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街道治理中的色彩設計策略初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更新也迎來了大規模、高質量的發展。街道治理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環節,但是規劃設計者在致力于空間改造時,容易忽視對色彩的統一規劃設計,從而導致城市色彩出現混亂或趨同的現象。文章從街道治理的視角出發,通過調查和分析現存問題,提出街道治理過程中的色彩設計原則,進而探析不同構成要素的色彩設計策略,以期為街道空間治理提供一些新思路。
關鍵詞:街道治理;色彩設計;設計策略
街道可以看做城市的“毛細血管”,既是城市空間與社會行為的傳導器,亦是城市更新的重點之一。在空間向人們傳遞的各類信息中,色彩是首先抓住人眼球的信息要素。但是,近些年我國城市更新過程中“千城一面”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城市缺少本土特色。有學者認為,城市特色消亡在色彩方面主要有兩個體現:一是“灰”,各地新建建筑的色彩大多是白色和灰色為主,整體上白茫茫一片或灰撲撲一團,沒有精神;二是“花”,部分新建建筑用色大膽,色彩飽和度和明度較高,給人過于強烈的視覺沖擊[1]。對于城市中的視覺色彩問題,諸多學者進行了探討。例如,王岳頤引用城市空間與色彩的相關理論,建構了城市空間色彩規劃操作框架,側重于在宏觀層面上彌補現有城市色彩規劃體系的不足[2]。王鑫通過對北京大柵欄歷史街區的考察研究,得出一套推薦色譜,嘗試搭建起一個城市街道色彩評價體系[3]。孫旭陽對中外若干典型地域性城市色彩進行了分析,嘗試以規劃控制的手段實現傳統地域色彩在現代條件下的傳承與轉化[4]。此外,還有部分學者、設計師展開了對城市主色調、區域色彩設計、城市色彩規劃等問題的討論。微觀視角下的色彩設計主要集中在界面色彩的控制或歷史街區風貌等方面,對于街道治理中的色彩要素研究相對較少。
一、街道色彩現存問題
我國街道在治理更新的過程中,由于對更新速度的盲目追求,往往忽略了自身特色的營建,使街道色彩形象受到較大影響。街道是由若干要素圍合而成的,其色彩設計應集中在對色彩的對比和統一關系的把控上。由于對這兩種關系的把握不足,造成了當前街道色彩出現以下問題。
(一)整體色彩缺乏關聯性
關聯性主要是指色彩之間相互配合達到一定的相似性,從而使街道色彩統一和諧。例如,提起白墻黛瓦,人們便想到溫婉安靜的江南小鎮;希臘圣托里尼的白墻藍頂和碧海藍天構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這些深入人心的建筑和街道,都是因為其色彩和諧統一,與周圍環境相融合,從而產生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如果街道中的各類建筑都趨向于追求個性,想從周邊環境中脫穎而出,招牌、小品、景觀、鋪裝等的點綴色彩濫用,就會造成喧賓奪主的效果。例如,一些商業街路邊的各式廣告招牌,使用各種高飽和度的顏色,或是多種顏色閃爍變化的LED燈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這些色彩不分主次、輕重,沒有關聯性,給人留下雜亂的印象。當街道的色彩越來越多時,街道的秩序感、領域感、獨特性便開始消退。
(二)街道色彩缺乏識別性
良好的街道色彩設計承載了當地的特色和文化,能夠更好地彰顯城市形象,對城市的發展能起到促進作用。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各個領域都在追求現代化,這也導致各地街道的地域性、可識別性在無形中被削弱。尤其是建筑材料受到地理位置和技術的限制大大降低,“千街同色”的趨勢愈發嚴重。例如,近些年一些地方開始推行仿古建筑,以期復原當地的歷史風貌,徽式建筑的白墻黛瓦遍布各地,其結果是這些不倫不類的建筑與現代城市格格不入,而且無法與歷史建筑相融合。街道的色彩缺少了識別性,城市便失去了特色。
