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居住空間設計的秩序性與行為心理特征,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內容摘要】隨著現代生活模式的改變和城市的迅速發展,室內空間設計成為近年來在藝術領域中備受關注的焦點。文章從空間設計的秩序性入手,分析其構成形式、設計原則、影響空間秩序性等因素,并基于行為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其在空間設計中的應用及與居住空間的關系,以及基于秩序性行為心理機制提供的空間設計營造手法和策略,以期找到人的行為心理與建筑空間設計的契合點,更好地為現代居住空間的環境營造參考。
一、空間設計的秩序性
(一)室內空間秩序性的相關概述
室內空間,是指建筑圍合的內部空間。決定空間設計效果的優劣,除功能等內容之外,主要還表現在視覺因素上。恰恰是這種視覺因素的支配作用決定著室內設計的專業概念,故稱之為視覺概念。而視覺因素主要包括空間結構、界面造型、空間造型、空間色彩、空間材質、空間照明、活動陳設七大方面。但并非七條總和才能構成室內設計的概念,而是七大方面中的任意一項視覺因素,只要有足夠清晰的表達強度,都有可能成為室內設計的概念[1]。秩序性,是指事物要按一定的規律有序存在。良好的秩序感可以使人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周圍環境及空間的關系。有利于減輕壓力,從而獲得安全感,確定自己的位置關系。秩序主要分為社會秩序和自然秩序。社會秩序就是按照生活作息的秩序來學習、工作、生活。而室內設計的秩序感屬于社會秩序,它是通過人們已有的情感及知識思維等,創造出一個可以生活學習的物質空間環境,是一種人造秩序,屬于社會秩序的范疇[2]。可以說,秩序始終伴隨著人們的生活,人們也離不開秩序。在室內空間設計中,秩序性是空間各組成因素間的客觀存在,也是促進形成空間效果的重要作用。建立一個設計活動與規律之間的聯系,形成從理論到實踐的設計過程,就需要空間秩序性的構成形式。
(二)空間秩序性的構成形式
室內空間的設計基礎,首先要對各個空間進行分區組合設計。各空間組成部分的關系,是研究空間秩序性的主要內容。通過流線設計來分割空間,其原則是不能出現交叉,要使其功能區域合理化及動靜結合明確。其空間組合設計的規則主要有空間的滲透和層次的劃分、空間的對比與變化、空間的過渡與銜接等。空間秩序性的構成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尺度與比例。尺度是人與物之間的比較,比例是物和物的對比,其比例的運用是滿足人們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美學中最完美的比例莫過于黃金分割比,運用1:0.681的比例來劃分空間是比較好的選擇。二是漸變與重復。室內空間中重復排列的地磚、柱子及樓梯的臺階排列等都是重復的結構,這樣重復的排列形成秩序化,使畫面統一具有節奏美感的形式。漸變是有規律順序的變動,是秩序的漸變形式和過程。三是對比與調和。室內設計中對比關系無處不在,空間色彩的冷暖對比、照明燈光的明暗對比、材料質感的對比等,使室內空間更有層次、更富有變化。調和則是將雙方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這樣的手法是彰顯個性的最佳途徑。此外,還有節奏與韻律、主從與重點、對稱與均衡、過渡與呼應、傳統與變化、比擬與聯想、單純與風格等形式,這些都會反映出空間的秩序性。因此,空間秩序性的構成形式十分重要。
(三)影響空間秩序性形成的因素
第一,功能性因素,主要體現在功能的多樣性和空間的使用功能需要。在功能的多樣性中,有秩序的結構和形態在藝術形式中被廣泛采用,其源于人對自然秩序的適應性。自然秩序相互重疊交叉,使自然秩序顯得雜亂無章。人們的生活秩序與自然秩序相似,人們的生活秩序受自然秩序的干擾,在放松與緊張之間交替,其視覺感受在雜亂與整齊中并存。在空間的使用功能需求中,大多數場所首要的需求目的是物質使用,創造實用性的空間場所是第一位的,只有極少空間是精神需要的建設。人類最早的空間需求是居住,對空間場所要求相對簡單,可防寒、避雨、防止野獸等簡單需求。隨著時展、文化進步,空間的功能開始有了新的拓展,建筑內部的空間變化豐富,不同的空間類型的空間秩序感存在差異,其空間類型模式主要有開敞空間模式、環狀模式、線性條狀模式等。第二,心理因素,主要通過行為和生活方式及社會組織的影響。行為是人們對于某種刺激的一種反應,人的行為特征主要是靠人的目的所決定。在空間設計中,人的心理及行為方面的復雜與多樣性,及空間和行為領域的依托,使我們從空間領域的角度分析人的規律與行為特征的方法是可行的。在生活方式中,它反映人們的興趣愛好和思想方式,具有時代性特征。生活方式是文化的重要外在形式,是設計的出發點,其生活方式決定最終的設計。在社會組織中,主要表現在種族與文化對空間設計秩序感在跨文化的差異上。根據性別、年齡及社會地位的不同,空間秩序感離不開對人的研究。第三,社會文化因素,主要通過風格和民族因素的影響。隨著時展,世界多元化發展,多元文化帶來設計風格的多樣化。其主要體現在真假與虛實、模糊與清晰、純粹與雜亂之中。在民族因素中,室內空間設計與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設計師要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與研究,設計出具有民族時代特色的空間,結合時代和歷史文化,揚長避短。
