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藝術設計學科融入精準扶貧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高校藝術設計學科融入鄉村精準扶貧,對于落后地區文化、生態內生源動力的開發和建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文創產品、非遺、文創產業的挖掘、開發和轉化,試圖尋找幫助農民創造可持續的再生造血系統精準扶貧的途徑。嘗試從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文創產業和保障機制等方面研究,探索藝術設計學科融入精準扶貧的方法及路徑。
關鍵詞:設計扶貧;成效和問題;必要性;路徑策略
引言
到2020年,我國將實現沒有絕對貧困人口的目標,而當下,正是脫貧攻堅階段。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這是對脫貧攻堅在我國經濟社會主義發展全局中所處位置的準確判斷。[1]精準扶貧是一項國策系統工程,隨著鄉村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到達提質共建,提升文化生態內生源動力的時機,藝術設計恰好能夠起到“重塑”和“孵化”的作用。藝術設計作為一種系統性方法論,通對文創產品、非遺、文創產業的挖掘和開發給予品牌賦能,幫助農民建造可持續的再生造血系統,促進貧困地區的文化提升和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達到精準扶貧的目的。
一、高校藝術設計學科精準扶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藝術設計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這一學科特點決定了其必須面向社會、服務社會。而服務社會就必須融入社會,深入到生產、建設、服務、流通等第一線。中國社會本質上依然是一個農耕文明體。據調查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約12億人口,其中9億是農民,占到75%。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大發展,現在近14億人口,依然有9億農民,占到64%而且,這些農民,他們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人際倫理結構,和幾百年前,幾千年前,并無本質區別。而城市人口,絕大多數也是通過近代農民進城務工,或者考學、參軍等途徑來到城市。他們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價值觀等,也依然保留著農民的烙印。這些根深蒂固的落后觀念,尤其是文化思想觀念的落后,是當前制約貧困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因。從大體上來說,農民思想落后、觀念陳舊、陋習嚴重、惰性也很大,加之文化欠缺、自身造血不足,貧困在所難免。高校藝術設計精準扶貧旨在從技術層面和文化產業層面給予農民的幫助。技術扶貧同文化產業扶貧是一種漸進式的可持續發展的扶貧路徑,技術扶貧為文化產業扶貧提供條件。文化產業扶貧,從策劃到品牌,從資本到產品,從商業到農業,建立起一整套可持續的協作式社會創新體系。從修復鄉村風貌、開發文創產業、吸引年輕人回鄉、轉變他們消極落后的傳統文化觀念、增強致富本領和文化自信始,到參與掌握其經濟項目的運作能力、法律政策的理解能力和市場經濟適應(生存)能力,激發農村社會的內在活力終。因此,文化產業扶貧是改造貧困文化、遏制返貧現象、阻止貧困代際傳遞、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關鍵和根本,[2]最終實現“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藝術設計扶貧一方面是“技術扶貧”,但更重要的是“文化產業扶貧”、“技術扶貧”,可以通過培訓、幫扶、傳承和挖掘非遺技能,使貧非遺技能得到傳承、保護和發展(往往是獨特的原生態文化得以保存),保護手藝人的生存底線,促進自身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環;另一方面是“文化產業扶貧”通過文化資源IP的挖掘和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繼而開發文創產業,這樣,文化與經濟的有機結合,更好地服務和推動經濟持續發展,遏制返貧現象、阻止貧困代際傳遞,促進文旅產業以達到鄉村振興的目的。
二、藝術設計是文化扶貧的重要手段
