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山地城鎮公共空間與建筑設計方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山地城鎮設計有別于一般平原城鎮,在地形地貌、空間構成、建筑形態上都有顯著差異。故而山地城鎮的設計需要把握一定的設計原則,才能創造出適合山地地形的城市空間和形態。筆者僅從山地城鎮公共空間和建筑兩方面對相關的設計方法和要點進行總結和討論。
一、山地城鎮公共空間設計方法和要點
1.總體布局
(1)總體布局形式
山地城鎮布局形式是山地地形、地貌和自然生態立體多樣性的必然產物。地形特點對于城鎮結構形態的影響十分明顯,導致城鎮空間布局形式各異多樣,總體來說有組團分布(子母狀、帶狀、環狀)、帶狀分布和混合分布三種。
(2)總體布局原則
尊重自然、合理改造地形,盡量方便居民生活需求。重視公共建設和基礎服務設置建設的合理分布。根據地質地貌條件,結合功能需求,對用地坡度、朝向、地質等進行合理分析得出土地利用和建筑密度的適值。然后在布局上對建筑層數、容積率、建筑密度進行合理控制。注重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呼應。山地城鎮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在建設過程中通過一定人工手段對地形進行改造利用,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
2.街路網布置
(1)街路網布置形式
山地城鎮街路網往往呈現立體化特點,交通形式往往是步行和機動車結合、多種交通工具集合的特點。故而在選線上需要注意綜合歸納,山地城鎮的街路網布置形式主要有平坡式、環道式、平行加“之”字式、枝狀盡端式和混合式五種。道路縱斷面最大坡度不應大于8%,海拔在3000~4000m位置不應大于6%。道路變坡點不易過短,應大于50m。道路坡度較大且超過限制坡長時,應設置不大于3%的緩坡,坡長應小于80m。
(2)街路網布置原則
由于山地城鎮地貌具有多變不規則、地形高差大、可達性差等特點。因此在進行街路網規劃建設中需要滿足地形地貌要求和居民生活便利的需要。街路網布置需要滿足以下三個原則:a.布局線路清晰。b.節能、節地、節約工程量。c.便捷、可達性好。
3.公共空間組合
(1)空間尺度適宜
在空間尺度把握上避免一味追求大尺度,造成空間尺度失調,導致空間浪費和冷漠感。主要從視覺尺度和空間尺度兩方面把握:視覺尺度:人對于物體的判斷存在一個適宜的視域和視距。一般認為人眼60°頂角為視線范圍。如果視點距離(D)與建筑高度(H)比值為2時,仰角27°則可以看清整個物體。所以在公共空間的尺度把握上需要把視覺尺度因素考慮進去。空間尺度:在公共空間中,公共空間的尺度與鄰近建筑高度之間的比例關系會對身處其中的人的心理產生極大影響。以街道尺度為例,當街道寬度D與鄰近建筑高度H之間的比值D/H>1時,隨著比值增大會給人帶來遠離感;當D/H<1時,隨著比值降低,會給人帶來親近感;D/H=1時,街道寬度與建筑高度之間存在一種勻稱感。
(2)空間可識別性
城市發展愈發趨于同化,造成城市空間可識別性降低。因此在城鎮的建設和改造上應該在多在城市面貌上體現出當地的地域特色,提升空間的可識別性:公共空間整體風格應與周邊民族建筑風格和空間匹配。景觀小品、座椅、燈箱的細部設計從當地材料和民族文化上吸取特色。考慮地形地貌、植被、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等因素。
(3)空間彈性發展
山地城鎮建設包括所有的城鎮建設由于多種多樣的原因,不可能一步到位。特別是山地城鎮,由于可建設用地條件受限,需要在現有的條件下組織空間時盡可能節約用地,減少對于山體的破壞,為今后的發展預留出彈性發展空間。
1.建筑布局
山地建筑對建筑所處外部環境的依賴性和受影響性很大,具體包括地質地貌、水人、植被、人文等。山地建筑布局需要考慮建筑與等高線、基礎處理、建筑室內外空間處理等方面問題,以便讓建筑與所處地形地貌相互協調。
2.接地形式
山地建筑室內外空間聯系豐富,相互交錯構筑一體。因此在進行建筑設計時通過抬、挑、吊、坡、靠、跨、架、錯、分等手段,營造豐富的室內外空間。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使得建筑作為人工構筑物與周圍外部環境相互協調。
3.交通組織
在進行交通組織和聯系的時候一般用平臺、臺階、樓梯、電梯等組織豎向交通和消化高差,所以在交通組織上需要特別注重路徑的多樣性。另外在室內外交通組織上要考慮不同性質空間的設置和結合,以體現出山地建筑交通空間的立體性。如運用室外平臺、半室外空間和室內空間的有機穿插,通過臺階、樓梯、電梯的有機聯系,豐富空間的功能需求,創造合理、豐富、充滿區位的連續空間。
4.建筑地域性表達
建筑所處的環境是建筑賴以生存的土壤,故而地區建筑也就自然帶有地域屬性。在建筑設計上需要深入研究當地建筑、建筑族群與地形相結合的多重接地模式與空間布局。在進行新建筑地域性表達的同時主要可以從兩方面吸取地域建筑的養分。
(1)建筑形式和空間
從當地特色建筑形式和空間入手去獲取靈感和想法。如土掌房、特殊的內外部空間構筑。在進行這方面設計的時候就在屋頂和“臺”的使用上突出了土掌房的特點。
(2)材料
從材料入手。現代建筑材料如鋼筋、混凝土、玻璃怎么運用?傳統地域建筑上的木材、屋瓦、磚石怎么融入?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在追求現代建筑的簡潔、大方的同時更要注重建筑地域性的延續和表達,只有新的建筑體現當地的特色和文化,它才能像從土壤里生長出來的一樣充滿活力和生機。
三、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山地城鎮建設整個過程中設計者更多能夠參與到的是整個城市建設微觀層面的具體工作。微觀層面更多的是注重設計者的參與性,有一些設計原則值得參考如場所感、可達性、易理解、細部豐富、自由和邊界柔和。我們在進行設計時更多的應該構筑地域文化為主導的空間結構,保留當地傳統文化的基因。
作者:岳斌 王偉 單位:昆明市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