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居住空間設計禪宗美學思想啟示,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禪宗美學思想對現代居住空間設計的啟示主要體現在,在進行現代居住空間設計時,要“以簡約取代繁雜、以自然取代造假、以寧靜取代喧囂”。在禪宗美學具體運用到現代居住空間設計時,要通過“選材、用色、用光、室內陳設”創造出具有禪境的室內空間,使禪宗美學的核心思想和審美價值觀與現代居住空間設計觀念得到完美的融合。
關鍵詞:
禪宗美學;居住空間設計
一、禪宗美學的概念
(一)禪與禪宗
“禪”最初起源于印度,后傳入中國,進而發揚光大。其是由梵文“禪那”音譯而來的,意為“靜慮”、“思維修”,本意是安靜的思維,但是此思維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邏輯思維,而是達到心神寧靜狀態的冥想。根據《五燈會元》中“拈花一笑”的故事記載,古印度的迦葉尊者被尊為禪宗的開山祖師。禪宗由菩提達摩傳入中國,至六祖慧能達到鼎盛。禪宗最明顯的特征在于信仰者力求心靈的解脫,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講究通過個人修行和自身實踐參悟達到頓悟的境界。禪宗教派融會貫通了中國儒釋道三教的思想精華,在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對中國的文學和藝術創作更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禪宗美學
顧名思義,禪宗美學是在禪宗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審美思想,其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美學,其研究對象主要是禪師以及受禪宗影響的士大夫、文人等的審美活動。禪宗思想在悠久的歷史時期里逐漸滲透到了廣大民眾特別是文人士大夫的日常
生活,從而不斷影響著詩人、畫家和文人學士的藝術創作、文學創作和審美活動。禪宗美學是對人類審美形成的價值生存的哲學思考,因此屬于藝術哲學的范疇。
二、禪宗美學在傳統藝術中的體現
(一)禪與詩
禪與詩的關系是中國詩史上一個顯著的文學現象,融禪與詩,以詩說禪,二者交相輝映,產生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禪詩作品。禪修者的禪悟經常通過詩的方式來體現。王維、常建、蘇軾、黃庭堅等都是深受禪宗思想影響的詩人,其中尤以王維受禪宗影響最深。“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詩人以動寫靜,以動襯靜,描寫了詩人在春夜深山中參禪悟道的情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的詩體現了禪宗萬物相通的思想,表現了詩人在自然中達到的空靈的禪修境界;蘇軾“已將世界等微塵,空里浮花夢里身”則將禪宗的思維方式與詩緊密結合在一起。
(二)禪與畫
禪宗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這種修行方式要求人們直接體驗事物的本質。一般佛教派別提倡修心養性,往往通過佛教經典教化信徒,從而達到悟道的境界,而禪宗則主張拋棄經典和言傳身教的修行方式,提倡單刀直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注重“頓悟”在修行中的作用。這種明快、直接的修禪方式,在禪宗美學中表現為在藝術創作中去除一切不必要的修飾,通過簡潔、純粹的設計達到空靈境界的享受,其對中國畫創作的影響集中體現在國畫“重意輕形”的創作理念。在這些深受禪宗影響的畫作中普遍體現了重實質不重形式、重意念不重現實、重悟性不重理性、重素簡不重繁雜的風格。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梁楷、馬遠、徐渭、石濤。梁楷《潑墨仙人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幅潑墨寫意人物畫,整幅畫拋棄了傳統繪畫方式,由潑墨方式創作而成,畫風粗獷含蓄,沒有對人物進行嚴謹細致地刻畫,風格極簡到極致,但是仙人袒胸露懷、憨態可掬的形象卻躍然紙上。這幅畫集中體現了禪宗美學追求簡潔、不拘泥于形式的創作風格。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徐渭的《墨荷》、石濤的《觀音圖軸》都是這類畫作的代表。
(三)禪與園林
中國古代的園林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也是中國建筑藝術中的瑰寶,留下了許多為世人津津樂道的園林佳作。園林的建筑風格體現了設計者的精神追求和審美體驗,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禪宗美學思想的影響。深受禪宗思想影響的文人和士大夫們,將自己對禪宗的領悟融入到園林藝術的創作之中,通過寄情園林山水達到禪宗思想與自然之美的契合,他們通過欣賞園林之美回歸自我,完善人格,平衡精神。受禪宗“空”觀影響,文人士大夫們通常通過造型各異的回廊、花墻等將園子分割成一個個小園,并通過植被、假山等的遮掩,營造出曲徑通幽、別有洞天的意境,達到觸景生情、明心見性的目的。蘇州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是這類園林的杰出代表。
三、禪宗美學對居住空間設計的啟示
(一)用簡約取代繁雜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現代人們居住在高樓林立的鋼筋混凝土建筑中,現代居住空間設計中造型復雜化的趨勢日益明顯,設計師往往為了吸引眼球設計一些造型復雜但是功能有限甚至無用的結構,其結果往往是導致室內充斥著各種繁雜的藝術造型,雖然視覺上給人一種光彩奪目的感覺,但是去掉藝術設計上喧囂夸張的外衣后,缺少了禪宗澄明高遠的境界和那種平靜自然的心靈歸屬感。禪宗美學主張用簡約設計取代繁雜夸張,秉持“易簡不易繁”的原則,在設計中盡量采用簡潔的線條勾勒物體的形狀,去除設計中繁雜冗余的裝飾性元素,以最簡約的設計來達到內在的需求和身體的舒適,在這種輕松、純粹、自然的生活狀態中,人們的精神得到放松,被束縛的心靈也得到釋放。
