顯得尤為必要。
關鍵詞:字體設計;書法;話語;用筆
一、漢字字體設計借鑒傳統書法的困境
現代意義上的漢字字體設計,是現代藝術設計學科下的一個分支。因此,字體設計的理念完全不同于傳統書法創作。現代藝術設計,主要是適應于現代工業生產和商業流通環境下的產品傳播與推廣,必須吸引和取悅消費者大眾。因此,很多人將藝術設計的創作理念歸結為“以眾為本”。但是,中國傳統藝術門類中的書法創作,情況就復雜得多。首先,書法作為文字,根本目的在于“紀綱萬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質文著世”[1],也就是行使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功能,最初并未提及吸引和取悅的形式問題。隨著字體演變趨于成熟,人們日益自覺視書法為藝術,從書法本身獲取某種“審美價值”的傾向越來越受到重視。例如蔡邕提出“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又強調“須翰墨功多,即造妙境”[2]。西晉書家索靖將書法的魅力總結為“忽班班而成章,信奇妙之煥爛,體磊落而壯麗,姿光潤以璀璨”[3],此后,歷代文人對書法之美謳歌不已,從文字功能、書法形式、筆法體驗、技法源流等多方面探討書法之美。但是,這里所謂的“書法之美”是指一種善書精英的精微體驗,與大眾普遍接受的視覺愉悅趣味并不相同。從根本上講,傳統書法對流俗的抒情趣味采取嚴厲的拒斥態度。如衛鑠就反對“緣情棄道”的膚淺表現,孫過庭也批評“信筆為體”的庸俗書風。這類批評與古代精英士人對生命的深刻體驗相關。他們普遍認為,大美源于一種通達無限造化的“道”或“神”,而沉溺于個體感官的暫時趣味,不但不能通達大美,而且是對這種終極之美的遮蔽和背離。這樣,書法藝術就時刻以“美”的體驗不斷宣示某種特定的文化話語權。在此過程中,精英士人與普通大眾的審美旨趣被割裂,表象的視覺趣味與內在的精神體驗被分離。由此,以文字為載體的書法,歷來就有一道“俗”和“雅”的價值鴻溝橫亙其中。如果說,古代封建社會士大夫階層的掌握絕對的文化話語權,書法以深刻的價值體驗和高雅的筆法品質占據文字書寫的主流地位,那么,現代工商業社會的消費者階層則掌握優勢的商業話語權,與之相應的字體設計必然要形成以視覺裝飾為主要目標的趣味風尚。這就意味著,今天以視覺裝飾為旨趣的字體形式設計,意圖從傳統深刻、高雅、精微的書法藝術中進行借鑒和汲取,必然出現根本的困難。二者的交融實質上是一個話語權相互博弈的結果。若意圖在于一味地強調視覺形式趣味的創新,相比于其他美術樣式,字體設計在傳統書法資源中獲益不會太多。由于書法是注重時間性的書寫行為,毛筆的變化與水墨的流動感,才使得精微而豐富的書寫體驗成為可能。作為設計和印刷的字體,怎樣才能從深厚的書法傳統中獲得借鑒以提升其人文內涵呢?
二、話語層面的借鑒與傳達
要回答上述問題,我們須從字體設計的應用情境入手進行思考。在字體設計中,文字既具有特定信息的所指功能,同時也具有象征暗示信息的能指特性。顯然,能指首先決定于文字本身所處的功能情境。不同的功能情境不僅設定了文字所指的信息內容,實際上也先行決定了字體風格的呈現形態。有一個極端的例子可以說明,比如嚴肅而凝重的追悼會上,所選擇的字體必定不可能是活潑歡快的琥珀體美術字。因此,這就涉及到對文字的話語形態的理解與認知。漢字書寫傳統的話語形態多種多樣,像所謂的許慎所述的“秦書八體”、羊欣所述的“鐘(繇)三體”以及庾元威提到的“宗炳九體”等等。盡管古今制度迥異,但今天的文字應用情境仍舊可以加以歸納探討。
(一)宣教話語下的字體形態
古人認為文字可以“功宣禮樂”“教化萬民”。實際上這種宣教觀念在任何社會文化中都普遍存在。在秦漢時代,嚴整而具有古風的篆書和隸書書體象征著正統的道德觀念和王權神圣;在唐代,法度謹嚴的楷書暗示了法治規則和政治教化;宋明以后,均勻整肅的宋體刻版文字更是直接傳達出某種不容置疑的倫理道統觀念。甚至清代舉子筆下那些被批評為刻版僵死的“館閣體”書風,在宣教話語形態下也表現出相當必要的合理性。這些傳統在今天通行的印刷字體中得到了較好的傳承。例如方正字庫開發的一系列黑體、楷體、宋體、仿宋體等等,將字形體態的端莊、筆畫的規整、布白結構的勻稱發揮到了極致。在不同程度的宣教話語下,這些字體充分利用字重、字面、重心的微妙差異,很好地傳達出了特定的話語內涵。
(二)商業話語下的字體形態
與傳統深厚的宣教字體相比,商業話語下的字體設計就顯得比較混亂。主要表現為對產品功能認知的欠缺以及對商品語義理解的不足甚至誤會。從某種角度看,企業招牌字作為其整體視覺形象的一部分,很多企業仍然沒有做到從自身的企業文化和社會身份出發,導致字體風格與企業定位的格格不入。為此,字體設計首先須從商品的功能定位和文化語義切入,給予恰如其分的字體傳達。在此前提下,傳統書法中豐富多樣的風格借鑒才會做到有的放矢。比如,甲骨文的神秘、金文的古拙、秦簡文字的質樸、楚簡文字的瑰麗、漢隸的開張博大、魏碑造像的恣肆勁健、顏體楷書的渾厚飽滿、張旭草書的煙云氣象、蘇軾書法的沉著儒雅、米芾書法的癲逸出奇等等,在不同商品的字體設計傳達上都有各自的優點和劣勢。
(三)表現話語下的字體形態
