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學科核心素養下小學美育校本課程設計,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提要】當下,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教育體制機制的逐步改革與完善,我國基礎美術教育已經進入到核心素養時代,學科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不僅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較大的幫助,而且對校本課程設計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明確將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理念貫徹到具體的校本課程的教學設計和美術課堂實踐當中去。本文以《古老的彩陶文化》一課為例,闡述學科核心素養理念下對小學美術校本課設計的思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理念小學美術校本課程
現如今,我國的基礎美術教育已經進入到核心素養時代,學科核心素養又被稱作“21世紀的技能”,①原因是到了21世紀,時代迅速發展,一些新的問題和復雜的情境相繼出現,需要我們利用比知識、技能更重要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因此,需要從更高層面來培養人,教會學生在復雜情境中解決問題。美術校本課程開發是利用本地現有的資源,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且較為復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模塊體系中進行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明確將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理念貫徹到具體的校本課程課堂實踐當中去。
2016年9月,我國美術課標組提煉出了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五大美術核心素養,旨在在新的時代教會學生用美術的方式、用跨學科的方式來解決美術的問題及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②相對于普通的美術教材,美術校本課程的教學設計有更大的靈活性,能夠關注到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創造能力,在校本課程當中,學生能夠不斷接受各種新的刺激,從而不斷地轉變思維方式和看待問題的角度。《古老的彩陶文化》一課為小學五年級上冊學生準備的校本課程,屬于造型表現領域,旨在使學生能夠準確認識彩陶的造型特點和紋樣特點,創作出一幅古老彩陶的美術作品,掌握古老的彩陶的造型及紋樣魅力及對古老彩陶的審美判斷能力,加深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古老的彩陶文化》課程設計
(一)圖像識讀與美術表現
圖像識讀能力是指對美術作品、圖形、影像及其他視覺符號的觀看、識別和解讀。③圖像識讀是基于當今圖像傳播方式變革的需要提出的,在校本課程設計中,教師在圖像素材選擇時,應該注重與課題的關聯性,保證所選用的圖像素材與校本課程的主題、重難點、造型、歷史等要素相符合。《古老的彩陶文化》一課,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同學們展示出代表性的彩陶圖片,包括不同造型、不同花紋的彩陶,并向同學們展示古老彩陶的制作的場景及步驟,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美術表現能力是運用媒介與技術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想法與情感,創作出具有思想和文化內涵的美術作品,通過美術學科的學習,來解決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就小學生來說,美術表現是根據課堂中的學習主題,運用一定的繪畫工具與相應的繪畫技法來表達自己對所學內容的認識與情感。《古老的彩陶文化》一課,教師引導學生參考有關彩陶的圖片,選取自己喜歡的彩陶造型進行創作,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新知環節將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制作方法和造型特點等講授給學生,使學生在對古老的彩陶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礎之上,激發對中華古老文化的崇拜感與認同感,在繪畫過程中也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
(二)審美判斷、創意實踐與文化理解
在我們的世界中,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審美對象,對于不同審美對象的分析和辨別,進而做出看法與判斷,就是一種審美判斷。因此,教師在進行校本課程的設計中應在充分尊重學生的這種審美判斷能力的基礎之上有意識地選擇恰當的作品。《古老的彩陶文化》一課,教師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彩陶作品帶領學生賞析探究,并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說出最喜歡的彩陶,并說出喜歡的原因,借此培養學生的表達、理解與審美判斷能力。創意實踐能力是指發揮想象力,運用一定的繪畫工具與材料進行大膽創作,將腦海中的想法付諸實踐而呈現出作品的能力,《古老的彩陶文化》一課,學生根據彩陶造型的對稱特點與花紋的連續紋樣特點進行大膽創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鼓勵學生大膽創造大膽實踐。文化理解能力是指從文化角度來分析、詮釋和理解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藝術特點,學會尊重并理解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內涵與含義。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傳統文化以校本課程為載體,能夠以更豐富的手段將其傳承與發揚。彩陶文化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其造型特點與紋樣特點非常值得學習研究,尤其是其獨特的紋樣特點,內涵豐富,寓意深刻,教師通過講授古老彩陶的制作方法與流程和彩陶上的代表紋樣,來突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以紋樣舉例,彩陶文化的代表紋樣主要是以魚紋、鳥紋、植物紋、水紋、蛙紋為表現對象,課程中向學生展示四種不同紋飾的彩陶,分別是舞蹈紋彩陶盆、魚紋彩陶盆、花瓣紋陶盆和蛙紋彩陶盆,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片,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討論其紋樣特點并大膽猜測為什么古人選擇這種紋樣進行裝飾,之后教師進行總結。如,水紋與蛙紋,古代人類生活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傍水而居,對原始社會的人類來說,水波是他們最熟悉不過的事物之一,水紋也就屬于自然模擬,在彩陶中多用于修飾紋飾的邊緣或作為點綴,有時也作為主體紋飾使用。④而青蛙生長在人們傍水而居的水中,人們對其也較為常見與熟悉,青蛙的生殖繁衍能力強,所以古代人民借助青蛙紋可能是來表達生殖崇拜。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彩陶中的紋樣并不是憑空產生的,任何一件器物都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將傳統文化的學習加入到校本課程的學習中,能夠加深學生對我國歷史文化的認識與理解,能夠加深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能力與賞析能力,從而促使學生提升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以及增強學生對美術課程的重視程度。
三、小學美育校本課課程設計反思
在校本課程的選擇中,傳統文化要在美術校本課程中的滲透。將傳統文化融入校本課程有助于增強校園文化建設,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將彩陶文化引入小學美術校本課程設計,有助于學生飲水思源,探究文化作品的根源,想象古人在當時是一種怎樣的情境之下制作,又是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革、演變,才將其保存下來,給予后人怎樣的影響,挖掘其美育文化。在校本課程的教學方法上,應塑造恰當的教學情境。尹少淳教授(2018)曾對核心素養本位的美術教學做出過說明:“要在現實情境中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明確任務,以自主、合作、研究等方式去獲取知識技能,將知識技能加以運用來解決問題、完成任務。”⑤《古老的彩陶文化》一課設計了一項游戲環節,利用多媒體設備以連連看的形式根據提示信息將破損的彩陶拼接起來,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彩陶,教師引導學生,假如你是一位文物修復工作者,你能將這些破碎的彩陶復原嗎,以此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結語
新時代學科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對校本課程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核心素養的養成不僅僅是學生要具備這些能力,更是對美術教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將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這些核心素養通過有意義的、可操作性的教學方法融會貫通,從“教的專家”轉變為“學習行為的設計者”,帶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培養學生面對世界、面對生活所需具備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和能力,為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霍明珍 孫曉昕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