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鄉村旅游景觀設計民俗文化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眾所周知,濱水景觀在反映人們生活面貌、經濟狀況的同時,還具備一定的社會、生態、經濟、文化功能。本文主要探索了體現民俗文化的濱水景觀規劃原則以及鄉村濱水旅游景觀設計與民俗文化的體現途徑。
【關鍵詞】
鄉村濱水;旅游景觀設計;民俗文化
一、體現民俗文化的濱水景觀規劃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濱水景觀帶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子系統一般涉及了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在對其規劃的基礎上,需要由整體著手,達到多目標規劃的要求,同時需要將經濟、生態、政治、文化、美學等方面進行兼顧。由經濟角度出發,則需要在景觀塑造上最大程度上實現費用與空間的節約;由社會層面上講,主要是將以人作為中心,在景觀實際的塑造上需要嚴格遵循人性化原則,充分考慮公共性與人的私密性的有效統一,實現尊重人、關心人以及陶冶人的要求;由文化層面來談,側重的主要是意義層面,突出的是對形體環境意義的塑造。正是因為該種整體性,這就決定了景觀規劃設計需要借助其他學科的支撐,綜合考慮構建整體的要素,只有在此基礎上才可以真正的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云南文化內容涉及繁多,如何才能有效的體現于濱水景觀當中,則需要將各個要素整合起來,進行整體考慮。
(二)生態性原則
濱水景觀作為一個生態系統,被作為人類改造生態系統的產物,與此同時它也是陸地生態系統、水域生態系統以及人工系統彼此影響的混合區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類活動的制約,包括了廢物傾倒、近岸城市化、污水排入、水路運輸、旅游、水產養殖等方面。鑒于此,這就需要在實際的規劃設計工作中,落實自然生態優先原則,嚴格依據生態學原理,確保濱河自然生態發展空間的完整性,堅決避免城市濱河環境的片段化,確保城市濱河生物的多樣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按照城市濱河地帶實際的自然環境承載力,最大程度上滿足市民活動不同的空間、設施需求,構建一個生物和人類共生的濱河空間。
(三)人本性原則
景觀的參與者就是人,這就需要在實際的景觀設計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最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第一步:確保景觀設計的舒適性。眾所周知,城市市民的閑暇時間在逐漸的增多,在休閑、養生、娛樂、健身等方面上市民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需求,不斷的推動了城市的發展,這也就要求景觀設計需要切實的滿足人們的具體需求。第二步:確保景觀設計的可識別性。在此空間內需具備提示符號,使人們對空間識別。另外空間還需具備層次感,空間具備標志物。第三步:確保景觀設計的可選擇性。定義一個優良空間其實就是能給予人們更多選擇的空間。第四步:確保景觀設計的可參與性。例如云南少數民族人民具有熱情好客的品質,既敬老愛幼,又禮貌待人,若是客人遠道而來,少數民族均會熱情招待[1]。這就是旅游景觀中的場景民俗文化活動的參與性,強化民族特色的同時展現了獨特的民俗文化。
二、鄉村濱水旅游景觀設計與民俗文化的體現途徑
(一)利用文化符號
通過濱河景觀中對歷史、地方特色,民族傳統進行展現,被作為如今濱水景觀設計的常見方式。比如將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物品放置于濱河開放空間的節點,一般包括了壁畫、雕塑、文化墻、碑褐等,憑借著這些留存的歷史片斷,讓人們感受到過去輝煌的人與事物,在其中深感歷史文化的痕跡。體現云南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的濱水景觀規劃在空間上,可以有效的借鑒其他城市的規劃方法,將云南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進行提煉,由雕塑、碑褐、壁畫等形式進行展示。也可以提取當地民族建筑和民俗生活用品、服飾等的特色文化符號,用于景觀的設計中去,通過構筑物、特色景觀空間的設計來強化民族特色。另一方面,服飾藝術作為民族最為醒目的身份證,也被作為一個民族外在的文化表現。在對鄉村濱水旅游景觀的設計中可以大力的利用服飾文化符號,增強景觀的民族特色。
(二)利用濱水活動
濱河空間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如今被作為關鍵的休閑場所,決定著人們的活動方式。在實際的城市濱水區的景觀設計過程中,對其活動場所的設計可以使人們對實體空間形態進行塑造之余,也可以相應的塑造出一個充滿生機且有序的活動空間。云南的少數民族均是多體育項目以及多傳統節日的少數民族,怎么樣把這些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傳統活動進行有效的保護,同時進行合理的利用,儼然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一般情況下,按照活動的特點可以分為:其一就是節慶活動類:比如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活動。其刀桿需長20米,也加上豎立之后為了確保安全以及人員的舞蹈需要,所以需要一個大約1000平方米左右的活動場地。而濱水景觀的規劃設計中,要想融入該類項目,這就需要在濱水區的規劃設計出一個大廣場,使其作為區域的關鍵景觀節點,以期在此空間中舉行刀桿節。其二就是休閑活動類:云南眾多少數民族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休閑娛樂活動較多,再加之這些活動在其他地區的少數民族中也有所體現,所以在對濱水區的設置過程中,需要有效的融入此類活動,使其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熱鬧場所。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有效的在鄉村濱水旅游景觀設計體現當地民俗文化,能夠在滿足居民需求的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強化鄉村地域風俗文化特色形象,幫助鄉村旅游業的不斷發展,以期實現鄉村發展與保護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的目的。同時也滿足游客對不同地域文化的認識和參與,強化旅游區的自身獨有的特色性,杜絕千篇一律的旅游景觀建設。
作者:公曦紅 單位:昆明藝術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賈孟炎.以“五水共生”為本推進鄉村景觀設計的路徑探索——以浙江省金華市為例[D].浙江師范大學,2015.
[2]馬本和,郭麗萍.達斡爾族聚居環境旅游景觀優化設計分析——以哈拉新村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6(2):60-65.
出自2016年度云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資助性項目:人文地理視角下的濱水旅游景
觀設計研究——以曲靖麒麟水鄉景區為例
項目負責人公曦紅,項目編號:2016ZZX334