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設計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樺樹皮技藝歷史及現狀概述
樺樹皮技藝在我國主要是北方狩獵民族使用,已有悠久的歷史,多項考古挖掘都有證明。例如1963年黑龍江鏡泊湖畔鶯歌嶺遺址出土了一件樺樹皮器物,距今已有3000年歷史;1959-1960年內蒙古呼倫貝爾鮮卑古墓群出土樺樹皮器物20余件,其中包括樺皮器物蓋、樺皮盒、樺皮弓和弓衣,據考證屬于東漢末年。而現有博物館和民間收藏的樺樹皮制品更為豐富,幾乎涵蓋了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大到居住建筑、交通工具,小到煙盒、火柴盒,可以說除了煮飯用的鍋以外,任何器具都可以用樺樹皮制作。常見的樺樹皮制品類型有樺樹皮房子(也稱撮羅子)、樺皮船、樺樹皮容器、樺樹皮服裝鞋帽、樺樹皮包、樺樹皮武器套、樺樹皮裝飾品,等等。直到20世紀50年代以前,我國北方狩獵民族還保持著相對傳統的狩獵生活方式,也保留和使用著較完整的樺樹皮技藝。1954年以后,北方狩獵民族響應國家號召陸續實現定居化,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變化直接導致了狩獵文化和樺樹皮技藝走向衰落。首先,樺樹皮技藝完全失去原有的效用,人們的生產、生活用品沒有必要再使用樺樹皮來制作,新型的瓷器、金屬器、塑料制品迅速取代了樺樹皮制品;其次,樺樹皮技藝的原材料和制作技藝都處于難以為繼的困境,造成掌握和從事該項技藝的人數迅速萎縮;再次,現代城市文化的沖擊使得當地居民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審美觀發生變化,傳統的加工技藝與產品樣式已不能滿足當下大眾的審美需求。這些都導致樺樹皮文化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視野。如今,在黑龍江和內蒙古地區,掌握傳統樺樹皮技藝的人少之又少,樺樹皮器物在當地百姓家中也不多見,而更多的是在各旅游景點出售的現代樺樹皮旅游紀念品。在考察走訪中我們發現,除了已納入國家或省級傳承人名錄的人還在使用傳統技藝制作少量器物外,其他從事樺樹皮加工的人幾乎都是在按照各自的方法制作樺樹皮旅游紀念品,既不考慮手工傳統的延續問題,也不顧及批量生產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追求的只是短期經濟回報而已。
二、開發+利用=保護與傳承的新思路
在對黑龍江省呼瑪地區樺樹皮技藝的考察中發現,為了增加收入和提高加工速度,很多人都采用了新的加工方法甚至機械加工,原材料除樺樹皮外全部采用低價新材料,在裝飾上也盡量簡化和迎合大眾。這樣的做法既不能體現傳統手工技藝的特點也缺乏美感,更不宜量產,甚至可以說生產的越多,對傳統樺樹皮技藝的保護與傳承越不利。我們認為,當下出于保護與傳承目的的樺樹皮技藝利用應該分兩個方向進行:一個方向是完全采用傳統的方式制作,要數量少、材料和技藝純正,主要用于研究和文化傳播;另一個方向是通過理性分析,開發和利用其工藝精髓,結合時代特色賦予新面貌和樣態,即我們提出的“開發+利用=保護與傳承”概念下的量產制品,用于創造經濟價值和傳播民族文化、提高大眾認可度。
1.“開發+利用=保護與傳承”思路符合樺樹皮技藝發展需求
這一思路的確定有其現實原因,首先,樺樹皮技藝依托的原材料在當前條件下已非常不易采集,例如制作樺皮船的大塊整材和縫制樺樹皮所用的犴筋、鹿筋現已很難采集到,如果不對原材料進行二次開發設計,勢必導致該項技藝因原材料匱乏而失傳;其次,以往北方少數民族采集樺樹皮制作器具只局限于生活必需品,采集數量不多,而今因經濟目的進行的原材料采集已大大超出當地森林資源的承載量,出于保護資源的目的,應該為量產樺樹皮制品制定出更合理、健康可持續的施行方案;再次,目前內蒙古和黑龍江地區居民采用的新加工方式雖然在短期內創造了一定經濟價值,但是從長遠來看無疑會降低這項古老技藝的藝術和歷史價值,甚至會造成傳統技藝被完全消解的情況。所以,從藝術設計學的專業角度出發,利用專業優勢對其原材料、加工技藝、民族特色進行創意的開發利用,賦予其新的面貌是具可行性和發展前景的做法,更具有保護和傳承傳統樺樹皮技藝的作用。
2.“開發+利用”的內涵
