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傳統文化教育課程設計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內容模塊的設計是為教育價值追求的實現而服務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不同成長階段的教育目標:小學階段是培養文化感情和基本文化認知;初中階段是提高文化認同;高中階段是增強文化自信;大學階段是培養文化創新意識和文化傳承的責任感。把這些教育目標進行歸納,可以用形成文化自覺來概括。展開來講,就是使受教育者熟知中華文化的內在結構、精神特征和發展演變的歷史,以對中華文化有“自知之明”,在此基礎上認同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念、信仰、態度以及行為方式等,并具有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和自覺能力,并使其以復興中華文明為己任。基于這樣的價值訴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內容可以設計為四大模塊和三大重點內容。四大模塊包括“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文化與人生”、“文化與中國發展”和“文化與世界”。每一模塊的內容都有具體的目標。“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內容模塊主要是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做到熟知中華文化的精要,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化與人生”內容模塊主要是借助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倫理文化資源,指導學生以中國文化的視角思考人生,形成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文化與中國發展”內容模塊主是使學生在了解多種文化,在主動贊賞和接納其他文化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積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詮釋,使之為他人所理解;“文化與世界”內容模塊主要是使學生積極開展與多元文化的交流和溝通,讓中華文化積極參與到世界新的多元文化體系建構之中。三大重點內容包括“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家國情懷教育”即對家園、國家的深厚感情,它是公民對國家的認同與情感歸屬,是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基礎,是公民感受到與國家相聯系的精神紐帶;“社會關愛教育”的重點是培養“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的道德品質和思想觀念,使受教育者能夠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做出整體性的理解,以達到樂于助人、關心社會和尊重自然的狀態和境界;“人格修養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以傳統文化的“君子人格”為理想人格,自覺追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夯實才能、才華和才干的人格修養基礎。當然,不應苛求所有課程都能夠承擔這些教育任務,也不能要求相關課程把所有內容模塊都納入其中,而是應根據課程性質,選擇其中一個內容模塊,加以提煉和提升。三大重點內容是對具體內容的概括,并沒有涵養所有的教育內容,不同課程還應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設定教育內容。就《基礎》課而言,它作為一門以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和道德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課程,它可以選擇“文化與人生”內容模塊,并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教育和崇德向善的道德教育為重點教育內容。
1.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終體現是理想人格的形成。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道德理想人格,諸如“中庸人格”、“君子人格”和“內圣外王人格”等內涵豐富,充滿了人文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理應傳承。如在人格主體性方面,強調“為己之學”,提倡道德的自我建構、自我完善;在人格志向方面,強調“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在個人情操方面,強調“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以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人生困境方面,強調“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當然道家“天人合一”的人格理想,墨家“兼愛”人格理想等都是重要的教育內容。這些教育內容,結合具體的理想人格原型,如屈原、勾踐、蘇武以及蘇軾等等,必然會對中國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人格產生積極的影響。
2.中國傳統文化中崇德向善的道德教育
中國傳統倫理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中,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崇德向善的價值理念和道德教育的系統思想,崇德向善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特質。孔子指出:“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特別是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范,積淀在民族心理之中,已有深厚的情感基礎。其中,“仁”、“義”和“信”的道德教育在今天尤為重要,應構成《基礎》課程的重點教育內容。“仁”的教育重點要放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層面上,以培養現代人的友善觀念;“義”的教育重點應強調“以義獲利”、“以義制利”,達到義與利的和諧統一。“信”的教育重點應強調以“以誠育信”,通過對自然規律的崇敬和內心的真誠達到外在的言而有信。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學方法設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性需要借助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達成,不同的課程和課程內容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一般來說,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教學方法有三種,這些方法也可以在《基礎》課教學中加以運用。
1.文化比較法
文化比較法是文化教育中較為常用的方法,早在古希臘時期和18世紀的啟蒙主義哲學家那里就開始運用,到19世紀已經形成基本的規范,成為文化教育和研究中的基本方法論。一般說來,文化比較法是在建立一定的價值標準下,通過比較找出不同文化之間的相同點和差異點,揭示出帶有普遍性的文化規律。當然,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文化比較法,其目的是通過比較,讓受教育者更加有興趣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產生情感認同。在教學活動中,文化比較法的運用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妥善尋找文化比較的規范和標準
我們知道,當今世界各種文化并存,氣象萬千,表現各異。運用文化比較法,無法回避的首要問題是:文化之間有無優劣之分?何者為優?何者為劣?歷史上,由于西方社會近代的崛起,在文化領域中曾出現“西方文明中心論”,一些人也言必稱西方。后來有學者對此進行反思后,又提出無優無劣論。但無優無劣論掉入了文化相對主義的泥潭,使得文化比較失去了理論基礎,在文化教育中無法對文化價值進行選擇、學習和借用。雖然文化比較的標準建立到現在還是個難題,但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而運用的文化比較法,必須建立在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立場,通過比較讓學生重新發現已經失落的中華文化的寶貴性和獨特性,確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
