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職院校雕刻藝術設計中的雕塑教學,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雕塑教學是夯實雕刻藝術設計專業造型能力與創作能力的主要課程,雕塑教學對專業基礎的訓練至關重要,而它的成效是當前雕刻藝術設計專業發展的基本問題。論文在雕刻藝術設計專業大的教學背景下,提出雕塑教學融合雕刻工藝種類、提升造型能力、拓展創作能力、注重因材施教、引入數字教學等方面進行探究,在造型形式語言和創作構思方面強調個體化發展,推進雕刻藝術設計專業特色優質化培養模式。
關鍵詞:雕刻藝術設計;雕塑教學;人才培養
一、應用型院校雕刻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背景
1.雕刻藝術設計專業工藝門類的廣闊性、綜合性。雕刻藝術設計專業是高職院校開設的三年制專業。其專業特點具有較多的專業方向門類,涉及多種雕刻工藝與多種材料應用。當下雕刻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以傳統式的工藝傳授為主。在學制的限制下,課程建設相對比較緊湊,各種工藝種類較多,所以在客觀上限制了工藝種類跨界融合。當下社會對于雕刻藝術人才培養的需求是全面的、綜合的。如果只掌握一種工藝已經滿足不了當下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與此同時雕刻藝術設計的綜合性要求學生不但掌握手工技能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審美與創作。而對市場的實際需求,要了解不同材料與不同工藝,從實際問題到設計方案再到實際產品產出,要求學生具有綜合性的素質。2.雕刻門類之間融合較少,材料與工藝的不同產生較大的壁壘。雕刻藝術設計分有竹雕、竹簧、木雕、玉雕、石雕等多種雕刻工藝。在應用型高校的大背景下,以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與工藝技能。傳統式的教育方式中更加注重學生對于技能與工藝的掌握程度,而現代教學的方式轉變要求人才培養對企業與市場的結合更加緊密,這也是“現代學徒制”的基本要求[1]。同時“現代學徒制”全面推進加快培育知識型、技能型與創新型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當下社會與市場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要求較高,不但工藝與技能要過硬,而且對相關產業有專業化的認識和了解。
二、雕刻藝術設計專業中雕塑教學的現狀其重要意義
1.雕刻藝術設計專業雕塑基礎教學現狀。雕塑在雕刻藝術設計乃至其他專業的基礎課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雕刻專業對于空間與造型的要求相對更高,雕塑基礎課程顯得更為重要。在重工藝重技能的大環境下對于造型能力的訓練相對較少,課程設置重在專攻工藝與技能的培養。而顯得雕塑課程結構簡單,設置課時相對較少。2.雕塑基礎教學對各種工藝門類的推動作用。雕塑課程的訓練會大大豐富學生的觀察方法,增強對作品的表現力。有效地進行雕塑的訓練,對形體認識與造型能力的培養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雕塑基礎訓練不同于硬質材料雕刻,泥塑的質地較軟,塑形相對容易,學生可以通過感受對象快速將感性的表達投入在作品之中,增加作品的藝術感受力[2]。而雕刻的過程往往是理性的,對材料的控制把握往往是循序漸進的,在這個過程當中相對比較理性,對于剛入門的學生很難將感性的表達融入雕塑當中。雕塑造型訓練主要是圓雕和浮雕兩種造型訓練。雕塑兩種造型訓練有助于學生分析了解不同材料的雕刻造型特點,并加以融合。竹雕、木雕與石雕等都具有浮雕的雕刻表現方式,雖然材料工藝技法與工具使用不同,但是在創意構圖、空間壓縮、線條雕刻、形體處理等方面都有共通之處。雕塑的浮雕課程訓練往往就是在訓練學生提升這些能力,雖然學生處于不同的專業方向,但是在雕塑基礎課的能力培養與創新培養方面,已經具有能夠認識并欣賞不同材料雕刻作品,在基礎造型的訓練上,雕塑提升學生的造型美、形體美與創意美。雕塑的圓雕基礎課程與浮雕課程相一致,只是空間的表現方式與處理方式不同。雕塑基礎教學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專業審美情操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提升了學生在跨界與融合各雕刻門類的綜合能力與素養。
三、應用型院校雕塑教學中的改革思路