這里說的“表現”主要是針對單純字體設計創作而言。當設計師脫離具體的功利需求,希望借助字體設計來傳達自身獨特的情感與思想理念時,字體設計就具有某種“表現”的性質。須說明的是,表現話語下的字體形態設計,與書法創作有其相似性,但本質上仍屬于視覺設計范疇而非真正的書法創作。這種字體設計主要應依賴于于書法的形式構成特性。中國書法是以陰陽觀念統攝,即從陰陽調和的方法上去尋求經營布置的動態平衡。在點畫上,將方圓、長短、粗細、輕重、曲直、剛柔、斷續等對立的要素加以調和。在分布上,則將大小、收放、開合、向背、疏密、奇正、覆載、聚散、虛實等對立要素加以統一。當對立要素越多,并且協調程度越高,作品的表現力也就越強。字體設計的表現首先是訴諸視覺,因此形式要素的“抽象”意味才是表現的主體內容。很多設計師也會利用字體點畫體態或者空間的正負形,巧妙地暗示出具體的形象,這種做法只能成為一種輔助手段。因為具體形象主要用于再現,如果過分倚重這類看似巧妙的形象再現,將會極大地削弱字體設計的表現性力度,從而導致作品的膚淺和庸俗。今天所見的眾多字體設計作品中,字體形態的視覺語義和文字的信息所指往往不能統一。例如佛教題材的字體以綺麗嫵媚的風格出現,而休閑題材的字體又常常選用莊嚴肅穆的風格,這些都是因為過分關注裝飾效果而忽略字體話語形態的結果。
三、挖掘字體設計中的“用筆”
為了更適切地傳達字體設計的話語功能,對傳統書法的借鑒還應進一步深入。傳統的書法話語傳達的核心,主要是通過“用筆”過程中的經驗聯想加以實現的。例如蘇軾論書,一方面認為筆法是生命有機體的模擬:“書必有神、氣、骨、肉、血”的觀點,另一方面,他又認為書法是主體的道德品質象征:“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4]從中國心物一體的哲學觀來看在,這些論點都是成立的,而且代表了中國藝術品鑒中極富價值的一面。然而,字體設計畢竟不同于書法的徒手點畫,因此借鑒上只能通過兩條途徑加以實現:一,模擬特定的外在書風形式,喚起讀者相應的文脈心理。二,模擬書法點畫的內在線條質感,激發讀者充實的情感體驗。正如設計界普遍承認的那樣,現代字體設計主要訴諸外顯的視覺形式來實現信息傳達或表現。因此上述的第一條,即通過對傳統特定“字體”的模擬,相對容易。但這只是在粗泛的層次上引發讀者相應的文脈體驗。比如,拙樸雄強的魏碑與風流蘊藉的南帖,在情感體驗上有著鮮明的差異。而如果試圖進一步在類似的情感體驗上加以細致區別,或者進一步契合情感體驗與字體形式的精微對應,則必須重視字體設計中的線條質感,也就是強調類似于“用筆”的還原。從傳統書法的立場看,筆法或用筆,是書家傳達微妙體驗的核心手段。但字體設計嚴格來說并不存在“用筆”這種身體操作體驗的現象,因此只能通過微妙的線質層面的模擬。目前字體設計模擬傳統書法用筆,主要是通過一些十分外在的形式特征來實現,比如夸張的“飛白”“漲墨”“粗細”“方圓”“側鋒”等等。這些用筆特征固然具有視覺上的辨識度和沖擊力,但卻過于外露,損失了書法筆法傳統中內在的韻律和含蓄的力感。甚至毫不夸張地說,這是一種舍本逐末的行為。字體設計中的點畫,主要是通過屏顯的像素以及印刷得以顯現的。因此,要想在微妙層面傳達這種耐人品味的用筆魅力,首先要具備較高的分辨率作為技術保障。這一點,當代傳媒技術要做到并不難,難的是設計行為本身對書法的理解。比如,以古代經典書法作品的集字,用作企業招牌或者海報宣傳時,絕大多數設計者都不能充分兼顧因字形縮放導致的風格變異問題。當集取名帖王羲之《圣教序》作為招牌,由于原字極小,線條流利,但放大為一米見方時,線條明顯缺乏筆力的支撐,視覺效果輕浮臃腫。這就是字體設計中對“用筆”理解不足。傳統書法中,尤其是經典作品,它都有獨特的話語意蘊,這種話語意蘊綜合體現在用筆和布白上,尤其是前者,對話語意蘊的傳達起到至為關鍵的作用。因此,現代字體設計在借鑒傳統書法時,應在布白的基礎上,更加著意于線條質感的營造。
四、結論
現代漢字字體設計無論是在學科歸屬上、服務對象以及美學旨趣上,都和傳統書法有著深刻的差異。但是,對于字體設計而言,傳統書法的人文話語內涵卻值得深入借鑒。經典書法作品中用以傳達話語內涵的“用筆”要素,設計師可以通過對線條點畫的質感進行精微的模擬,從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單純視覺形式借鑒的膚淺和庸俗,并進一步深入挖掘和體驗漢字藝術的價值內涵。
【參考文獻】
[1]衛恒.四體書勢,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12.
[2]蔡邕.九勢,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7-8.
[3]索靖.草書勢,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20.
[4]蘇軾.論書,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314.
作者:郭嘉穎 單位:江蘇海洋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