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英語課程設計改革,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理論背景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斷完善理論體系與對教育過程的科學解釋,成為當今的主導教育理論,對大學英語教育理念和改革實踐有著顛覆性的影響。斯騰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是認知發展領域中最有影響的學派—“皮亞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強調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并對認知過程中如何發揮個體的主動性做了認真的探索。建構主義認為學習過程不是信息量的積累,而是學生主動地外部的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通過自己原有的經驗系統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在新舊經驗之間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也就是在學習者與學習環境之間互動的過程中,引發觀念轉變和結構重組來建構意義[2]。因此,建構主義教學觀強調教學目標應該與學生的學習環境中的目標相符合。學生應該有解決問題的自主權,也要主動去搜集和分析有關的信息資料,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教師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解釋;同時教師必須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創設平臺和學習環境讓學生之間通過共同探索、相互交流、獨立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來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教學是逐步減少外部控制、增加學生自我控制學習的過程。
(一)教學目標定位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交際的工具,打下語言基礎后,還需要深層次的了解其文化,否則就不能真正地運用所學的語言,也就談不上語言交際水平的真正提高。英美文學欣賞課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解讀與賞析,可以使學生深刻了解西方文化小到日常生活習慣、風俗傳統社交禮儀,大到思想觀念、價值判斷。所有這些與中國文化積淀對比,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國和西方文化,而且可以培養人文精神,提高審美意識。根據建構主義的基本理念和教學思想,應該把課程教學目標定位在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到文學作品的作品閱讀、感悟和賞析的過程中來,開拓視野,培養人文精神,形成自己的審美意識與思辨能力,并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新的文學批評流派重置了作者與讀者的關系,為文學析提供了靈活和開放的空間,也為課程設計改革帶來了契機。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定位,教材體系、教學模式、評估體系都要進行改革。
(二)教材體系
現行的英美文學欣賞課課程設計類似于英語專業本科英美文學課,從古英語作品開始梳理文學史,只不過課時量少些。非英語專業學生語言水平有限,古英語作品晦澀難懂,文學欣賞課又變成了語言課,涉及文學知識如韻律、修辭,教師只能用漢語講解,這樣就完全失去了英語拓展課的意義,學生也會失去興趣。而且文學史鏈越來越長,作家作品越來越多,現有文學教材也越來越厚。所以建議根據課程目標定位自編教材,在作家作品的選擇上挑選語言簡單易懂,結構清晰,偏重故事情節,人物塑造經典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作品,如:古典主義的《魯濱遜漂流記》,浪漫主義的《傲慢與偏見》、《紅字》,現實主義的《簡愛》、《奧利弗》、《嘉莉妹妹》,現代主義的《喪鐘為誰鳴》、《了不起的蓋茨比》等作品,還有舞臺沖突激烈的戲劇,如蕭伯納的作品。另外,典型的不同文學流派:意識流作品福克納的《我彌留之際》、后現代代表托馬斯•品欽的《拍賣第49批郵票》,非裔作家作品如《野草在歌唱》,華裔作家作品如《女勇士》,甚至通俗小說家作品如《指環王》等都可以編進教材。這樣的作家作品更貼近現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經典的作家作品很多,但是教師最好挑選既能代表不同文學流派、不同創作方法的作品,同時又要考慮到趣味性和易讀性。編入教材的作品應該讓教師在教學中能夠營造出氣氛,通過不同教學手段組織教學活動,能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來欣賞和參悟的作品。教材主要突出作品選讀部分,只給出最簡要的作家作品介紹,欣賞評論部分如果太具體會限制學生的思考范圍,抑制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和創造力。
(三)教學模式
1.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強調個體的主動性是建構主義最核心的理念。語言不過是知識的載體,教師把自己的理解用語言生硬的傳遞給學生后,在學生的頭腦中不一定構建出同樣的理解和意義。所以一定要摒棄傳統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要授課方式的教學模式,教學活動設計要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一部文學作品,教師可以作為引領者,引導學生了解故事情節,作家的生平、背景資料。這個過程一定要通過學生自己查閱網上或書籍資料,或分配給學生不同的查閱任務然后由分享資料的方式來完成。如果按照傳統的方式由教師宣講,不但枯燥乏味,學生會很快失去興趣,而且學生無法很好的通過切身的新舊知識交互作用來理解和構建意義。另外,作品原文的閱讀方式可以是學生個人完成精彩片段的閱讀,也可以是在學習小組內分配閱讀任務。教師不能因為時間有限,原文過長學生欣賞原文的過程。教師可以把情節發展的脈絡指出,在情節發展的各個節點可以指導學生欣賞原文的片段;對于人物分析,寫作手法的欣賞可以由教師指定具有代表性的原文片段,學生自己在欣賞后總結出人物性格特點、人物心理發展、人物成長,與作者的修辭方法,作品的結構特點,現實意義等賞析內容。此外,讓學生發揮主動性,每位學生也會有自己對于作家和作品的喜好,不同的想法和觀點,自己的批評立場與思路。教師可以在學生表達完自己的觀點后引導總結最基本的文學批評方法。如果由教師宣講作品的寫作流派,藝術特色,主題思想,評論等賞析內容,無疑又變成了語言課,失去了改革的意義。