(二)用自然取代造作
現代室內空間設計中為了設計而設計的斧鑿痕跡明顯,有些設計造型奇特但是忽略了材質本來的自然美,也忽視了物為人用的設計原則,而這恰恰與禪宗追求自然、崇拜實際的精神相違背,也是與禪宗美學的宗旨格格不入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禪宗美學追求“巧奪天工”,充分運用自然材料原有的特質,設計要從客戶內心深處的體會出發,真誠地面對客戶真正的需求,摒棄不必要的矯揉造作的造型,通過材料間的不同組合,達到渾然天成、物我合一的效果。
(三)用寧靜取代喧囂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和機動車輛數量的急劇增長,人們不得不面對日趨喧囂的城市環境,喧囂的環境又進一步造成人們內心的煩躁與焦慮不安,整個社會也處于一種浮躁的狀態。因此對于寧靜環境的向往促使人們想方設法遠離城市的喧囂,追求大自然的寧靜與安逸。當然,禪宗并不是要求人們遠離塵世,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而是通過追求內心的平靜,達到心境的高潔與明凈,而這才具備了審美的前提。只有排除心中雜念和欲望,回歸內心的平靜與祥和才能更好地體會宇宙萬物的本質與內涵,達到審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禪宗美學就要求在居住空間設計時去營造一種寧靜祥和的環境,達到鬧中取靜的效果。
四、禪宗美學在居住空間設計中的具體運用
(一)選材
根據禪宗美學的特征,在當代居住空間設計中,應注重人與空間、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對于材料的選擇,應盡量選用天然質樸的材料,如原木、竹子、天然紋理的石頭、蒿草、石板、布等,對材料的運用以忠于自然,忠于本質為基本原則,“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見唐王維:《山水訣》。]”,可以通過材質的重組營造出具有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的禪境空間。設計中應合理利用各種材料的形態、紋理、材質等天然特性,盡量保持原汁原味,少加粉飾,用材料的天然質樸烘托樸素、簡潔和單純的意境,達到返璞歸真的效果。這種材料的天然之美在歲月的流逝中不僅不會黯淡,反而會因為歲月的沉淀而體現出超出表象的寧靜雋永而熠熠生輝。
(二)用色
色彩是視覺審美對象中最為直觀、也最易引人注目的,因此對色彩的運用是室內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合理利用色彩不僅可以賦予設計鮮活的生命力,更可以烘托氛圍,營造意境,充分體現設計師的設計語言。而禪宗美學自然就要求用禪宗的色彩作為用色的基礎。禪宗崇尚自然,因此多利用材料的天然本色就成為禪宗用色的原則。石板的青色、竹子的綠色、原木的褐色、蒿草的灰色,通過利用天然色可以烘托自然、和諧、純凈的氛圍,體現出色彩的純凈之美,使人的身心能夠達到融入自然的感覺。在具體設計時,結合室內風格、面積、采光等各種因素,選定整體格局色調,色彩運用遵循純而不駁的原則,通過色彩的運用烘托設計師想要達到的意境。
(三)用光
在室內設計中可以通過對光影的控制來營造出這種靜寂空靈之美。通過光的投射,在室內產生虛實相應的斑駁光影變化,使得室內空間充滿生機感,室內空間的生動輪廓油然而生,營造出奇妙祥和的氛圍。在室內設計的用光上,應該遵循質樸、簡潔、柔和的原則,綜合運用自然光和人工光源,使二者相關交融,豐富室內空間層次感,達到強化視覺感受的效果,呈現出禪宗美學動靜結合的意境。首先是合理引入自然光。這點在中國的傳統民居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自然光線通過造型各異的花窗投影到室內,形成了斑駁的光影效果,讓整個室內空間充滿了鮮活的生命力。可以合理利用窗戶的采光功能,將光引入室內空間,使其產生層次分明變幻的光影,增加空間的深邃感和意境效果。其次是合理設計人工光源。通過對燈具造型、布置方式、色彩、照明方式、亮度等的不同搭配運用,利用光的陰暗、虛實對比和光影的變化,配合室內空間的其他要素進行綜合設計,創造出具有禪境的室內環境,帶來豐富靈動的視覺效果。
(四)陳設
陳設是室內設計中的重要一環,室內陳設和裝飾往往能對整體設計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合理設計室內陳設對于營造禪宗美學氛圍具有重要的意義。室內陳設品主要包括家具、綠植、燈具、裝飾品等。根據禪宗美學的精神實質,一般采用簡潔、質樸、造型優雅、材質天然的陳設來營造禪意的空間感受。在室內裝飾陳設中,貴精不貴多,可以考慮采用抽象性和隱喻性較強的書法、繪畫等藝術作品,營造含蓄、內斂的幽玄境界。禪宗提倡親近自然,因此綠植在陳設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合理布置綠植不僅能增加空間的禪意,而且能起到分割空間、點綴空間的作用。如將稀疏的竹林植于室內形成朦朧的分割界面,給人以無限的遐想。此外通過山水的布置,可以突出空靈、純凈的禪意境界。
作者:蘇明靜 郝璇 單位:山東水利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日]鈴木大拙著.禪思想史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87.
[2]皮朝綱.禪宗美學思想的嬗變軌跡[M].北京:電子科技出版社,2003.
[3]彭肜.“妙悟”禪宗美學的核心范疇[J].宗教學研究,1999,01: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