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藝術設計與傳統美術的融合,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傳統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的差異
傳統民間美術更重視實用性、審美性和民俗性。這些特征也是它有別于現代藝術設計的主要方面。就實用性而言,人們的衣食住行中都可以窺見傳統民間美術的身影,它是人們在實用基礎上產生的精神需求。就審美性來說,傳統民間美術體現了人們精神方面的審美需求,這是它區別于現代藝術設計的最大特點,我們可以通過審美性來衡量傳統民間美術的審美價值。就民俗性來講,傳統民間美術很多都是來自于民俗活動,比如說風箏、年畫等,并以物化的形式來傳承并發展民俗風情。現代藝術設計更側重經濟性、社會性和高科技性。這是其有別于傳統民間美術的顯著特征。就經濟性而言,現代藝術設計要為社會經濟服務,它與社會經濟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性。社會經濟發展決定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而現代藝術設計又反過來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就社會性來說,現代藝術設計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為他們提供高品質且便捷的生活用品和舒適的生活環境,因而,其是為消費者服務的,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就高科技性來說,現代藝術設計隨著科技的變化而發展,科學技術給予其創新的思維和手段,有時還提供新的設計對象,這就是說,現代藝術設計在高科技的背景下具有更為豐富的設計資源和素材,有利于設計出更為科學合理的藝術作品。
二、傳統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的本質融合
傳統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之間雖然有很多差異性,但是,二者在本質上卻是相通的,完全可以實現融合。二者有著同宗同源的本質。傳統民間美術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勞動,是一切藝術形式的根本源泉,現代藝術設計同樣根植于傳統民間美術。因此,我們可以說,傳統民間美術是現代藝術設計的源泉,它為現代藝術設計奠定了民族心理與審美風格。現代藝術設計離不開民族文化的參與,要最大限度地吸收和保留自身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否則,現代藝術設計就失去了創作之魂。比如,日本的現代藝術設計就很好地融入了東洋文化氣息,小到產品包裝,大到高科技產品,無不散發著濃郁的日本民間美術風情。因此,我國現代藝術設計應該學習日本的設計理念,走民族化與現代化結合的發展道路,充分吸收傳統民間美術的精華,增強作品的民族風格。
二者有著共通的文化意蘊。傳統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看似相差很大,實則有著類似的文化意蘊。二者在人文精神、自然屬性、圖式造型以及色彩運用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共通性和衍生性。就人文精神方面來說,傳統民間美術有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核,表達了人們對于生命和生活的熱愛和美好愿望。而現代藝術設計則是現代化科技發展的產物,往往過多地注重科技含量,而忽略了人文精神。因此,現代藝術設計應該回歸到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增強向心力,實現現代性與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就自然屬性方面而言,傳統民間美術有著自然樸素的造物觀,這些可以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選材方面的靈感,比如,傳統民間美術經常會利用普通材料和簡易工具來進行創作,使得生活與藝術融為一體。現代藝術設計往往缺乏自然質樸的屬性,因此,可以從傳統民間美術中借鑒和吸取其造物自然觀,力求達到自然造物與現代藝術性的有機結合。此外,傳統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還在圖式造型和色彩運用方面有著很大的共通性。民間美術千變萬化的造型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圖庫資源,透過民間美術的圖式可以發掘其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從而使得現代藝術設計具有更深刻的象征意義。同時,傳統民間美術有著鮮明的色彩體系,它能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有效補充。
二者有著相似的造型手法。傳統民間美術重視內在主觀情感的表現,強調創作的本質神似,以求達到對自然界本質上的理解、把握和再現。現代藝術設計創作過程中追求的簡單、純粹性正好與傳統民間美術的造型手法不謀而合。具體來講,傳統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的造型手法方面的相似之處,主要表現在寓意性和審美創造心態兩個方面。就寓意性來說,美好的寓意已經構成了傳統民間美術造型中富有美學價值的一部分。現代藝術設計可以從傳統民間美術中尋找靈感,使用寓意造型手法來把抽象概念轉變成具體的設計形象。比如,福特汽車的廣告就很好地運用了寓意造型手法———一只奔跑的犀牛與汽車在一起,讓人感受到其中的象征意義。此外,二者在審美創造心態方面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都是實用性與審美性的交融,不僅具有一定的實用功能,還符合一定的審美規律。
三、總結
綜上,傳統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設計之間有著一定的差異性,但它們同時有著內在的聯系,可以實現本質上的融合。它們是一脈相承的藝術形式,同宗同源。傳統民間美術可以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豐富的創作養料,擴展現代藝術設計的思維與創造力;現代藝術設計完全可以學習和借鑒傳統民間美術,因為民間美術純真樸拙的風采正是現代設計追求的風格。我們要端正對傳統民間美術的學習態度,巧妙地運用現代藝術設計形式,使二者在差異中尋求融合,最終基于傳統民間美術創作出更富活力的現代藝術設計作品。
作者:曹洪玉 單位: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