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醫漢語教材中人物形象設計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提 要】中醫漢語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是中國人與中醫治療、保健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縮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人對中醫的認知,同時也是傳播中醫藥文化的重要載體。文章將從教材中人物選擇、言語交際與中醫藥文化相融合的角度進行調查分析,從人物角色、故事情節兩個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詞】中醫漢語教材;人物形象;中醫;藥文化傳播
隨著中醫藥的國際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中醫。中醫是一個融哲學、文化、醫學于一體的專門學科,外國人學習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因此中醫漢語這一類專門用途漢語的教材和課程應運而生。中醫漢語類的教材近年來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對該類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材對比、詞匯編排、教材建設等方面,如鐘心怡(2019)《中醫漢語教材的詞匯編排與中醫專業課程的契合度研究》、周延松(2018)《中醫漢語教材建設的回顧與思考》白迪迪、楊帆(2013)《關于中醫漢語教材編寫的幾點思考》。但對于教材中人物形象的研究卻還沒有開展。中醫漢語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是中國人與中醫治療、保健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縮影,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中國人對中醫的認知,同時也是傳播中醫文化的載體。在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背景下,中醫漢語教材中的人物形象設計對于推動國家、民族形象傳播和中醫藥文化的國際推廣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選擇2010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實用中醫漢語》系列教材和2018年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醫漢語聽說教程》進行研究,考察中醫漢語教材中人物形象的設計情況,探索人物形象設計背后更為豐富的意義和價值。
一、教材中人物設計與中醫藥文化相融合的調查與分析
(一)人物選擇與中醫藥文化相融合。1.人物身份與中醫藥文化相融合。《實用中醫漢語》系列教材與《中醫漢語聽說教程》中的人物身份分為三類:AB代號類、主干人物類、歷史人物類。AB代號類。多以醫患對話為主,所涉及的中醫知識都是以患者的具體癥狀為出發點。如《實用中醫漢語·聽力提高篇》的第四課《肺腑》的錄音三《頭發與腎》。病人向大夫介紹自己出現的亞健康的癥狀,大夫分析了腎臟虧損對于頭發干枯的影響。主干人物類。教材中的主干人物主要為留學生,他們作為中醫知識的學習者出現在教材中,通過中醫醫師或中醫老師的講解來學習中醫文化。如《實用中醫漢語·口語提高篇》的第三課《怒傷肝》的課文一,田中、瑪麗與崔淑貞三人針對《三國演義》中“三氣周瑜”的情節開展討論,進而學習到中醫所講的“怒傷肝”的理論。歷史人物類。教材中的歷史人物大量存在,大多出現在醫患故事之中。這類人物的出現,串聯起教材中的中醫藥文化內容,通過一個個古代的經典案例,講解中醫知識。既展示了中醫文化的源遠流長,也將難懂的中醫知識融入其中,增強了教材的趣味性。如《中醫漢語聽說教程》的第三十課《醫德與醫技——大醫精誠》的課文一《大醫孫思邈》,通過對唐代著名醫藥學家的醫術與醫德的介紹,解釋了中醫所崇尚的“大醫精誠”的精髓。2.人際關系與中醫藥文化相融合。通過統計發現,《實用中醫漢語》系列教材與《中醫漢語聽說教程》中的人際關系主要分為四類:師生關系、同學關系、醫患關系及其他關系。其中前三類關系都與中醫藥文化聯系緊密。師生關系。教材中的學生和教師的對話大多圍繞現實生活中的中醫知識展開。如《實用中醫漢語·口語基礎篇》的第七課《來,見識一下中藥房》的課文一,老師帶領留學生參觀中藥房,并對中藥房內的中藥存放、中藥分類等問題進行講解。同學關系。教材中同學之間的對話也是圍繞生活中的中醫知識展開的,互相學習與探索。《實用中醫漢語·聽力提高篇》的第二課《整體觀念》的錄音二《足浴保健康》中,瑪麗與田中對足浴保健進行討論,進而延伸到對中醫“上病下治”這一治療方法的學習。醫患關系。通過醫生針對患者具體的病因、病機的解釋,作為患者或者實習生的留學生能夠更好地將中醫藥知識融入日常生活,為健康保駕護航,同時也有利于留學生學習的中醫藥文化。如《中醫漢語聽說教程》的第二十七課《從一到十數中醫》的醫患對話《腎陰虛會引起腰背酸痛》中,病人訴說自己近期腰背酸痛的病因,醫生講解腎陰虛導致腰背酸痛的中醫知識,并建議其服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病癥。