(三)色彩與空間關系不協調
街道給行人帶來的空間感受由多種要素構成,包括高寬比、輪廓線等,這些與空間產生直接關聯的要素備受設計師的重視,而往往容易忽略色彩要素對空間感受的影響。例如,若在以休閑為主要功能的街道大面積采用冷色系,其收縮性和后退性所帶來的疏離氛圍會影響到行人的閑適心情,進而對街道空間的功能性產生影響;若在較為狹窄的街道采用暖色系,其膨脹性和前進性的特點會讓空間更為壓抑。這種不協調的色彩與空間關系是因為沒有充分考慮街道空間氛圍的營造,導致街道空間結構特征模糊,進而造成了街道交叉口色彩印象不佳、街道垂直界面色彩混亂等問題。
二、色彩設計在街道治理中的價值
通過對街道色彩現存問題的分析,可以看出色彩設計的不成熟會降低街道的審美品質,而且不利于街道的特色形象塑造和使用者的空間體驗。所以,良好的街道色彩形象,不僅具有審美價值,更會帶來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一)提升街道整體形象
街道的色彩設計是其空間外在形象的重要表現。統一的色彩設計可以使街道中的建筑、小品、景觀、設施融為一體,從而構成完整的設計語言表達,總體色彩在統一中體現生機與活力;或是突出某一色彩要素,利用差異性打造街道特點。這種色彩的協調或對比設計都是重要的視覺創意,其構成了人們對街道的第一印象,有助于街道的形象塑造。
(二)降低街道治理成本
對街道進行更新治理,既是為了使其形象和功能跟上城市發展的腳步,也是為了讓街道在發展的同時能充分保留地域特點。一味地拆除重建會破壞城市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風貌,而且投資較大。從色彩治理的角度介入,可直觀地改善和提升街道面貌,同時降低前期投資和中后期損耗、能耗、維護等管理運營方面的投資,從而節約治理成本。
(三)營造街道情感氛圍
人們在街道中行走時,相比于建筑材料、廣告招牌設計等要素,色彩帶來的沖擊力往往更直接和強烈。例如,在掛滿紅色燈籠的街道中能感受到節日的喜慶,在綠色植物茂盛的街道中感受到輕松閑適。從視覺心理的角度來看,色彩可以誘發人們的情感,有助于發揮設計在信息傳達方面的優勢,能夠凸顯街道的情感氛圍,讓受眾產生情感共鳴。
三、街道色彩設計原則
街道色彩設計受到地域、功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具有提升街道形象、降低治理成本、烘托情感氛圍的價值意義。因此,在遵循上位規劃的前提下,為使其價值最大化,筆者提出以下街道色彩設計原則(表1)。
(一)人本性原則
人是街區空間的主體,并且對色彩有最直觀的感知。不同的色彩環境帶給人不同的感受,如色彩的冷、暖,華麗、質樸,活潑、莊重。因而,色彩設計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具有較強的引導作用。在空間設計時,可以對某些局部色彩進行重點處理,同時考慮使用性質及條件,突出重點和主題,強化街道的空間氣氛,要充分考慮人的感受。
(二)地域性原則
隨著街道更新、城市立面更新等一系列整治行動的開展,很多設計手法出現濫用的趨勢。例如,商業街區對燈牌的大肆使用,歷史街區對古建筑的一味模仿和復刻,這些做法沒有考慮到人文地理因素對環境色彩的影響。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習俗和傳統,文化、歷史、地理因素導致不同地區的居民有著千差萬別的色彩喜好。因此,設計師要進行地域性研究,凝練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風格和色彩,以此創造出獨特的色彩環境。
(三)可持續性原則
