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平面設計通識課程教學模式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課程存在的問題
1.學生多元化。
《Photoshop與平面設計》選課學生從大一至大四,文科和理工科皆有。學生多元化導致:第一,低年級學生關注軟件整體學習;高年級學生亟待解決實際案例。第二,文科生善于理解審美,軟件操作能力不強;理工科學生相反。第三,如何避免通識課流于形式、混修學分。
2.“理論+實踐”的課程目標。
課程為32課時多媒體教學,教師講授理論并演示Photoshop軟件的操作,學生通過課后學習鞏固課堂所學,課程成果及教師的評價與反思,很大程度來自考核內容即設計作業。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安排和對課后實踐的掌控,成為課程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的重點內容。
二、“課堂343與課后1+1”教學模式的提出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而和某一主題形成的比較穩定且簡明的教學理論框架,及其具體操作的教學活動方式。被譽為美國20世紀最富盛名的教育家之一的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基爾帕屈克教授認為,教學過程重要的不是讓你知道什么,而是讓你知道如何尋找需要的知識。單一教學方式有其不完整性,“課堂343與課后1+1”教學模式運用多種互補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發掘學生的思維潛力,提高整體素質。“課堂343與課后1+1”,可解釋為:一次課堂教學2課時100分鐘內,課程組織為“理論講授30分鐘——軟件操作40分鐘——師生互動30分鐘”,時間比為3:4:3,課后以“1節微課”加“1個課程學習群”的形式補充教學。以“啟發式教學”、“項目驅動教學”、“案例教學”、“互動教學”為理論依據和研究基礎,整合相關理念,并引入當前流行的“微課”,探索符合“通識”效果的教學模式。
三、“課堂343與課后1+1”教學模式的建構
1.啟發式教學貫穿課程始終。
“啟發式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習的客觀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用多種方式,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增強學習目的和動機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項目驅動引導“30分鐘理論講授”。
教師以項目為中心,圍繞解決實際問題組織教學,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學習知識。與傳統教學相比,有著三個突出的轉變: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轉變為以項目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實際經驗為中心。項目設置是關鍵,理論知識與項目關聯。
3.案例教學展開“40分鐘軟件操作”。
采用舉一反三的案例進階教學,集合縱向思維、橫向思維、逆向思維等方式,將項目由易向難逐步擴展新知識,為不同基礎、不同學科的學生提供更廣泛的發揮空間。
4.互動教學30分鐘,加強自主學習。
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教師課堂講授完畢,請學生參與互動演示,教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起學生重視。
5.微課補充,再現課堂重點難點。
課程微課為課堂教學主要內容的提煉,短小精致,重點難點突出,比網絡案例更具針對性。要求教師熟練操作軟件,目的明確,使學生能清楚的學習演示內容。
6.課程學習群加強交流、提高效率。
電腦、手機在線均能第一時間回答課程學習群的提問,教師整合問題進行答疑,提高效率。也可以由學生解答,展開討論。交流群滿足案例和素材即時上傳、資源共享、成員交流。
四、“課堂343與課后1+1”教學模式的實施
1.課程第一堂的講授
在教學組織安排中占有突出地位,可提升學生主動到課率并積極參與學習。教師要充分展示課程特色,引發學生的向往,并提出課后微課教學和網上交流的要求。
2.項目驅動將課程內容模塊化
以樹狀結構延伸,擴展知識面、逐漸提高難度。具體項目有:求職簡歷設計、活動海報設計、卡片設計、ppt模版設計等。將平面設計三要素的圖形、色彩、字體及形式美法則,與軟件的各項功能相互融合,植入每個項目當中。
3.案例講解采用“賞-析-演-練”的步驟。
“賞”觀看優秀設計甚至問題作品。“析”導入平面設計理論,調動學生討論。“演”,以案例為基礎講解軟件操作,啟發引導學生完成設計,教師啟發的優勢為,教材講解的“1-2-3-4”,可以演化成“1-3-2-4”“1-4-2-3”,打破常規,培養學生多維思考方式。“練”除了課后訓練,增加“師生角色互換”,由學生操作軟件、設計講解,體驗匯報與總結。
4.課堂互動調節氛圍
是快樂教與學的前提。從中可以觀察學生的思路與設計過程,得到第一手的學習有效性信息。互動利于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拓展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
5.建立課程品牌
教師要付出超越32課時的努力,課后互動注重學生個性差異,增進師生情感交流。一方面教師根據課程進度安排“微課”學習,一方面要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
6.課程中期布置考核內容
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與以往“交作業-得成績-課程結業”不同,采用“設計-再設計-反復推敲”的訓練方式,在末次課堂進行作業點評,學生完整的參與項目。
五、“課堂343與課后1+1”教學模式的效果
1.課程考核是對教學模式研究成果的驗收。
為避免設計抄襲,控制考核質量,要限定考核內容,既保留創意空間,又有所制約。以往考核完成設計即可,研究中加入撰寫“設計說明”,學生通過文字陳述,總結、驗證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切實做到“理論+實踐”的提升。
2.調查問卷總結課程效果。
在最新一次課程末,對學生做了無記名調查問卷,采用五分制了解教學情況。除了“學到了平面設計的方法理論”、“未來能用photoshop軟件完成一些項目設計”對應的優良率總和分別為75%、76%,其余各項均超過80%。開放性問題中學生認為課程最難的部分是設計思維與設計色彩,教師授課特點為嚴謹、實用、豐富、互動、創新等。
六、結語
“Photoshop與平面設計”通識課程初步形成“課堂343與課后1+1”教學模式,使本科生加強了藝術設計理論與實踐的修養,養成了良好的思維習慣,在未來的工作中,良好的習慣將令他們具有創造性。
作者:王園園 樊海燕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