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設計研究初步課程風景園林設計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根據學校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012版)所制定的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在培養大二學生基本設計素養的同時,結合“設計研究”的部分內容,將風景園林設計初步教學結構設置如下。該課程設計體系保留了傳統教學內容,結合風景園林發展研究涉及到的熱點問題,要求學生在掌握理論基礎的同時,關注行業動態,能動性地培養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概括地說,這一教學結構可概括為“一個體系四大板塊”,即以概論為核心的導入板塊(第一、二章)、以構成與表達為核心的基礎板塊(第三、四章)、以行為和風格相協調的研究板塊(第五、六章)和以設計入門所構成的實踐板塊(第七章)。它將“新與舊”相結合、“傳統與創新”相結合,進而形成“理論與實踐”“調查與研究”“傳承與創新”的“設計研究式”教學內容。
(二)結合優勢
將“設計研究”的部分研究方法探討應用于風景園林設計初步課程教學體系中,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將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集聚成“點模式”,即,將多變、離奇解決問題的想法和觀點轉化成具象思維。在分析調研的基礎上,以創新為導向,按照“理論基礎—實踐調研—分析研究—設計導論”的路線完成教學。
二、風景園林設計初步課程體系介紹
(一)以基礎為準則,導入案例
風景園林設計初步課程在學校的發展中已歷經了一個相當長的平穩時期,并形成相對固定的教學內容。在這一教學體系中基礎能力培養集中分布在第一和第二板塊,其核心內容仍然延續原有設計初步教學體系內容,即強化構成與表達,以三大構成、素材表達為主,通過模型設計將“二維空間”的保守轉向“三維空間”的靈活,并將歷屆學生優秀作業和教學過程中所收集的資料作為案例,循序漸進,逐步導入,強化基礎。但在這一過程中卻忽略園林素材的造型、視覺、空間的表達在設計中的運用。亦忽視“人”作為空間的主體使用者的行為癖好、活動方式及行為特點等。長期以往,設計思維將會受到嚴重影響,即“重形式而輕功能”,與功能主義背道而馳。為此,不得不探尋一種形式與功能相結合的設計研究式教學方法,減少干擾,追求實用。
(二)以創新為驅動,尋找新契合點
為彌補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經過專業建設組的集體討論,結合風景園林的發展態勢和國內外研究動向,引入了“設計研究”這一方法,探索在風景園林設計初步課程教學中的契合點,形成新的教學結構體系,達到“以點促面,以面聚體”拓展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效果。
1.契合點一:環境空間與人的行為
就本質而言,風景園林設計與建筑設計一樣,即設計探索出適合主體人的行為的空間。眾所周知,場地環境是由“相對靜態的實體空間”和“相對動態的體驗者人”共同組成。對風景園林設計新手而言,想從體驗者的角度迅速轉化為設計師的角度并非易事。要改變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使實際案例和場地調研雙重結合,通過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設計師式思維”方式。同時組織學生實地感受并體驗環境空間,觀察空間中人的行為方式、特點等,進而從“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研究空間中人的主體性、主動性和隨機性。全面理解空間中人的行為,通過“過程式”的設計研究達到對“人”在空間中的行為進行思考。這一板塊的教學重點以實踐教學為主,組織學生到廣場、公園、居住區等人為活動較為密集的地點進行采樣調查。記錄同一空間中不同時段內人的活動特點、行為癖好等,同時記錄不同類型的公共空間中,活動頻率發生較高的地段、空間環境質量及無人問津的“廢空間”。結合課堂討論總結出各類不同性質、不同地段公共空間的構成特點,同一性質不同地段的空間及同一地段不同時間段的主體行為人的不同特點,引導學生養成平時留心觀察空間中人的主體性、主動性和隨機性的特點,發現空間設計存在的相關問題,加以總結并在今后設計實踐中如何規避。
2.契合點二:導入設計風格及著名設計師
就設計本身而言,無章可循,變化的模式和解決場地的能力都離不開設計的本原,即理解相對固定的設計風格的本質。掌握著名風景園林設計師的設計思想及相關作品,并從建成案例中探究相對固定的“設計風格”和“設計師式思維方式”表達。從這一點逐漸培養風景園林初學者的設計思維———一種基于人性角度的行為空間探究設計。這一板塊的教學主要導入風景園林學中較為常見的設計風格,介紹相應設計風格的特點、相關案例、優勢與劣勢以及應用范圍。對于風景園林設計師主要選取國內外著名風景園林設計師,介紹其背景、設計風格并分析其主要代表作。
3.契合點三:設計入門的引導
風景園林的實踐性強于理論性,這也是“設計研究”的本質所在,通過設計達到研究的目的。將理論視角下的想法付諸實踐,解決人的欲望與客觀規律之間的矛盾。設計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通過案例講解、設計師的創作理念、設計訓練一系列過程的逐步演練與分析,引導學生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各種矛盾,并最終獲得詩意棲居的“第二自然”,這一板塊的教學有著較強的紐帶作用。為較好地引導學生通過場地設計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講解概念與形式的相互轉換,結合建成案例剖析、案例訓練以及案例反思這一過程來完成。
三、結語
“設計研究”作為風景園林界的一個研究熱點,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將人工化世界轉化為人情化世界。作為風景園林設計初步課程,既要引導,又得擔當。而兩者的結合,對于教師和剛踏入設計之門的學生而言,都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要在這一過程達到互利雙贏,必須著眼于以下幾方面的培養。
1.強化基礎教育,以基礎帶動能力。
在基礎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強化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基于相關園林要素的表達,理解并熟練運用園林要素在景觀設計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培養空間式的思維,將二維圖轉化為具空間特性的三維圖。
2.并達到讀懂每一個案例圖后的故事,弄懂事實的真相。
案例教學在風景園林設計一直居于首要地位,但案例背后設計師鮮為人知的創作過程、推演過程、后期使用及使用的影響評價卻是幫助學業理解案例的重要環節,這也是教與學中理解設計的關鍵所在。案例背后的故事在設計性教學中所扮演的積極引導作用,不僅是提高學生實際畫圖及表達能力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也是教師教學中必須深入研究的部分。只有通過著名案例的講解與現場案例的教學雙重結合,設計研究的教學方法才能得以較好的推演和發展。
3.結合熱點,循序漸進。
設計性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其關鍵點一方面在于通過案例的介紹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其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借助行業的熱點焦點問題,通過多學科、多角度的問題引入激發學生的思考研究能力,從而循序漸進養成“設計師式思維”方式,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推動風景園林設計初步課程教學取得新發展。
作者:李浩然 單位: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林學園藝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