(二)言語交際與中醫藥文化相融合。1.交際主體。言語交際主體是指言語交際這一活動的參與者,在《實用中醫漢語》系列教材與《中醫漢語聽說教程》中,交際主體主要為老師、學生、醫生、患者。老師與醫生在教材中扮演的是中醫藥文化的傳播者和解讀者,學生與患者則作為中醫的學習者、受益者。《實用中醫漢語》系列教材與《中醫漢語聽說教程》大都圍繞留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展開言語交際,與中醫文化聯系緊密。如《中醫漢語聽說教程》的第九課《病機》的課文二《強身健體練太極》中,通過小賢與歐凡對太極拳提高身體免疫力的討論,闡釋了中醫中“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養生理念。2.交際語境和內容。語境在言語交際中有著重要作用,任何話語交際的產生都離不開特定的語境。在《實用中醫漢語》系列教材與《中醫漢語聽說教程》中,人物關系主要集中在師生、醫患、同學關系上,因此交際的外部環境多設計在校園、醫院、宿舍之中。交際內容多以問答形式展開,且每一篇對話都有具體的主題,每個主題都與某一具體的中醫藥文化內容相關。交際者在中醫藥學習、治療等語境下開展與之相關的言語交際。《實用中醫漢語·口語基礎篇》的第九課《十藥九甘草》的課文一交際語境設定在教室,下課休息的時候淑貞咳嗽了起來,于是老師與同學們針對甘草的藥性和藥效進行了討論,并介紹了“十藥九甘草”這一中醫用藥知識。
(三)人物設計與中醫藥文化相融合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考察發現,這兩套教材中人物形象的設計緊緊圍繞中醫藥治療、養生保健、文化思想展開。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人物身份和人際關系不夠豐富,交際環境受主題內容所限,過于集中和單一。通過交際內容可知,教材中內容基本采用的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情節模式。這樣會給學生造成枯燥乏味之感。因此,應該積極探索多元的人物關系,設計更加豐富的故事情節,運用跨文化的視角將中醫藥文化和知識的認知放到更廣闊的社會、生活、時代背景中去。
二、教材中人物形象設計與中醫藥文化相融合的建議
(一)人物角色的設計。前文中我們對兩套教材中的人物進行分析,發現最主要的問題是形象扁平,缺乏個性特征。在教材中有中國人,中國民族眾多幅員遼闊,受到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影響,雖同為中國人,但也是千差萬別的。教材中也有外國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從教材中他們的名字來看,有來自日本的、韓國的、歐美的,他們之間的差異則更為鮮明。他們對中醫藥的了解情況、認同程度、接受與否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在教材中,無論是外國人還是中國人都設計成了完全接受中醫藥文化和治療方法的一類形象。《實用中醫漢語》系列教材中出現的主干人物如瑪麗、田中、大衛等,對于人物身份背景的說明少之又少,僅僅作為交際的參與者,只是為了完成某一次對話而出現的“主角”。作為串聯課文內容的主要人物所發揮的作用僅此而已。中醫漢語教材不光是學習漢語、中醫專業詞匯的書籍,還是承載中醫藥文化的載體。這些內容是可以依靠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向學習者生動地傳播出去的。在教材人物設計時應該遵循自然、真實、豐富的原則。選取現實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的人,將他們對中醫的看法都如實地展露在讀者面前,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增強代入感。通過訪談,我們發現留學生渴望看到各種各樣的中國人,因此教材中的人物不一定要局限在學習中醫的學生、前來就醫的患者,可以擴大人物選取的范圍,選擇性地加入形形色色的中國人,這將提高教材中人物豐富性,使學習者透過教材了解中醫藥在普通人生活中作用和地位。
(二)故事情節的設計。《實用中醫漢語》系列教材與《中醫漢語聽說教程》中對于故事背景的安排以留學生的實際生活為主,主要集中在校園和醫院之中。對于故事情節的設計比較固定,大多從學生的學習問題或健康問題展開,再進行中醫藥治療、知識的解釋。教材中多以這種形式展開對話,情節固定,基本都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但實際上不管是對中醫療法的接受、療效的認可、中醫藥文化的了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如果將這一過程簡單化,人物形象的真實性、自然性、豐富性將會受到影響,自然不利于教材發揮中醫藥文化傳播的作用。因此中醫漢語教材需要對故事情節進行精心設計。可以是一波三折,在波折中展現人物對中醫藥文化的跨文化沖突、思想的轉變過程,會使得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實,有吸引力。另外,情節的起伏離不開多樣化的人物關系。如果教材中只有教師、學生、患者、醫生這幾類人物,那么情節的設計勢必會很難展開。因此,情節的設計和人物角色的設計要有機統一。設計主干人物,讓他們包含多樣的社會關系,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最終用中醫藥文化這一根主線把他們串聯起來,展現更廣闊背景下中醫藥療法、中醫藥文化與社會生活的融合。
作者:白迪迪 袁文冰 單位:天津中醫藥大學文化與健康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