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探討平面設計中的視覺“秩序感”,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視覺傳達的秩序感對人的知覺產生了直接影響,決定了藝術形式的存在方式和發展趨勢。通過對視覺“秩序感”的研究,對秩序美感的形成以及如何運用到平面設計中的過程進行探討,從而使平面設計產生更加豐富而富有美感的視覺效果。文章解析了視覺秩序感這一設計規律及其構成因素,通過對視覺“秩序感”的適用性分析,探討當代平面設計的根本目的是于繁雜中創造一種秩序性,這種秩序性使我們產生更加舒適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美的視覺感受。當代平面設計需要秩序感是為了使大眾更好地認識設計,這使得秩序感成為一種頗具魅力的設計表達方式,為大眾帶來更舒適的視覺感受,以求更好地為設計服務。
關鍵詞:視覺;秩序感;平面設計
1關于秩序感
1.1秩序感的概念
秩序就是一種理性的狀態,是事物的存在、發展、變化的規律。這種規律使設計更加具有指引性,讓設計作品變得更加具有說服力和表現力。貢布里希在《秩序感》一書中說道:“有一種秩序感的存在,它表現在所有設計風格中,而且,我們相信它的根在人類的生物遺傳之中。”[1]這段話反映了:一方面,秩序感是客觀存在的,人們對秩序感的認識是感性的,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人們對規律的認知又是抽象的,人類天生具有適應和感知秩序的本能,對事物規律發展的認識是需要深入的觀察、判斷和思考的。因此,秩序感是客觀存在于世間的萬物與人們主觀視覺經驗沉淀的和諧統一。而秩序美感存在于每一項成功的設計作品中,更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歐文•瓊斯在《原理》一書中說:“美的實質是一種平靜的感覺,當視覺、理智和感情的各種欲望都得到滿足時,心靈就能感受到這種平靜。”[2]有秩序的設計能讓我們的視覺、心理等產生共鳴,使得設計本身更具有共情力,這就是藝術的最高境界。
1.2秩序感的設計規律
在設計中體會到的美與人對秩序的感知是密切相關的。在設計活動中,秩序感不但要符合人類視知覺的一系列規律,還要符合形式美的法則。雖然視覺秩序感在藝術設計領域里表現方式千變萬化,表現形式豐富多變,但卻有規律可循。
1.2.1形態秩序
自然界中的事物,無論是結構、形態還是運動規律,都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有序的形式,這種“秩序”既是靜態的也是在不同環境背景中不斷變化的。雜糅中國古代的道教與佛教思想,萬物形態是一個由陰陽、有無等兩個彼此對立的力量和諧共存的統一體。正是這種獨特的思想意識,使中國的設計思想觀念更加深入植根于自然界、社會與人生的意念中。而儒家文化中的森嚴等級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的平面以及空間形態上的中心與四方排列秩序,以及嚴格的等級秩序意識。縱使設計形態和構成組合方式變化萬千,但無一不蘊含著固有的形態秩序。就幾何形態來說,正方形代表均衡平穩,三角形代表堅實穩固,圓形具有獨特視覺集中感和聚焦感,在畫面中更加具有向心力,從而引申出的圓滿、完美、共融等美好寓意,表達人們向往美好事物的心理追求。中國傳統紋飾中由太極圖的形式美演變出的“龍鳳呈祥”“比翼雙飛”等傳統吉祥圖案,造型往往流暢協調,成為傳統吉祥圖案中的經典,這種符合中國人傳統思想情感寄托的圖形反映了造型設計的秩序與當代人的心理需求休戚相關。幾何形態反映了設計者的設計理念與追求,只有更好地利用形態秩序,才能更好地表達設計形態語言。
1.2.2色彩秩序
色彩和形態是當代設計中的根本組成要素。色彩與造型共同作用才能完成傳達感情的最終目的,不同色彩傳達的思想情感也有差別。例如黑色讓人感到神秘、沉穩、莊嚴,暖橙色調易令人產生食欲,使之形成特定的符號化色彩視覺語言,這種色彩秩序正是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對色彩審美感知經驗的積累。色彩除了發揮協調環境、表達符號性語言的秩序特征外,在具體環境中還應和環境氛圍相吻合,體現環境的個性。比如傳統節日、慶典等重大活動中,就應該以濃烈、歡樂的暖色調為主,有助于提高人的情緒興奮程度,表達出一種歡快的喜悅情感。同樣的道理,通常冷色系的藍色、紫色能給人帶來沉著、平靜甚至憂郁等情感。人們在長期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對色彩的認識和理解也逐步加深,逐步形成的色彩秩序表達了色彩獨有的審美理念和思想情感,是人類視覺對自然界色彩規律的整合、解讀和傳達的結果。