從藝術設計學的角度提出的“開發+利用=保護與傳承”概念強調從專業優勢和特點出發,對開發利用的內容、形式和手段的設計,體現“藝術的”、“設計的”內涵特點。“藝術的”開發利用首先指要發現傳統工藝的藝術價值所在,以樺樹皮技藝為例,其藝術性首先體現在樺樹皮制品的外形、色彩、加工技藝的觀賞性上,我們可以從專業角度用專業手法對這些藝術特點進行整理、歸納、強化并展示出來;其次,“藝術的”開發利用指用藝術的手段加以利用,并用藝術的手法表達,這方面可以從藝術設計學涉及的各個專業方向入手,例如從產品設計角度可以開發樺樹皮技藝相關紀念品、商品,從視覺傳達設計角度出發可以開發樺樹皮技藝題材的視覺形象、符號,從環境藝術設計的角度出發可以開發樺樹皮技藝主題性的空間形式,從媒體設計的角度出發可以開發樺樹皮技藝題材的影視媒體、移動媒體應用,等等。用藝術設計的手段和形式展現傳統手工技藝的美,是利用得天獨厚的專業優勢,擴大傳播受眾面、增強傳播效果的有效途徑,更是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的有益嘗試。“設計的”開發利用主要指對開發利用的內容、形式、途徑、效果評價的設計,只有經過理性、縝密的考察設計,才能保證整個開發利用過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這個環節我們將面臨若干問題,例如要利用哪些元素,怎樣利用,如何平衡開發利用與保持傳統原真性的關系,是設計開發新型的樺樹皮制品還是只借鑒利用其技藝特點而開發全新的產品,開發與利用的效果如何評價。這些問題都要在具體的開發利用時具體對待,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2013-2014年,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初步的嘗試和實驗,用“開發+利用”的概念設計了一組環保容器,其定位是體現樺樹皮技藝加工技巧、有北方狩獵民族典型特征的新型旅游紀念品。選擇做容器設計源于樺樹皮技藝一貫體現出的實用為先理念;在原材料的選取上我們做了大膽的二次開發,完全放棄以往采用的樺樹皮,而使用更環保的再生紙,這主要是出于資源保護和可持續設計的考慮;容器的外觀形狀、拼接方式、裝飾圖案則借鑒傳統樺樹皮技藝的外形和加工特點,從完成的作品來看,雖有待改進之處,但不失為一種可試行的量產方案。
3.開發與利用的前景
樺樹皮技藝和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樣,面臨著原有的文化生態逐步被現代文化消解,而新的文化正在重構的處境。我們不得不接受有些傳統工藝如果不能與時代共同發展就必然消失的現實,以樺樹皮技藝為例,現今既沒有對樺樹皮制品的生產生活必然需求,也沒有制作樺樹皮制品的豐厚物質、地理條件,該傳統技藝走進博物館只是時間的問題。所以,如果能夠從藝術設計學的角度出發,開發這項傳統技藝中可以發揚、利用的審美要素,并以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和審美需求的形式展示出來,讓人們還能通過視覺、觸覺感受這種傳統文化的魅力,不失為一種積極、務實的態度和做法,可以期待它未來有更大的發展前景,被廣泛應用于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
三、樺樹皮技藝可供開發與利用的價值所在
通過實物考察研究和相關人物訪談,我們整理出樺樹皮技藝在加工技巧、成品造型和裝飾手法、選材三個方面的開發利用價值。
1.樺樹皮技藝在加工技巧方面的開發利用價值
傳統的樺樹皮制作技藝流程一般經過剝取—加工—剪裁—裝飾—縫制五個步驟。樺樹皮的剝取通常在農歷五至六月份進行,因為這段時間樺樹的枝干與外皮之間含水量多,容易剝取;樹皮剝取后在使用前先將樹皮正反兩面凹凸不平的部分剝去,再通過浸泡、火烤或蒸煮處理,使其具有一定的柔韌性;軟化處理后的樹皮根據制作對象大小結構不同進行剪裁;裁剪完成以后樺樹皮就可以進行裝飾了,常見的裝飾手法有彩繪、壓印、刻劃、剔刻、拼貼等;最后一道工序是縫合成器,早期多用鹿、犴的筋或紅松根縫制,后期常采用麻線與獸筋混合的線縫制。用傳統工藝制作的樺樹皮制品不借助任何鐵釘、化學膠,卻經久耐用、防潮防水,表現出高超的性能,有許多我們現代設計可以借鑒和利用之處。其中最典型的加工技巧一是對樺樹皮進行軟化處理的技巧,一是樺樹皮的榫接技巧。新剝取的樺樹皮干燥堅硬不便于制作器物,北方少數民族創造性地用火烤、蒸煮、掩埋發酵的方法使其軟化,以達到進一步加工的目的。