設計的目的是為了人,人在本質上是文化的存在物,人正是通過對自己生存發展方式的不斷設計,社會得以進步。設計才終將成為一種文化,而文化也必然成為設計之魂。近年來,中央密集出臺了一系列與文化扶貧相關的指導性文件和法律法規,對推動文化扶貧,尤其是文化事業扶貧起到了促進作用。如2015年12月,文化部等七部委印發《“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將文化扶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年6月,文化部的《“十三五”時期文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中提出要發揮文化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2]文化,它包括了一個民族生活的種種方面。總的來說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學、藝術等;社會生活方面,如集體組織、倫理道德、制度法規、經濟關系等;物質生活方面,如飲食起居、風俗習慣等。藝術設計是文化扶貧的重要手段,當前藝術設計扶貧的主要做法是通過文化產業扶貧。各地黨政有關部門出臺了相關政策以及下撥扶持資金,譬如通過文化活動、電子商務、企業、非遺傳承等和農村農民農產相結合,實施文化+旅游開發文化產業項目,帶動貧困戶脫貧取得一定成績。
三、高校藝術設計學科精準扶貧面臨的主要問題
當前的現狀是高校藝術設計學科精準扶貧還嚴重滯后表現在:
(一)高校藝術設計學科精準扶貧體系建設滯后
高校設計藝術學科,近幾年有了較大發展,逐漸建成滿足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有用人才的學科體系,但是隨著國家號召鄉村振興、精準扶貧,藝術設計學科在精準扶貧上行動緩慢甚至滯后,遠遠不能滿足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所需求的綜合性設計人才培養的需要,專業教學缺乏實踐性與交叉性的融合。精準扶貧要求設計學科面向社會、面向農村貧困地區解決有關文化教育、產業振興、農民脫貧致富等問題,需要的是學科資源整合設計服務,要將單一、封閉、狹窄的設計服務,變為多維度、復合性強的服務設計,因此給藝術設計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二)高校藝術設計學科師資水平急需提高
有些高校教師人文素養不高、知識結構單一陳舊、教學觀念落后,對于精準扶貧知識儲備不夠,對鄉村振興認識不足。其次缺乏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雖然教育部強調“雙師型”但比例嚴重不足。產、學、研沒有落到實處。師資教學實踐能力不強,很多教師沒下過企業也沒到過農村,只有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缺乏導致教學效果空泛,解決不了實際問題。要投身于精準扶貧,高校藝術設計師資水平急需提高。
(三)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缺乏創新
當下,藝術設計教育的產出與中國產業需求錯位的狀況日益嚴重,鄉村建設精準扶貧更是缺乏具有創意設計的人才體系。文化產業屬于創意產業,藝術設計是文化產業的集大成者。然而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的大學生,由于知識結構單一、項目設計的能力有限,顯然缺乏核心競爭力。
(四)高校藝術設計學科對非遺傳承保護和發展重視不夠
目前,高校藝術設計學科對非遺傳承保護和發展重視不夠,甚至完全沒有涉及。即使扶貧也往往流于形式,走馬觀花、淺嘗輒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承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記憶。中國傳統村落及貧困地區非遺資源非常豐富、區域分布廣,其復合性、神秘性、特異性、原真性等特質明顯,具有巨大的開發潛質和優勢。非遺項目或產品是可以作為特色文創品開發和打造的,做的好可以“點對點”精準扶貧。從目前活態傳承角度看,由于市場化程度不高,一些老手藝傳承乏人,逐漸形成今天“人走藝絕”、技藝失傳的危機。要留住“老手藝”前提就是保護好傳統工藝方法。還要保護中創新。沒有創新的保護沒有可持續性。高校藝術設計學科校要做非遺工藝保護和傳承工作,構建“大師+工作室+項目”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并將培養傳承人、培訓農民納入課程體系。要強調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的活態傳承,協助農民主體走上產業化致富之路精準扶貧。
四、高校藝術設計學科做好精準扶貧的對策和途徑
