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創新教學模式,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國內多數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模式陳舊,與當前的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學生能力與專業設計公司的要求差距較大,畢業生就業情況也不容樂觀。本文結合國內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現狀進行梳理,查找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專業課程創新教學模式的對策。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創新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綜合性較強,涉及建筑、美學、心理、人機工程、材料學等多學科的融合。涉及居住、辦公、商業、娛樂、景觀等空間設計領域的內容。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設計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一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發展與現狀
國內多數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比較滯后,人才培養不注重實踐環節。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與被動式“學”的關系,是以老師為主體教學方式。多數高校教學實踐環節未能落地,實踐教學形同虛設,培養的學生專業能力差、創新意識薄弱。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培養方案的重構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入手。
(一)國內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的起步與發展
我國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起步較晚,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50年代,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是在1957年成立室內裝飾系,中央工藝美院隸屬輕工業部,專業方向多與輕工部的管理范疇相關。80年代后改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當時的教學模式參考日本的教學體系,專業課程包括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家具設計和公共設施設計等內容,對于施工及材料工藝等方面不夠重視,也沒有開設相關的課程。由于當時科學技術狀況,設計方案多以手繪、馬克筆、噴筆等表現為主。90年代末全國高校擴招,美術高考生源劇增,根據國內美術高考網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招收美術生的院校500多所,專科招生達到1000多所,專業設置齊全。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環境得到快速提升,從事環藝設計的人才數量劇增,也成為美術考生報名的熱門專業。由于各高校的辦學背景不同,國內各高校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也呈現出五花八門的景象。
(二)國內高校環境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在國內,所有招生美術生的院校,基本都設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報考這個專業的學生大多是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認為環藝專業好就業,工資待遇還不錯,但是多數學生對環藝專業不了解,缺乏長遠的專業發展規劃。入學后,把軟件學習放在首位,認為軟件學好了就可以找工作,實際對環境設計專業認識膚淺,造成畢業后沒有發展后勁,從事不了幾年設計工作,就感覺力不從心了,不得不改行從事其他的工作。其原因與學校的人才培養和教學模式有直接的聯系。國內高校環藝專業傳統的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不注重教學與實際項目結合;不注重現場和材料市場的調研;不注重項目的設計過程和施工程序等內容,培養的學生只會紙上談兵,缺乏實踐能力。
二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對設計創新思維重視不夠
傳統教學重視作業的最后效果,而忽略設計的推敲過程,這是專業課程教學的誤區,是人才培養的失敗。設計是在滿足內容使用要求的同時,要以創新為導向,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這是培養優秀設計師的標準。效果圖做的再好只是軟件掌握的不錯,要明確課程教學的本質,重點要放在設計理念標新立異上。
(二)現場調研環節偏少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實用藝術,為社會培養應用型性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注重的是“用”,學生必須深入現場才能明確學習的目標。所以,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要增加現場調研環節,由老師組織一起調研,對設計的的風格、功能的設置、空間流線、材料的運用,施工工藝和燈光照明等內容詳實的考察,對不同時期、不同規模和不同主題的空間環境進行調研,要求學生撰寫調研報告。
(三)教學模式不適應社會需求
人才培養要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才能符合培養的目標。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完理論知識之后,學生在課堂上做作業,老師給予逐個輔導。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設計思路僵化、思路不系統;缺乏方案推敲過程與方案的表述能力。作為一名設計師不僅要有創新能力,也要有語言表達能力,因為作品要讓業主認同需要將自己的設計理念的來龍去脈講清楚,方案征得業主的認可才是設計師努力的結果。因此,課堂輔導采用匯報的形式,老師和其他的同學一起評論,形成互動的氛圍,這種教學模式對每位同學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會發展與用人單位的需求
用人單位需要專業基礎扎實、創新能力強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尤其需要綜合素質高、一專多能的優秀人才。國內多數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培養的畢業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適應實際工作,還會出現力不從心的現象。學校的人才培養會影響到一個學生長期的發展,要從根本改變傳統、僵化的教學模式,要與用人單位相結合,與社會發展相適應。更新培養觀念,創新教學模式,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和用人單位的需要。
(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創新思維是培養環境藝術設計學生創造力的關鍵。創新意識薄弱,培養的學生只會東拼西湊一味的模仿,成了“搬運工”,作品毫無創意,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走入工作崗位很快被淘汰。現在國內一些院校將國外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引入教學實踐中,例如:南京藝術學院在教學過中重視創意思維與技能訓練、概念課程與社會項目有機融合,從高度邏輯性的治學方式中獲得啟示,從對建構文化、參數化設計方法、影像建筑學、概念設計的研究中得到智性的開發。培養的學生創新意識較強,已經取得顯著成果。因此,教學方式要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才能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設計師。
四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
(一)重視課堂過程教學
為適應社會和用人單位需求,必須要更新傳統的教學觀念。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封閉式教學方式,教師講完理論,剩余的課堂時間就是學生做作業,同學之間缺乏思想上的交流與影響,不利于才培養質量提高。加強課堂的互動性教學,采用課上匯報方案的方式可以促進互動與交流,通過大家評論可以正確把握設計方向。在教學的過程中嚴格把控學生的時間觀念,充分利用課上與課下時間,做好課程設計,嚴格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二)加強項目現場教學
眼界決定一名設計師的設計意識,走萬里路,讀萬卷書。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講理論學習要和社會調研實踐緊密結合,才能對環境藝術專業全面認識和了解。例如,有的學生作業內容選擇的是酒吧空間設計,但從來沒有去過酒吧,具體的功能布置的合理性、設施設計的人性化和空間氛圍的營造方面一概不知,只是從網絡圖片上了解,這樣設計出來的方案是無根之草,與現實脫離。合理安排好課堂教學與調研實踐之間的關系,做好課程的整體規劃,老師選擇有代表性的項目案例組織調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聘請業內專家結合自己設計的項目現場講解,從方案設計到施工完成,以及如何解決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立體化、全方位地展示給學生,便于學生直觀地理解和對所學知識的消化。
(三)調整課程考核機制
成績是考核學生的學習的狀態以及掌握知識的程度,國內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傳統考核方式多以百分制考核為主,平時成績占30%,期末成績占70%。一般將平時的出勤和課堂問答作為平時成績,將最后完成的作業做為期末成績。這種傳統的考核機制重點放在最后的結果上,一份作業決定學生掌握的水平的高低就會弱化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重點加強教學的過程上,將平時成績調整40%,增加平時成績的比重。百分制不適合藝術設計專業的考核特點,特別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應當采用等級制考核,等級制考核包括優秀、良好、中等、不及格四個等級,這種考核方式更直觀、更科學。
五結語
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創新教學模式是一項系統的、專業化的改革工程,是解決如何“教”與如何“學”的問題。本文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做了系統梳理,并對改革的必要性進行分析,提出了調整的建議和對策,希望本文的撰寫能為國內高校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教學有一定的借鑒和幫助。
參考文獻
[1]宋愛慧.新形勢下高校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方法創新研究[J].新西部,2010(10):188-188.
[2]吳智螢.環藝專業展示設計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性研究[J].讀與寫雜志,2012(5):56-56.
[3]譚睿光.“動態情景”教學法一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J].設計,2014(2):95-97.
[4]鐘妍.桂林高校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與開發[D].廣西師范大學,2009.
[5]孫昕.中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特點分析及根本性創新研究[J].時代教育,2015(15):73-74.
[6]蔡春明.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新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6,3(17):89-90.
作者:高勇 單位:華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