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校企協同機械設計制造人才培養,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在當今的社會發展以及市場需求下,高職院校對于人才培養應當注重人才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基于此,聯合企業與學校的資源,深度合作,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本位,以提高素質和培養能力為主要目標,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育路線,共同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是高職院校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對學生的理論基礎和動手能力要求都很高,走兩結合的路線,既能滿足企業需求,又能達到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實現產業發展與教育進步的雙贏。
關鍵詞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人才培養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尤其近十幾年來為社會一線行業培養了大批的人才,為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市場需求也在逐漸發生改變,傳統高職教育的缺陷就逐漸顯露出來,為了解決高職院校辦學問題,也為了緩解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來促進我國高職教育改革,并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共同對學生進行培養,既加大了高職院校的辦學優勢,又為用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儲備力量。我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應用時間尚短,仍然需要進一步地發展與完善,加強企業與學校的深度合作,共同培養實用型人才。
1校企協同模式對于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1.1就業壓力與市場發展的需要
我國高校擴招發展十幾年,大學教育已經走向大眾,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畢業生,就業壓力驟增,在一個崗位面前,高職生與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競爭起來首先就缺失了學歷的優勢,在就業時的成功幾率也要降低幾分,但是企業在招聘成功后,用人之初就會感覺到一些畢業生高學歷低能力的現象,而校企協同的培養模式正是改善這種狀況的最佳選擇,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就業時能夠加大競爭力,更快得到企業的認可。通過調研,我們得知2009年我國機械行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1.87%,出口同比增長了40.2%,全行業完成新產品產值11509.11億元,同比增長37%,高于全行業銷售收入增速5.13個百分點,行業依然保持較高的景氣度,2010年專用設備和交運設備毛利率整體保持穩步上升的趨勢,2012年重工業化進程和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將繼續維持機械行業景氣。市場的穩定發展必然需要有更多的人才力量來支持企業的建設與生產,這對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學生來說意味著更多的發展機遇,通過與企業的交流和探討,我們認識到目前的高等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與市場所需求的人才之間還存在許多不相適應的方面,機械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僅勢在必行,而且非常迫切。
1.2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是我國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也在不斷變化,傳統高職院校培養模式的落后與市場發展的矛盾日益凸顯,我國經濟產業正在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更加需要高職院校培養更多高級技術人才,不僅會制造,還要會創新,校企協同的培養模式立足于市場,從企業的根本需求出發,有針對性的為企業培養專項人才,學生在求學期間也可以去企業提前實踐,接觸工作環境,融入企業氛圍,將所學轉化成實際應用,這對學校、學生、企業是三贏的趨向。
2當前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湖南云箭集團、華亞數控懷化分公司、湖南岳陽長江動力機械廠、中國南方航空工業集團、上海新大洲本田有限公司、深圳富豪鴻科技有限公司、珠海潤星泰電器有限公司等公司開展的調查與座談,深入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對剛參加工作的畢業生的顧慮,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點:企業對畢業生能力的要求:1)專業能力:機床操作能力、機床維護維修能力、零件加工工藝編制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在調研中,被調查的人員認為本專業所需的知識結構主要包括機械制圖與CAD、數控編程與操作、零件加工工藝、機床故障診斷與維修、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等,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大部分企業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程度比較看重,但是像電氣控制與PLC技術知識、數控機床故障診斷與維修知識這些方面的要求則不高。2)職業素質:愛崗敬業、道德優良、吃苦耐勞、勇于奉獻。通過調研可知,目前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人才培養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一,人才培養相對單一。當今社會是個復合型的社會,自動化、信息化、系統化的機械科學涉及到多種學科的高度交叉,人才培養也要改變以往單一偏重于技術型的模式,復合型的人才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第二,學生的應用能力有待提高。當今的機械設計與制造,應用現代化的設計手段與先進的設備已屢見不鮮,對比傳統的人力計算、繪圖,耳聽手摸判斷工況的方式,需要學生熟練掌握制圖、數控、編程等相關軟件操作,提高動手能力。第三,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待加強。當今社會需要吃苦耐勞、有責任心、團隊意識的人才,而現在的學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怕苦怕累,上進心不強,高職學院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應加強對學生養成教育的培養。