類似的將木質硬纖維軟化的技術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設計領域,例如彎曲木家具、彎曲木陳設等。通過研究樺樹皮實物和采訪,我們發現這種將樺樹皮軟化的技巧更具靈活性,也更適用于小型器具的制作,因為火烤、蒸煮、發酵的時間和火候都較易掌控,且可以隨時根據需要調整,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在利用木質纖維制作形態特殊、精細度高的作品時更有優勢,這是我們可利用的技巧。樺樹皮技藝的另一個典型技巧是榫接結構。這種榫接結構巧妙地解決了樺樹皮條狀坯料兩端連接,圍合成筒狀的問題,且非常穩定、耐用。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曾對一個樺皮筒進行解剖觀察,發現榫接結構的原理是通過將樺樹皮修剪成正、負互補性狀后互相插接、咬合達到連接的目的;整個結構沒有任何釘子、粘結劑和縫制的痕跡,連接部位借助形狀的咬合和材料微漲的特性完美結合在一起,可滿足盛水盛物的要求。在設計領域,材料連接是比較常見的問題,樺樹皮技藝的這種榫接方法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啟發,可以加以廣泛利用。
2.樺樹皮技藝造型和裝飾手法方面的開發利用價值
樺樹皮制品的外觀造型豐富,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也注重形式美感,尤其是日用器具類中的樺皮盒、樺皮筒、樺皮簍、樺皮罐、樺皮壺、樺皮包、樺皮搖籃等。例如樺皮盒子有方形、圓筒形、橢圓筒形、有蓋形,樺皮筒有帶蓋形、有耳形、有繩帶形,樺皮簍有束口形、直筒形。除了外觀形態以外,樺樹皮制品的表面裝飾和色彩也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例如樺皮盒子上壓刻的云雷紋、馴鹿紋、植物紋樣都直接來源于生活,顯得格外生動、粗獷;色彩上北方少數民族喜歡使用代表薩滿教的色彩,如黑色、黃色、紅色、藍色,這樣的色彩搭配表現出原始、神秘的美感。從藝術設計角度來看,以上外觀和色彩上的特征都可以作為代表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和達斡爾族的典型元素來加以利用,這方面我們項目組在設計制作北方狩獵民族地區旅游紀念品的過程中做了初步的嘗試,獲得了較理想的效果。樺樹皮器具的表面裝飾手法主要有彩繪、壓印、刻劃、剔刻、拼貼,其中壓印、刻劃、剔刻是比較有特點且值得借鑒和利用的。傳統的壓印是通過打擊骨質雕刻器的末端在樺樹皮上印出由凹點組成的圖案和花紋;刻劃是直接用骨質雕刻器在樺樹皮上劃出圖案的線條;而剔刻的手法基本和漆雕的手法類似,是用刀具依圖案的輪廓剔除一定厚度的樺樹皮,可以形成陰刻和陽刻兩種不同的效果。無論是壓印、刻劃還是剔刻,操作起來都很簡單,而且適應性強、用途比較廣泛,也較容易取得有立體感的效果,有較大的可利用性。
3.樺樹皮技藝在選材方面的開發利用價值
樺樹皮技藝在選材上表現出既簡單又高超的智慧。制作樺樹皮器具所使用的原材料均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生活和狩獵的區域,采集獲取極其方便,這體現出選材上直接性和簡單的一面。但是對材料特性的了解和把握卻顯示出這些少數民族的智慧,例如他們利用樺樹皮橫向生長肌理的特點制作筒形器物,熟悉樺樹皮剝取的時機和周期,發現并借助樺樹皮質輕、有彈性、防水、不易發霉的特點制作容器,利用獸筋有彈性不易斷的特性制作縫合線,用野生漿果的汁液和松樹皮的本色制作顏料裝飾樺樹皮器具,等等。這種因地取材、材盡其用的理念和做法正是樺樹皮技藝給我們的最大啟示,也是這一傳統手工技藝利用價值的體現。結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資源,但是如果不能實現文化遺產向文化資源、文化產業的轉化,遺產對我們來說只能是沒有生命的文化記憶而已。利用藝術設計學的專業優勢對文化遺產進行開發利用,借助文化產業的傳播推廣,才能夠給遺產注入新的活力,才能實現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作者:白曉霞 單位:大連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