可持續性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色彩設計不能只做表面功夫,滿足一時的審美需求,而是要考慮到前期投入、后期維護等問題。墻面和地面作為街道空間的界面,是街道色彩的主要表現載體。外墻涂料是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材料,裝飾性良好、施工簡便、便于更新換代。地面設計在兼顧質感和美觀的同時,應考慮使用堅固耐用的材料,以保證耐久性。
四、街道色彩設計要素
在進行色彩設計時,應該對街道各個要素統一協調規劃,從點、線、面三個層面來看,主要分為四個設計要素:設施小品、綠化景觀、街道路面、建筑界面(圖1),根據不同的使用功能進行處理。例如,流動性強的商業街道應將重點放在節點、線性要素設計上;注重觀賞性的歷史街道要更加關注界面設計。
(一)設施小品
街道中的電話亭、售賣亭等都屬于公共設施,此外還有為街道增加創意和特色的建筑小品,一件雕塑或是裝置藝術作品可以成為街道中的亮點。設施小品是街道治理中色彩設計的重要因素。例如,杭州南宋御街的活字印刷小品(圖2),不僅豐富了街道空間層次,而且石材和金屬的冷灰色調延續了古街的風格,符合當地文化背景及地域特征,其成為南宋御街的重要景觀節點,吸引了游客駐足觀賞。
(二)綠化景觀
通常綠化和水體可以賦予空間休閑、安靜的氣氛,將植物的色彩融入街道治理中,通過良好的景觀設計營造街區的生態氛圍,既符合可持續性設計原則,又容易取得成效。一方面,綠化景觀色彩隨著季節而變化,街道也會呈現不同的面貌;另一方面,植物與不同建造材質相結合,對街道各個角落進行裝點,從而形成局部微生態環境,不僅生態價值較高,而且后期維護成本較低。
(三)街道路面
街道路面的色彩大多通過鋪裝展示,既能美化道路環境,又能增強道路的特點和可識別性。鋪裝的色彩要注意方向的引導,根據場地面積選擇合適的材質,通過色彩與材質的組合突出空間特質。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商業步行街之一,兩側的建筑風格和建造年代各不相同,形式和體量上呈現多樣化的面貌。為了在這種無序中體現秩序感,設計者以一條深紅色的“金帶”將步行街的各個部分串聯起來,休息座椅、廣告燈牌、景觀雕塑、綠化樹池等都集中在金帶上。紅色很好地與其他鋪裝顏色區分開來,既劃分了休息區域和步行區域,又具有較強的方向引導作用。
(四)建筑界面
建筑是街道空間中最重要的實體要素,建筑群的立面構成了街道的立面。因此,建筑的色彩基調會對街道空間產生直接的影響。在界面設計上,應恰當運用和組合不同色彩,協調好空間與色彩的關系,從而對街道空間的塑造起到積極作用。南宋御街是古代臨安城的中軸線,如今是杭州知名的商業街。2008年,當地政府開展了對南宋御街的綜合保護與有機更新工程。在保護歷史建筑的前提下,對街道進行全新的改造設計,色彩設計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南宋御街大部分建筑都是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其建筑整體色調以冷色調為主、暖色調為輔;材料的大部分色彩以本色為主,追求自然風格,整條街的色調和諧統一。整治之后的街道延續了歷史風貌,在色調和風格上保持一致;在形式上加以點、線、面多種層次的點綴,使整個街道既有歷史感,又不失現代感(圖3)。
結語
從街道治理的角度來看,色彩可以在合理范圍內控制視覺刺激與舒緩之間的平衡,使街道環境和諧統一,又能避免呆板單調。隨著人們對色彩認識的深化,色彩設計作為一個街道治理的低成本手段,已經逐漸被推廣運用。街道色彩不僅表現在建筑色彩上,街道本身所具有的親密的尺度、豐富的細節等特點,也為色彩設計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因此,設計師應在多種維度上綜合考慮地理氣候條件、社會人文歷史等,并利用各種新的技術、材料,通過和諧的色彩設計塑造良好的街道環境,進而創造更多的價值。
作者:王涵 王振東 胡雪松 單位: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