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機械原理創新改革課程設計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存在的問題
首先,設計時間一般為集中1-2周,對于一些基礎較差,平時又未受過相關訓練的學生而言,就不一定能收到預想的效果。其次,設計題目一般由老師給定,學生只要按要求完成設計圖紙和設計說明書即可,基本上沒有自由發揮的余地,因此制約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第三,受設計題目模式以及教師所掌握資料的限制,設計過程經常是簡單的模仿和重復,扼殺了學生強烈的興趣和積極的投入,不利于激發學生興趣。第四,對設計結果考核形式有固定模式,使得學生只能按固定的思維模式去機械的完成設計要求,不敢也不能大膽創新,因而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不利于日新月的當今社會對多層次,創造性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前提下,機械原理課程設計從形式到內容以及設計結果等全過程的改進和更新勢在必行。
2.教學改革措施
2.1設計時間及設計過程的開放
課堂設計時間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預設的設計時間不應該成為課堂設計的“緊箍咒”。在機械原理課程開始課程設計即宣布開始,課堂設計貫穿于理論教學全過程。設計過程隨著教學過程由淺入深。先以單元小題目的形式給出設計題目,然后再綜合各部分小題目給出適合實際要求的綜合性題目,是設計過程貫穿始終。具體做法:首先,改變以往學習過程中,單純的掌握課程內容,并會做課上例題和課后習題的態度。而是要求對學過的知識會靈活運用,對課后習題的完成不拘泥于做出答案,而是能提出自己的見解或對某些題目提出應用價值和創新思路,進行大膽的修改和試驗,提出個人見解,為機構的設計與創新打下基礎。其次,學會觀察生活,在生活中尋找與機械和機構有關的實物,提出與所學內容之間的關聯,并在日常學習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例如:機構的結構分析部分,要求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如折疊雨傘、健身器材等機構在穩定性、安全性,或趣味性、實用性等進行分析,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給出新機構運動簡圖,并要求對所設計機構作出簡單的模型。學生通過此次練習,找到了學習的樂趣,明確了學習本課程的方向,提高了創新意識,同時對本單元課程內容有了較深入的理解,可謂一舉多得。最后,根據各部分內容的大量積累,提出能體現本課程主要知識點,并綜合運用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課程設計題目意向,并完成基本設計內容。理論課結束時課程設計的主要設計已完成,最后集中1周時間完成必要的圖紙和說明書,或取消集中設計時間,而是將設計時間分散于教學過程中。
2.2設計題目及設計結果的改革
設計題目不再由教師統一給定,要盡可能啟發學生自己選題,誘發更多的創新和創造靈感,發現更多更好的選題。首先,根據教學過程學生對各部分內容提出的問題、改進意見或創新思路,要求每人或分小組討論決定設計題目初稿。選題時,學生應量力而行,從小處做起,盡可能來自實際,貼近生活;然后,將設計題目初稿交課程設計指導老師,教師引導學生擴展思路,注意對選題的把關;另外,選題還應循序漸進,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由學生自己選擇,師生共同探討,最后確定。設計結果應打破固定模式,不再只是要求做出圖紙和說明書,而是可以以多種形式提交。如:設計論文,模型,分析報告等。對學生的創新設計結果,期望值不宜過高,要允許失敗和反復,不能求全責備。
2.3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指評價學習成就、學習效果的測驗,即對學生達到教育目標程度的測驗。因此對學生課程設計的考核方式只是通過圖紙和說明書以及答辯情況進行評價,則被動地跟隨教師、循規蹈矩的學生可望獲得優秀,而來自畢業生工作單位的信息表明,學校里的尖子生未必全是實際工作中的佼佼者。為給學生充足的自由和空間,成績不僅包括必要的設計結果,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設計題目選擇的實用性,綜合性;根據選題的難易程度,應用型指標,給出設計基本分,總分60分;(2)在設計過程中對不同問題的理解、綜合、應用能力;根據設計過程的各項能力綜合,給出相應的加分,總分20分;(3)能否有自己的見解或提出應用價值和創新思路。根據設計論點給出創新加分,總分10分;(4)根據完成結果給出綜合分,總分10分。最后綜合前邊各項分值,給出總評成績。例如:某學生設計題目選擇一般,給出基本分40分;設計過程理解、綜合能力較強,加18分;有創新點8分;完成設計內容結果但創新設計結果有不足,8分;則總分74分。若設計題目難度較高,給55分,其它相同,則總分89分。若難度較高而無創新點則創新項會扣掉8分,則總分81分。綜合考慮,在課程設計中評“優秀”者,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創新點是必要條件,而創新過程允許出現不足。
3.結語
機械原理課程設計不是課程的附屬環節,而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一門獨立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各種改革嘗試,使學生所學的機械原理課程內容能夠融會貫通,理論聯系實際,知識得到很好的鞏固。
作者:韓忠義 單位:唐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