1.3秩序感知的形式構成因素
1.3.1均衡感———重復與對稱
大自然鬼斧神工,許多有秩序的紋樣產生節奏的美,比如動物的皮毛上簡單重復的花紋,再如麥穗的對稱、云彩的變化、山河湖海的走向,無不存在著秩序的美感。事實上,簡單的重復與對稱的設計手法一直以來都是設計師所鐘愛的一種設計手法,它符合設計的合理性與科學性。視覺和心理的平衡能讓我們獲得舒適的審美感受,這種平衡正是視覺秩序感的體現。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也指出,平衡是人類本身的基本需求之一[3]。當人們在視覺上看到一個強烈不平衡的構圖時,心理上也會隨之感到不平衡、不舒服甚至沒有安全感。因此,具有“平衡特征”的構圖已成為獲得心理滿足的一種情感需求。貢布里希在《秩序感》一書中提道:“人們對對稱、平衡和比例關系的追求很深刻地表現了人類的天性”[1]。因此,人們在藝術設計中感受到的美感與人對秩序的視覺感受是密不可分的。在平面設計中,對稱與重復的構圖給人帶來一種嚴肅的儀式感,尤其在書籍裝幀設計中,最傳統的排版方式莫過于對稱,與中國古詩詞中的對仗一樣,如此嚴謹的排列方式,既是形成文字整齊美的組句手法,也是構成格律形式、呈現格律氣氛的重要因素。在版式的設計中,板式的主次、大小、聚散、空白與圖形共同組成畫面的均衡。設計師在設計中通常將對稱與均衡兩種形式結合起來,在設計中打破視覺均衡的元素,形成強烈的視覺沖突的效果,給人造成緊張感,使之留下強烈的感官體驗。因此,不同的排版常常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給人們帶來不同的視覺印象。
1.3.2韻律感———節奏與變化
平面設計中的秩序化,在畫面中體現出主次、虛實、大小、節奏、韻律等視覺變化,這些設計元素的構成主要反映在設計和配置的合理性、比例的標準化、節奏的舒適性上,遵循復雜性的簡化和復雜性的有序化原理。組織規則具有有序性,構成要素和版面設計富有美感,從而形成賞心悅目的設計效果。人類在實踐中適應自然變化規律,善于利用秩序感,研究自然規律與科學秩序也就成為設計創造的理論依據,設計創作也是如此。圖形設計中的組合,無論是對比和調和、節奏和變化、放射和漩渦都表示秩序。追隨視覺和舒適性的節奏是藝術美學的尺度,也是形式美的體現。
2“秩序感”對視覺感知的影響
2.1自然感知
在自然界中,無論是動植物的生長和繁殖、季節氣候的變化,還是人類的繁衍生息,都包含著秩序規律,這些都反映在人類的進化和發展歷史上。貢布里希在他的書中寫下:人們制作和構筑各種簡單結構無論這些簡單的結構在自然中是什么,這是人類使用秩序感覺的方法。人們在體驗創造世界的過程中,對自然秩序產生了獨特認知和理解。康定斯基相信,藝術不僅要模仿客觀的世界,而且要用自己的形式語言來創造與自然和諧的新世界。眾所周知的黃金分割比例一直被認為是設計造型中最完美的比例,對黃金比例的肯定不僅是人的審美需要,也是從動物和植物特性的比例關系產生的。自然界中的樹葉形態、花瓣形態等所具有的視覺形態正是秩序,向日葵盤、仙人掌刺和松果的外表面都呈螺旋形生長。人們逐漸發現,秩序的組合和幾何邏輯以自然的形式廣泛存在。在視覺傳達設計中,根據幾何原則,可以推演出作品的秩序。這種秩序感通常來自于人對自然的視覺感知,通過闡明幾何原理和各種比例關系,人類可以更好地使自然秩序在設計作品中得到充分應用。
2.2生理感知
在一個有秩序規律的情境中出現一種意料之外的結構比平淡無奇的畫面更引人注目,這是因人的生理感知導致的,人的感官系統具有凝聚注意力的作用,如果將原有的秩序打破,會使人們的視覺感到不平衡。我們的視覺審美經驗證明,審美感知來自于對秩序與失衡之間的視覺元素的欣賞。單調的視覺作品很難引起人們的注意,具有強烈對比度的設計作品,因為視覺負荷很重常常不被人們所理解。從形式美的審美角度看,理性排列的平衡感會帶來視覺舒適感,使消費者能夠快捷地獲取產品信息。靳埭強先生為第三屆亞洲藝術節設計的海報(如圖1所示)就運用了解構和重組手法,使作品給人以韻律感,構造了與視覺的生理秩序同構的秩序,既不失現代感又滿足了視覺上的平衡感,因此視覺藝術應該擅長應用變化和統一、對比和協調、節奏和韻律等形式的秩序規律。
2.3心理感知