1.提升學生空間思考意識。雕塑是空間中的造型藝術,有實際存在的形體,并用某種材料所承載。在基礎課之中,雕塑對形體空間的學習是其他無法代替的。主要體現在傳統雕塑教學的本體語言,而雕塑的本體語言最核心的三要素概括為“空間”“形體”與“材料”[3]??臻g是雕塑的第一元素,是雕塑存在的證明,也明顯區別于繪畫等平面的藝術種類??臻g上的造型要求我們對空間理解不同于素描的基礎訓練,要求我們建立立體的思維方式,并具有科學的立體觀察方法。在形體的造型上不以某一個角度的輪廓作為觀察標準,以形體的處理和歸納為主??臻g立體思維方式的建立對學生的設計能力與造型能力都會有提升。2.拓展雕塑創作能力在雕刻作品創作中的優勢。雕刻專業方向轉移雖然材料不同,但在創作構思、創作表現上通過雕塑創作的教學辦法與教學理念,加強學生的創作能力與設計能力。學生培養的并不以標準統一化方式要求,真正的工藝與藝術類的教育雖然在規律上保持一致,但在人才的培養上要因人而異,對不同的學生以專業引導的方式進行轉移,培養學生的個性化教育。雕塑創作需要對客觀事物、對文化、對現實有個人獨特的見解,以個人意識融入雕刻作品,呈現出不同工藝材料語言的形式,進一步提高學生表現力的自覺性與能動性。借助雕塑創作的訓練模式提升學生雕刻作品的思想意識。雕刻藝術呈現出不同材料的美,所以,工藝與材料雖不同但在創作觀念上融會貫通,從而學生在創作中能夠自由表現,駕馭材料的屬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3.結合工藝門類采用雕塑課程因材施教。雕刻藝術設計包含的工藝門類較廣,針對不同雕刻方向的材料和工藝特點采用不同的雕塑課程模塊。例如,竹雕主要是在竹制的表面雕刻豐富多樣的裝飾圖案或者文字,用竹根可以雕刻各種裝飾的擺件。針對竹雕的雕塑課程應以浮雕為主、圓雕為輔,訓練學生的空間壓縮的造型能力,強化浮雕的創作力和表現力。在此基礎上結合竹雕工藝,將雕塑造型能力轉化在竹雕的作品中。玉雕工藝不同于竹雕工藝采用圓雕與高浮雕較多,玉石不像竹子一樣造型類似,每塊玉石的形態不同,也可以加工成不同的形狀。在雕塑課程的設置上更重視圓雕與高浮雕課程的設計,其他雕塑課程作為輔助課程和交叉課程。由此可見不同的材料工藝采用不同的雕塑課程模塊,對專業方向的因材施教將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4.引入數字雕塑在雕刻藝術設計專業上的教學應用。目前雕塑專業院校陸續開展數字雕塑相關的課程,數字雕塑即是將目前的數字技術與藝術創作相互結合,為適應我國藝術類教育無法滿足社會需求與市場需求的現狀,培養出一批具有創作能力與數字技術的藝術復合型人才[4-5]。傳統雕塑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注重對象的寫實能力,數字雕塑教學與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不同,在模擬空間中學生可以不受空間的影響,雕塑模型更容易控制和把握,而且不受教學場地和空間設備的束縛,創作時間較為靈活,學生可以在練習和創作當中充分發揮想象力。數字雕塑不同于市場上面批量生產的雕刻技術設備,它更加注重設計和創作能力。學生借助數字技術課程的訓練可以在軟件中選擇自己專業的材料,在創作之初可預覽到后期效果,為教學資源和最終作品的呈現都提供了技術支持,這對現代雕刻教育體系的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結語
雕塑課程對學生的基礎訓練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雕塑基礎課程的范圍較廣。針對不同專業方向和材料屬性設置不同的雕塑課程模塊教學效果更具有幫助。雕塑美學的造型修養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審美情操,提高作品品位和格調。雕塑教學強調個性化的發展模式,形成獨立的造型語言,以及個人化創作構思。雖材料工藝相同但作品百花齊放,推進學院雕刻藝術設計專業特色優質化培養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班守猛.數字技術在雕塑教學中的應用[D].北京工業大學,2013.
[2]呂麗蓉.淺談當代背景下的雕塑教學[J].大眾文藝,2010,(13):235.
[3]律廣.雕塑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5):234-234.
[4]李升.翻轉課堂在高職雕塑教學中的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8,(17):174+176.
[5]任鄭君.雕塑教學中的材料應用[J].美與時代(下),2012,(7):84-85.
作者:于洋 單位: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