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天人合一藝術設計思維作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重要文化價值觀,表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文章從“天人合一”理念的歷史發展背景出發,從中國建筑設計、展示設計、綠色建筑和環保設計等方面的進行分析,深入的闡述了“天人合一”理念對中國藝術設計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從相對立的角度分析了“天人合一”理念現存的矛盾與問題,在繼承與批判并存的視角中探索“天人合一”理念發展的新思路與新方向。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國的傳統文化注重人與人的關系,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天人合一”理念作為思考行事的基本法則。“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經典文化思想,突出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特質,其對傳統藝術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中國傳統藝術設計觀的形成。
一、“天人合一”理念的終極體現——人與建筑的和諧共存
“天人合一”理念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意在強調人與自然共存、永續發展的平衡關系,主體與客體的和諧對接,傳達了古人自然和諧的文化精神,是藝術美學與人本哲學的集中體現。中國傳統建筑設計是人們自身與自然環境二者之間關系的深入探索。從人類開始有居住意識的萌芽階段起,例如原始社會的穴居與巢居,古人對待居住問題都體現了以人為核心的價值觀,不斷探索人與建筑之間的主客體關系,追求人與自然環境、居住環境之間的均衡統一。中國傳統建筑的木構架體系通過臺基、屋身圍墻、屋頂三個元素構成居住空間,其設計根本來源于“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一座建筑的產生體現了人、天、地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通過人來平衡天與地的宇宙關系。古人崇尚“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例如明堂辟雍的建筑形式,通過方圓相合的構建方式,將天地容納于建筑當中,將建筑看成微觀的宇宙世界,探索人與宇宙的共存關系。又如明清時期的北京城的規劃思想更是將“天人合一”思想發揮到了極致,整體規劃在形式上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諧統一。在布局設計上,以南北中軸線為中心,按照“五行”思想分別在東西南北四郊設日壇、月壇、天壇、地壇,以日對月,以天對地,用來祭祀天地日月,而且符合乾南坤北,日升月降的順序。在宮城內廷分設的“乾清”“坤寧”二宮,象征天地,并在兩宮之間設有交泰殿,象征“天地交泰”之義。由此可見,明清的北京城以追求天、地、人及萬物的安定、平和,“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
二、“天人合一”的創新體現——綠色建筑與環保設計
社會的高速發展,使人類對自然的索取沒有節制,嚴重地威脅人類的生存和健康,甚至引起了全球的生態危機。因此生態環境保護被人們日漸重視,綠色建筑與環保設計成為當代的熱門話題與重要課題。綠色建筑與環保設計的出現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思想,同時也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創新體現。以2010年上海世博會為例,展館建筑從設計理念、材料技術、新能源開發利用等方面都以綠色環保、節能低碳為出發點,從點滴細節處體現了“天人合一”理念倡導的永續發展,和諧共存的環保主旨。通過對環保材料與新能源技術的開發和使用,大大降低了有害物質的排放數量,同時提高建筑本身資源的循環利用,平衡建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為人們提供舒適的內部環境的同時,保證自然環境的綠色發展。世博園內的綠色建筑設計采用目前國際最新、最先進的生態節能技術,并將降溫噴霧、透水地面、太陽能風光蓄能等綠色技術大面積投入建筑使用,賦予建筑本身生態環保智慧,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
三、天人合一與現代設計的矛盾與關系
進入信息時代,我們慢慢的將傳統文化與藝術摒棄,認為傳統藝術文化思想是對現代設計的一種束縛,它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實用藝術的客觀需求。自春秋以來,無數先人對“天人合一”這一哲學理念頂膜禮拜,推崇倍至。然而面對現今社會發展的現狀,一味不假思索,不與時俱進的繼承,帶來的消極因素的影響必定會大于積極因素。任何思想事物都是雙面性的,有積極進步的一面,同時也就有守舊落后的一面,因此對于“天人合一”理念的運用我們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待,現代設計雖然在某些方面背離了傳統的美學理念,但歸根結底其設計根本與思維體現,還是源于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現代設計提倡的“以人為本”觀念,更是對“天人合一”理念的全新解讀。“天人合一”理念是一切形式美法則的基礎,是一切藝術設計追求的至高境界。盡可能用最自然、最干脆的語言進行設計與創意,或者說從自然的元素上提取一種師從自然的審美情趣。設計不僅要與人融合,還要與自然融合,以人為本,和諧至上是設計褪去所有繁瑣包裝后的本真面貌。
綜上所述,“天人合一”理念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它是維系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紐帶,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當代人的心理結構和價值取向,指引著未來藝術設計的發展方向。
作者:崔蒙 單位: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