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職城市軌道交通概論課程設計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本文通過對高職《城市軌道交通概論》課程定位與學情分析,引入“崗位體驗”的教學設計,對課程內容、學習過程、評價方法的實施過程進行了介紹,構建服務于專業群的平臺課程。
關鍵詞:城市軌道交通;專業群;平臺課程;課程設計
一高職《城市軌道交通概論》課程分析
《城市軌道交通概論》是城市軌道交通專業群的一門平臺課程,其授課對象多為大一新生。通過學情分析,學生往往對專業不了解,對未來的工作崗位十分陌生;對專業的喜愛程度不一,缺乏團隊合作意識;缺少專業知識與技能基礎,對專業課程的學習有期待、有畏懼[1]。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目標設定為:引領學生入行。即幫助學生了解行業、了解專業、建構系統概念、儲備專業基礎知識,實現從“門外漢”到“業內人”的轉變,對行業和自身的發展充滿信心。
二高職《城市軌道交通概論》課程設計思路
本課程通過深入分析專業群崗位工種、企業人才需求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引入“崗位體驗”的教學設計[2],將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與崗位工作聯結(見表1),即學即用,增強新生“入行”的直觀感受,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幫助學生建立專業理論和實際應用的基礎知識框架,了解在城市軌道交通領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為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奠定基礎。
三高職《城市軌道交通概論》課程內容設計
本課程圍繞“體驗崗位”,將崗位能力要求由淺入深分解為多個關聯知識點,構建單元課程內容(舉例如表2)。同時,將單元學習重點及學習活動用思維導圖[3]的形式“導學單”給學生(舉例如圖1),對學習過程進行指導。
四高職《城市軌道交通概論》課程學習過程
本課程運用信息化教學平臺,充分發揮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作為主導[4],將學習過程按照以下思路進行設計(見圖2)。
(一)課前預習自測、發現難點
課前,學生運用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學習教師布置的預習材料并參與測試,發現難點。教師根據測試結果和學生質疑分析學情,及時反饋,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
(二)課中師生互動、體驗崗位
課中,學生帶著疑問進入課堂,教師按照“反饋課前——導入新課——明確目標——課堂互動/實踐操作/崗位體驗——效果檢驗”的思路,根據教學內容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以實現教學目標。
(三)課后分享評價、鞏固所學
課后,學生在課程網絡教學平臺上對本次課發表評價,分享感受,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對知識進行鞏固。教師在線上平臺中回復學生提出的疑問,關注學生評論,進行教學反思,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實施。
五高職《城市軌道交通概論》課程評價方法
本課程運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信息化成績管理,采用“任務化考核,過程性評價”的方法進行教學評價[5]。課程設計多項小組考核任務,量化考核指標,細化評價標準;采用“小組自評、組間互評、教師點評”的方式,給出任務考核成績;通過“評價項目透明化,評價過程可視化,多次劃定臨界分值”的方法,加強學生自我反饋、自我效能感建立[6]。
(一)評價項目透明化
在課程網絡平臺上公開總評成績的組成及占比、任務考核作業的內容及評價標準等,使學生明確通過課程考核和提高分數的辦法。
(二)評價過程可視化
各評價項目由課程教學平臺系統自動更新成績,學生可通過手機APP實時掌握自身學習進程及考評情況。
(三)多次劃定臨界分值
臨界分值是依據期末合格成績及當前時段尚未完成的作業、階段考試等測算出的臨界值,低于該分值的學生將很可能無法通過課程總評。教師在課中的不同時期公布臨界分值,以此提醒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線上互動、提高作業成績等方式,主動提高成績,助推自主學習。
六結語
“崗位體驗”的教學設計讓大一新生直觀了解專業,增強對知識體系構建和后續課程學習的興趣;通過合作完成小組考核任務,新生們輕松破冰、增進協作、打造團隊、相互促進。課程教學融合信息化技術,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重視教學信息的采集與分析,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教師不斷優化教學的依據,及時反饋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曹榮軍.基于專業群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7(24):95-100.
[2]黃琳,黃東斌.學生主體:體驗式學習策略優化[J].中國成人教育,2017(22):15-17.
[3]李玉,柴陽麗,閆寒冰.思維導圖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效應——近十年國際思維導圖教育應用的元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8(01):16-28+79.
[4]石慶升,魯可.學習金字塔理論在“城市軌道交通概論”小班教學中的應用[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05):225-226+244.
[5]陳艷平.基于過程評價的高職院校在線作業系統設計與應用[J].中國教育學刊,2015(S2):177-178.
[6]王忠厚.從混沌走向協同:課堂教學系統自組織境域研究[D].西南大學,2011.
作者:呂佳 吳冰芝 單位: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