2.貫徹互動合作方式。建構主義的核心概念
之一是強調在知識意義的建構過程中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在學習群體中成員們之間進行共同探索,協商,共享,交流,討論,甚至辯論,整個過程就是新舊知識之間的交互作用,也就是引發觀念轉變和結構重組來建構意義的過程,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發揮學生主動性的過程中不能讓學生“單打獨斗”,對原文的閱讀過程無論何種方式都要進行組內的討論分享自己讀到的內容,不同人的閱讀側重點是不同的,這種交流的方式可以使每位學生互相補充自己漏掉的內容;在分析作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在組內傾聽每個人的觀點,然后交換各自的看法,甚至可以進行協商和辯論,這樣,學習者群體(包括教師和每位學生)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群體間的質疑與交流幫助了學習者之間進行更進一步的有效意義建構,這也符合交互假設的理論。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交互式、討論式、發現式、研究式、任務型等不同的教學方法,創設互動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相互協作和支持的學習的習慣,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能共享與貢獻自己的理解與觀念,同時傾聽并尊重他人的想法,在整合觀點過程中積極地參與意義建構。
3.營造文化場景。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情境”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創設有文化情境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更有興趣的發揮主動性。在英美文學欣賞的課堂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網絡資源,充分使用多媒體技術,利用圖片、文字、視頻、名著電影資料來創設作品所在的文化情境,體現時代特點,人物特點,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電影配音等教學手段使學生參與到該文化背景中更加切身地融入到作品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要傳遞的主題思想與人物成長過程。教師不僅要創設文化場景,讓學生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主動地構建意義,而且要提供參與到該文化背景中的學習與交流機會,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評價體系
目前內蒙古師范大學英美文學欣賞課考核方式是平時成績占40%,期末考核成績占60%。平時成績指的是考勤,期末成績以學生提交的英文文學批評小論文為評判標準。名義上實現了過程性評價,實際教學操作上僅僅是把學生控制在了課堂上,而且最后的期末考核成績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學生只能從網絡上摘抄別人的論文來換得成績。這就完全背離了課程改革的意義。期末的最終評價不能全面地考核學生在整個學期中的學習效果。應該建立有效地評價機制,真正的實現過程性評價:就拓展型的英美文學欣賞課平時成績至少要占到70%,其中包括組內成員間的相互評價(即對小組協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學生的自我評價(是否有效地自主學習),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教師在學生小組活動與各種課堂活動中觀察并記錄的學生表現)。期末的考核方式可以是撰寫閱讀欣賞心得的書面考察方式,文體不限,給學生留有自由的發揮空間,可以在課堂所欠缺的書面形式上對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做一次考察。
三、結語
當前的大學英語課程進入了與高中英語界限模糊,與大學生的需求脫節的瓶頸期。我們對于課程設置的改進,對于課程設計的改革,合理的安排與規劃課程的組織結構與組織形式,使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能夠達到最佳的效果,目的都是為了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培養人文精神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需要。課程設計作為課程的組織結構與組織形式,是要對課程的各個方面做出合理的安排與規劃,力求使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能夠達到最佳的效果。希望本文能夠拋磚引玉,在現有的大學英語拓展課程設計改革的基礎上開拓出更多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課型,構成一個有機的課程體系,培養出更多復合型、創新性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張樹艷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