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體育課程設計價值取向定位與選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體育教學中,教師重在身體力行,從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對學生在課程活動方面作出選擇。體育課程設計價值取向是教師等教學參與者在對課程目標和內容方面進行通盤的考量,為學生組織健康的體育活動和建立對體育價值取向總體的看法和認識,進一步影響其對于體育課程的參與態度和體育課總體價值理論的認識傾向。本文將從高校體育課程教改得到的成果入手,分析當前高校體育課程設計價值取向的定位與選擇。以期培養出與社會發展相結合的身心優秀的畢業生。
關鍵詞:體育課程設計;價值取向;定位與選擇
課程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基礎,也是現階段高等教育的核心教學媒介。課程設計是指課綱所指定的在單位時間內需要學生學習掌握的理論進化為能夠進行課程實踐活動能力的媒介,是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綱領性要義。課程設計水平體現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就是指學生轉化理論為實踐的難易程度,這也是對教學成果的重要保障。
1高校體育教改取得的現有成果與存在問題
1.1取得的成果
從心理教育的角度,高校體育教改確立了健康第一的工作思路[1]。在過去,培養身體素質被教師下意識的認定是繞著操場進行1000m跑,在教育改革的進程中,逐漸確定了以人為本,靈活彈性的工作模式。現在的體育課程,在冬天空氣狀況不佳的情況下,能夠彈性靈活地放在體育館內進行教學,這就是一種很大的進步。從生理教育的角度上,健全了體育教學模式,完善了體育選課制度。為了使高校學生主動的參加體育活動,體育課程也被拆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以西安理工大學為例,體育必修課為中長跑和游泳,選修課被分為籃球、散打等興趣課程。
1.2存在的問題
高校體育教學與社會體育部分脫節。高校體育教學中技能教學部分確實非常值得肯定,比如將游泳納入必修課程,直接關系到日后的畢業。但是興趣選修課程則依舊是沿用了傳統的評分標準,片面地強調及格標準,對素質評價并不重視。對于學生的心理教育、鍛煉能力等并人文因素并沒有很好地進行評價。
2高校體育課程設計價值取向的定位
體育教育作為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貫穿在整個大學生活學習之中[2]。體育教育承擔著維護學生的生理、心理健康發展,將學生培養成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的重擔。
2.1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健康第一”4個字指出了高校體育教學的目標、過程及結果,明確了體育教育的責任,以及培養出有著優秀生理心理素質的優秀畢業生,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有著明顯的區別,競技體育注重成績,為比賽服務,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
2.2維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方針
體育教育的實體終究是學生,高校課程改革需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全面性地認識大學生生活發展的內涵意義,以學生為本,堅持在體育課程中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利用體育課程實踐性和功能性極強的特點,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將體育和生活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學生能夠健康生活,能夠創造快樂。
3高校體育課程設計價值取向的選擇
體育課程設計之中,關系到學科知識、社會需要和學生發展3種取向。這三要素明面上制約了體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實際上則是能夠為體育課程設計提供了一定的框架與思路,促進了體育課程改革的發展速率。
3.1學科知識
高校體育課的學科知識分為兩方面:一方面為如何科學的進行體育鍛煉,另一方面為如何在體育鍛煉中保護自己。學科知識的傳授是系統化地向學生傳播以上兩點的基石,如果僅僅是在形式上將學生放在教學的首要地位,而不能夠讓學生吸收到足夠的體育學科知識,則體育發展也就成為了渺茫的未來。
3.2社會需要
社會需求是體育課程設計的依據。當前中國社會正處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大變革上,當經濟發展需要能夠進行自我調節的社會成員,這種自我調節就需要學生在走向社會前能夠擁有強悍的身軀和堅定的心靈。
4結語
通過對體育課程改革現狀的分析,在價值取向定位方面,從“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思想到“終身體育”的教學目標,提出了在教學價值取向的選擇上應當從學科知識、社會需要和學生發展3個方面進行體育課程設計的改革倡議,希望高校能夠為社會提供身心優異的創新型人才,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羅正,范巍.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設計價值取向的定位與選擇[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7(18):142-143.
[2]孫彬.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體育文化發展的價值取向及路徑選擇[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4):128-130,144.
[3]孫柱兵.析當代大學生體育價值取向的定位[J].畢節學院學報:綜合版,2009(3):121-125.
[4]唐黎明.試論高校體育教育價值與體育教師定位[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3):116-118.
[5]趙鳳萍,孫慧,賈玉琳.大學體育課程問題分析與改革建議[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96-98.
作者:譚鑫磊 杜光友 單位:長江藝術工程職業學院 長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