心理學作為許多設計大師研究平面設計與人類感知關聯的有效工具,一般設計心理與其設計學觀點休戚相關。“秩序感”在人們的知覺中,甚至存在于大腦的潛意識下,我們的設計總是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受到秩序感的影響,在設計偏離秩序規律時發揮重要作用。形式美來自于從視覺的建立之初,眼睛對外界事物的接受是與人類大腦中已存的經驗相聯系的。雙邊對稱的圖形信息使人們的視知覺迅速被吸引,人們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整個對稱的圖形當中。但是,通常完美對稱的圖形很難給人們造成特別大的視覺沖擊,甚至過于對稱的畫面會令人產生不安甚至壓抑的感覺,因此圖案與心理感知的關系代表的設計秩序其實是難以把握的。或許圖案本身是平衡的,但依然打破了人們內心的平衡,這種效果取決于視覺感知對人們心理的影響。總之,視覺傳達設計是連接人類心理與設計內容的媒介,秩序感來自于人們對自然感知、生理感知和心理感知的視覺作用。設計者如果能恰當地選擇和運用從而創作出各種形式上的秩序美感,就能夠成功地傳達出審美舒適的視覺效果。
3視覺“秩序感”對當代平面設計的啟示
3.1秩序美感既是設計的內容也是設計的目的
秩序美先于設計。作品的設計過程通常是由設計者在大腦中進行視覺化設計、列出設計要素、使用排除方法規劃經營畫面,再進行反復調整最后逐漸完善的過程。設計者的這種反復完善、逐步改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把零散的思緒梳理成型的過程,這就是秩序化的過程。秩序美存在于設計中。世間萬物的物質,都會因其內在的規律而存在。設計是作用于物質世界的,是要變雜亂無章為有序化,秩序就是設計的靈魂。歐洲建筑群的規劃通常都為井字形道路,空中看起來是一幅秩序感很強的畫面。中國故宮的鳥瞰視圖以對稱性和平衡感為秩序。現代設計的現代感,就是指線的簡單流暢,就是指其秩序的美感等等。也就是說,秩序美感是設計的內容也是設計的目的。設計完成后,秩序美也在被理解和欣賞。有時候,設計師的頭腦中并不是刻意要表達秩序感,這也不是設計的唯一目的。秩序美似乎是偶然間發生但卻是優秀設計作品與生俱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設計中沒有提到的東西逐漸被欣賞者發現,這將使得設計具有無窮的韻味。秩序的美感先于設計,存在于設計中,也在設計完成后被我們認識、理解并運用。它與設計共生共存、和諧統一,是設計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3.2不斷完善的視覺“秩序感”
就發展的觀點來看,秩序感并不是僵化陳舊的,而是不斷完善的理論,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史也驗證了這樣一個道理。從古希臘時期莊重嚴謹的裝飾,到洛可可風格的華麗、繁瑣,再到現代主義的實用、理性、極簡風格,以及到后現代主義對裝飾的再次強化,經歷了一條曲折的發展路線,似乎是一條從簡單到繁瑣,再由繁瑣到簡單的曲線變化規律。但事實上,每一次變革都不是單純的反復,這種變化是對以往風格的提煉吸收再創作的過程,這種螺旋上升的方式正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現今正處于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創新成了我們這個時代進步的動力源泉,人們要求不斷的視覺更新來帶給他們視覺和心理刺激感。秩序感作為符合當下時代特征的理論,并不一定是全新的事物,而是對傳統理念的改進和完善。沒有一個人的設計和概念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能夠適應時代發展并永遠適用的設計。秩序感理論也是如此,設計只有隨時代的變化而完善的過程,設計從沒有因為某個理論的適用性強而停下發展的腳步,只有不斷完善的“秩序感”才是能融入時代血液的設計理論。
結語
不可否認的是,秩序感的理論研究將在帶領我們走向更深、更遠卻又更加容易被傳達的平面設計世界當中去。創造秩序感的前提是應該被大多數人所認識,這并不是設計作品中的靜態規則,不是設計者固執的設計方法,也不是形式主義的普遍法則。是人們在理解視覺活動、設計作品的過程中產生偏差時的參照方法,對人們來說應該是參考。探索視覺傳達設計中秩序感的存在的最終目的,是為視覺傳達設計提供獨特的觀察方法和設計角度,更好地應用秩序感的心理學理論到藝術設計和創作中,為美學應用研究提供理論的基礎和積極的嘗試。回顧論文整體,在秩序感的理論概要以及設計心理學的理論分析等方面還有很多表達不充分的地方,這是該篇論文的缺陷,也是筆者將來努力的方向。總之在當代平面設計中,秩序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是視覺秩序的根本基礎。所有通過視覺傳達的設計,為了使其符合人類視覺運動的一系列法則,都要遵守和運用秩序感的規律實現設計內容和形式美的結合。
作者:饒奔 單位: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