3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策略
3.1堅持“產、學、研、推”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產、學、研、推”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是將學校、學生、企業、科研機構緊密聯系在一起,各展所長,強強聯合,以市場為導向,學校根據企業的需求來培養學生,穩定輸出人才;企業、學校合作為學生提供實驗實訓場所和機會;學校與科研機構合作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在企業加大生產,推向市場;學生通過參與實訓、項目,得到自身的鍛煉,為就業打下良好基礎。在這一過程中,各方技術、資源共享,發揮各自優勢,互相協作,實現共贏。
3.2發展“一體化”課堂教學模式,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起來
我們遵循素質教育的理念,結合校企雙方優勢,進行項目化教學,教學方式上根據學生“易學、易忘”的特點,采用“理論+實踐(校內基礎實訓+強化實訓)+理論+實踐(校外實訓基地專業對口頂崗實踐)”“滾動式教學方法”,反復歷練,重復記憶,杜絕遺忘。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對產品結構分析、產品工藝分析、設備操作、零件檢測及常見故障診斷的排除等實際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達到“零”距離上崗要求;課程體系設計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方針,堅持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強調課程體系的職業性和開放性,建設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綜合素質教育相統一的課程教學體系,凸顯“兩結合”“兩實現”“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勝任工作的綜合職業能力,將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用人緊密結合,將學校教學與職業證書制度緊密結合;實現企業崗位工作技能要求轉變為職業院校課程教學內容,實現社會結果評價轉變為院校過程評價的目標;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就業競爭力、就業率。
3.3改變傳統考核模式,實現理、實一體考試模式的轉變
考核模式應與教學模式相匹配,傳統的一紙試卷考核重點在于對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忽視了對學生應用、實踐技能的考驗,并不適應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并且高職教育以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主,教育理念偏重的也是實際操作能力,因此在實施了“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之后,我們更應當注重對學生的綜合測評。我們可以采取教師評價以及學生自評相結合的方式,在每個任務或者項目完成之后,首先由學生對這一階段自己的學習進行自我總結和評定,通過這項活動,學生可以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階段自己學習到了哪些知識,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與上次相比自己提高了多少,與同學相比自己還有什么不足,如此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求知欲,教師在學生自評的過程中也要全程跟蹤測評動態,對學生在階段中取得的成就給予鼓勵和肯定,對學生的不足分析原因提出對策,并且鼓勵學生不要氣餒,積極求學,成績一定會有所提升,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了,教學效果也能大大增強。
3.4優化畢業設計
第一,規范畢業設計體系,建立專門審核小組,從出題、選題、設計、答辯包括畢業設計的檔案管理都應當實現規范化,這對提高畢業設計質量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第二,加強畢業設計的過程管理和質量控制,在畢業設計指導中,教師可以用啟發式教學來指引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尋找答案,如此不僅可以活躍學生思維,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資料、工具書的查閱、使用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畢業設計的中期審查制度和預審制度落到實處,查漏補缺,及時更正,督促指導教師和學生認真對待畢業設計;嚴格審核設計的圖紙質量,強化學生機械制圖的基礎知識,對于圖紙中的錯漏要及時指出,讓學生改正,以避免最終交圖時因為錯誤而推翻重做的現象,也能保證學生圖紙的設計質量。第三,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經過在校的理論與實踐,學生已具備了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而進行畢業設計的環節,就是讓學生將所學釋放出來,通過實際應用來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通過畢業設計,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都得到了鍛煉,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前將畢業設計的題目和內容布置下去,給學生充足的準備時間,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參與項目的機會,讓學生參與現場實際體驗,這樣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4結論
校企協同共建機械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能夠帶動課程建設更加完善以及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持續更新,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密切聯系,是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動手能力都能夠得到培養和加強,切實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貢獻綿力。
作者:段蘭蘭 諶瑋 單位:懷化職業技術學院 懷化工業中等專業學校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石偉平,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