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文科下藝術設計學科課程思政的內涵,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培養有正確思想觀念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培養時代新人的必要手段。該文作者通過學校“四個一”試點項目實施,探索了藝術設計學科課程思政的實施措施,如挖掘素材、精彩詮釋、做學結合、全域覆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效。
一、課程思政的本質是回應“培養什么人”的問題
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設宣言》發布,指出要想在大國博弈競爭中贏得優勢與主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人。高等文科教育作為培養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戰場、主陣地、主渠道,要堅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大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時代新人。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兩份文件有共同之處,同時也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其實,“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并不是一個新課題,而是一個歷史久遠的命題。早在2000多年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教育家就認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與“才”,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政治、國家服務。歷朝歷代的執政者也都把德育置于教育的顯赫位置,這也是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民國時期,蔡元培提出“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首次明確把“世界觀教育”納入全面人格培養范疇[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有關部門十分重視對各級教育工作的開展,以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高度提出了教育評價標準,要求教師做到“教書育人”。改革開放之后,多元化思想一方面打開了國人的眼界,使人們可以看得更高、更遠;另一方面,一些消極的思想也滲透進來。因此,教育部十分重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1984年,《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院校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的若干規定》強調“馬列主義理論課和學校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組成的“兩課”建設開始走向規范化,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迅猛發展,伴隨著互聯網帶來的信息爆炸,部分教師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專業知識的講授,很少同步開展課程思政,這是不可回避的事實。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單純依靠以往的“兩課”教育已經難以滿足新時代對社會主義人才建設質量的高要求。未來我國對于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學生對專業技術的掌握,更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高尚的情操。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指出要構建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梳理專業課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與功能,課程思政理念被正式提出。課程思政要求通過提煉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構建“顯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隱性教育”(綜合素養課和專業課)相結合的課程內容體系[2],開發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長久發展培養政治、思想、品德可靠的優質專業人才。
二、課程思政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文科”建設概念體現了高等教育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創新發展。文科教育不僅影響文科本身,而且將影響理、工、農、醫等學科領域,關乎高等教育的全局。新文科的“新”,首先是教育理念之新,就是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科教育的理論體系、學科體系、教學體系,為新一輪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新文科建設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國家相關部門要求“十四五”期間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到2035年基本建成教育強國。建設教育強國不僅要有拔尖的一流人才,而且要有一大批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專業能力均衡發展的專業人才,需要構建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創新教育模式。如今,年輕人身處的時代環境變化日新月異。一方面,優越的物質條件和便捷的生活方式,讓年輕學子眼界開闊、思維靈敏、接受能力更強;另一方面,愈加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在一定程度影響了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個別學生心理素質較為脆弱,對國際環境的復雜性缺乏足夠的認知,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缺乏了解。這就要求高等教育改變以往簡單直接的思想政治課教育模式,摒棄理論灌輸,將思想觀念、法治意識、職業操守、優秀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各門課程,以此獲得“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課程思政是我國新時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
三、藝術設計課程思政的探索實踐
為深入貫徹落實《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強化課程思政建設一流課程的意見》《廣東省教育廳關于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改革工作的通知》要求,廣州商學院開展了課程思政“四個一”試點工作,即在每個二級學院至少有一個試點專業,每個試點專業至少組建一個課程思政團隊,至少要有一門專業課程開展全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廣州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產品設計專業作為“四個一”試點專業,深入領會學校課程思政頂層設計的要求,積極創新教學理念,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了課程思政的探索實踐。