二、行為心理在居住空間設計中的關系及應用
(一)行為心理學在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行為心理學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它可以根據人的心理行為變化而看破問題關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園林設計中就會運用其行為活動來設計動線,長時間在筆直的路面上行走會有些乏味,往往通過曲線的設計來豐富流線,使人們降低視覺疲勞的感受。這樣的人性化設計不僅豐富空間形態讓人們更好參觀,還有可變的設計元素,增加空間的私密性。因此,在空間設計中,人的行為心理因素至關重要,從人體工程學的角度來看,室內空間的尺度與人的生理結構相協調時,人們心里會產生舒適感,可以放松身心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二)行為心理與居住空間的關系
不同的人對空間體驗的需求各有不同,感受也有所不同。從人的行為心理對居住空間的影響角度來講,人在居住空間中的行為主要有生理行為、工作行為、家務行為、休閑行為、交往行為和精神需求。這些行為影響著居住空間的變化形式及作用。心理學是一門探尋人類心理活動的學科,在居住空間環境設計中,不僅追求物質與精神層面的需求,還要滿足人類對環境的認知與控制,即首先要對人的居住心理有深入的了解與研究,其次要營造出人們滿意舒適的家居環境,最后在設計中要體現地域性和人際距離的關系,從而更有安全感和依靠感。私密性和從眾心理也要考慮其中。從居住空間對人的行為心理的影響角度來講,不同的建筑空間所表達的情感各有不同,人們在不同的空間色彩形態中的行為與情感有著豐富的變化,這就是空間形式對行為心理的影響。當空間遇到圍合或相鄰的情況時會產生封閉或模糊空間或開放空間,其使用功能有所不同。各空間功能是由用戶的行為心理來決定的。在封閉空間中,空間更加穩定富有變化性。模糊空間的設計尤為重要,根據使用功能分為過渡模糊空間和可轉化模糊空間。因此,空間功能對行為心理有著重要影響。
三、基于秩序性行為心理機制的空間設計營造手法和策略
(一)居住空間的營造手法
將居住空間形式和人們日常行為心理相結合,對空間的功能區域重新分析界定,將空間的關系和形式重新的組織與表達。從用戶的行為心理和設計者專業技術角度兩方面,形成對居住空間的設計指引和導向。如對人們的調查問卷結果和心理問題數據進行直觀分析,將分析的結果運用在新的改造設計中,從行為心理角度出發對居住空間進行改造更新。或將傳統的居住空間形式和功能,進行拆分重組,并對其開放私密的程度進行調整。居住空間的拆分重組是結合人的行為心理對空間功能的劃分,使空間更具功能模塊化設計,組成可伸縮連接的標準化單元。各模塊化設計由各功能空間組成,包含過渡空間和輔助的功能空間,各模塊均可通過交通空間或模糊空間進行組合。這些模塊滿足人們行為心理的需求,也可根據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行拆分和重組。居住空間的開放私密程度是通過對其各功能空間的劃分實現其空間屬性,分為私密空間和開放及半開放空間。合理的劃分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通過對空間開放私密的劃分,使人們更好地享受生活的同時,提高生活質量。
(二)基于秩序性行為心理機制的空間設計更新策略
為了保證總體布局與用戶要求的多樣性,應采取菜單式和模塊化的設計方法,讓用戶更好地選擇自己的住宅。首先通過選擇建筑形式、功能屬性、組合形式、院落形式、結構形式、材質形式、室內配置來建立更新民居[3],這樣,設計師和用戶就可以選擇各個環節的樣式來組合出自己滿意的空間模式。
四、結語
現代室內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實用藝術,它是技術與功能總體性的協調,是藝術與生活整體性的結合。在對室內空間設計時,首先是功能關系,使空間功能合理化;其次是設計的方法和手段,運用各種設計方法對室內空間進行有效地規劃與創造;再次是意境的營造,通過創造空間的意境,提高空間的個性化和文化藝術的內涵,從而創造出有特色、理想的空間環境;最后是通過行為心理的特征研究,設計出用戶視聽感官等多方面滿意的住宅。室內設計要遵循空間秩序性的規律,根據其設計原則和構成形式,設計出功能完備的家居環境,提高人們的家居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葉錚.室內設計綱要:概念思考與過程表述[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周曾.室內設計的空間秩序性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09.
[3]魯豫坤.從行為心理出發的彝族傳統民居設計研究——以紅萬村民居的改造及新民居設計為例[D].昆明理工大學,2014.
作者:郭廣宇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