近年來,中央密集出臺了一系列與文化扶貧相關的指導性文件和法律法規,對推動文化扶貧,尤其是文化事業扶貧起到了促進作用。高校藝術設計學科是重點培養文化產業設計人才的地方,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實踐探索藝術設計介入精準扶貧途徑。
(一)在地文化資源轉換成鄉村旅游品牌IP
旅游品牌是將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作為內容來源,從開發方式、營銷手段到產業模式深度挖掘資源地的IP價值,通過藝術設計基于一定的資源體系創造符號價值賦予新的價值的生產過程,形成以獨特價值為核心的經濟形態,這就是品牌經濟的體現。如今是跨界融合的時代,品牌價值就等于市場價值,品牌價值將幫助農民致富。目前來看,農村急需開發和挖掘在地文化價值,文化遺產的有效應用,采用策劃設計方法,以創新為引擎,以市場為導向,以知識產權保護為手段,擴品種、創品牌,與相關產業實現跨界融合。提升在地的市場競爭力,幫助農民產業扶貧。
(二)文創產品驅動助推精準扶貧
藝術設計要研究如何激活農村手工藝活態化傳承。在保護中開發文創產品,利用在的資源,重新設計改良傳統工藝和新材料研發,讓手工產品即有現代生活的實用性,又有大眾的審美性,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在地的文化精神。為此,藝術院校應當嘗試與當地手工藝人形成新的協作系統,在梳理保護原生文化的基礎上,挖掘鄉土文化價值,塑造文化認同感,通過將產品創造性轉化賦予當地手工生產以活力。(產品賦能)將品牌力作為精準扶貧的發力點,重塑品牌關系將區域特色產品打造成精準扶貧的品牌亮點,帶動區域脫貧。
(三)設計服務驅動助推精準扶貧
藝術設計學科可以利用互聯網+和ar新技術的知識,協助搭建新的生產消費系統和實現體驗生活方式的鄉村旅游服務平臺。在這一過程中,應當將綜合考量政策、商業及資本問題,以在地的實際問題與國家政策對接,賦予系統驅動力,通過鄉村文化遺產資源的認知,以及對文化資源IP的重塑和孵化,利用大數據在互聯網+的模式下實現推廣和營銷,產生接地氣的藝術設計營銷解決方案。
(四)非遺保護和開發
用技術助力非遺老手藝傳承。面對新的生活方式和時代需求,要激活這些手工藝,就需要重新改良傳統工藝和材料體系,讓手工產品與現代生活及日常審美產生新的連接。為此,藝術設計應當嘗試與當地手工藝人形成新的協作系統,在保持原生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將產品創造性轉化賦予當地手工生產以活力。繼而幫助農民智力激活貧困人群的原生動力。吸引外出打工青年返鄉一對一幫扶,設立藝術設計精準扶貧即非遺工作站,幫助農民打造“一村一品”,用藝術設計手法結合在地文化建設鄉村景觀節點、特色旅游線路,以及改造設計有思想、有文化、有人情味的鄉居形態,確保脫貧攻堅工作取得實效。
(五)建立扶貧考核制度
將藝術設計扶貧作為一項基本制度納入精準扶貧體系建設中,設立藝術設計精準扶貧工作的專項考核指標體系。學校各級黨委和領導要高度重視藝術設計精準扶貧工作,建立藝術設計精準扶貧的專門學術機構,注重田野調查及頂層設計,從精準扶貧工作的源頭為藝術設計開辟服務空間。建立藝術設計學科有效的精準扶貧工作的考核制度,注重藝術設計學科課程設計的廣泛性、長遠性,讓在地農民參與考核的精準扶貧體系。
五、結論
扶貧是一項高度復雜且需創造性的工作,設計恰好能夠起到“協調人”的作用。精準扶貧關鍵是文化扶貧,文化扶貧往往通過藝術設計得以實現。藉此,藝術設計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這五大鄉村振興的著力點上融匯貫通,發揮著其他扶貧工作無法取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炯.藝術振興鄉村途經研究[M].中國紡織出版社,2019.3
[2]廖懇,袁華,陳立華,張衛國,鄧秋軍.文化扶貧面臨的問題和對策探討[J].行政管理改革,2017(09):23-27.
[3]辛秋水.走文化扶貧之路──論文化貧困與貧困文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03):16-20.
[4]蔣好書.文化資源如何做成文化產業[J].商業文化,2017(10):24-29.
[5]于建嶸,鄉村振興要因地制宜[J].人民論壇一社會治理,2018.6;
[6]張軍.深劃改革,釋放鄉村振興內生動能[J].東岳論叢,2018(06):133-139
[7]朱依群.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模式思考[J].設計,2016,29(12):142-143.
[8]毛玉潁,鄭歡,許熠瑩*.藝術設計類作品數據庫平臺設計探索[J].設計,2016,29(13):86-87.
[9]黃尚游.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J].設計,2016,29(13):96-97.
作者:鄧楚君 單位: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