1.挖掘鮮活的課程思政素材,強化專業課的育人功能
藝術設計的前身是工藝美術。改革開放之后,為順應時代的發展,工藝美術吸收西方的現代設計理念,工藝美術學科也轉型為現代藝術設計學科,在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強勁需求中迅速發展起來。但部分學校的藝術設計教育往往沿用西方的教學模式,基礎理論課程也多以西方設計理念、設計案例開展教學。如,在一些基礎的入門課程設計概論中,無論是課程中涉及的設計史還是設計理論都以西方素材為主,缺少中國特色。而在其他專業課程中,個別教師在講授優秀設計案例時也以介紹西方設計案例為多,這無疑需要加以改進。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物質文明的發展離不開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理念。如,在中國古代造物活動中,“制器尚象”“師法自然”“文質統一”等設計理念至今都是較為有用的設計準則;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將這些思想觀念落實到設計實踐領域,使我國的藝術設計也獨具特色。建筑、服裝、電子產品、交通工具、廣告、新媒體等各類設計助力中國制造,使中國制造走向世界。針對以上現狀,在實施課程思政時,教師要認真梳理本土設計優秀案例,融入各門課程。按照“四個一”試點要求,除了思政團隊和完整的思政課程建設,其他課程至少要有一個思政課堂,即至少有一個章節要融入思政元素。通過這些思政元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培養工匠精神,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目標。
2.將思政元素柔性融入課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授課,避免生硬拼接。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挖掘鮮活的課程思政素材,而且要深入研究課程思政元素,精心組織,巧妙穿插。好的素材還要配合好的詮釋,才能被學生吸收。為此,廣州商學院鼓勵教師把科研與教研相結合,通過科研深入研究專業課題,再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學。如,飾品設計課程獲得廣東省課程思政建設改革示范項目和省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教學團隊積極投入科研工作,先后獲批了校級重大課題“廣州十三行時期首飾藝術風格研究”和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廣州十三行時期首飾藝術風格流變研究”。在課題研究中,團隊成員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系統梳理了廣州特定歷史時期十三行首飾的造型、風格、審美特質及其折射出的文化心理,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在飾品設計專業教學中補充了鮮活的教學素材。教師把這些研究成果以講座、研討的方式帶入課程,結合實地考察廣州十三行博物館,使學生深刻理解了十三行廣府首飾和相關工藝,被廣府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感染,增強了文化自信,也開闊了學生的專業設計創意思維。設計概論課程是設計專業學生的專業入門課,該專業選用的是由課題主持人楊曉旗等人主編的教材[3]。這本教材是國內較早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編撰的教材,自2008年出版以來受到持續好評。該教材第三版于2020年12月入選國家級“十三五”規劃教材。第三版改版的主要內容配合課程思政,增加了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優秀設計案例,并且以二維碼方式為學生帶來了數字化的閱讀體驗,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
3.引導學生做中學,使思政元素活化成學生的設計創意
藝術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學科,親身實踐是最好的學習。因此,在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邊做邊學。在飾品設計課程中,教學團隊除了以講座、實地考察、研討的方式講授嶺南傳統文化元素,還將課程思政有機地融入專業教學。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積極參與課堂交流,發表見解,并以十三行的相關藝術元素為靈感開展創意設計,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成果。學生在理解吸收的基礎上,利用十三行首飾藝術或嶺南傳統文化元素進行首飾設計,在畢業設計、專業競賽、校企合作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學生作品獲得了2019第六屆“工美菁英獎”的金獎、銀獎和銅獎,2019中國(廣東)新銳首飾設計師大賽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2020“中國有IP”珠寶設計新星大賽的優秀獎、全國百強入圍獎。同時,在相關賽事中,團隊指導教師獲得了最佳指導教師獎,教學團隊獲得最佳組織獎、全國十佳院校獎等。設計概論作為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堂,沒有采用平鋪直敘的灌輸式講解方式,而是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首先,教師給出教學大綱和要點,讓學生挖掘我國優秀的設計案例,并在課堂上以小組講演的方式分享,大膽表達觀點;接著,教師通過點評的方式,提煉思政要點,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這些案例,并結合我國國情,理解“設計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手段”,警惕“為了設計而設計”等錯誤設計觀念的影響。學生只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設計觀和審美觀,才能為后續的專業課學習奠定正確的認知基礎。
結語
作為“四個一”試點專業,在產品設計專業獲批的省級和校級示范課程的先行實踐中,筆者所在團隊總結經驗,對本專業所有教師開展培訓,使教師對課程思政認識到位,同時修訂了新的教學大綱,把課程思政貫穿到每門課程中,實現了全域覆蓋。教師根據不同性質的課程,從價值觀、審美觀、綠色設計、美麗鄉村建設、中國速度、工匠精神、為人民美好生活而設計等視角展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教學提倡實施中西互補的教學理念,既要正確講解國外前衛的設計理念和優秀案例,又要大量引入我國優秀的設計思想,讓學生批判性地吸收外來文化,發自內心地熱愛我國傳統文化和新的設計文化,從而增強民族自信,用好中國元素,使立德樹人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產生實效,回應時代發展和新文科建設的要求。今后,筆者所在團隊還將進一步探索,努力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凸顯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
參考文獻:
[1]曾成棟.論蔡元培之“五育”教育觀[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54.
[2]陳華棟,等.課程思政:從理念到實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26.
[3]楊曉旗,黃虹.設計概論(第3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20.
作者:楊曉旗 李誠 蒲艷 單位:武漢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