(2)妥善選擇比較的對象和材料
在文化比較時,一定要選擇能夠反映雙方具有典型特質的材料,尤其是在選擇中國傳統文化的材料時,應選擇能夠真實地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材料,比較時力求不偏不倚,目的是為讓受教育者接受與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文化實踐法
恰當地開展文化實踐活動容易激發受教育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達到教育的目的。文化實踐法就空間來講,主要分為校內、校外兩種文化實踐空間。校外主要是引導受教育者對傳統文化進行實地考察、調研,作為一種投身現代社會生活的方式,能夠從中發現現代社會與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諸如有些高校已經形成多種形式、多種類型的文化教育實踐平臺,像“中華文化之旅”、“中國尋根之旅”等大型活動,每年組織幾百名學生利用假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親身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當然,校外文化實踐更多地還是要充分依托建立多個文化教育實踐基地來完成。幾乎每個地方都有當地特色的傳統文化、文物與文化遺跡,定期組織學生對其進行參觀和考察,以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深入認知。校內文化實踐的主要形式是開展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如中華文化節、儒家文化節、中華傳統美食文化節以及漢服文化節等,讓學生通過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挖掘和感受活動背后的中華優秀文化內涵、價值觀念和思想精華。文化實踐活動也可以依托學生自發成立的傳統文化興趣小組來開展。文化實踐法以實踐對象劃分,可以分為文化實物實踐法、文化場景實踐法和人文實踐法等。尤其要提出的是,人文實踐法是一種有效的“以文化人”方法,能夠有效地實現“使人文化”的教育價值,是在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織開展人文精神的體驗活動,就是一種人文實踐法。中國傳統文化中充滿著對人的價值和人生意義的關懷,諸如孔子的“仁愛”精神、墨子的“兼愛”精神、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精神等等,而這些人文精神學生可以通過文化實踐法加以感受與體驗。
3.文化情景法
文化情景法是一種在教學活動中引入或創設的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文化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文化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文化態度體驗的教學方法。多媒體技術為文化情景法在課堂上的應用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在《基礎》課中,可以創設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情景,利用聽覺和視覺,對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力。如《論語•子路》第18章有關葉公和孔子關于如何對待父親偷羊的討論,“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雖然短短幾句話,但其中包含著豐富內容和道德爭議的道德文化情景,可以讓受教育者在教學中進行角色扮演,就可能遇到的情景展開討論。文化情景法還應使學生能夠將傳統文化運用到當代社會情景中去解決現代問題。因此,傳統文化情境設立后,一般最后要轉向現代情景。例如“父親偷羊”在現代社會里會遇到什么新問題,如何處理這些問題,這都是新情景,通過情景轉換,可以促使學生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對比,更深刻地理解傳統文化的社會背景,這樣更容易形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文化建構
傳統文化教育雖然需要依托傳統知識的傳授,但其實質是價值教育,是要學生形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與文化的認同。因而,需要建構出由價值、規范、信仰以及表意象征符號等構成的課程文化,以適應文化教育的特性。試想一下,如果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自身存在著文化缺失、虧空與虛無,從而引致課程缺少人文關懷而呈現粗暴化的狀態,文化教育的價值目標怎能實現。以《基礎》課為例,《基礎》課應主動地遵循文化邏輯,在一種文化體系中理解課程本質及其屬性,建構“超越性”、“鮮活性”和“本土化”的課程文化。
1.超越性的課程文化品質
強調《基礎》課要建構超越性的課程文化品質,目的是避免使《基礎》課在“教育市場化”觀念的引導下,成為為經濟、就業和技能服務的課程,而遺忘了“精神成人”和“文化養成”的職責。如果《基礎》課被現實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的名利所誘惑、困擾和束縛,其教育活動只是培養沒有思想和沒有靈魂的工具人,其結果只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么被拋棄,要么被庸俗化。因而,超越性的課程文化是《基礎》課完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目標的前提,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基礎》課以內化傳統文化成果為己任,以創造性轉化傳統文化,建構超越現時代的精神文化為擔當。
2.鮮活的課程文化生命
由于傳統文化教育屬于價值教育,此類教育的重大障礙是“課程學科化”。所謂“課程學科化”就是以學科邏輯理解課程,以標準化、效率化及定量化為課程訴求,以課程結構、課程方法及課程密度曲線為主要關注點,以定義、判斷、推理、分析、綜合、邏輯演算以及公理等符號系統為外在表現。“課程學科化”之所以不適合價值教育和文化教育,根本原因在于它會使課程凌駕于教師和學生生活、經驗之上,把人類實踐活動過程中最真實、具體、生動和富于生命活力的東西“去情境化”、“去過程化”了。而作為比知識傳授要復雜和困難的價值教育和文化教育必須借助課程的“情境性”、“體驗性”和“互動建構性”才能產生實效。首先,有了情景性,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文化體驗才具有可能的環境與條件。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在文化教育中喚醒自我,并主動了解文化的意義。其次,體驗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基礎,如果體驗性活動不足,很難形成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度理解。最后,文化教育必須在“我們”之間完成,需要利用交往、對話和商談等互動方式進行,這樣才能達成良好的效果。
3.本土的課程文化意識
課程文化類型多樣,因而《基礎》課不僅要建構課程文化,而且要建構本土的課程文化。本土的課程文化就是立足于中國課程文化的現實問題,對傳統課程文化的要素實現創造性轉化,最終生成具有民族文化風格的課程文化。實際上,我國的儒、道、釋三大文化傳統生成了具有民族獨特性的課程智慧和非常有益的價值取向、課程內容。如儒家思想蘊含的中庸、和諧和對話的課程文化,道家哲學中蘊含的自然主義的課程文化,釋家智慧蘊含的“禪思”、“領悟心性”等課程文化,等等。這些傳統的課程文化理應成為我國當代課程文化的深厚底蘊,如果棄之不理,實在可惜。我國的課程教學中所強調的服從教師的指導、服從集體的利益以及強調和諧發展、共同發展等價值觀,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孝”、“禮”等范疇一脈相承的。因而,不能對這些傳統完全拋棄,束之高閣,更不能妄自菲薄。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是基于對內容、方法和課程文化的綜合思考,為了避免這些思考流于抽象化的玄思,本文以《基礎》課為例進行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個綜合系統,課程設計只是其中一環,而且不同課程及其內容、方法和課程文化的設計應有其側重點。本文只是拋出初步思考,以希冀引發教學關注和更為深入的探討。
作者:魏傳光 胡旖旎 單位:暨南大學社會科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